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工业梦(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宏任、陈玉涛主编的《大国工业梦(精)》分为院士梦和企业梦两部分,分别以院士和企业家为切入点,述说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点滴故事。本书为《大国工业梦》第一期,共四位院士、四位企业家。

“院士梦”旨在挖掘院士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工业领域的事件、重大创新及突破。重温了四位院士的往事:有在航空领域,开创钛合金应用纪元的曹春晓院士;有在铸造和中国制造领域,奋力铸造强国的柳百成院士;有立足国防领域,开启中国预警机的王小谟院士;有立足高能物理前沿,投身大型对撞机事业的王贻芳院士。

“企业梦”以工业领域部分企业代表为对象,围绕“小企业,大梦想”的主题,以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故事体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旨在展现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追求卓越,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总结优秀企业家典型案例及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规律。本书再现了四位企业家的征程:有三花张道才的隐形冠军之路;有天宜上佳吴佩芳的工业强基之路;有中尚能源王一川从天使转向实体制造的中小企业之路;有CEPC产业促进会联合创新建支撑的科技强国梦。

内容推荐

朱宏任、陈玉涛主编的《大国工业梦(精)》分为院士梦与企业梦两部分,分别以院士和企业家为切入点,述说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点滴故事。1.院士梦部分,邀请国内工业领域相关的知名院士,通过院士口述、专人访谈整理的方式,挖掘整理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工业领域的事件、创新及突破,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呈现,更好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现行业巨擘风范、留存珍贵史料、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2.企业梦部分,以工业领域相关代表企业人物为对象,通过人物口述、专人访谈的方式,展现“小企业大梦想”,通过人物的成长讲述工业的发展。

本书有助于传播工业文化,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展现工业文化。适合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及其相关从业者阅读。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篇 院士梦

 曹春晓——钛之梦

 柳百成——制造强国梦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梦

 王贻芳——大型对撞机之梦

第二篇 企业梦

 隐形冠军梦——惟精惟一,铸就世界冠军

 工业强基梦——产业新贵,轨道交通女英侠

 中小企业梦——照亮未来,天使转向实体制造

 科技强国梦——前沿担当,联合创新建支撑

附录Ⅰ 历年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附录Ⅱ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项目

附录Ⅲ 企业介绍

后记

试读章节

结缘雷达

从1961年王小谟在南京14所参加工作,主要负责583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到20世纪70年代参与“三线建设”前往贵州都匀建设38所,在雷达研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调离38所赴北京参与预警机的引进与自主研制工作。王小谟院士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南京第14研究所。我第一次接触到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参加“四清”运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我遇到了好师长、好同事。我听到了很多老一辈雷达专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无疑,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在贵州和安徽第38研究所。我经历了事业上的一波三折、命运的沉浮、职务的升迁,等等。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和我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研制383三坐标雷达的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的高度评价。1984年,383三坐标雷达在国庆阅兵时立了功,并获得“空军红星兵器”的荣誉称号!之后,三坐标雷达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我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在贵州三线时期的20年,是出成果的20年,也是技术水平、管理思想成熟的20年!在这一时期,我先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第三阶段是在北京工作。我的职务由38所所长升至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秘书长等。科研领域也由中国防空雷达转为预警机的研究。

——王小谟口述,2014年

初识“583”

1961年,大学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10研究院,经过培训后王小谟进入到10院南京14所工作,担任技术员,在整架场负责雷达的维护。南京14所前身是国民党时期的一个雷达修配厂,不少老一辈雷达专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比如雷达显示方面的专家戴季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警戒雷达的徐脉衍以及带领团队研制成多部新型雷达的通信、雷达技术专家申仲义等。老一辈专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年轻的王小谟受益匪浅。事实上,此后的研究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雨不断考验他,而王小谟在困难面前未曾低过头。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的二维坐标,从20世纪60年代起,包含高度的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雷达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代号为583的三坐标雷达被列入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14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583雷达的研制工作。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只留下厚厚一沓手稿。

1962年,由于王小谟工作表现突出,而583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工作又处于停滞的状态,组织决定让王小谟开始研制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室主任薛国伟找到王小谟,开门见山地说:“你负责做583三坐标雷达吧。”当时迫切需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否则一旦敌人入侵,雷达失灵,必然会给部队、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接到这个任务,王小谟倍感压力。学了十几年的俄文,其实用得很少,英语和数学更是障碍。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因此通过加倍的努力去追赶优秀的同志,如果别人用一小时,王小谟就用两个小时来学习。那段时期,他早上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背单词,阅读英语文献的时候一边翻阅一边查词典,不上街不看电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补课。就这样一年后,付出有了回报,王小谟的英语和数学都有了明显进展,开始能读懂一些专业文献。

