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呦呦寻蒿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呦呦寻蒿记编写组编著的《呦呦寻蒿记》记录了2015年诺贝尔奖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女士立志药学追寻青蒿素的历程。让我们沿着屠呦呦的成长足迹、求学历程、研究之路走近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去看看这位科学研究者在中国抗疟协作中的坚定执着。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2013年全球患疟疾者约2亿人,死亡约58万人,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

内容推荐

2015年的诺贝尔奖,让屠呦呦家喻户晓,中国有了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在此之前,她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呦呦寻蒿记编写组编著的《呦呦寻蒿记》记录了屠呦呦的成长、求学和科研之路,记录她从襁褓到白发苍苍的人生,记录了她年少生病、立志学医、舍女科研、以身试药等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平凡人生,看到一个平凡女子的伟大科研精神。本书适合普通大众阅读,尤其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以为自身树立远大志向、寻找人生榜样。

目录

从诺奖说起

年少定初心

求学在北大

一心向医行

巧遇“523”

恐怖的疟疾

人类抗疟史

战争与疟疾

抗疟初体验

成功的灵感

第191号样品

小鼠点头才放行

以身试效

抗疟交响曲

从晶体到药品

独特的青蒿素

谁是青蒿

各显神通

漂洋过海到非洲

寻找发现者

终获诺奖

后记

试读章节

考上北大

1951年的夏天,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各个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来驰援建设。摆在每个高中毕业生面前的选择很多,那些热门专业,文有经管,理有电机,都在热情地向他们招手。但出人意料的是,并无任何医学家传的屠呦呦在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药学。

夏末,屠呦呦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成为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可以想象到21岁的屠呦呦心中该有多么欣喜与自豪。

当时的北大刚刚完成了漫长而复杂的院系调整工作,并迁至原燕京大学校址。社会科学家们如同听到集结号的士兵般云集北大。自此,北大便成为了中国的“学术双雄”之一,直到现在。

北大的药学系隶属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当时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天主教堂附近,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所在地。

选择生药学

当时屠呦呦所在的班级被称为药学第八班,班上有七八十个人。前三年大家一起学习,升人大四分专业。当时有药物检验、药物化学和生药学三个专业方向可以选择。屠呦呦选择了生药学,和她有同样选择的同班同学还有11个,其他药学八班的同学大多数选择了药物化学。

生药学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对各种天然药物进行分类、辨认等研究的专业,毕业之后主要做研究型的工作。屠呦呦选择这样的专业也符合她沉静的个性。

当时,生药学方兴未艾。对屠呦呦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实验室里的种种器材、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感的教学楼……那些在试管中不断变色的试剂,那些在显微镜下活跃着的细胞,还有那些在培养皿中蹒跚前行的微生物,看起来都是那样有趣。她在这弥漫着学术芬芳的校园里,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之路。

那时的屠呦呦和高中一样,低调而勤奋,似乎就是为做学术而生。那个在年少时总是沉默不语的姑娘,在大学里仍然保持着喜欢独处的性格。大家很难在各种娱乐场合找到她,可在图书馆的角落,却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当其他同学在校园中嬉戏奔跑时,人们找不到屠呦呦飞扬的裙摆,却能在教室里,看到她专注地盯着黑板的模样。屠呦呦的世界里,校园不是浪费青春的场所,更多的时候,“生药学”就是她的全部。在梦想之路上前行的少女,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坚定。

传奇教授楼之岑

开设生药学的是楼之岑教授,这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求学生涯无疑是一部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激励着不少生药学的学生们在这条道路上奋勇向前。

楼之岑,1920年1月28日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45年9月,25岁的楼之岑进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两年后,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获得了该大学的学士学位。一年后的夏天,由于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楼之岑面临着被迫中断学业的危险。

此刻,他人生的“伯乐”出现了。由于他在研究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和热忱,时任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范尔朋(J.W.Fairbairn)非常欣赏他。在教授的极力挽留之下,一向墨守成规的英国人也开了先例。从来没有聘任过外籍研究助理的伦敦大学,聘任楼之岑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允许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范尔朋教授的帮助,让楼之岑的生活和学习之路都得以继续。

颇受鼓舞的楼之岑,开始更加努力地研究与学习。终于,在1950年,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还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更为关键的是,在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之下,他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他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这一成果在1949年的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各国学者都“炸开了锅”,并开始在自己的研究中广泛应用此方法。这就是生药领域著名的“楼氏法”,这种方法应用了先进而高效的技术,实现有效精确地分离和测定药材中的多种有效成分,提高了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很快,英国人就意识到了楼之岑的过人之处。1950年,为了不失去这样一个天才,当初收留他的生药学教授范尔朋好言相劝,希望他继续跟随自己做研究。几天之后,来自爱文思药厂的邀请,则附上了让人难以抗拒的年薪。面对来自英国的双重诱惑,楼之岑像中国的许多爱国科学家一样,重演了熟悉的剧情:1951年1月,怀揣赤诚爱国之心的他,只身一人坐上了开往香港的客船。

