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尘与土
分类
作者 孙旭升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旭升著的《尘与土》收录了《九溪玩水》《西溪的过去与未来》《春韭与夏苋》《杭州的早茶与早点》等文章,读起来颇具巧思和乐趣,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语言魅力。本书大致可以分为博物类、饮食类、人物轶事类、山水风景类以及读书笔记类这些类别。

内容推荐

孙旭升著的《尘与土》收录了作者平时所著的杂文和诗。内容上涵盖作者往昔所经历亦或书籍中所阅读到的一些轶事与见闻,大致可以分为博物类、饮食类、人物轶事类、山水风景类以及读书笔记类这些类别。本书约20万字,行文流畅,阅读上饶有趣味,装帧以32开平装。

目录

小序

山重水复

 九溪玩水

 九溪玩水

 《西湖风土小品》选

 江南的自然村

 过临平

 西溪的过去与未来

 低头思故乡

 郁家在鹳山上的遗迹

 从大清谷说到乾隆的出生

 “唐诗之路”始于此

 东湖定策与辛亥革命

 张恨水说旧断桥

 奉化会馆

 王季重游杭州

 散落的花朵

盘飧旧醅

 担上的美食

 瓢儿菜与盐水鸭

 酱油腐乳担

 春韭与夏苋

 水乡的美禽一鹅

 城里的包饭作

 俞曲园与楼外楼

 杭州的早茶与早点

 卖纳豆的女人

 端午有似卫生节

 南瓜鲜甜,茄子酥嫩

 白鲞肉与虾油鸡

 最忆是年糕

 母亲的手艺

 萧山的土特产

 苋菜梗与柳豆腐

 毛蜞与淮蟹

 淞南名人饮食轶事抄

西窗剪烛

 桃花水母的消息

 近水人家燕子飞

 采采野果

 独立不倚的精神

 来春鸟及其他

 小巷·细雨·油纸伞

 京华何处觅小楼

 从“出蛟”说开去

 我的狐朋狗友

 垂纶无如富春江

 鱼肥茶香忆富阳

 大木箱的故事

 趁火打劫

 不速之客

 钱玄同轶事抄

 称许饼

 所谓伊人

 何谓慢生活

 南宋杭州的住房与街道

 五猖会与目连戏

 农夫与神仙

 柯蛇者说

 太阳的生日

 嬲着地名问古今

 闲话法相寺

 端午话钟馗

 月下老人与邱比特

落花时节

 怀念汪辟疆先生

 记方光焘师

 一把名贵的纸扇

 宗白华及其《流云小诗》

 鲁迅先生爱书的故事

 鲁迅的乡恋与乡愁

 鲁迅与烟酒茶

 鲁迅与《杨贵妃》

 鲁迅与童话

 章太炎《说鬼》破迷信

 漫忆“湖山客”

 雨巷诗人戴望舒

 编辑礼赞

 司徒雷登与杭州

 徐渭的入狱与出狱

 西湖多诗僧

 随园与曲园

 蒙古诗人三六桥

 龙仲房西湖访《梅谱》

 毛奇龄住在盐桥的时候

 老渔翁

 舅公

 “楼半仙”的故事

 契诃夫的恋爱观

 契诃夫笔下的中国人

 悼苇白

代跋

 别有人间行路难——我读孙旭升(林震声)

试读章节

悼苇白

说到苇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长,他究竟身高多少,我没有问过他;总之,要高出常人一大截。他担任初中班的班主任时,每次外出,如春游之类,他总是走在队伍的前面,就像一面旗子在前面飘。走到朋友家里去,总不自觉地要低一下头,免得碰到了门框。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聚会,苇白来得较晚,正当他进门低头时,那个朋友就说:“条儿,你真运气!”“什么运气?”“呐!你想想看,要是从前没有火化,你的木匣子不是要定做了吗?”除了“条儿”,有时候我们也叫他“长毛”;所谓长毛,就是因为他的祖先不是别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太平军将领韦昌辉。韦字上头的草字头是他后来自己加上去的。总而言之,苇白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可以跟他随便开开玩笑的朋友。

