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荣、赖力、刘向丽著的《江苏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从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背景人手,对气候经济问题下产生的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对低碳转型趋势作了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生命周期法、情景分析法、因素分解等方法对江苏整体碳排放和行业碳排放状况、碳要素效率、碳排放空间分布及碳排放驱动因素等进行实证分析,系统把握全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预测和卡亚模型等方法构建碳排放峰值模型,深入探讨碳排放达峰和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问题,总结出实现低碳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据此提出江苏有效实现低碳转型,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应对举措。本书力图实现研究内容上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从理论总结归纳到实证分析、情景模拟预测,再到城市、园区案例的分析,针对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重点研究问题构建了一条逻辑合理、层次分明的分析脉络,让读者可以全景了解江苏碳排放的现有状态、排放构成、排放趋势、减排控制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及应对的有效措施。研究者以江苏正在迫切需要实现的转型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抓住转型升级的两翼——低碳绿色趋势与经济增长,深入浅出探讨构建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路径,可以说将发展问题与环境融合问题有机统一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时代主题下,为江苏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尤其是本书在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效应分析中,基于高、中、低三种不同经济增速情景的设定,分析江苏碳排放达峰的趋势演化及实现时期,讨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峰值实现的协调性,大胆设想并提出了系统规划煤炭消费、高耗能产品、全社会排放的峰值“三步走”目标,分阶段推进、分目标攻关,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完全脱钩,构筑起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这一研究结论呼应了本书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也是该书研究的重要亮点,为全篇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碳减排、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
1.2 气候经济学研究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格局
2.1 国际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格局演变
2.2 国际低碳能源和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章 低碳转型的新趋势
3.1 主要发达国家的排放峰值与路径
3.2 国内地区的排放趋势和政策导向
第四章 低碳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4.1 产业经济论
4.2 发展阶段论
4.3 资源经济论
4.4 环境经济论
4.5 气候风险论
4.6 低碳转型论——碳脱钩理论
第五章 分析方法进展
5.1 投入产出分析
5.2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全要素生产率
5.4 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方法
5.5 STIRPAT模型
5.6 灰色预测GM(1,1)模型
5.7 情景分析法
5.8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9 因素分解
第六章 江苏碳排放的现状和绩效
6.1 江苏省的经济基础和能源消费概况
6.2 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概况
6.3 碳排放绩效
第七章 碳排放脱钩指数分析
7.1 分行业碳排放对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
7.2 碳排放脱钩分解
7.3 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第八章 碳要素生产率分析
8.1 工业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体特征分析
8.2 江苏省总体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8.3 江苏省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分析
第九章 生命周期碳排放效应评估
9.1 EIO—LCA模型设定
9.2 能源消费直接碳排放效应
9.3 生产供应链视角的直接碳排放
9.4 重点排放行业生产供应视角碳排放分解
9.5 消费视角的隐含碳排放效应
第十章 需求拉动效应
10.1 基于投入产出的碳足迹需求结构分析
10.2 行业碳足迹影响力及感应力分析
10.3 碳足迹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第十一章 空间布局效应
11.1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分析
11.2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空间自相关分析
11.3 工业碳排放绩效分析
第十二章 江苏的碳排放情景分析和峰值效应
12.1 碳峰值情景预测研究进展
12.2 情景设定和建模方法
12.3 情景分析研究结果
12.4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三章 江苏低碳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13.1 制度保障强化
13.2 产业结构调整
13.3 需求结构调整
13.4 空间结构调整
13.5 技术进步
13.6 低碳转型中应防范的风险
第十四章 城市案例:无锡市的工业发展低碳转型
14.1 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
14.2 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14.3 结论与启示
第十五章 园区案例:泰州医药高新区低碳发展
15.1 泰州医药高新区基本情况
15.2 泰州医药高新区碳排放趋势
15.3 泰州医药高新区低碳工业园区推进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