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异的胎梦
清晨,被雨水冲刷了一夜的哈密草原,碧绿闪光的草儿在微风中摇摇曳曳,远远望去,仿若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海洋。嫩嫩的草叶下,红色的山丹花、蓝色的马兰花、紫色的薰衣草、白色的满天星、黄色的金莲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蕾初绽,有的迎风怒放,一丛丛、一簇簇,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被吸引而来的五颜六色的蝴蝶,一会儿翩翩飞舞在空中,一会儿又竖起双翅飘落在花朵上,分不清是蝴蝶变成了花朵缀在枝头,还是花朵生出了翅膀飞了起来,又引得朵朵鲜花竞相争艳,芬芳四溢。
瓦剌克尔古特部的首领玛尼明阿图站在齐膝的草丛中放目远眺。他看到雨后天晴的早晨,湛蓝的天空比平时更加遥远而深邃;变幻莫测的云朵,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洁白,或在空中飘浮,或在山巅流动。山顶蓄积着常年冰雪的扎拉满罕山,漫山遍野、波涛似的林海,更加郁郁葱葱,犹如一位身着碧袍的白发老人端坐在阳光下。山腰问盘旋的雄鹰挥舞着矫健强劲的双翼,忽然一振翅膀飞过最高的山巅,那褐色的翅膀,几乎擦着了山巅上飘动的白云。
玛尼明阿图感到一切是那么清新、活跃,到处充斥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他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时感到自己也神清气爽了。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那些悄然飞旋的蝴蝶不见了,五彩缤纷的鲜花也失去了踪影,只留下孤零零的碧草。他诧异地四处寻找,突然看到一团红色的东西从草丛底下缓缓升起,直跃出青草的梢头。
玛尼明阿图好奇地向那团红色走去,原来是一朵山丹花。他小心翼翼地折下山丹花仔细端详。这朵花比一般的山丹花更大、更鲜红,每片花瓣都水灵灵、红艳艳的,只可惜,其中的一片花瓣上有着一个醒目的黑斑。
就在他凝神观赏着这朵花的时候,耳畔突然传来呼呼的风声,还未等他反应过来,不知什么东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他手中夺去了那朵山丹花。他急忙抬起头来,看到一只庞大的苍鹰,嘴里正叼着那朵山丹花,挥舞着双翼盘旋在他的头顶上,用那双琥珀色的眼睛嘲弄地看着他。玛尼明阿图跳跃着试图夺下那朵花,雄鹰却忽上忽下、忽远忽近,似乎在故意戏弄着他。
忽然,苍鹰一振翅膀向扎拉满罕山飞去,玛尼明阿图撒腿就追,他跑啊跑啊,眼见就要追上的时候,苍鹰瞬间没有了踪影。玛尼明阿图气喘吁吁地四下寻找,发现自己竟站在悬崖峭壁上。他惊恐地向后退了几步,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正准备转身离去的时候,那只苍鹰又盘旋在他的面前。苍鹰一声长啸,嘴里叼着的山丹花向悬崖下跌落下去,玛尼明阿图急忙去抢花,突然一脚踩空向悬崖下坠去……
睡梦中的玛尼明阿图“啊”地大叫一声坐起身来,仿佛刚刚停止了百米冲刺一样,累得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他惊魂未定地向四处看看,佛龛、方桌、纯银的马鞍……毡房内一切如故,原来只是做了一个梦。
他眼前又闪现出梦境中的情景,那朵山丹花、那只苍鹰,他不明白梦中的自己为什么会拼命地想保护那朵花,难道是长生天在暗示着什么吗?
他用手擦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屏住呼吸仔细地倾听。毡房外,与往常一样,人们的吆喝声、狗的汪汪声、马的嘶鸣声、牛的哞哞声、羊的咩咩声,此起彼伏,合奏成一曲黎明交响曲。
玛尼明阿图为自己的多虑哑然失笑。“依然是一个祥和美好的早晨,不是吗?”他一边想着,一边起身穿衣。
刚梳洗完毕,布日玛就像和玛尼明阿图约好了似的,恰到好处地用托盘端着奶茶、奶食品和手把肉进来了。她将托盘上的食物一一放在桌子上,在一个银碗中倒人奶茶,然后将双手置于腹部,一言不发地站立在一侧,看着身材魁伟、英俊彪悍的玛尼明阿图。
玛尼明阿图走到桌前,端起银碗行了德吉礼(蒙古人喝早茶前,男人要将第一碗茶敬献于天地、诸神及祖先,即早茶之德吉),然后坐到桌前,左手拿起一块手把肉,右手拿起一把镶有宝石的银柄蒙古小刀,将手把肉切成片放入茶碗,又拿起几小块奶皮放进茶碗。布日玛往茶碗中倒上热腾腾的奶茶,玛尼明阿图用银勺搅拌了几下,端起碗喝茶。
玛尼明阿图一边喝一边问旁边的布日玛:“吉格肯怎么样了?”