苇白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事和同志,因为他的加入“民进”,就是由我介绍的。“文革”之后,我们六个人在一起编《名言佳句选》,后来又编《高低笔画小字典》,他们都对“民进”有好感,所以我就把他们一起介绍了进来。每有活动,苇白家就是我们的集中地。当然有时候也跑到风景区去,譬如吴山上的望湖楼茶室。苇白不仅是个组织者,也是个“外交家”,他能说会道,嘴巴又甜,“姑娘”“同志”乱叫一通,所以往往能“绝处逢生”,为我们争取到一个既安静、又清爽的位置。

苇白为人坦率热情,对朋友很真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受损。他的特点之一是对新事物的敏感。且不说年轻时的参军和赴朝鲜打仗了,就是细小如吃“卤干”、喝“鸡血”、养“吧儿狗”、炒股票等等,也都是敢为人先的。这也可以从他写的文章看出来。他的文章观点新颖,文笔犀利,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是搪塞敷衍,甚至无病呻吟。他为人很聪明,但有时候也表现得不够大方。譬如他在“文革”中受过辱,后来遇到那个头头,一见面就说:“某某,你还活着!”

苇白与我有几十年的交情,经历的事情很多,真不知从哪里说起好?所以还是拣近一个月的事情来说说。去年立秋后两日,我想把一本新出版的小书送给他,约定在玉泉茶室见面。我从家里出发,不到半个小时,他就一连打了好几个手机来催,仿佛有点等不及的样子。原来他说他近来身体很不好,走几丈路都感觉到吃力,饭只有“几勃头”好吃,所以想早点回去休息。我以为他是夸张,所以也没有在意。回家以后,我总觉得有点不放心,所以就打了一个电话给他,劝他找个中医去看看,吃几帖药调理调理。他说也找不到好中医,不过这几天好了一点。但是想不到不到一个月,他就与我们不告而别了。

我记得我在送给他的那本书的扉页上,还特地写了两句话:

难得潇洒走一回,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但是到底也没有把他留住啊!前几天,有个姓魏的同事打电话给我,说:“你知道吗?苇白走得很潇洒。医院里住到病好了,准备第二天出院,还洗了一个澡。但是想不到就在这一天的夜里,他就一个人闷声不响地走了!”

朋友,这是一个多么普通的名词;但是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人,这样的朋友,也许在一生中找不到第二个。附小诗一首:

今生已够厌烦,

何须再问来世?

面对遗体痛哭一场,

老朋左从此永别!(P368-370)

序言

教书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爱好,就像有的人喜欢种花养鱼,都是自得其乐的闲散工作。我幼年失学,虽然读了中学大学,都不过是取得一张文凭罢了。后来分配到学校里当教师,也无非是滥竽充数而已。幸亏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所以才免于多出洋相。有一次,学校里的王秘书找我谈话,问我有什么专长,我说我没有专长。我虽然毕业于中文系,但对中文系的两个专业——语言和文学,一个都没有学好。我知道那时有个师范学院正在“招师”,她是想把我推荐出去。但我是辜负了她的好意了。

我在中学里杲到退休,就像一条漂泊已久的木船从大海里返回,除了满船风险没有别的宝贝。我很感到幸运,因为没有在大海里翻船。寂寞自然是有的,我于是就借写文章来解闷。我写文章就像关起门来打拳,除了自娱自乐,没有别的目的。不过关门打拳也有好处,就是一招一式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合乎时尚,爱怎么打就怎么打。

写文章是如此,出书也不例外。譬如翻译竹枝词,老同学周勋初、老朋友陈新都劝我犯不着做。但我也还是做了。我喜欢读竹枝词,所以就熬不住要借译注来过把瘾。至于反应如何,我是并不在乎的。就像苏东坡饮酒“但饮湿”,只要能达到“醉”的目的就好。有个年轻的朋友对我说:“你译的有些诗,比原诗还要差。”我不知道他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损我?因为我知道译诗是永远不可能超过原作的。知堂在《古诗今译》的《题记》中早就说过这样的话:

