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京剧》是作者崔伟近十年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写作和发表有关京剧的部分文章汇编。
《感知京剧》堪称一部“京剧小百科”型的文集,对于京剧行内人及各界爱好者都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读物,借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知和自觉,对彰显弘扬文化软实力、更深刻了解传统京剧文化大有裨益。
| 书名 | 感知京剧/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崔伟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感知京剧》是作者崔伟近十年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写作和发表有关京剧的部分文章汇编。 《感知京剧》堪称一部“京剧小百科”型的文集,对于京剧行内人及各界爱好者都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读物,借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知和自觉,对彰显弘扬文化软实力、更深刻了解传统京剧文化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崔伟著的《感知京剧》按照文章的类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梨园走马”,是宏观的思考和对近年新创京剧剧目,以及优秀演员、著名流派、热点现象的评论和为友人书籍写作的序文、书评;下编“菊瓣缤纷”收录了作者从2003年至2009年,在《中国京剧》杂志上,开设同名专栏发表的京剧欣赏随笔。所收文章聚焦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际。 目录 上编 梨园走马 尊重京剧规律 科学继承创新 创造必须从学习继承开始——“百日集训”带给我们的启示 流派传承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 京剧——代表中华文明的戏剧形态 人才培养:京剧发展的有力支撑 提升表演创造力是戏曲传承发展的终极目标 张扬中国戏曲独特性 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青研班、流派班:戏曲高端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与历史性创新 记录经典辉煌 弘扬国粹魅力 公开才能树立评奖威信 京剧男旦成选秀与演出噱头让人珍视令人忧 论京剧“玩笑戏” 京剧如此辉煌 谭门功德无量 从《斩经堂》体会周信芳的人物塑造观和流派继承的深层规律 历久弥新的“奚派”与不能忘却的奚啸伯先生 声艺果然可胜群——浅议关肃霜先生的艺术贡献和历史地位 袁世海艺术散论——写在袁世海先生逝世10周年 京剧艺术的华彩展示与京剧音乐的成功探索 ——谈“2014年上海新春京剧晚会” 魅力与活力的进显——北京小剧场京剧断想 流派继承是京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根基 民族文化盛世中的京剧电影工程 承前启后的老旦领军者——赵葆秀艺术浅论 另辟“奚”径——写在张建国演出周举办之际 时尚老旦袁慧琴 辽宁京剧:不求相似但求独特——辽宁省京剧优秀剧目巡演有感 话说艾兵 别开生面一康熙——评京剧《康熙大帝》 爱的礼赞与艺术家才情的展示——新编京剧《梁祝》观后 不能忘记的《三打陶三春》 京剧《金锁记》的审美价值与思考 从神坛走向凡间——评张建国在《泸水彝山》的诸葛亮形象 旧剧新生焕异彩——评王蓉蓉在京剧《姜秋莲》中的表演 一曲凄美爱情的京剧长调 实力 功力 魅力——张火丁新春京剧交响音乐会观后随笔 让京剧插上翅膀——有感于京剧《草原母亲》的三番创造 看《搜孤救孤》与《赵氏孤儿》同台演出的欣喜与感想 讴歌民族团结的戏剧史诗——京剧藏剧《文成公主》观后 墙头马上情无限——京剧《墙头马上》观后 巧将梅韵赋秋声——喜观程派《穆桂英挂帅》 京剧本体魅力的胜利 “武戏文唱”气度为先——看奚中路武戏专场感到的 《生活秀》:秀出刘子薇独有的一方艺术天地 允文允武演绎生动形象——评田磊在《北风紧》中的表演 整衣袂我这厢按节徐行 清新靓丽 委婉细膩 京剧小生的栋梁之材 花旦最难是清纯 翔实记录传统京剧文本 粉墨描绘出的华彩人生——《京剧名家刘秀荣传·序》 见事 见人 见情 见理——《金曲余韵》读后 普及与记录京剧脸谱艺术的珍贵读物 ——《<空中剧院>京剧脸谱选绘》读后 用线条书写神韵旋律——读崔英画戏作品有感 后辈笔下的马连良——《我的祖父马连良》读后 知识与欣赏的完美结合——田有亮著《百戏千谱》读后感言 一本介绍京剧服装的有益之作 下编 菊辦缤纷 由自报家门说起 “肘子”中的京剧表演学 也说“因人设戏” 演员算老几 小议京剧穿戴的讲究与高明 小习惯 大文章 想象的魅力 小龙套 大手笔 假如没有锣鼓 为谭富英先生摆好 高明的同中求异 死谱儿活脸儿之妙 实授啊,实授! 生书熟戏的联想 我爱[散板] 人性化的皇帝独特的戏 请恕“马能行”等无罪 请看余叔岩的宋江 气质也是风格 培养个赵桐珊如何? 拿“凤冠”和“小过桥”说事儿 妙极了的[三枪] 美哉“水音儿” 梅兰芳的“嗅花”与王景愚的“吃鸡” 了不起的矮子功 脸谱与脸谱化 开逗·开涮·开心 经典不等于终点 京剧艺术中的缺陷美 京剧的幽默 激活程式 机趣大于雄辩 慧珠魅影 花旦原本很精彩 过场戏的风景线 关于王老好之研究 荀大师给咱把“有神说”的武器 “盖派”无疆 荡气回肠《斩经堂》 “大”与“小”的辩证法 大手笔的《赛太岁》 大师就是大师 不该遗忘的《朱砂痣》 “变”与“辨”的启示 SOS:武戏武生 《望江亭》是这样炼成的 《奇双会》引出的话语 《白蟒台》的N种解读 “余音”渺渺为何情? “新腔儿”的误区 “三让座”的启示 窍门与一招鲜 “您是姓王啊?” 