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费恩巴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费恩巴赫著的《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精)》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从集体狩猎到民主制度,从抽水马桶到智能技术,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认知科学家告诉你关于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真相,让你了解个体的无知与错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你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内容推荐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费恩巴赫著的《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精)》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

对“无知”的了解,是我们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理性地对待技术,更客观地面对烦冗的信息,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共处。

目录

推荐序 无知怎么破解?没人知道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第一章 我们知道什么

 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错觉的诱惑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思考

 一个好大脑

 明察秋毫的大脑

 富内斯的诅咒

第三章 我们如何思考

 因果推理大师

 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讲故事的能力

第四章 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

 我们所知甚少,但够用

 两种思维

 直觉、慎思与解释性深度错觉

第五章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具身智能

 认知革命

 世界存储器

 大脑,心智的一环

第六章 他人的智慧

 狩猎共同体

 智力爆炸

 共享意向性

 作为常态的团队合作

 模糊的知识边界

 为共同体而生

 知识共同体的代价与好处

第七章 与技术共事

 思想的延伸

 无法共享意向性的技术

 真正的超级智能

 与系统一起工作

第八章 科学的错觉

 公众理解科学

 忠于共同体

 错误的因果模型

 修正错误信念

第九章 政治的错觉

 解释你的立场

 价值还是后果

 “无知”的选民

第十章 聪明新定义

 智力的定义

 智力测验简史

 集体智力测评

 群智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 变得更聪明

 发现你的未知

 知识共同体与科学教育

 学习共同体

第十二章 做更聪明的决策

 解释的朋友和敌人

 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蜂巢经济

 推向更好的决策

结语 无知不可避免,错觉亦有价值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核武器战争本身就导向一种错觉。阿尔文·格雷夫斯(Alvin Graves)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任美国军方核武器试验计划的研发负责人。我们在前言中讨论过的那场堪称灾难性的“喝彩堡垒”爆炸正是由此人极力推动的。世界上怕是再没有人比格雷夫斯更了解核辐射的危险性了。“喝彩堡垒”事件发生的8年前,即1946年,格雷夫斯曾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的8名成员之一,当时的另一位研究员路易斯·斯洛廷(Louis Slotin)正执行一项被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戏称为“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棘手实验,测试钚这种放射性原料在核爆炸中的表现。实验涉及包裹中心钚球的两个铍半球之间的缝隙闭合。当半球闭合时,从钚当中释放出来的中子被铍反弹,导致更多的中子被释放。这一实验极其危险。一旦两个半球合拢,其连锁反应会引发一连串辐射。斯洛廷作为一名经验丰富又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出乎意料地用一把平头螺丝刀分离了两个铍半球。但在螺丝刀转动并使两个半球相撞的那一刻,在场的8名科学家还是受到了危险剂量的辐射。斯洛廷的状况最糟糕,9日后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医务室与世长辞。团队中的其他人都得以从急性辐射综合征中康复,但少数的几位还是因癌症或其他可能与此次事故相关的疾病英年早逝。

这些绝顶聪明的人为何如此愚蠢?

意外确实难以避免。我们都会为诸如刀子割到手指或关车门夹到别人的手之类的失误而感到羞愧。但对于一群杰出的物理学家,你却指望他们仅用一把手持平头螺丝刀自救于致命的核辐射之下。据斯洛廷的一名同事所言,其实有很多相对安全的方法来进行钚测试,而且斯洛廷对此心知肚明。例如,他可以先固定其中一个铍半球的位置,再将另一个由下而上地托上去。接下来,如有任何滑落发生,两个半球将因重力而无害分离。

为何斯洛廷会如此鲁莽行事?我们怀疑他经历了那种人人都曾有过的错觉:我们在一知半解中仍知道该怎么做。这些物理学家们所感受到的惊诧,其实和你试图修好漏水的水龙头却反而使浴室“洪水滔天”,或试图帮你女儿解出数学作业题却被二次方程难倒时大同小异。我们总是胸有成竹地开头,垂头丧气地结尾。