什法师说,译书如嚼饭哺人,原是不错。真要译得好,只有不译。若译它时,总有两件缺点,但我说,这却正是翻译的要素。一、不及原本,因为已经译成中国语。如果还同原文一样好,除非请谛阿克列多思学了中国文自己来做。二、不像汉文——有声调好读的文章——因为原是外国著作。如果用汉文一般式样,那就是我随意乱改的胡涂文,算不了真翻译。

本书所收,杂文和诗。所谓杂,只是说杂七杂八,并不是鲁迅式的匕首与投枪。至于诗,那就更不好说:白话诗淡而无味,仿古诗平仄不拘。如此不成气候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印它出来?真像俗语所说:“猫生猫值钿,狗生狗值钿。”我既然花心思写了它们,就等于十月怀胎,算是我心头的一块肉,又怎么能说丢就丢呢?就算是敝帚自珍吧,那也有一份感情在里面。第一本小书《我的积木》出版时,《小序》中我就这样说:

这一篇篇的小文虽然不一定能入大雅之目,却都是我像搭积木一样小心谨慎地堆垛起来的,成绩且不说,快乐就不少,单是歪歪斜斜的字被整整齐齐的铅字排印出来,自己看看,也觉得很有意思。

末了,我还想对书名说几句话。读过岳飞《满江红》的人,就会联想到“三十功名尘与土”那句话。但是我不是根据那句话来的:一则,我没有“壮怀激烈”的情怀,二则,我也早已过了那个年龄了。如果定要找个依据,法国福禄特尔的小说《亢迭特》(Candide)或者有点相像。亢迭特与他的老师全舌博士经过了许多忧患,终于在土耳其的一角里住下,种园过活,才能得到安住。全舌博士还想怂恿亢迭特出去闯荡,但是亢迭特说:“这些都是很好,但我们还不如去耕种自己的园地。”这句话后来很出名,在中国也已经有人取作书名。其实,这“尘与土”三个字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有小诗为证:

从千里外来到足下,

拜倒在你的面前。

伟大呵,

我的兄弟!

你每年转几个身,

为人们贡献出粮食;

我有什么呢?

虽然我跑遍了全国。

2016年六月夏天于杭州

后记

别有人间行路难——我读孙旭升

林震声

一个人,尤其是读书人,想要无灾无祸,自自在在地活着,那真比登天还难。但事情往往有例外,这例外便是老孙。

老孙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以“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的说法,他是该去做官的。但他却去了一个小地方,在市井小民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他远离了繁华,也就远离了是非。

这老孙也太鬼,但主要还是他肯寂寞,能寂寞,若不是这样,再狡猾的狐狸也是玩不过猎枪的。

我认识老孙是在“文革”结束后,那肘他已在省城一所中学教书了。

一天,我正闲着翻一本新出的杂志,这时有朋友来访。他见我拿着一本杂志,便问:“看到什么好文章了?”我掀到一页指给他“喏,这篇不错。”他看了看说:“这作者我认识,你若感兴趣,过几天我约他来。”我原以为他是说说,没想到第二天晚上他便把那人带了来。

这人五十来岁,又小又瘦,猴子似的。他上穿一件无领旧汗衫,下穿一条洗得发白的蓝卡其短裤,若是再拎上只黑塑料包,就跟走街串巷,吆喝“鸭毛毛,甲鱼壳”的一样。

坐下后,我给他递烟,他说不会;我给他倒茶,他说喝了怕晚上睡不着。他不说话,只仰着脸笑,灯光下,他那咧着嘴和一双眯起的小眼睛显得格外灿烂迷人。若是摄下来,完全可以当农村题材去发表。

这便是老孙,那个能写出美文来的老孙。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老孙常来我这里,但每次时间都不长。有时刚坐下,便又触了电似地弹起来,说声“再见”,飘走了。我对此很有意见,曾对他说:“老孙,你也太老孙了,屁股怎么老是坐不住?”他不辩解,眯起一双小眼睛只是笑。过后,还是老方一帖。

