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制型
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安排,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类父母通常比较严厉,不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也不听从孩子的建议和意见。其经常用到的方法就是攀比、说教、呵斥、指责、批评和惩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有位单亲妈妈,性格非常强势,她不仅要求自己优秀,还要求孩子各方面也必须优秀。所以她从女儿l岁多开始,就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会把孩子碗中的饭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她会把牙刷一折两半,丢进垃圾桶;如果孩子不好好弹琴,她就用戒尺打孩子手心;如果孩子不听话,她就把孩子锁在小黑屋……在家长的严厉教育下,孩子确实被训练得很乖,按时吃饭,认真刷牙,会弹很多首曲子……但她发现,刚刚5岁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现得胆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里脾气又很大,且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残忍,比如虐待家里的小猫,把猫尾巴踩住用脚跺,或用沙发靠垫把小猫捂到半死,看小猫痛苦的样子,她则表现出满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欢芭比娃娃,她则好像跟这些娃娃有仇,动不动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头和四肢揪下来,甚至用剪刀剪破。
更让这位妈妈不解的是,有次她带着孩子过马路,等待绿灯的时候,她的女儿突然冒出来一句话:“要是你被车撞死就好了!”这位妈妈大吃一惊,忙问女儿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她的女儿冷冷地回应:“随便说说。”此后,任凭母亲如何套问,这个孩子都是一言不发。
这位妈妈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么这样?
儿童天性都是善良温柔的,如果说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残忍和绝望,一定是他(她)在生活中体会了太多的冷酷无情。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我们看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长史,几乎全部可以发现他们童年时代接受了极端严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极端残忍者,都有一个精神或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尽管家长对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这不足以掩盖家长不当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永远的身心伤害。虽然这部分家长往往给予了孩子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孩子并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暴躁、残忍、情感淡薄、充满仇恨、缺少人际沟通能力,要么变得特别顺从、胆小、懦弱、自卑、内向、没有主见、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孩子甚至会有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如呕吐、腹泻、胃肠疾患以及失眠等。这不足以为怪,因为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虽然儿童的缓慢成长给了一些人暂时的幻觉,但栽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恶果不知会在哪个枝条上结出。P3-5
无论怀着怎样的善意,只要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而改变,就不是爱。
——松浦弥太郎
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别人
我在接触的诸多家长中,常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家长开始发生质的转变,他们不仅能够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也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更可喜的是,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积极的变化。但是,新的担心和矛盾也凸显出来,因为他们接受不了他们的爱人或者其他的家人依然再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于是,他们想改变家人,可是,改变一个人谈何容易,况且是一个不想发生改变的人。于是怨言和家庭矛盾也多了起来。
这些家长回来向我诉苦,我告诉他们,我们不要奢望去改变任何人,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我们自己。还记得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一块名扬世界的无名墓碑上著名的墓志铭吗?“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确实如此,那些真正改变别人的人,从来没有想着去改变别人,他只是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高,而和他在一起的人,为了适应他的改变或者受他的影响,也在无意识地慢慢发生转变。所以,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多和优秀的人接触,道理便是如此。你知道仙人掌的叶子是哪一部分吗?就是那根小小的刺。为什么别的植物的叶子都那么大,而它的那么小。就是因为它的老家是在干旱的沙漠里,极度缺水,为了适应环境,叶子慢慢退化,最后变成针状。所以,你变了,别人为了适应你的改变,他一定也会发生改变。越小的孩子,他的变化越快、越明显。越大的孩子,越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时间。但不管年龄多大,都能改。你的爱人和其他家人也是如此。所以,无须担心别人如何对待你的孩子。况且,人的本性都是向善向上的,你用积极正面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自然也最容易受你的影响。
在我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孩子真的是帮助我修行的。在没有孩子之前,我可以说是一个野蛮人、一个原始人,我生活得随心所欲,无羁无绊,从不或者很少去反省自己的言行。在有了孩子之后,我逐渐地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语,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从一个脾气急躁、爱抱怨的妈妈慢慢地变成一个乐观包容的、温和坚定的、冷静理智的智慧妈妈。不仅如此,我还欣喜地发现,我的爱人也在往更智慧、更成熟的方向发生转变。我想,这就是成长。这是孩子们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我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和我一样,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发生积极的转变。因为,只有你变了,你的孩子才能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只有你变了,你的家庭才能更加幸福和谐!