这些都只是不相干的例子,还是它们背后有更系统性的因素?人们总是习惯于高估自己的理解力吗?抑或知识确实比看起来更浅显易懂?1998年,认知学家弗兰克·凯尔(Frank Keil)离开工作多年的康奈尔大学来到耶鲁大学。在康奈尔大学期间,凯尔长期致力于研究已有的事物如何运作的理论。他很快便意识到那些理论何其破碎且浅薄,但他遇到了一个困扰。他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科学地阐明人们实际所知与他们自认为所知之间的差距。他已尝试过的方法不是太耗时就是太难以量化,还有些根本无法得到受试者的真实反馈。于是,他灵机一动,一种符合他预期效果的方法浮现在脑海。这种被称为解释性深度错觉(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简称IoED)的测试工具能够克服上述弊端:“我清楚地记得某日清晨,当我在位于康涅狄格州吉尔福特的家中淋浴时,几乎整个解释性深度错觉的模型随着水流涌现,倾泻而下。我立即冲出浴室,开始工作,拉上一直和我一起研究认知劳动分化的利昂·罗森布利特(Leon Rozenblit),开始制定解释性深度错觉的所有细节。”(P3-5)

序言

无知怎么破解?没人知道

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认知学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又毫不客气地为个人理性的棺材板狠狠地钉上了一颗铆钉。在17-20世纪的400年间,西方哲学相信人人都能独立思考,将个人理性奉为圭臬,并把这些视为现代社会的基石。民主制度建立在选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基础上,自由市场经济笃信消费者永远明智,现代教育试图教会学生们独立思考。

过去的几十年以来,这种理想化的个人理性备受各方抨击。后殖民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认为它不过是西方沙文主义的幻想,用以美化白人男性的无上权力和荣光。但行为经济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论证已表明,人类的大多数决策都不过是情绪使然和拇指法则的产物,而非来自理性的分析,我们的这种情绪与经验或许更适合因应石器时代的非洲大草原,而对电子时代的都市丛林望尘莫及。

斯洛曼和费恩巴赫要讨论的远不止于此,他们指出,别提理性思考了,个体的思考能力这个说法本身也有待商榷。人类鲜有独立思考的时候。相反地,我们会采取群体思考的方式。正如族人共同养育后代,发明工具、化解纷争、治愈疾病也都需要群策群力。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盖出一座教堂、造出一颗原子弹或一架飞机。让智人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地球的并非我们的个人理性,而是那无与伦比的群体思考力。

正如作者在那些趣味盎然却又发人深省的篇章中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人类个体对这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而且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一了解越来越有限。石器时代一个靠渔猎采集为生的人尚懂得如何制衣、生火、捉兔子以及狮口脱险。如今,我们自以为知识更渊博了,但就个体层面而言,我们实际上越发地无知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项原本不起眼的实验中,受试者被问及他们是否了解拉链的运作原理。大多数人都自信满满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毕竟这玩意儿他们天天都在用。接着,受试者被要求对拉链的原理给出准确的解释,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拉”拉链时的每个步骤。大多数人都傻眼了。这便是知识的错觉。尽管人人都知半解,但由于我们把别人脑袋里的知识当成了自己的,便自以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不过,这也未必是件坏事。正是对群体思考的依赖成就了我们世界霸主的地位,知识的错觉让我们不用花大把力气亲力亲为地弄清楚每件事情,日子也能过得一帆风顺。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相当擅长采他者之长为己之用。

然而,正如许多在远古时期管用,步入现代社会就失灵的人类特质样,知识的错觉也有其软肋。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意识不到自己有多么无知。结果是,一群对气象学或生物学一窍不通的人就气候变化和转基因作物等议题吵翻了天,而另一群根本不知道伊拉克或乌克兰在哪儿的人,极力主张要对这些地区采取行动。人们很少发觉自己的无知,因为他们会沉浸在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环境中,其信念被不断自证与加强,鲜有相左之声。

