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晓灵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青痕》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蒋晓灵著的一部散文集。她的散文抒写着她对家乡泸州那片土地的无限深情。她的散文或写泸州的人,或写泸州的山,或写泸州的水,或写泸州的乡村。她用散文写作的方式用心捡拾土地上的文字。这些来自土地的文字,无论含着甜蜜还是苦涩,都是她对生命、对青春说唱的恋曲情歌。

内容推荐

蒋晓灵著的《青痕》是一本散文集,以青春女性的视角,唯美、诗意的笔调,写泸州的人、泸州的山、泸州的水、泸州的茶、泸州的酒、泸州的伞,表达对家乡的生命体悟和对深深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度和人生的勘悟。全书包含大自然之诗、生命的底色、这一方山水、月照不眠人四个章节。

目录

第一章 大自然之诗

 花忆

 泸沽行吟

 潇潇端阳雨

 镰

 五月秀绿

 扬帆之夏

 丽江秋夜

 苞谷

 清明四月天

 梅雪迎春

 石头记·临池羡鱼

 初夏的北方与南方

 春天的列车

 静水居的夏

第二章 生命的底色

 故乡的高粱

 补鞋匠的爱情

 村庄的记忆

 古镇元宵

 人生长旅

 故园四季

 遥望炊烟

 杀年猪

 山乡之梦

 一篮莲开

 中性人

 拜年会

 窗外

 师范玫瑰

 青春这条河

 虚实之间的诗意之美

第三章 月照不眠人

 起风了

 品雾

 孤独的旅行

 夜行随想

 致亲爱的缪斯

 恩师坐在轮椅上

 漂泊少女

 青春的黑斑

 心灵的指引

 伊入空门

 月圆中秋

 爱猫小记

 我的自白

第四章 这一方山水

 醉美江阳,独领风骚

 凤凰湖之约

 东岳庙禅意

 烟雨杨桥湖

 空巢·雨季

 洗布凼印象

 文化分水岭

 满池村一夜

 山中五日

 翡翠长廊好风光

 闲说茶趣

 菜花,拉开一个春天的序幕

 仲春,邂逅金凤山一杯茶香

后记

试读章节

补鞋匠的爱情

他是一个补鞋匠,一个极普通的劳动者。在社会贫富差距还不太大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补鞋,还不算卑微的职业。然而,就在盛年之际,鞋匠夭折了自己的爱情,向短暂人生悲怆谢幕。青年人的死,相比年老垂暮之人的死,更让人叹惋、唏嘘。就像一部宏大的演出突然被迫终场,全场观众摩拳擦掌憾愤难平;何况人一生,不论好与歹,总要亲自走过才算完整。

小鞋匠家世复杂。父亲姓马,他前头的哥哥和姊姊却姓赵。正巧他哥哥的女儿跟我是小学同学,我们就时常天真地问赵同学,她叔叔怎么姓马。赵同学每每含糊其辞,躲闪而去。直到后来曲里拐弯才知道,赵同学中年丧偶的奶奶带着一儿一女嫁给又聋又哑的马爷爷,之后才生了小鞋匠这个同地不同天的叔叔。生于20世纪60年代多子女家庭的小鞋匠,先天不足,后天不良,身材矮小,加上排行在后,因此乡邻习惯在“鞋匠”前面加了一个“小”。

