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底两万里(全译本)/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 ”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作者凡尔纳以追踪“海上怪物”为引子,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神秘的海怪、美丽的海底世界、庄严的海底葬礼、丰富的海底宝藏、惊险的南极……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读来令人惊心动魄。

内容推荐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创作于1870年的著名科幻小说,是凡尔纳文学作品中文学性和科学性表现得最好的一部。

本书讲述了1866年,有人在海上发现了一只“海怪”,美国派遣“亚伯拉罕·林肯”号展开捕捉行动。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追逐“海怪”行动中和他的仆人孔赛伊,以及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落人了“海怪”——“鹦鹉螺”号潜艇之中,并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神奇环球旅行。

目录

译者序

上部

 第一章 飞驰的礁石

 第二章 赞成与反对

 第三章 先生,悉听尊便

 第四章 尼德兰

 第五章 漫无目的的航行

 第六章 全速前进

 第七章 种类不同的鲸鱼

 第八章 动中之动

 第九章 尼德兰的愤怒

 第十章 海洋人

 第十一章 “鹦鹉螺”号

 第十二章 电的世界

 第十三章 几组数据

 第十四章 黑流

 第十五章 一份邀请信

 第十六章 漫步海底平川

 第十七章 海底森林

 第十八章 太平洋下四千里

 第十九章 瓦尼科罗岛

 第二十章 托雷斯海峡

 第二十一章 陆地上度过的几天

 第二十二章 尼莫艇长的闪电

 第二十三章 强制睡眠

 第二十四章 珊瑚王国

下部

 第一章 印度洋

 第二章 尼莫艇长的新建议

 第三章 价值千万的珍珠

 第四章 红海

 第五章 阿拉伯隧道

 第六章 希腊群岛

 第七章 四十八小时穿越地中海

 第八章 维哥湾

 第九章 消失的大陆

 第十章 海底煤矿

 第十一章 马尾藻海

 第十二章 抹香鲸和长须鲸

 第十三章 大浮冰

 第十四章 南极

 第十五章 意外事故还是小插曲

 第十六章 缺氧

 第十七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第十八章 章鱼

 第十九章 墨西哥湾流

 第二十章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第二十一章 大屠杀

 第二十二章 尼莫艇长的最后几句话

 第二十三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赞成与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刚从美国内布拉斯加韵劣质土地上做完一项科学考察回来。我是以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编外教授的名义,被法国政府派去参加这次考察的。在内布拉斯加生活了半年的时间,3月底,我带着自己采集的大量珍贵的标本返回纽约,并打算在5月初起程回国。因此,我便利用逗留纽约的这段时间整理一下这次采集来的动、植物标本以及矿物标本,而就在此期间,发生了轰动世界的“斯科蒂亚”号意外事件。

当然,之前我也听说过一些关于这个怪物的传闻,但对它的了解很有限。我反复阅读了欧洲和美国的各种报刊,但它们并没有帮我更了解它。我也请他们对这个怪物做了各种猜测,由于自己拿不准主意,也就一直在极端相左的见解当中摇摆不定。

毋庸置疑,这是个真实的事件。那些怀疑这事的人,请他们亲自摸一下“斯科蒂亚”号的裂口好了。

当我在纽约的那段时间里,这问题真是被讨论得热火朝天啊!有些人把这东西说成是可以浮动的小岛、不可捉摸的暗礁。可现在这种猜测完全被推翻了,原因很简单,除非有一架发动机样的机器在这暗礁的腹部,不然的话,它如何能迅速地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呢?同样的道理,说它是一只漂动的船体或是一只超大的漂流物的猜测也被推翻,理由也还是一样,因为这种假设同样无法解释它为何能如此快速地移动。所以,这问题只可能有下面两种解释,人们因此分成了持相异观点的两派:一派猜测它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它是一艘拥有超强推动力的“潜水艇”。

起初,后者的假设成立的可能性较大,但到欧美两洲调查之后,便不靠谱了。如果说私人能有这样一部机器,实在是不太可能的事。他是在什么时候,又是在哪里造了这个东西?他又如何秘而不宣的呢?