据斯洛曼和费恩巴赫所言,向人们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于事无补。科学家寄望于通过更进一步的科学教育来消除反科学带来的偏见,专家学者致力于通过传播准确可信的事实和专业可靠的报告来影响公众舆论对奥巴马医改法案或全球变暖议题的看法。这类无谓的希望皆根植于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迷思。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观念都源于群体思考而非个人理性,这些观念又经由群体认同的加强而根深蒂固。把事实真相一股脑儿摆在他们面前,揭露他们个体层面的无知,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面对真相,更不喜欢承认自己的愚蠢。如果你觉得摆事实讲道理就能让唐纳德-特朗普相信全球变暖——请三思吧。

没错,那些笃信事实真相能够改变公众舆论的科学家本身可能就是科学界群体思维的受害者。科研群体坚信事实的效力,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即便大量的实证经验与之相左,他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只要收集足够的事实,就能在公开辩论中获胜。相似地,对个人理性的传统看法这一见解本身也可能是群体思维而非实证经验的产物。巨蟒剧团演绎的《布莱恩的一生》的高潮之一,就是一大群不明真相的追随者把布莱恩误当成了救世主。无路可逃的布莱恩对他的门徒嚷道:“你们不需要追随我,你们不需要追随任何人!你们得自己思考!你们都是独立的人!”热切的门徒又随之齐声吟诵起来:“是的!我们都是独立的人!”巨蟒剧团的表演旨在讽刺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反正统文化,但其中对个人理性主义的真知灼见大概放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未来的数十年间,世界或将变得比今日复杂更多。人类个体终将对于科技产品、经济形势和政治动向如何影响世界知之更少。那我们还怎么能放心地把决定权交给这些无知又容易被操纵的选民和消费者?倘若斯洛曼和费恩巴赫所言属实,让选民看到更多的真相,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那么,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两位作者也只能耸耸肩。但他们确实给出了几条简单实用的法则(“存下收入的15%来养老”),以及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教刚下岗的人如何面对失业危机而不是对上班族指手画脚),并鼓励人们面对无知的现实。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正如书中所言,斯洛曼和费恩巴赫对自身理解力上的限制也心知肚明,他们自知无法提供答案。而且,十有八九根本没人知道。

尤瓦尔·赫拉利

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认知学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又毫不客气地为个人理性的棺材板狠狠地钉上了一颗铆钉……他们指出,别提理性思考了,个体的思考能力这个说法本身也有待商榷。

——尤瓦尔·赫拉利 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作者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知识量,也高估自己的理解力。这一顽疾无法根治,但可以改善,而这本书正是良药。《知识的错觉》一书充满了对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独到见解。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学心理学约翰斯顿家族教授,《心智探奇》与《思想本质》等书作者

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它以开放的态度对个体的无知与集体的智慧给出了真知灼见。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也给人带来颇多乐趣,值得一读!

——卡斯·桑斯坦 哈佛大学法学院行为经济学与公共政策项目创始人及主管

斯洛曼和费恩巴赫极好地展现了我们是多么愚昧无知而又自命不凡.……这本书趣味盎然,用认知困境而非简单粗暴的孰优孰劣解释我们的弱点。两位作者致力于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知识的错觉》充满活力与期望,洋溢着人文关怀。

——《金融时报》

《知识的错觉》深入浅出地阐明:心智自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问题在于鲜有人考虑过这一点……两位作者为当今这个党派互相抨击、叫嚣,虚假新闻满天飞的时代注入了一股可贵的清流:放低姿态,博采众人之长。

——《经济学人》

一本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

——《今日心理学》

在一个越来越两极分化、怀疑精神匮乏的年代,一本承认理解力之局限、力倡谦卑之智慧的读物的诞生既有其必要性也极具颠覆性。事实上,这本充满趣味性、令人欲罢不能的书正是给读者*好的礼物。

——《出版人周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4: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