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
这是地球上的公历2011年3月,初春,宇宙无涯光年中无限短的一瞬。
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听新闻。我,鱼缸里的三条金鱼,脚旁的两只小狗,宇宙众生中无限小的一两粒。
新闻说——十天前的日本9级地震,已造成近一万人死亡,两万人失踪,核泄漏事故连续升级。近日,国人传染了核辐射恐慌,抢了两天盐,现在又在排队退盐,一市民抢购了1万多斤,堪称“壮”举,欲退无门。近日,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鱼缸在午后的阳光下,自成一曲绿与光的绝美交响,仿佛离世界无限远——水清澈通透,水底白沙细洁,水草碧嫩柔顺。三条黑色金鱼,游弋其间,静谧,绝尘。
两只小狗窝在我脚下,打盹,或翻起眼,看鱼,看我,或互相舔舔,又接着懒。
突然,我想起,好几天没有给鱼喂食了——仿佛上帝想到了什么,一切因此而改变——
几十粒红色鱼食,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第一条游在最上面的鱼发现了,急剧扭动了一下尾巴,张开嘴浮到了水面上。
第二条鱼也发现了头顶上的鱼食,从水底冲了上来,它的尾巴甩到了第一条鱼。
第三条鱼感觉到水波震动,发现了情况,猛地一转身,冲了上去。
一缸水,瞬间被搅浑了,三条鱼的抢食,搅起了沉淀在沙砾里的鱼粪便,鱼缸瞬间浑浊不堪,脏乱得让鱼窒息。
我惊诧地看着这一切。仅仅一个简单的食欲,世界便从天堂到了地狱,被搅起的粪便,像人类世界被搅起的无数欲望,浑浊的空气让人窒息。
有一条显然聪明得多,吞了很多进去,可是吃太多了,又吐了出来。又去抢。另两条比较笨,在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徒劳地抢食着水和空气。其实,它们三个拼命往同一个方向争抢时,水面的另一边,漂浮着很多鱼食。
这时候,两只小狗已然嗅到了鱼食的味道,却又没有发现真正可以吃的,于是,其中一只以为我给另一只吃了独食,突然就对它翻脸了。另一只不甘示弱,冲它吼起来。两只狗扑打了一会儿,发现了鱼缸里的秘密,一齐凑上去闻,未果。然后,它俩再也没有了闲暇和亲昵,一齐眼巴巴地盯着我,做好了时刻扑上来抢食的准备。
这时候,一只苍蝇飞了进来,忽然发现自己飞错了地方,拼命想飞出去,可是撞来撞去都是玻璃窗。其实,敞开着的出口,仅仅离它一尺之遥。
太阳西斜,阳台上黯淡了下来,鱼食早被吃光了,鱼缸又恢复了澄净,一切都往平和里走。 短信来了,我查看时,又看到了前几天的那一条: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都死了,盐没用完。”
我一个人大笑,歪倒,整个脸贴上了玻璃缸,突然我发现,我的眼和一只硕大的金鱼眼仅一玻璃之隔。
鱼眼很大,没有眼睑,永远不会闭合,永远无法放松。
我知道,鱼眼看东西,靠晶状体前后移动,而不是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因此,鱼眼是极端近视的。有一种“鱼眼镜头”,有180多度的超大视角,然而,焦距越短,视角越大,因光学原理产生的变形越强烈。因此,鱼眼镜头里的世界极端变形。
这鱼眼,真像人类——近视,变形,不会放松。人类的一切努力,原本都为追求幸福。而当努力等同于算计、争抢、掠夺,当努力不是为了生存而为领先,当人祸烈于天灾,幸福早巳不再是真正的幸福了。
刚才,我看鱼、看狗、看苍蝇时,觉得它们无比的愚蠢可笑。可是哪一个人,真正有资格笑它们呢?也许在它们眼里,人类更可笑,抑或可悲。苍蝇已然告诉我们,人类的出路,其实离自己仅仅一寸之遥,一念之间。
我起身离开,发现鱼眼仍盯着我,外星人般诡异。
P3-6
莫言(著名作家):“寂寞不是痛苦,寂寞也许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幸福。因为寂寞而写作,不是为了功利。在寂寞的写作中体会寂寞、消受寂寞,这样的寂寞文章必是可读的文章。仅有才华没有寂寞不行,仅有寂寞没有才华也不行,才华加寂寞,味道就出来了,好像一杯清茶,好像一环凉玉。我感到苏家的沧桑就是这样的在细雨天气里躲在小楼上写寂寞文章的人,如果不写文章就一定是撑着油纸伞在小巷里行的人……最让我欣赏的是,高的立意,大的思想,都从小处自然得来,不出狂言,不升虚火,就这样避免了现在流行的空、麻、酸、腐、假的散文病。我很喜欢苏沧桑的这样子的散文……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至于写什么,是次要的。有真乃大,有真乃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沧桑的散文并不小。”——《寂寞为文女儿心》,摘自《文艺报》