恐怕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拥有这种破坏性极大的武器,而且在这个人们绞尽脑汁想要增强武器威力的灾难性时代,一个国家瞒着其他国家偷偷制造这种武器是很有可能的。机枪以后有鱼雷,鱼雷以后有潜水冲击机,之后又有各种彼此克制的武器……反正我希望它是一种武器。

然而这是一种战争机器的假设,由于各国政府的声明而显得很难站得住脚。因为这事关公共利益,既然海洋交通受到了破坏,那么当然不能怀疑各国政府的真诚。而且,这只“潜水艇”的建造如何能躲过公众的耳目呢?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是一个人,要想很好地守住秘密,也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一国政府,它的行动时常受到敌对国家的密切监视,当然更不可能了。所以,根据在英国、法国、俄罗斯、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乃至土耳其等国所做的调查,关于这个东西是海底重炮舰的猜测也最终宣告失败。

那个怪物一点儿也不在乎人们对它的种种怨恨和猜忌,它照样我行我素,在海上胡作非为。实在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便开始从鱼类再一次生出各种最荒谬的想法。

当我回到纽约的时候,有些人专门向我询问对于这件怪事的看法。我曾经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两卷四开本的著作,书名是《海底奥秘》。这本书深受学术界的褒奖和欢迎,令我一跃成为博物学这一十分神秘的学科领域里的权威。很多人征询我的看法,希望我能鉴定此事的真实性——而我总是拒绝类似的请求。然而,我很快就被迫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了。更何况《纽约先驱论坛报》已经约好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教授,尊敬的皮埃尔·阿罗纳克斯先生,请他发表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随后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分别从科学和政治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下文即是我截取的几段本人发表在4月30日《纽约先驱论坛报》上的一篇资料翔实的文章摘要:

“在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猜测和所有不成立的假想一一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之后,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力量超强的骇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深不可测的底层,我们目前完全不了解,探测器也到达不了。海洋最底层的深渊里情形到底如何?有什么生物或可能有什么生物在距离海面十二海里到十五海里的位置生存和活动呢?这些动物的形态构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仅仅只能做一些推测。”

“然而,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可以用两刀论法来解决。”

“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些是我们认识的,有些是我们目前尚不认识的。”

“既然我们不能够认识所有的生物,而同时,大自然又固执地把一些鱼类学上的秘密对我们守口如瓶,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在探测器所到达不了的水层中还有一些鲸鱼类的新物种,它们的身体里有一个‘不适于漂浮的’器官,假如在海底待得时间太长了,或是一时兴起,或是出于任性,它们偶尔也会浮到海面上来露露脸。我相信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假如我们真的认识了地球上全部的生物,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从已经被我们加以分类的海洋生物中把这个动物找出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必须承认的确存在一种巨大的鲸鱼——独角鲸。”

“实际上,一般常见的独角鲸,身长常常会达到六十英尺。现在假如我们把它的长度增加五至十倍,然后让它的力量与身材成比例增强,再把它的攻击武器变强,那么它就是海上的那个怪物了。也就是说它拥有“香农”号军官们所测定的个头,它的角能刺穿“斯科蒂亚”号的铁皮,它的力量能把一艘汽船的船壳冲破。”

P8-10

序言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他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由于凡尔纳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随着19世纪下叶对凡尔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发现,科幻学界对于凡尔纳的认识也在趋于多样化。

作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剧作家,他既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又喜欢旅游,因此他的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总是格外生动。可以说,凡尔纳的每一次旅行都和小说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93年,凡尔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喜欢乘游艇,但同时并不会忘记为我的书采集些信息。……每部小说都能从我的出游中获益。譬如在《绿光》中便可觅得我个人在苏格兰的艾奥纳岛和斯塔法岛游览中的经历和视角;还可以算上那次1861年的挪威之行……至于《黑印度》则与我在英格兰的旅行和对苏格兰湖泊的拜访有着联系。《漂浮的城市》一书,取材于我在1867年搭乘‘大东方’号对美国的访问。……《桑道夫伯爵》来源于自丹吉尔至马尔他的游艇航行。”

凡尔纳喜欢海上航行,因此《海底两万里》可以说是他几次在大海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的记录。本书主要讲述“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罗纳克斯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他发现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

这艘潜水艇是尼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它船身坚固,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氯化钠分解出来的钠发电。尼莫艇长邀请阿罗纳克斯乘潜水艇到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入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却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旅途中,阿罗纳克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有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莫船长用连接在金属梯子上的电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层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和开水把底部十米厚的冰层砸薄,用潜水艇的重量压碎冰块,最后脱离困境;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遭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所有船员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将驱逐舰击沉。  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令人畏惧。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罗纳克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莫艇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书中描述了尼莫艇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是海中的奇观。

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同时,《海底两万里》并非枯燥的科学图解,而是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凡尔纳在科学畅想的框架里编织复杂、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惊险,充满奇特的巧合,再衬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展现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兼之其文笔流畅,叙述轻快,深受读者的喜爱。

书评(媒体评论)

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俄)齐奥尔科夫斯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