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分类
作者 张文,乌力吉主编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经部

四书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成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文中所引康诰、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内容基本非用其本意,体现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时“断章取义”的特点。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中庸》是《四书》中哲理最深奥的一本。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做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取名“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311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据传为孔子编定。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P1-3

目录

第一章 经部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其他经典

《仪礼》

《周礼》

《春秋左氏传》

《孝经》

《尔雅》

《春秋繁露》

《方言》

《说文解字》

《广雅》

《四书集注》

《释名》

《切韵》

《广韵》

《康熙字典》

《皇清经解》

第二章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地理史

《山海经》

《三辅黄图》

《水经注》

《南岳小录》

《北户录》

《吴地记》

《岭表录异》

《桂林风土记》

《蛮书》

《括地志》

《清朝柔远记》

《西洋朝贡典录》

《东西洋考》

《西洋番国志》

《元和郡县图志》

《元丰九域志》

《吴郡志》

《海国图志》

 别史及其他

《国语》

《战国策》

《越绝书》

《洛阳伽蓝记》

《吴越春秋》

《史通》

《唐会要》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册府元龟》

《蒙古秘史》

《宋会要》

《两汉会要》

《十七史商榷》

《明会典》

《清会典》

《华阳国志》

《贞观政要》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史通义》

《汉纪》、《后汉纪》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四库全书总目》

《考信录》

《廿二史札记》

第三章 子部

 儒家

《朱子语类》

《潜夫论》

《孔子家语》

《二程集》

 道家

《老子》

《庄子》

《列子》

《抱朴子》

《无能子》

《化书》

《阴符经》

《真诰》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道教义枢》

《太平经》

《中和集》

《庚道集》

《周易参同契》

《道枢》

《海内十洲三岛记》

《阴骘文》

《玉皇经》

 释家

《金刚经》

《六祖坛经》

 兵家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尉缭子》

《三略》

《六韬》

《孙膑兵法》

《何博士备论》

《鬼谷子》

《将苑》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卫公兵法辑本》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武经总要》

《虎钤经》

《守城录》

《翠微先生北征录》

《纪效新书》

《百战奇略》

《黄石公三略》

《司马法》

 法家

《管子》

《韩非子》

《商君书》

《尹文子》

 医家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类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千金要方》

《本草纲目》

《针灸甲乙经》

《雷公炮炙论》

《医学三字经》

《养生随笔》

 杂家

《淮南子》

《墨子》

《吕氏春秋》

《论衡》

《说苑》

《晏子春秋》

《公孙龙子》

《新书》

《法言》

《人物志》

《神灭论》

《传习录》

《尸子》

《心经》

《妙法莲华经》

《五灯会元》

《法苑珠林》

《太平经》

《黄庭经》

《太上感应篇》

《云笈七笔》

《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

《九章 算术》

《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

《反经》

《文苑英华》

《灵宪》

《大明历》

《考工记》

 蒙学

《三字经》

《五字鉴》

《传家宝》

《十七史蒙求》

《千字文》

《历代蒙求》

《名贤集》

《四字鉴略》

《增广贤文》

《女儿经》

《家塾教学法》

《小儿语》

《续小儿语》

《女小儿语》

《小学诗》

《幼仪杂箴》

《弟子规》

《急就篇》

《提纲释义》

《教童子法》

《格言联璧》

《百家姓》

《社学要略》

《千家诗》

《声律启蒙》

《幼学琼林》

《龙文鞭影》

《笠翁对韵》

 名篇集萃

《韩诗外传》

《颜氏家训》

《省心录》

《忍经》

《菜根谭》

《小窗幽记》

《围炉夜话》

《象山全集》

《曾国藩家书》

第四章 集部

 总集

《楚辞》

《乐府诗集》

《玉台新咏》

《全唐诗》

《古诗源》

《唐诗别裁集》

《宋词三百首》

《花间集》

《宋诗钞》

《古文观止》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别集

《古诗十九首》

《魏武帝集》

《曹子建集》

《陶渊明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白氏长庆集》

《柳河东集》

《欧阳修集》

《稼轩长短句》

《剑南诗稿》

《七十家赋钞》

《历代赋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

《稼轩词》

《自石道人歌曲》

《元曲选》

《六十种曲》

《八代诗选》

《十八家诗钞》

《词林纪事》

 文学评论

《文心雕龙》

《诗品》

《六一诗话》

《诗式》

《二十四诗品》

《本事诗》

《诗人主客图》

《庚溪诗话》

《艇斋诗话》

《岁寒堂诗话》

《沧浪诗话》

《随园诗话》

《艺概》

《博物志》

《昭明文选》

 笔记与小说、戏曲

《容斋随笔》

《太平御览》

《阅微草堂笔记》

《东周列国志》

《闲情偶记》

《世说新语》

《大唐西域记》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太平广记》

《老残游记》

《镜花缘》

《琵琶记》

《三言二拍》

《金瓶梅》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序言

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它是民族之魂,是文化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如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国人,绝不能成为无根的民族,而应当在历史的绵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时代的脉动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重振国学不仅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精神生活水平,还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的集体习惯。

追根思源,知古鉴今。学习国学需要理清国学的脉络,了解国学的内涵,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国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之乎者也,更在于用其中的思想来提高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完善道德修养。国学是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贯彻的人伦、和谐、安定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是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丰富知识,更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也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我们编撰了本套丛书。丛书包含八本,涵盖了国学的各个方面,浓缩了国学知识的精华。本套丛书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分类科学合理,体例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是您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必备读物。

本册将国学典籍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可谓是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习中国文化的之作。

内容推荐

囊括中国历史重要的文献名录。包含不同领域的代表性典籍。这本由张文、乌力吉主编的《开心学国学(典籍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将我国的国学典籍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蒙部五个部分,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分类科学合理,体例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可谓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编辑推荐

最权威、最经典的中华国学文化精粹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图书!

国学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支柱,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开心学国学(典籍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是为广大青少年而编写的国学读本系列,由张文、乌力吉主编的这本书是其中的国学典籍卷分册,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