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孩子总是给人以“快”的印象。他们喜欢户外“撒野”似的奔跑,喜欢你追我赶的竞技类游戏。他们似乎总是易急躁,常常是5分钟热度。他们能编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故事来。这样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4岁,不仅常常给父母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还伴随着一大堆麻烦与问题。我们的父母如何优质地陪伴孩子度过这“闲不住”的年龄呢?
呆萌的娃跟你讲述了长长的冒险的故事,其丰富的语言表达和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是把你惊呆了!同时他的“喜新厌旧”是不是把你弄得哭笑不得。好动的娃也给你带来了不少麻烦吧!这才是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样子,你只有懂他,才能更科学、淡定地爱他!读朱永新、孙云晓、李燕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4-5岁孩子(新父母教材)》这本书,你会更懂你调皮又可爱的4—5岁孩子。
在这个需要持证上岗的社会,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要有机动车驾驶证,当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有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最多,却一直处于“无证上岗”的状态,那便是“父母”,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岗前培训。
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或凭以往的经验,或道听途说,或抱着号称“育儿宝典”的图书按图索骥,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科学、系统的学习。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你是否会常常感到茫然与无助呢?
身为父母,除了用爱陪伴孩子,你还需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永新、孙云晓、李燕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4-5岁孩子(新父母教材)》将为您解读4-5岁这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用“教养有妙招”的方式告诉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快乐长大!
只能理解具体的实物概念
4—5岁孩子掌握的各种概念中,主要以具体的实物概念为主。孩子通过观察这些实物的外在特征来帮助理解和掌握实物的概念。与此同时,父母对这些实物的特征描述也教会了孩子如何利用语言去定义这些概念。
当父母指着笔记本电脑解释说:“长方形的,能折叠起来……通了电才能用……爸爸妈妈工作用的……”孩子就会将这些特征作为理解“手提电脑”这个概念并且可以用来下定义的信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下定义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对刚满4岁的孩子来说,给实物下定义或者解释名词的概念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父母问孩子:“什么是灯?什么是鱼?”4岁的孩子很难给出解释,要么支支吾吾地讲不清楚,要么讲了一些完全无关的话。但是5岁的孩子可能会举出与名词相关的实例或者说出一些重要特征,但是他们对名词的解释主要集中于实物的具体形象特征。有些5岁的孩子会回答“灯在头顶上……灯会发光……鱼生活在水里……鱼会吐泡泡”等。
此外,4—5岁孩子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较低层次的概念。有些父母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说想吃饭,于是父母很快做好了饭,但是孩子又不愿意吃了。其实孩子口中想吃的“饭”不是父母所理解的食物的总称,而是具体的某一种食物的名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能够根据实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但却无法理解类和子类的包含关系。有学者做过类概念的研究,发现4岁的孩子在实验中无法对28张图片进行分类,只能说出图片中物体的名称,这说明他们还不具有类的概念。5岁的孩子开始出现独立分类,但是分类的标准不是按照概念,而是根据情景需要或者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比如看到床,就会把卧室里能够看到的实物都归在一类里。
小贴士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满的餐厅里没有“餐具”,只有“勺子”和“筷子”,这堤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认识具体实物概念的一种反映。对4岁的孩子来说“勺子”“筷子”都是容易掌握的低层次实物概念,而对“餐具”这样的高层次抽象概念却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
教养孩子有妙招
虽然4岁孩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他们仍然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策略。
防止注意力分散策略。鉴于孩子的注意力仍具有保持时间短、稳定性差的特点,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有效地保持注意力不被分散呢?你不妨试试以下三种策略:
第一,排除环境中的无关刺激。当孩子在家中集中注意力进行游戏或者学习活动时,父母应尽量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与整洁。此外,父母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总是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建议,而且反反复复地提醒孩子,生怕孩子没有认真听。其实,父母的这种唠叨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
第二,根据孩子的兴趣组织活动。父母与孩子一起进行的亲子活动应当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让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只有活动内容让孩子感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快乐地去关注。父母切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去安排孩子的活动,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觉得没兴趣的活动。这样既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还会增加孩子对亲子活动的厌恶与恐惧。
第三,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能够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孩子只有在充足睡眠的保障下,才能每天精力充沛。这既是孩子集中注意力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因此,父母一定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每日活动,切勿因为看电视或者家庭聚会等类似的活动而耽误了孩子的正常休息时间。
使用图片和语言来理解事物。由于4—5岁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依靠具体的形象和行为。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讲解事物的时候,不要单纯依靠语言的描述,最好借助直观的、形象化的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图书里常常使用很多的插画。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取阅读材料时,也应该选取那些既有形象化的语言又配有直观形象的图片的绘本,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小贴士
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书中的事物与情节,同时又有助于孩子对故事的记忆。父母不妨在讲故事的时候采用孩子喜欢的边讲边演的形式。当讲到“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去采蘑菇”的时候,父母也模仿小白兔的样子蹦蹦跳跳地讲故事。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强化孩子对形象的记忆和对事物的理解。
P34-37
把幸福还给家庭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和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样爱你刚刚好》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全套共20册,0—20岁每个年龄段一本。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基于向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的需要。与常见的家庭教育图书相比,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体会和心得,而是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晶,具备完整、科学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最先提出了编写如此庞大规模的新父母教材的设想,并且担任了第一主编。我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一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编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教授三位分主编,讨论并确立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框架。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或读本,但水平参差不齐,而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编写思想与专业水准。因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这一重大而具有创新意义的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承担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承担小学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承担中学教育及大学阶段的编写任务。
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作者是:孕期,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晓芳,上海师范大学讲师赵燕;0—1岁,南京市江宁区竹山幼儿园教研主任陈露,小小运动馆课程总监杨薇;1—2岁,上海师范大学闵行区实验幼儿园教师胡泊;2—3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王英杰,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黄开宇;3—4岁,安徽池州学院教师吴慧娴,上海市宝山区吴淞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教师吕芳;4—5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副教授扶跃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张丽,王茜、潘莉萍、李艳艳、黄海娟、杨艳等教师参加编写;5—6岁,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教师申海燕、陆夏妍。
我与刘秀英、孙宏艳和李燕三位分主编担任了审读与修改任务,在我突患眼疾的情况下,蓝玫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博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审读任务。第一主编朱永新教授亲自审读了每一册书稿,并提出了细致的意见,承担了终审的责任。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黄步高社长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强大的编辑团队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创办了一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节,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展现了优秀出版社的远见、气魄和水准。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研究者,我撰写和主编过许多著作,却很少有过编写新父母教材这样细致而艰巨的体验:从研讨到方案,从创意到框架,从思想到案例,从目录到样章,等等。尽管如此,这套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我也深知,一套教材的使命,编写与出版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依靠读者完成。或者说,只有当读者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才是一套教材的真正成功,也是对作者和编者的最高奖赏。
我们诚恳希望广泛听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我们对您深怀敬意和期待!
孙云晓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