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记殷殷,沈三白与《浮生六记》
沈复说:“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我想说: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厚道而不失公允。
人生旅途,与《浮生六记》的真正邂逅,在壬辰肆月,我于兹喜之心,如芸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颇为相近。对《浮生六记》书名,听闻久矣,直到今天,才把它看完,可惜的是,眼福不深,只看得四记,余二记,据传为后人杜撰,是以不载于原著。可是,我还是对名不见经传的沈复,对他的《浮生六记》,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总好似看些无厘头的三三四四。
最有看头的,还是一记,闺房记乐。比较有生活气息,有人情味,读罢合卷后,不知怎么,总有关于“芸”的缥缈身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难怪俞平伯评价:“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更有林语堂评日“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是幸福的女人吗?权当是吧。毕竟沈三白如此爱她。女子一生,得夫婿如此,还有何求?只是,梅逸其人,太过文气,终只是爱之切切,没有物质做保证。而人生,一半是物质的,一半是精神的。虽然,很多人都以清高姿态大言不惭地说:精神重于物质。从如水的文字中,看到少年的芸,藏粥侍君的可爱可笑举动,因之畏嘲多时,传为话柄的轶事,那种生活原汁原味的美,让我感动。及至嫁到沈家,夫妻恩爱,日子也还过得去,不为生计愁,这时的芸,因为婚姻的滋润更显女人的妩媚,在梅逸笔下,她却是医他的药。
唯东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说,虽无草蛇,但隐灰线,埋下了芸一生福泽不深的引子。慧心,当真不仅在笔墨,更在沈三白一生对芸的文字倾诉中,相信,他是爱她的,而且爱得够深。虽然后来,他与喜儿有过一段不了之情,都不能抹杀对芸的深情厚谊,但喜儿又是姻缘簿中的另一“杯具”了。
相对来说,这二段新婚宴尔,是三白公子与芸一生最为幸福的日子。尤其读到“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真的为他们伉俪情深而觉人生之于婚姻的幸福可意,为一乐意。
风扫云开,深于情者,解之而罢,不解,就是一个情结,而且是死结。今人古人,于此同感。“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但凡两情相悦了,往往“今世不能,期以来世”。察眼意,懂眉语的到底是不是月老?悬姻缘簿的,又是谁呢?
花光树影,转头空。生生死死,总让人惆怅。大雪纷飞的四月伊始,与《浮生六记》中的芸劈面相逢,眼前活生生立着个可人儿,瘦骨支离,神态妩媚,女子风情,最让我觉其慧黠的是,她明知深得夫君恩爱,偏变着法想给夫君纳妾,这是一个太聪明且自信满满的妮子,也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她后来的福薄和相公的缘浅。这一点,应该是芸“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物极必反之兆了。也因此,憨园未果,成为芸的心病耶?在我看来,非也。只是,哪怕如此,依然不能减了芸性格可爱之处。她于穷困中,借锅生趣,以酬夫君之友;她在缠绵里,女扮男装与夫同游;她在爱河里,费尽心机为夫物色小妾;她在柴米油盐的羁绊下,亲缝亲补,使夫君在人前以保端严;她更兼与夫谈诗论词,慧敏玲珑……这样的一个“芸”,足矣让人为之一开眼界,也适合让林语堂隔着光阴的河流对其写下“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的不俗评价。
花取参差以为美,文亦然。是以,沈之《浮生六记》,除却“闺房记趣”卷外,其他浮生三记,虽名为“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在我看来,不过是以际遇铺展生活,都没有离开“芸”的存在。三白君对芸的爱,是笃厚的、深重的,这从他的字里行间,分明可见。以其情为伊人写真,亦为伊溢彩。他记述芸为其做衣、补衣的不易,其实也是一种对发妻的爱。芸为生计的不易处,倘有足够的经济后盾,想来芸会更加光彩照人,不知还能增添多少轶闻呢。以至遗失的两卷,我记着它们的名字,辅以想象,天真地想着,梅逸将如何安排“中山记历”“养生之道”,这两卷想来关于芸的刻画,会少许多。而作为一无名文人的沈复,凭着自己的执着写下《浮生六记》,这又是如何坚持的一种精神?也许,生活的穷困漂泊都不能减淡他对文字的钟爱吧!