后记 试读章节 尊重京剧规律 科学继承创新 悠久的历史,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都为京剧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也形成了它与现代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同时,现代生活与过去生活的不同,当代观众与昔日观众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特别是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欣赏方式的竞争,又使京剧必然面临着一个既保持自身艺术品格,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靠拢和吸引当代观众的严峻课题。 京剧艺术要继承与变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在当代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无疑,京剧是一种体现为在题材、表现形式上高度写意性、丰富观赏性、独特程式性,与时尚文化有着很大不同的戏曲表演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剧的魅力、价值和特点,就在于与当代戏剧形式的鲜明区别。 继承是京剧艺术面临的首要课题。丢掉了传统,失去了特色,减弱了自身的艺术个性,京剧就必然会丧失存在的意义和拥有的独特审美价值。继承又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对传统有明晰的辨别,分清何为“精粗美丑”?(梅兰芳语)需要对京剧的艺术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明了何为京剧特有美学规律和艺术的魅力?同时,它更需要寻找到领会、学习传统的科学有效途径。这样才能使继承体现科学的精神,产生最好的效果。 考察当前京剧艺术继承工作,三种现象亟待改善:第一是强调继承多,实实在在的继承不够;第二是生吞活剥的继承多,推陈出新的继承不够;第三是就戏论戏继承多,通过学习吸收而能提高创造本领的继承不够。这说明,我们对继承的必要性和如何继承?都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方法欠科学的问题。对京剧的继承要么采取一种虚无态度,将继承传统只挂在口头上,而缺乏下实实在在的工夫;要么就是只重视形式上的学习、继承,而不能通过学习传统而举一反三,在夯实艺术基础前提下,加深对传统美学规律的认识,经过学习而强身健体,最终能增强自身艺术创造本领,凸显风格,提升创新能力。 京剧作为表演艺术,又不同于凝固在纸上的古代绘画或静态存在的古代器物,它是由当代人表演的古代生活,是由今天的演员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特别是要面对当代观众的审美授受过程。这样,就必然在恪守与弘扬传统魅力的同时,不能不具有今天艺术家的诠释,承载当代的艺术创造,符合时下的审美特征,必然要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京剧艺术的继承与价值,必然是在对传统坚守前提下发展变化的活态艺术生命。继承与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彼此依托的客观存在;继承中必然有创新和发展,只有在创造、创新中才能得以真正传承。事实上,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史。后人继承前人,又不同于前人。在一代代杰出艺术家成功的创造超越了先辈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的进步,丰富了京剧的宝库,葆有了艺术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京剧艺术的巨大成就,就体现在发展和创新的丰硕成果,不仅在思想内涵,而且在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赋予了京剧以时代性、创造性的新面貌。 京剧创新是一项非常严肃、科学、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创造过程,它从某种程度上讲,比许多当代艺术形式和地方戏艺术要繁难、复杂许多。因为创造难度大,评价标准多样,因此考察和检验京剧要不要创新和创新的成果如何?也就相对见仁见智。如果我们对京剧必须要在继承中创新没有疑问的话,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京剧的新作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尤其是具有时代性和艺术高度的成功之作,更是与时代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近年,随着青年京剧优秀演员研究生班的创办,以及央视《空中剧院》等媒体优势的组织、传播,京剧艺术在优秀人才选拔,尖子人才培养,领军人才锻造,特别是在社会普及、扩大观众上有了非常理想的人才队伍和社会环境,京剧艺术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人才、社会环境、创造条件的良好基础,为京剧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多出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成果提供一个历史机遇。现实是,京剧创新工作与当前京剧艺术的大好形势比尚不能尽如人意。 