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自然货币时代
卢梭曾经说,我们手中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言外之意,金钱的形象代言人“货币”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其作用是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丰盈起来的。正是由于货币的出现,人类的发展才有了长足的进步,由此产生了经济,并且有了错综复杂的经济格局和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那么货币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在新石器时代,日子远比“茹毛饮血”的时候要好过一些。原始人有了自己的房子、衣服、弓箭,甚至温饱之余还有少量的单一物资库存,比如绳索、肉类等。但是那个时候生活物资品种少,且极其匮乏,往往是“有东没有西”。因为没有超市,原始人也不可能用电子购物卡刷卡消费,大概也只能用自己家的葱换别人家的蒜。而这样简单的“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恰恰就产生了最初的货币形式——自然货币。
所谓自然货币,简单来说就是用自然界的物品充当货币,比如猪、狗、牛、羊、鸡、鸭、鹅、贝壳,一切你觉得值钱的、有交换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充当货币。
举个例子:老王上山打猎,运气不错,打了一只野猪。但是除了野猪之外,他还缺米缺盐,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逛遍整个社区,发现老李家里有米有盐,于是开口道:“老李啊,我现在缺盐缺米,能不能用一块猪肉换你一些盐、米?”
老李也看看自己的家底,发现自己家正好缺肉呢,于是答应:“好吧好吧,一斤肉就换一斤米一斤盐……”
老王用猪肉换了老李的米和盐,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而且还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完全是皆大欢喜的事。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猪、牛、羊等产品不是容易变质就是难以携带,交易起来比较麻烦,那该怎么办呢?
公元前两千多年,另外一种小巧玲珑、外观美丽、兼具时尚功能的自然货币出现了,这种自然货币就是“贝壳币”。
与猪、牛、羊等庞大而难以携带的自然货币相比,贝壳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因为其获取困难而兼具物以稀为贵的属性,便荣登新自然货币的宝座。那时候,人们外出购物,常于腰间挂着一串贝壳,尤其挂于女性的腰间,似乎还增添了不少韵味。当然装饰是次要的,主要目的还是充当货币使用。
作为货币的贝壳也是量化的,相当于一块钱、五块钱、十块钱。我国古代贝壳币的计算单位为“朋”,十个贝壳为一朋,有些地方也有二十个或者一吊为一朋。
那么一朋的购买力又有多少呢?商朝早期,由于贝壳开采技术依旧比较落后,一朋贝壳币还是比较值钱的。据说有人可以用一朋换一只羊或者一个更大的东西。后来贝壳开采量逐渐加大,贝壳币开始慢慢贬值。据记载,在商朝中晚期,一朋只能换一笼包子或者一包黍米,如果购买大物件,恐怕就要动用马车拉数量巨大的贝壳币进行购买了。
西方诸国,由于文明进程比古代中国要晚一些,他们选用的自然货币多以“毛皮”“斧头”“盐”等为主。在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许多国家曾经采用贝壳作为货币,或是穿在一起,或是将一些极为罕见的“宝螺”用毛皮抛光后单独存放。在非洲,以贝壳为主的货币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十八世纪欧洲大肆在非洲买卖黑奴,就曾用贝壳进行交易,而购买一个黑奴的价格大概需要十万贝壳币。可想而知,数量巨大的黑奴交易曾经花掉数以亿计的贝壳,而这些贝壳无疑见证了世界货币的演变史。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