张抗抗(著名作家):“沧桑天赋异禀,文学感觉异常敏锐。在她细腻深情的描述中,常有发人深思的洞见与剔骨般层层深入的追问。这是沧桑十年笔耕最大的收获——沧桑的散文超越了事物的表象,篇篇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发现。书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女性的清新柔美之气,而是敢于直面现实的痛感和勇于回顾历史的幽深感。她赋予语言、画面、传说以理性的思辨,在她始终坚守的文学理想情怀中,充盈着雾气、山岚气、骨气、药气、甚至血腥气……”——《沧桑的痛与梦》,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阎晶明(著名评论家):“当我们说某人是个散文家时,那一定也是依据了某种不必争论、没有定规的标准来确定的,尽管这里面人数不多,各成特色,但他们总还是有一些共同点,让人觉得值得用‘散文家’来对待。苏沧桑就是其中一个……极致处可以是目标所在,高峰显现。苏沧桑满怀敬意、亲情和仁爱之心对待笔下人物。她用一种创作者的善意和爱心,去表现人物的善良品格和仁爱行动。”——《在极致处寻求新变》,摘自《人民日报》
孟繁华(著名评论家):“她的这些篇章,充分表达了她对公共事务积极介入的热情,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和优秀作家应该具备的品行和坚持的最高正义……她的文章既有传统中国士大夫的风雅意趣,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既有国事家事天下事,又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但是,究其沧桑散文的最大魅力,还不止是书写的对象或遣词用语,最重要的还是她的真情实感,她的这些文字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有幸邂逅《所有的安如磐石》,眼前浮现的作家苏沧桑便是——‘休提纤手不胜兵执笔便下风华日’的形象。”——《休提纤手不胜兵执笔便下风华日》,摘自《文学报》
叶文玲(著名作家):“我们已经摒弃了把万千作者铸造得如同一个模子倒出的时代,我们也从不要求所有的作品,都笔含锋刃,墨吐烟云。苏沧桑懂得她的所长和所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痴痴苦恋着清淡的文学梦,坚贞着自己的歌喉和曲调。与其一味大铙大钹地硬充强项,勿宁细弦拨弹自己的心曲。因此,我十分欣赏沧桑的这种自知之明,这种‘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灵性敏悟。”——《山水有清音》
海飞(著名作家):“苏沧桑的散文海,不是以壮美论,不是以秀美论,而是在我们看到的静美表象下,那种词语或者句式所达到的锋芒。这是一种蕴含在水底的汹涌波澜,直接拍打着你的内心。这是一种最柔美的劲道,不刚却烈,不咄咄逼人却字字带威,不霸气却不可冒犯。”——《半是烟岚半沧桑》,摘自《文学界》
李晓虹(著名学者):“她笔下所有的事物,往往承载了远远超出对象本身的深广内容,精神延伸,总之,沧桑的文字柔软却有锋芒、力量。当我们阅读之后,掩卷思之,会透过那些清丽的文字,感受其背后的精神重量。”——《何以沧桑》,摘自《文艺报》
刘忠(著名学者):“为她散文客厅方寸之中透出的万千气象感染的同时,也为其细腻熨帖的人事描写而感动,更为其文中深邃缜密而阔远大气的精神对话而震撼。大海,就是她人文关怀的起航点,因此,哪怕视角很小的篇章,都会被她挖掘出大气象,以及大海般安然沉稳的力量。从一条河抵达大海,这就是苏沧桑散文最大的特点。”——《苏沧桑的散文海》,摘自《人民日报》
散文集《水下六米的凝望》是全国中考热点作家美文典藏书系之一,是28位语文特级教师重点推荐的散文阅读范本。其中有多篇文章入选全国各省市中高考试卷,有些文章入选各类教材读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与学生同频共振。
本书是作者是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中国故事奖获得者、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金奖获得者苏沧桑。
苏沧桑的散文既有国事家事天下事,又有风声雨声读书声。这些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和事象的仁善与确真。书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女性的清新柔美之气,而是敢于直面现实的痛感和勇于回顾历史的幽深感。她赋予语言、画面、传说以理性的思辨,在她始终坚守的文学理想情怀中,充盈着雾气、山岚气、骨气、药气、甚至血腥气……静美表象下,是特定遣词与句式所达成的锋芒。这是一种蕴含在水底的汹涌波澜,直击读者心灵;这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劲道,锋芒融于平和。大海渔村,就是她这位渔家女人文关怀的起航点,由城市再关注乡村,苏沧桑以文字代替了自己的精神洄游。
《水下六米的凝望》一书就是苏沧桑的一部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