经过漫长的旅行,楼之岑终于从香港抵达了上海。还没有闻够家乡海风里的潮水味,来自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的邀请,就将他拉回了学术研究领域。早就对楼之岑倾慕不已的孙宗彭,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向楼之岑讲述着新中国的种种,以及学术界的百废待兴。而听完他的讲述,楼之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于是,他成为了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的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而在当年秋天,结束了在浙江大学的“临时工”经历后,楼之岑来到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组建了生药学教研室……

若干年后,楼之岑成为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生药学来说,他绝对是“奠基人”之一。P17-23

序言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科普读本,讲述了一种传奇药物的发现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现在大家已经熟悉的屠呦呦先生,她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与坎贝尔和大村智分享了207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先生已经很久不太愿意讲述她自己的事迹。在获奖消息宣布后的第二天,她告诉来访的记者,你们看我的书就够了。她说的那本书,就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恰是由我负责编辑的。我因此也得聿与屠呦呦先生有了很多接触,意外地触摸到了这段复杂曲折、丰富多彩的历史层累。

这段历史有许多侧面,它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缘起干一场惨烈的战争,与被称为“523”的秘密项目有很大的联系,还有国内众多机构和人员的参与。回顾这段历史,就像欣赏一台舞台大戏一样,有五彩纷呈的舞台背景,有高低起伏的伴奏合唱,有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这些都在推动剧情的发展,但别忘了,作为一台戏剧的灵魂,还是戏中的主角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科学家做出科学发现的故事。

一个伟大的发现,常常是许多主动或被动的条件因缘际会的产物,离不开发现者的聪明才智、坚韧品格,甚至需要一点运气的成分。尤其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科学家们常常冥恩苦想,突然会有一些从未存在过的念头灵光乍现。这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恩议的神来之笔,包含了人创造性恩维的惊人一跃。正如本书中讲到的那样,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在我国已有上千年,费尽心力寻求治疗疟疾有效方法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那么为什么恰恰是屠呦呦先生取得了关键的突破?这个过程是纯粹的偶然,还是内蕴着某些基本的逻辑?

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自然之谜,他们如何发现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谜团。试图解开这个谜团,是哲学认识论关一心的事情。两千多年来,哲学家对人类知识习得的过程有许多研究,也有各种不同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观点。洛克主张知识来源干经验,称为经验主义。柏拉图和康德都认为知识是先验的,称为理性主义。休谟怀疑人把经验观察提升到普遍规律时的归纳能力,称为怀疑主义。这些哲学家在论述自己哲学观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能力和理性光辉,对人类知识的理解乃至对人性的理解,值得我们去审视和对照。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似乎都不能解开科学发现之谜。如果从经验主义出发,你会关注青蒿截疟的古文献、民间青蒿截疟的经验方、“523计划”的几百次实验,结果你会忽略了发现的关键人和关键贡献。如呆从理性主义出发,你会关注在屠呦呦先生头脑中的抽象推理方式,结果你会过干强调科学家异干常人的理性直观能力。但读完本书后,你就会看到,这些都不能完整、贴切地解释青蒿素发现过程的关键之处:虽然不少人知道青蒿的古史记载、了解民间医家运用青蒿的做法,还有许多人用胡椒、常山甚至针灸做过了许多次实验,但只有屠呦呦一直在反复检验青蒿,最后才发现青蒿素。

因此,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著名哲学家波普尔关于科学发现的观点,他是现代科学哲学界的一位巨人。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不同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证伪主义理论。他认为,科学发现既不是像经验主义所说的那样,先收集大量观察或经验资料,然后通过归纳法上升为定律和理论,也不是像理性主义所说的那样,从某些先验真理出发通过演绎方法进行推导。科学发现的过程实际上遵循“猜测与反驳”的模式。

对波普尔来说,科学研究不是始干观察,更不是始干某些先验真理,而是始干问题。科学问题是由于在此之前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知识不完备带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通过猜测提出一些假说。当然不是任何假说都是科学的假说,只有原则上有可能被经验证明是假的(证伪)的假说才是科学的假说。接下来,科学家会检验这些假说,看这些假说是否的确是假的。如果这些假说在检验过程中的确证明是假的,科学家会提出新的假说来。通过不断地猜测,又不断地对猜测进行反驳,科学家推动着科学的进步。