P3-5
俯仰无愧是读书。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开卷有益早已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读万卷书”成为人行于世一种从容的底气,一种丰富的内涵,一种强大的气场。多读书之人与少读之人的区别,正在于此。
书是前人知识的积累,书是人生中另一种意义上的老师。懂得这一点,我们就会自觉读书,不为所累,且为所惬。读书的好处,或者无须多言,而要自悟。人只有自己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才会去深耕深读,也只有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才能抵达读书的佳境。高深有高深书的内涵,闲娱有闲娱书的消遣,体味到读书对人生的裨益,那才是读书的真正境界。
秉着“开卷有益”的古训,读了些书,不想白读,以期岁月于读书的有痕,写了读札,于其得益当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的,把这些读书心得归纳整理成为这本集子,不过还是想强调读书的好。人生快事之“金榜题名”的前提,就是以读书为基础的。想要快乐,不妨读书。因为书中什么都有,有金玉良言,有财富宝藏,有衣食储备,更有美人如玉。这一点,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早有卓识远见,比我说得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读书是入世的一条绝佳出路,也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本书以时间空间为构架分为五部分。一是历史长河的文学浪花,主要是阅读中国古人的著作心得体会;二是当代文人的溢彩流香,主要是阅读中国当代文人著作的感想和意绪;三是泛读涉猎的馨香一脉,主要是读书过程中的思想驿动见诸笔端的粗鄙浅见;四是某些文人的风骨个性,主要是因阅读而勾起的对作者的看法态度;五是域外一瞥的生活深邃,主要是读外国书籍的几篇小札,算是这本书的一种结构上的丰满吧!文中譬如《情记殷殷,沈三白与(浮生六记)》,内容当然有自己的思想见地,不为迎合时代,不为作者立碑树传,不为小我而扬名,只为彰显读书于修身的好,只为大我的放眼千万里和博大襟怀。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社会愈发展,阅读愈显重要。于读书的选择也成为一门学问。深层次的读书如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亦是做学问的三境界。它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必经之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所不能道。第一境界以西风吹绿叶凋为写实,意在言处于恶劣形势之中时,人也能排除干扰,登高远眺,不为一时苦旅所困所惑,说句时髦的话就是“处逆境心中也要有诗和远方”的志向,不能丧失人生理想目标,这是成功的基础,也是第二第三境界的源头。第二境界意在言立志后的努力过程和这种过程坚持的恒心,所有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过程中,就算遇到种种难以预料的挫折,也不能后悔当初的选择,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第三境界是柳暗花明后的成果期。经历千难万险,经历命运考验,经历比唐僧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可能还要多的险阻,于是磨炼后的成熟带来了人生硕果累累的收获之秋,功到事成。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
汤显祖曾言:“不尽读天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看来,读书的重要性,古人比今人看重得很。如今的德国,就是个好读书的国家。据说德国人是现今世界是最爱读书的国家,人均读书率居世界之首。当然书有糟粕和精华之分,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我国,书海浩瀚,好书如同好人,层出不穷。只要肯读,那是没个止境的,于自身的陶情冶性上,好处自不细言。经史子集,科教文卫,古今中外,林林总总,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状,想要读书,别自乱阵脚,首先自己心里得有个谱儿。当务之急读什么书,消遣闲娱读什么书,长远来看读什么书,还有个人爱好为择书之佐。一系列的意识在脑海里形成后,选书也就水到渠成,不必面对书山书海茫然无措。这就是读书的三贵,即贵博、贵精、贵通。唯如此,才可接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高境界。
人吃饭要消化,读书亦然。朱熹总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诚然为读书真谛,正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曹辉著的《书卷多情似故人》以所读古今中外书稿之读札随笔为写作宗旨,却又另开特色,不单纯于读后随笔,而渗透了许多人生哲理,从各个方面带给整个社会深度思考。认证读万卷书的好处和魅力。
曹辉著的《书卷多情似故人》以时间空间为构架分为五部分。一是历史长河的文学浪花,主要是阅读中国古人的著作心得体会;二是当代文人的溢彩流香,主要是阅读中国当代文人著作的感想和意绪;三是泛读涉猎的馨香一脉,主要是读书过程中的思想驿动见诸笔端的粗鄙浅见;四是某些文人的风骨个性,主要是因阅读而勾起的对作者的看法态度;五是域外一瞥的生活深邃,主要是读外国书籍的几篇小札,算是这本书的一种结构上的丰满吧!文中譬如《情记殷殷,沈三白与(浮生六记)》,内容当然有自己的思想见地,不为迎合时代,不为作者立碑树传,不为小我而扬名,只为彰显读书于修身的好,只为大我的放眼千万里和博大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