记忆里,二十挂零的小鞋匠和他的聋哑老爹住在学校背面的小青瓦房里。院坝用大块的灰石铺成,干净又平坦。院子角落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黄桷兰。因为家贫,小鞋匠初中没毕业就跟人学了补鞋手艺,逢场天在场上摆摊,平时就在自家堂屋里接活儿。小鞋匠补鞋认真,要价不高,虽然手艺赶他师傅略逊一筹,但态度谦和——说补的线痕不中看,他嘿嘿笑着立马就拆了重补;说鞋掌上的铁钉有点儿歪,他嘿嘿笑着操起工具又重干。就凭这敬业态度,小补鞋匠的口碑在邻近村子里挺好。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惜放在小鞋匠身上不灵验,他死得太早。他死的那个春天,夜里常听见一种鸟飞来飞去地叫,那叫声很凄怆,令人毛骨悚然,睡不着觉。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得了一场重感冒,高烧成肺炎,不治身亡;有的说他相思成疾,郁闷而死。可是,对十来岁少不更事的小孩来说,后一种死法无异于天方夜谭。就算是思念一位姑娘,也不至于就致死吧?据知情者讲,小鞋匠虽然逢人便嘿嘿地笑,其实内心却因巴心巴肝地单恋着一女子而很苦。这么一说,倒令人想起一件事来。

那天,我和学校家属院的一群孩子,跟着范师娘和丁师娘去他家补鞋。那时的孩子,没有旱冰场、游乐场可去,没有电脑可玩儿,图书几乎成了唯一的娱乐。可巧,小鞋匠家堂屋里有满满一箱小人书,什么《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大刀王兰英》,还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有的还是成套地连在一起,允许我们随便翻。因此,但凡有谁去小鞋匠家补鞋,只要没事,我们这帮好凑热闹的娃便一窝蜂抢在前头报到去了。到他家,孩子们坐得规规矩矩,各自翻看中意的图书。只听丁师娘问:“小伙子,上次相那姑娘如何?”小鞋匠嘿嘿笑两声,摆摆头说:“其他没什么,‘大概是嫌我没钱给她买块上海手表。”“这还不容易呀,你恁勤快,鞋又补得好,告诉她不久就有了。”

范师娘说:“不行就算了。她是要手表不要人。听说这回相的不错,还来家吃了饭,定了吧?”小鞋匠苦笑了两下,嗒嗒嗒地踩着他的小机器说:“又不成,人家看我屋里啥也没有。”

“没有?”两位师娘好纳闷,抬头看看他屋角累得高高的谷囤,说,“有瓦房四间,住不愁;柴山一座,烧柴不愁;有猪、鸭、鸡一大群,吃油吃肉不愁;你有手艺,买盐巴不愁。哼,还想啥呢?”我们一听都替小鞋匠愤愤不平。

“哎哟,现在改革开放,姑娘们的眼光高了,谁还在意有没有饭吃和房子住呢,人家要的是,是——‘一响二转三咔嚓’。”

啥啥啥,我们像小鸟儿一样扑棱棱跑到他面前,没看出小鞋匠不自在,非要他把后面那句模糊不清的话再说一遍。

小鞋匠梗梗脖子,呸地吐了一口唾沫,红着脸很丧气地说:“‘一响,指收音机,‘二转’指自行车,‘三咔嚓’指缝纫机嘛。”

咳咳咳,我们闹麻了,争先恐后嚷着说,有,有,全有!响的有,堂屋正中那个喇叭不算响么,村里的事情都是它发布,每天中午还唱歌、播新闻呢。转的也有,你这个补鞋机也能转,哒哒哒一转,鞋就补好了。还有咔嚓,大家伙儿想不出来了,蹲在地上,摸着脑袋像一休和尚,没主意了。小鞋匠皱着眉头,使劲地钉着鞋掌。气氛沉闷得就像雷雨前阴霾密布的天气,令人快要窒息。这时,突然有个孩子高声说道:“告诉她,小人书多得很呢!”这次,连小鞋匠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啪”,有个小孩的屁股被师娘拍了下,“小孩子家,屁都不晓得臭,懂个啥。”

后来,听说邻村有位姓兰的姑娘,小鞋匠托媒人去说了,也见了面,成与不成,女方没回话。

小鞋匠心想不就是差那几大件吗,赶紧催促着他的聋哑老爹卖了两头肥猪,买了自行车、手表不说,还忙不迭地走东家串西家地凑钱准备买缝纫机时,那姑娘却说:“不用张罗了,不嫌家穷,是文化少了,谈不到一块儿去。”小鞋匠闻言仿佛当头挨了一闷棒,手头捏着钱,湿头湿衣倒床便睡。结果得了重感冒起不了床,一睡半月,人就去了。