1963年,14所成立了583三坐标雷达总体组,张广义任组长,王小谟任副组长。上级要求自行研制的三坐标雷达威力大、起点高,并组织全国的力量研制相参速调管、计算机和晶体管等,希望器件和雷达能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远距离三坐标同时测量,583总体组提出了仰角采用的多波束、相扫、频扫等多套方案,但是觉得不够满意,因为多波束性能好但设备复杂;相扫技术先进但不成熟、难度太大;频扫虽然简单,但威力范围、数据率和精度矛盾突出。

在一篇资料的启发下,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简化了复杂的雷达高频系统,解决了三坐标雷达的技术难关——威力、精度、时间的矛盾,比国外专家提出相同方法早了一年。最后该方案获得国家批准,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案,也因这个项目,他被提为副总设计师。

正当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1966年,他被派到苏北溧阳的农村搞“四清”。半年后从溧阳回到14所时,所里正在“闹革命”。1967年,当时已是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小谟,受到“批判”,被“打入”DJS—21机房管计算机。这对他来说,也可谓是因祸得福。14所这台计算机故障很多,也许是工程师对电子元器件特有的敏感,王小谟一边学习计算机知识,一边测试排查所有的插件,发现问题主要出自三极管断腿,分析是机房设计存在问题,在改良了机房的排风系统后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我切实掌握了计算机,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研制583雷达,上级调集了10院的所有力量,14所负责总成,12所、13所、15所负责提供配套件,大家团结一心为583雷达的研制出力。而当583雷达就要成功时,王小谟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再次被取消了参与项目的资格。

1969年,军管会进驻14所,王小谟回研究室抓革命促生产,确定为去三线人员,并于12月底出发到贵州都匀38所。虽然困难重重,14所还是在1970年生产出了583样机,这对583项目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欣慰。

P50-53

序言

2013年,第一次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那一年程开甲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被搀扶着走上主席台,发表获奖感言。当他讲到“我今年已经92岁,我终于可以说: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我也终于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在那一瞬问,我泪流满面,使劲儿地鼓掌,从手掌感觉生疼到麻木。后来,这一句话,像是刻印在了脑海里,无时无刻不在回响。

2016年,开始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服务中心的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科学家们。因为众多的会议和出差调研活动,与科学家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每每听他们给我讲(他们)曾经年轻时候的中国以及很多科研中的故事;讲那一段段为了一个科研问题,多少昼夜不吃不睡,不仅不知疲惫还异常兴奋的往事;讲他们亲身经历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讲他们脑海里中国的未来。我就像小草吮吸甘露一样,每天接收无限的能量。但遗憾的是,前一段时日,他们还在非常认真地帮助和支持我的工作,还在拿到专家聘书时俏皮地调侃“我在你领导下啊”,还在以长辈的身份告诉我要注意身体,要多吃一点;后一段时日,便久病不能再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一边为他们的缺席而感到遗憾,一边也为科学家们的宝贵经验不能永久分享社会、分享后人而感到遗憾。后来,去“两弹城”邓稼先老先生故居,看到他在病重时给毛主席写的亲笔信,走进他的卧室,再坐在他用过的办公桌前。追思先贤,欲语无言,对于献身中国工业的科学家们,说什么都太过单薄。

源于此,心中一直想出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全程记录他们的科研事迹,记录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录中国工业跨越式发展进程的背后故事,记录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精神。

必须要有这么一本书,告诉青年人,告诉后来人,是谁让中国强大?他们用尽一生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不贪图生活,也无暇娱乐,似乎他们就是为这一件事情而生。

然而,这些让中国真正强大的伟人,这些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他们多已人至暮年,他们的智慧需要传承,他们的故事需要传扬,他们的经验需要传播,他们的事迹需要传颂;他们的伟大应该也必须让社会知晓,让历史铭记。

航材院、高能所、预警机、制造强国……曹春晓、王贻芳、王小谟、柳百成……院士们说“我们不需要被歌颂,只是希望能给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给企业家提供一些借鉴就好”。我希望《大国工业梦》能够带着读者走进他们,去领略什么是粒子对撞机,什么是预警机,什么是航空发动机,以及制造强国的源起。让90后、00后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王者荣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从小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酝酿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工业精神的精髓是什么?都有谁能够称之为中国工业榜样?冥想之际,忽然灵感如一道闪电闯入脑海。如果说科学家群体是构成《大国工业梦》的灵魂,那么《大国工业梦》的躯干必然是中国的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来源于法语,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企业家从入势的判断与果敢,取势的执着与韧性,借势的气度与视野,运势的权谋与制衡,到最终大势的趋向自然与超越自然,既践行着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家精神,也彰显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实质。宋志平说“企业家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厉以宁说“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把优秀企业家开拓创新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在工业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和关键要素。