最后,感谢孩子,促使我们成长!感谢孩子,让我们变得智慧!
当我再次怀孕,我不再像初次怀孕时那样担心孕期中宝宝的健康、自己的饮食等,我担心的是老二出生后,我是否能够有效正确地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他们的争执。说实话,我对自己没有信心。直到我再次坐在书桌前投入地学习、思索
并把学到和悟到的一些方法积极投入实践中,直到看到我的两个孩子在这些新方法的引导下变得愈加合作、自律、自信、快乐、懂事,我的信心才一点点恢复。
我现在坚信,我是能够教育好两个孩子的,因为我有勇于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勇气,我有一颗愿意进取、愿意反省的心。其实再“专业”的父母,也是普通的爸爸妈妈,他们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喜怒哀乐,就有情绪爆发做错事的时候,美国教育家简?尼
尔森教授都有情绪失控拿着鸡毛掸子追着孩子打的糗事,更何况我们这些道行极浅的父母。关键是我们是否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关键是我们做错事后是否有愿意反省、愿意改正的决心,关键是我们在知道正确的方法后,是否真的做到了。
我的第一本书《孩子,这就是我给你的爱》出版后,受到很多家长和教师的好评,他们纷纷打电话或者来信咨询,说里面的方法很好,可操作、有效,家长们希望我能再写一本书,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的,教育孩子是一个浩瀚的工程,里面的内容博
大精深,岂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所以,只要能对家长们有帮助,我愿意再次执笔,把这三年的沉淀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本书秉承的一个宗旨是专注于解决问题。因为在我接触的那么多家长中,他们往往注重逻辑后果而陷入恶性循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孩子的不良行为越来越严重。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常常感到无力和无能。这种状况多半是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导致的。例如当家长以命令和指责的口气指挥孩子做事时,孩子往往是抗拒的。
如果家长换种做法,比如帮助孩子建立生活惯例表,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或者使用无言的提醒,孩子往往是乐于合作的。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子原则——温和而坚定,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一直贯穿的原则。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以下两种常见类型的家长都有不足:严厉型父母缺乏温和,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畸形;溺爱型父
母缺乏坚定,使孩子没有规矩,缺乏教养,严重的可能会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而“温和而坚定”既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又能使孩子修正不良行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在你决定不再给他零食后,他可能会哭闹。这时,你就需要温和地接纳他的情绪:“宝贝,我知
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但我相信你肯定能坚持到晚上。”说完,还可以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任凭孩子怎么哭闹,你都要坚定地执行原则,不要给孩子零食。要不了几次,你就会发现,孩子能够好好地吃饭了。当中途再想吃零食时,他也不会哭闹了。这就是“温和
而坚定”的魅力。
此书从日常对孩子养育中的常见问题着手,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大家看此书前,能够先读我的第一本书《孩子,这就是我给你的爱》。这样,您在育子理念和方法上肯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欣喜。同时,我也欢迎各位家长能够给我积极写信,共同分享读完此书的感悟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的成果。
在此,真诚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对我的欣赏与厚爱,没有编辑的帮助,这本书也不会这么顺利地与大家见面。
“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很容易发脾气,经常大声斥责孩子,有时太生气了还会打孩子。我虽然爱他,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爱的方式错了。”这是大多数妈妈的心声。打骂着长大的孩子往往越来越叛逆,但是我们又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顾,说到底,教子重要的还是方法。深谙教育之道的心理咨询师在李文雯著的《孩子我想温柔对你(不惩罚不娇纵管出好孩子)》里给出了多个立竿见影的超实用教子方法,不惩罚也不娇纵,30天就让孩子发生360度大转变。
你本温柔,有了孩子以后就变得歇斯底里,这是不是你当下的状态?更悲惨的是,发怒没有任何效果,只是让亲子关系变得更糟了。其实,在教子中,你只需要做到两点:温和、坚定。温和是一种态度,坚定是一种原则。
李文雯著的《孩子我想温柔对你(不惩罚不娇纵管出好孩子)》从日常对孩子养育中的常见问题着手,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