四月,一个橘子花浓阴雨绵绵的傍晚,我们听到家属院外鞭炮噼里啪啦的,都说,明天准是小鞋匠娶亲。但不一会儿,就听见那户人家里哭翻了天,道士的梆子锣钹哐哐啷啷响起来。老人们都说,怪不得前些天老鸹叫得难听,果然死了一个。起初以为是聋哑老汉儿死了,有人叹息说苦命的人,还没看到儿子结婚抱孙子就走了。过后得知死者竟是年纪轻轻的小鞋匠时,全都惊悚震颤,扼腕叹息,怎么着也不至于让小鞋匠先死啊!

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聋哑老汉的日子越发难捱。先前,还见他背着重重的猪草,悲悲戚戚地蹒跚走进院里。后来,就只见他成天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叶子烟,两眼发怔。不两年,聋哑老爹就去了。

那个曾经欢乐的院子,早已房倒院荒,满地芜杂,只有那棵黄桷兰俨然补鞋匠的化身,年年开花,看着农村一年一个样,一家家的瓦房变楼房,甭说手表,连电视、冰箱、洗衣机,甚至轿车都有了。

2003年8月于城南小居

P44-47

序言

大地上的拾穗人——蒋晓灵散文漫记

◎山鹰

土地上生长花草树木,土地上矗立高山、流淌河流,土地上有说不完的事,讲不完的情义。亘古至今,土地用它丰富的物产给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人类对土地抱着深深眷恋的情感。蒋晓灵的散文抒写着她对家乡泸州那片土地的无限深情。她的散文或写泸州的人,或写泸州的山,或写泸州的水,或写泸州的乡村。我把蒋晓灵喻为大地上的拾穗人,她用散文写作的方式用心捡拾土地上的文字。这些来自土地的文字,无论含着甜蜜还是苦涩,都是她对生命、对青春说唱的恋曲情歌。

文字常常与作者的自我感情、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参悟紧密联系。晓灵笔下的川南土地和川南人的琐碎之事,尽含着人情世界的友情、亲情、温情和尊严,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理性的安宁散发着特有的生气,也让她的散文颇具自然和平朴,凸显人格的美感。在提倡散文大境界的写作者眼里,晓灵的散文可能显得“小”,不过却小得有生活的质感和温度;显得很“女人味”,却时时处处烙印着这个时代的深痕。她写了一方洗布凼,一直在写洗布凼曾经的清澈美丽,写得如诗如画、有声有色,撩拨得阅读者神往之际,行云流水之间突然笔锋转向“塘不复塘了”的实质。由此看出,散文之大与小,关乎作品的“硬度”,犹如钻石和鹅卵石的价值。

晓灵的散文恬淡空灵,婉约悠扬。她擅用文字勾勒画面,把泸州的风土人情呈现给你。这种以文绘画,如水墨浸染,如工笔精谨细腻。她喜将笔下的事物赋予生命,行笔不快,却有节奏,让阅读者有视觉联想。其语言之美,时而如聆听一段古曲,悠扬舒缓,引人入胜;时而又如饮一杯白酒,清爽柔软之中,暗藏着浓香与热烈。

读晓灵的散文我时不时心生一种比喻,如一位永葆初心的少女,透过一枚多棱的水晶,看土地上的诗意彩色,看土地上的人情冷暖,还有土地上的无奈与萧寂。其细腻敏感的情绪,像潮水涟漪起伏,让人阅读起来扼腕叹息,痛感隐约。她的笔触落在生命的某个拐角处,写自己漂泊求学时的艰辛、村小工作时的饥饿;落在一个个平凡人身上,自杀的小鞋匠、病榻上的恩师、遁入空门的好友、村小的学生等。平凡人的命运之痛折射整个社会之痛,这痛感蕴含命运的沉重,超越了本我,超越了文本本身,传达出作者对人的终极关怀。更可贵的是,无论人生如何充满无奈与曲折,晓灵的文字始终朝向明亮的终极,呈现出对自然、人生、社会满满的温馨,闪烁出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星光。晓灵的散文写作个人情感色彩很浓,在发掘泸州文化习俗方面,还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因而柔弱有余,硬气不足。