源于此,诞生了《大国工业梦》的另一篇“企业梦”。惟精惟一,铸就世界冠军的张道才;产业新贵,轨道交通的女侠吴佩芳;照亮未来,天使转向实体制造的王一川;前沿担当,联合创新支撑的CEPC产业促进会。他们践行着工业强基梦、隐形冠军梦、中小企业梦、科技强国梦,历经艰辛、矢志不渝,他们用坚韧、勇敢与智慧的步伐使梦想走向现实。

或许是因为对企业太熟悉了,所以访问的环节多由同事代劳了,可当后来看到文字,更加了解到他们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心中不由酸楚,各种的艰辛如果没有这样的场合,没有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永远都会被珍藏于各人内心深处。但,当真的拿出来说的时候,他们又都轻描淡写,而有过同样过往的我,感同身受,可以将他们所说画面十足的还原,仿若历历在目,他们是一个个值得歌颂的胜利的英雄。他们的伟大即使没有衬托,没有光环,也依然耀眼夺目。

本书的编撰和出版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阻碍,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终于不负众望与读者见面。希望她如灯塔一般,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捧起她,她不是片刻宽慰的鸡汤,而是能给予你走出困境的启迪;当你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捧起她,智慧便喷薄而出;当你万般疲惫的时候,捧起她,她能如阳光一般温暖你的心灵。

感谢所有院士、企业家,以及编委会同仁为本书付出的爱与辛苦!

陈玉涛

2018年1月5日于北京

后记

《大国工业梦》分为院士梦和企业梦两部分,分别以院士和企业家为切入点,述说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点滴故事。本书为《大国工业梦》第一期,共四位院士、四位企业家。

“院士梦”旨在挖掘院士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工业领域的事件、重大创新及突破。以“院士成长故事鉴证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一为弘扬科学精神、展现行业巨擘风范,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二来留存珍贵史料、回顾我国工业发展进程。《大国工业梦》第一期重温了四位院士的往事:有在航空领域,开创钛合金应用纪元的曹春晓院士;有在铸造和中国制造领域,奋力铸造强国的柳百成院士;有立足国防领域,开启中国预警机的王小谟院士;有立足高能物理前沿,投身大型对撞机事业的王贻芳院士。

“企业梦”以工业领域部分企业代表为对象,围绕“小企业,大梦想”的主题,以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故事体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旨在展现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追求卓越,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总结优秀企业家典型案例及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规律。《大国工业梦》第一期再现了四位企业家的征程:有三花张道才的隐形冠军之路;有天宜上佳吴佩芳的工业强基之路;有中尚能源王一川从天使转向实体制造的中小企业之路;有CEPC产业促进会联合创新建支撑的科技强国梦。

在本书的编写中,我们遇到了诸多的困难,比如不被理解和看好等,甚至有些人认为做这件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现代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还去坚守传统出版阵地,难以博取更多的“粉丝”和“流量”。但我们志不在于瞬间即逝的追捧,在于让记忆得以长存的使命感。所以我们快速地付诸行动。在采访院士、接触企业家过程中,得到院士们的高度支持与配合,也得到企业家们的认同和共鸣,这种不谋而合的心情,不仅使此前的种种疑虑烟消云散,也更加坚定我们的决心和信念——《大国工业梦》不仅仅要做这一期,而且还要一直做下去。

本书得益于院士们和企业家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凝聚着所有参与人员的心血和智慧。陈玉涛、杨秀丽和刘晓彤负责全书的统筹、修改和审校工作,陈玉涛、杨秀丽、刘晓彤、高媛、于广昌负责各篇章的撰写。在本书的访谈、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曹春晓院士、柳百成院士、王小谟院士、王贻芳院士给予了莫大的信任和关怀,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甄敏娜承担了大量的联系沟通工作;杨秀丽、刘晓彤、高媛进行了访谈和整理工作;张健、任丽丽给予了诸多的支持。此外,电子工业出版社为本书能够及时出版提供了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基于对工业文化记录和诠释的情怀,着手工业发展史的书写。本书是我们的首期尝试。由于时间有限、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欠妥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未来我们非常荣幸能有更多资深院士对我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也非常期待和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关注并参与《大国工业梦》系列丛书的续集,分享企业和企业家与中国工业一同成长的过往岁月。与我们一起“聚文化之力,铸工业之魂”,共谱中国工业故事!

编委会

2018年1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