其实,也难怪,他那是忙。别的不说,单是他家住的那处老房子就够他折腾的。

我去他家,常见他不是蹶着屁股钉地板,就是钻到天花板里去修电线。当他发现我站着看他时,马上撂下工具,显出一脸的无可奈何,但嘴上却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做做。”

他家的房顶是猫的天堂。猫们常在上面聚会、嬉戏,有时自然难免激动,特别是夜里,“喵喵”地,将瓦片弄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没办法,这又得他爬上去收拾残局。看着他满脸通红地匍伏在房顶上,真为他捏着一把汗。

老孙教着两个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还兼着一个语文教研组长,而他又从不熬夜,真弄不明白他那些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喜欢他写的随笔小品,或写出江边渔人,甚至山果野菜、儿时喜吃的零食也写。虽不如大题材的宏伟、壮阔,却透着灵气,清新自然,充满了野趣。

他的文字不重藻饰,很平白,很随意,也很干净。这十分契合于他所表达的内容。

也正是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内容,才营造出一种曲隽、淡远的意境。

我有个朋友住在运河边的小镇上,去他家,要通过一家杂货店,穿行三个大天井,少说也有百米。第一次去,很新鲜,自然要谈印象,我才说了杂货店,朋友便插进来,“你别看那杂货店不起眼,想当年可是生意做得很大的一家南北货行呢!”我说:“冲那寒酸相,我可想象不出它昔日的辉煌。”他将我带到后院,打开后门指着下面的河说:“你看,大批大批的货,就是从这里悄无声息地运进运出的。包子有肉,不在褶多,它可是连着五湖四海的。”

这不显山露水的格局,这不动声色的做派,让我想到了老孙。

老孙土气,老孙木讷,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但交往渐深,我发现躲在土气、木讷背后的狡黠。这狡黠不含丝毫的诈,是知与智支撑起机敏与乖巧。

老孙总是眯起一双小眼睛朝你笑,这极易让你忽略他眼睛里的东西,就像杂货店后面的深宅大院,其实,那里面是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金银财宝的。

他敏感,却表现为迟钝;他博学,却表现为浅薄。尤其是对人对事,他从不说三道四,即使是不得已,也是顺着人家,或“是、是、是”,或“否、否、否”,或干脆“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他要尽可能地让人家觉得他“柔”、他“弱”、他“无用”。

说老孙肯寂寞,这是漂亮话。试想,有谁愿意寂寞?是不得不寂寞,不能不寂寞,只好寂寞。既如此,那就寂寞一下吧!

然而,寂寞毕竟是寂寞,总得想点办法打发它才是。办法有没有?有。这就是他从“苦雨斋”里搬来的读书。周作人说:“……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

别看老孙土气十足,家里却有个很像样的书房。临窗书桌一张,靠墙书橱一排,还有音响和小床。书读累了,或抬头看天,或闭目听CD,或索性往小床上一倒,宁静而又安适。

如今许多人家里豪华不亚于宾馆,就缺这么一个能让人安下心来“得道”“养生”的角落。所以,总躁躁的,仿佛到了更年期似的。

有人轰轰烈烈,事事争先,这很好,但也别求所有的人都这样。俗语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唯有什么都有,这世界才真实、才鲜活、才可爱,也才有希望永远真实、鲜活、可爱下去。若是满山遍野全是老虎,壮观是壮观,但终久有些不妙。所以,论活法,我以为怎么活都行,只要不损人,感到舒服,都是可以的。这老孙的活法便是一种。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云:“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老孙一路走来,不觉已是七十有六。如今他走起路来,还是腰板笔挺,脚底生风,无一点蹒跚之态。更为可喜的是,他反应敏捷,思维清晰,记忆力也不见衰退。只是那双小眼睛越法的小了,不笑还好,一笑没了。这与他见胖有关,所以我劝他减肥,像过去那样,小小的、瘦瘦的,猴儿似的,多好。

老孙,悠着点,套句时髦话,也是真话——“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原载2003年《野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