晓灵,像一个辛勤的拾穗人,刨开浮土,捡起一粒粒川南大地上的烟雨往事,拾起掩没于浮尘下的乡情人缘,寄望着把一些纯粹和温暖在生活中重新播种。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寄望吧,即使未来有痛,红尘斑驳,我们还是不改初衷,用心从生命历程中捡拾值得珍惜的东西!

后记

这是四月的第二天,我听到布谷的啼鸣,是今年头一次听到吧。它在茂密的林子里叫了一声,我清晰地听见了,它跟我报了信,就飞走了。它一来,喻示春天走了,夏天来了。春夏就这样轮番更替,更替很多回。而我的青春,就那么一次。这么回头,站在即将与青春告别的边缘,心头涌起从没有过的忧伤与叹惋。

我的青春都做了些什么?记忆的洪荒漫漶,我一时捞不着什么,这里面,确乎都是苦多乐少。因为苦多,所以孤独。因为孤独,反而写下一些文字。我的青春一开始,十五六岁,人生就转了一个大折,命运安排我远离高中,来到中师校园。大学梦破碎了,理想丢失了,我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新的定位。我在那里,卑微、晦暗而消沉,每日与日记为伴,在迷茫与困顿、失望与沮丧、痛苦与自卑、失眠与愁郁中,过了三年。在同龄人步入大学校门,开拓眼界、学习知识、谈情说爱的时候,青涩稚嫩的我已中师毕业,内心裹着一团抑郁步入社会。来到乡村小学从教。

世间有一味良药叫天然。天然的水,天然的空气,天然的花草树木,本真的孩子的心,激活了我的青春。孩子们的需要、信赖、喜爱和尊重,让走上讲台初为人师的我,重新站立起来。我终于从病态的自闭中走了出来。每一天,我看见他们就感到欢喜,离开他们就顿生想念。每一节课,从怎样开头到怎样结尾;每一期板报,从用什么主题到用什么色块;每一场小演出,从写剧本到角色指导,都竭尽才思。那样的日子,我忘记了忧愁,忘记了远方,从而也忘记了自己。只牢牢记住。我是他们的老师。辛苦摆渡,为什么?只为他们的生命延续着自己未遂的希望和梦想。如今,他们长大后果然成了我,或从教或搞科研,或经商或当白领,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在繁忙且重负的青春时光中,踽踽而行,我是那么吝啬生命的灯油,只挤出那么一小点儿,留给自己,用于读书和写作,自修完专科又读本科。闭塞落后的乡村,没有电影院、图书室、咖啡馆,偶有闲暇,翻阅过期报纸和杂志,孤单的我,用文字找回自己的初心。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开始用文字发出小小的声音——低吟浅唱,捂着嘴、遮着脸、垂着眼,发出有点儿喑哑、有点儿滞涩的声音。毕竟是开唱了,一度不敢当众说什么的人,开唱了。在这些小小的文字里。我感到心灵得到休憩,像勃勃春草一样绿着、宁静着,感到伤病得到修复,看到文字上站立起一个新的理想状态的我,依稀是少年时代那个我的延续,生长茂盛、活力充沛,充满希望和梦想。就这样写着,停不下来了。

这样的青春,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没有灼灼其华,也没有炽热缠绵,只是一筐农村大妈摆在地摊上的草药,青青的,苦涩的,注定与伤痛、热爱和生命的救赎联系在一起。如今,不甚宽待不甚珍惜的青春,即将薄情他去,我又站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我不禁期望,多年以后能满血复活,在另外的集子中写出另外的文字,呈现另外一个自己。毕竟,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

蒋晓灵2016年冬于静水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