京剧创新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节奖办了很多,真正留下的堪称时代创造成果的优秀作品不多;新剧创作很多,但真正为广大观众由衷喜爱,广泛流传的不多;唱念越来越繁复,但能够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成为保留剧目的很少。可见,如何让新创造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已越来越成为京剧创新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我感到,解决这一痼疾,就必须要廓清创作理念,切实发挥京剧艺术主体优势,尊重京剧本体规律,注重发挥京剧人才的个体价值,少走艺术弯路,尽快改变当前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盲目创新,忽视京剧规律;为新而新,创新理念模糊;舍本求末,京剧看点偏移;追求浮华,评价标准缺失的现状。 理想的京剧创新,应是在尊重京剧古典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 京剧的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而不逾半步,也不能悖离京剧本体而使人观来难寻其固有的形迹;京剧的突破应敢于尝试以前没有的新题材、新生活、新形式,但又不益太悖离京剧擅长的故事形态、表演特点而另起炉灶。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题材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上,应首先充分尊重京剧艺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的形态本质,符合其表现特点,切合其创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创新的成功,也才能切实做到新的尝试和追求达到创新、创造的理想境地。 P3-5 序言 钮骠 与崔伟君识荆,已有二十余载,常有过从,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接触得更加频繁。他是一位敬业乐群、才思敏捷、笔耕勤勉、够格儿的京剧评论家。我们一起参加剧协的各种活动,共同做中央电视台“青京赛”“学京赛”等赛事的评委,多年担任央视《空中剧院》的嘉宾,还参加过一些剧本、剧目的座谈会。每聆听他的发言,都能领略到其中表露的一番新意,予人启示。在中国剧协的评论团队中,他属于“少壮派”,谈剧论戏,朝气盎然,不落俗套,发人兴致。与我等年高者相处,他总是钦敬有嘉,但又亲密无间,庄谐自如,很有人缘儿。 崔伟平时为各种报刊写过大量谈戏文章。他说自己是“业余剧评人”,乃是谦逊、客气,其实不然。他的文章虽然多是中篇、短篇,但是都有相当的分量,言之有物,不尚空谈,多有他人欲言而未言之独见,能引起识者的共鸣、点赞,是一位受人关注的剧界后辈。 从京剧艺术事业上,上至国家相关的大政方针,到发展的历程、眼下的现状、未来的走向以及人才的培养、举措的设置,他都有所涉猎,畅述己见。 而对京剧艺术美学特性的阐释,从剧艺的传承、延续,流派的弘扬传播,到舞台美术的独具特色;从穿戴装扮至化妆、脸谱以及音乐文武场面的曲牌运用、锣鼓伴奏等等,都谈到了。尤其在文本编创、情节安排上见地的非同一般,自成馨逸,说得很透,也是崔伟的一大学术优势;他每每对成功的编创新戏也有很中肯与恰当的评价,在业界久有口碑。 对京剧历史发展中舞台上涌现的代代男女精英,上至老生中的程长庚、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周信芳、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李少春、谭元寿,下至于魁智、张建国、王平、王佩瑜、田磊等,可以说没有重要的疏漏;旦角从王瑶卿、四大名旦、赵桐珊、言慧珠、张君秋、关肃霜、杜近芳,到刘秀荣、张火丁、魏海敏、李佩红、王蓉蓉、吕洋、丁晓君;花脸中,从钱金福、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到吴钰章、孟广禄、杨赤;老旦则谈到李金泉、赵葆秀、袁慧琴等,都有中肯的品评,不偏不倚,月旦得当。 崔文所及,涉猎广泛,包容丰赡,钩隐发微,巨细靡遗,都能说到点子上,不见谬误,彰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底蕴的准确认知和由衷热爱,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难能可贵的。愚认为,这本《感知京剧》堪称一部“京剧小百科”型的文集,对于京剧行内人及各界爱好者都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读物,借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知和自觉,对彰显弘扬文化软实力、更深刻了解传统京剧文化大有裨益。 由于本人是习学、研究京剧丑行艺术的,在这里向读者格外推荐书中几篇最感兴趣的篇章:《论京剧“玩笑戏”》《关于王老好之研究》《您是姓王啊?》《了不起的矮子功》《“大”与“小”的辩证法》《开逗、开涮、开心》。这几篇讲得皆很到位,不乏真知灼见,开人心扉。凡学丑行的后学都应当认真研读,获得启示。 崔伟君作为一位并非“场上人”出身的撰稿人,为什么能够编著成如此一部谈论京剧的上乘之作?愚以为,除了他的勤奋精研之外,还与他愿与剧界从业人员真挚地交朋友分不开。他浸入京剧圈有30年了,始终敬老尊贤,不耻下问,与“场上人”(包括台上演员、文武场面的伴奏人员和后台的服务人员)不分彼此,毫不见外,有惑必问,有疑必解,才能成为知戏、懂戏的真正爱戏者、研究者。当下有些戏曲研究者和报刊主管戏曲活动报道的媒体人,能与内行人结成良友的,不敢说没有,而实在极少极少。