从波普尔的猜测与反驳模式,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青蒿素发现的关键之处。如何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这个科学问题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才被聚焦在中国科学家的视野中的。屠呦呦的独特作用在于,面对这个问题,恰好是她提出了后来表明是有效的猜测。当时,523项目提出的方向很多,屠呦呦先生负责中草药筛选,如呆她对选定的中药材一个一个试验并观察最终的结果,她就一定会公平地对待每一种中药材。因此,她会像放弃胡椒一样,同样放弃青蒿,因为它们的初提物效呆都不尽如人意。如果是这样的话,面对几万种中药材,也许到今天都发现不了青蒿素。但屠呦呦先生在研究的某一个阶段开始反恩,反恩的动力也许来自失败,也许来自责任,心,也许来自组织。但就在这时,屠呦呦无意识地来到了所有科学家都要面对的做出“假说”的时刻。不管是灵感还是直觉,古史记载中的寥寥数语启发了她,让她实际上提出了“使用低温提取方法可以提取青蒿内的有效物质”的假说,也正是在这一刻,她实现了创造性恩维的惊人一跃。

屠呦呦的独特作用还在于,接下来想方设法来检验这个假说。这个检验过程与经验主义主张的经验过程也有些不一样,此刻的“检验”会被设计得更加丰富和精巧,更加有偏爱,以期便于观察、排斥和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检验青蒿的过程会变得如此多样,此如,设计实验区分青蒿的根、茎、叶等不同部位,还要考虑青蒿的不同收割期;除了乙醚外,还会利用更多的低沸点溶剂一艮多有悖预期的否定答案因此变成研究的驱动力,而不会令人沮丧。

青蒿素的发现经过了很多次从猜测假说到检验假说的循环反复。这一过程起起伏伏、曲曲折折,需要各种各样的力量共同推动。组织或机构的作用是其中一个助力,此如推动反思;古今科学资源或中医药资源也是科学发现的助力,此如推动形成假设;研究团队也是科学发现的助力,此如检验和试错过程。但这一过程离不开一个主导性的动力,它来自干做出独创性发现的科学家本人,因为不管是提出假说还是检验假说,都没有机械的程序,雨是与科学家个人的心智特质有明显的关系。人们常说,离开谁地球都会转动。但在科学上,如果没有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一部科学史是很难想象的。在我看来,青蒿素发现的核,心动力,主要涉及屠呦呦先生强烈的意愿、适时的反恩、合理的假设、精巧的检验,这些心智要素的强弱和科学家本人有很大的关联。

屠呦呦先生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表示,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我想这是一个科学家十分中肯的、谦虚的感想。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523组织的“集体攻关”、各个机构间的“大协作”、研究团队的团结奋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赞赏和奖励,但这些与屠呦呦个人的独创性贡献不是同一个性质的成就。在我们的社会中,在一部分人那里,科学家个人的独创性常常被轻视和忽略,这正是栽为什么要在这里反复强调这一点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研究这项创造性活动最本质的地方。

这本《呦呦寻蒿记》把笔墨侧重于青蒿素发现的主要人物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试图揭示出科学发现的基本逻辑和本质特征,帮助青少年读者回答在阅读这本书时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研究的独创性特征。这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尝试,也是与其他类似出版物最大的区别。屠呦呦先生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她珍惜珍藏资料的爱好和即刻记录的习惯,这使得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被完整清晰地保存了下来。在叙述这一过程中,作者们努力还原事件和人物活动的细节。但是有些细节是难以把握的,此如心理活动,还有一些无关的或不重要的细节,由干篇幅的原因也就没有纳入书中。为了保证故事的连贯,适当的文学创作对阅读来讲十分有益,因为科普读物的目标除了增强认识,曼重要的是给人以启迪。

后记

2015午72月70日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女士上台领奖,她接过奖杯的那一刻,我们为她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我们期望用这本书向屠呦呦女士致敬,也想尽量客观地为人们展示一位生干20世纪30年代,经历过战乱,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动荡时期的中国女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尽量客观地展示她曾经的童年、求学生涯中的一些画面,那些促使她走上科研之路的人与事,那些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悄然瞬间,那些支持她不断坚持的力量来源。

这本书的出版,要感谢所有参与本书撰稿、编校、印制和营销工作的团队成员,感谢屠呦呦老师的学生王满元先生、杨岚女士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感谢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的李丹老师帮助我们撰写稿件等。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还有许多同仁在努力协助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深深谢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查证了许多资料,力求真实,但因许多细节都已经随历史消散,书中难免存在瑕疵,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屠呦呦老师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学习屠老师的精神,更加勤奋地努力工作,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