故而缺少共同语言的交流,行文撰稿中常常出现常识性的谬误,如大轴与压轴不分、广德楼与广和楼混淆、将《捉放曹》的陈宫写作陈官之类硬伤,丢掉了往昔研究界、评论界与梨园界交情深厚的好传统。因此,读了这部书稿,我更强烈感到,不妨应当向崔伟君学习,他的研究方法与作风是对路的,故能写出许多佳作华章。 2015年春于望巢楼晚晴书房 后记 这本《感知京剧》是我近十年来,特别是这些年写的有关京剧的部分文章汇编。 之所以要把它汇聚成书,并非是这些文章写得有多好、多深刻,关键是因为它们承载着自己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思考;况且京剧也越来越是我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的走向真是充满了某种机缘。我家祖辈包括兄弟姐妹的职业与生活和京剧都没有任何关联,但我却成了民族瑰宝京剧的拥趸。这缘于父母和欧阳中石先生是朋友,自己从少年时就常盘桓其门下。那还是20世纪70年代,算来也有40年了。尽人皆知,欧阳中石先生不仅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文化学者与逻辑家、书法家,更是腹笥渊博,台下台上皆具智慧和光彩的京剧名票。日久天长,耳濡目染的我也竟爱上了京剧。现在看来这对我热爱京剧,特别是培养对京剧的欣赏水平,以及养成正确的研究习惯,确定独特的治学方式都极为珍贵!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欧阳中石先生的影响和吴江先生的引导下,大学毕业时我走上了戏剧工作之路。工作环境使我与京剧和京剧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与深入。先是在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剧目创作室做创作干部,长期深入剧团。那时的我少不更事,但好问、好学,对京剧充满兴趣,对长辈名家懂得尊重,也很讨得他们的信任和赏识,不但和现在一些年近九旬的京剧巨擘往来频繁,而且和当时许多中青年京剧名家更是情感热络,重要的是了解和学到了许多舞台背后关于京剧的门道与知识。之后,到中国剧协《剧本》月刊做编辑,17年间,更是与范钧宏、翁偶虹、钮骠、苏移等这些以往仰望和心仪的京剧鸿儒、史论家,因为约稿、组稿工作交往密切,登堂入室,获益极深,京剧知识和鉴赏“要窍”也自然提升迅速。 坦率地说,尽管自己始终在戏剧圈里工作,至今我仍算一个业余京剧爱好者与研究者,研究京剧并非本职,而是诸多工作内容中自己兴趣最浓厚的一项而已。幸运的是,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促进效果与长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举措。更荣幸的是自己在几位德高望重老领导的信任关怀和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博士等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培养下,几乎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京剧“青京赛”“学京赛”“少京赛”“票友戏迷大赛”,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流派班,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以及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上海、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于2013年至2015年拍摄十部传统经典大戏的“京剧电影工程”(原名:“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家教授团等所有对京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传播必将产生推动作用与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自己对京剧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瑰宝的文化内涵、民族筋骨、艺术价值、美学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京剧的现状和如何更好传承、弘扬京剧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思考。 书中的这些文章,记录的就是与京剧亲密接触过程中,自己的心灵感悟与审美收获,以及对更好传承、发展京剧的一些思考,因此我给它取了个《感知京剧》的书名。按照文章的类型将它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梨园走马”,是宏观的思考和具体剧目、演员、流派、现象的评论,以及为友人书籍写作的序文、书评,多发表于《人民日报》等报刊;下编“菊瓣缤纷”收录了我从2003年至2009年,应好友、文化学者王晓峰的热情邀请,在《中国京剧》杂志上,开设同名专栏发表的京剧欣赏随笔。这些文字尽管文风轻松,却流露着我对京剧传承种种偏颇的针砭和对京剧本体价值的体悟、赞叹,没想到的是,这组文章发表后,竟然境内外报刊转载颇多。 京剧的确博大精深。越是深入,越觉得它深邃高妙;了解越多,反而感到未知晓、未悟透的知识、门道数不胜数,从而使得自己对京剧不但更加充满敬畏,也对中华前人的伟大艺术创造力和智慧,自然而升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当然还有对京剧传承发展的强烈文化责任! 感谢多年来所有支持关心我的师长与朋友,期待着大家读后对书中愚陋之处的批评指教! 崔伟 2014年岁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