吉格肯是玛尼明阿图的妻子,是一个美丽、温柔而又贤惠的女子,已经为玛尼明阿图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奥巴岱今年七岁,次子呼鲁格齐四岁。夫妻俩非常恩爱,为此,玛尼明阿图再没有娶别的女人。蒙古人以多子多孙为福,吉格肯也希望玛尼明阿图能够多子多孙,一再劝说玛尼明阿图再娶别妻,但玛尼明阿图对吉格肯情有独钟,无论吉格肯怎么劝说,玛尼明阿图就是不肯。如今,吉格肯又身怀六甲即将临盆,所以,每天早晨,玛尼明阿图都会向布日玛询问妻子的情况。
P1-2
季悦
赵萍的少年时代是在阿拉善盟度过的,在那个大漠深处,陪伴她单调乏味生活的是读书。她读的最多的是文学书,以古今中外名著为主。其实,那是她最早产生的对文学的爱。无论一个人以什么为事业,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对那份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她的父亲也喜欢文学,虽然没以文学为职业,但是酷爱文学传记,还推荐了许多传记让赵萍读。
赵萍上初中时在历史课上学到三娘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上有一幅插图,绘的是三娘子与蒙汉民众在一起跳舞的情景。那幅插图深深印入她的脑海,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时地闪现。那时她就有了三娘子情结,对富有传奇色彩的三娘子多了一份关注。后来赵萍到呼和浩特上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三娘子的那段史实,三娘子督建的塞外古城呼和浩特,让赵萍与历史人物三娘子更为贴近了。工作后,赵萍又赶上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地方教材《综合实践课》,她有幸参与其中。她的选题是《呼和浩特的历史沿革》,为此,她又读了许多有关三娘子的史料,并就此产生了创作历史小说《蒙古王妃三娘子》的想法。她希望有一部小说能够把有关三娘子的各种资料整合在一起,同时表达她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看法。
赵萍决定写这本以三娘子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之后,开始全面收集三娘子的史料。她多次拜访研究呼和浩特历史的专家学者赵一斌、魏铎和韩国栋等人,还多次去土左旗请教《土默特志》主编于永发。于先生很重视很支持赵萍写这样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他不但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向赵萍提供有关三娘子的历史资料,还把自己多年研究积累的心得及对这个人物的评价讲述给赵萍听。时任土左旗文化局局长的荣祥也非常支持赵萍,专门将研究这段历史的土左旗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与赵萍共同座谈,帮助赵萍系统理清三娘子的历史背景和心理状态。看来,一个作家的成功背后,有着许多人真诚的帮助。
赵萍创作的准备期足有三年多,她付出了辛苦,也得到收益。正是这些具有历史厚度和人性深度的资源积淀,为赵萍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而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她的文学叙事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震撼力。
赵萍是头次写长篇小说,这个写作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当她写了六万字的时候,她把构思讲给我,我发现她受史料的影响过深,人们熟知的三娘子的历史画面构成了小说框架的支点,文学的虚构力量却被弱化了。我建议她重新梳理故事脉络,调整结构,围绕主题去编织隋节,用浓墨重彩去塑造人物,于是她推倒过去的提纲重新再写。经过一年多的写作,初稿出来了。赵萍送初稿给于永发、韩国栋等史学家及她的老师贾跃琴看,请他们从历史的角度把关。她还请我看初稿并提出意见。我建议她注重突出人物个性,多些描述少一些叙述,对重要的场面场景进行浓墨重彩描绘。赵萍还把初稿发给同事,上传网络以听取更广泛的意见,随后她按照大家的意见又写了两稿。
文学是苦行者的事业,深重的苦行能够得到微薄的收益。赵萍的小说越改越好了,远方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董美鲜在审阅小说时,好几次流下感动的泪水。这部小说出版后会有许多读者被感动,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后赵萍的文学任务则更重,她将为感动更多的读者而努力。
怎样能打动更多的读者呢?昆德拉说:“不是为了把小说改造成哲学,而是为了在叙事的基础上动用所有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叙述的和沉思的,可以揭示人的存在的手段,使小说成为精神的最高综合。”赵萍的这部小说揭示了三娘子个人的生存状态,喜欢那段历史及三娘子的读者,从中可以获得阅读乐趣。然而,更多的读者想读与自己有关的小说,也就是揭示人的存在的小说,因为每一位读者都与人的存在关联。这就是说这本历史小说如果能够超越历史人物及历史,进入人存在的领域,就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完成文学的任务。这对赵萍的要求看似有些高了,但我以为赵萍在思想上和写作技巧上以及民族文化的修养方面,已经具备了突破自己的能力,下一部作品她一定会写得更好。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
《蒙古王妃三娘子》是赵萍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她出生在瓦剌蒙古一个部落首领的家里,地位显赫,身份尊贵。她拥有快乐的童年。
她九岁那年,父亲战死,母亲被迫将她献给了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阿勒坦汗,从此远离亲人,远离家乡。
她与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相爱,十七岁那年却成为阿勒坦汗的钟金哈屯,把汉那吉悲痛降明。
她为了救情人,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大战,促使明蒙之间达成“隆庆议和”,使双方实现了通贡互市,结束了双方持续二百多年的战争局面。她为了蒙汉边境的稳定,先后嫁了蒙古的祖孙三代顺义王,明朝封她为忠顺夫人。汉人赞她:“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她却自叹:“宠冠穹庐第一流,别有胡姬叹白头。”
汉人亲昵地称她三娘子,将她居住的库库和屯(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叫作三娘子城。
她的儿子和孙子骂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有些蒙古人指责她是蒙奸,出卖了蒙古人的利益。然而,在她执政的近四十年中,长城内外、蒙汉之间,却出现了繁荣、稳定、祥和的局面。
她就是蒙古王妃——三娘子。在别人眼中,看到的是她荣华富贵、权倾一时的荣耀,可是谁能知道这光环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心酸——
三娘子出生高贵,地位显赫,本该肆意享受人生。然而,年仅九岁的她,为了部族百姓的安危,被迫与蒙古右翼土默特的万户阿勒坦汗联姻。她心系蒙古百姓,出于对蒙古百姓生存与发展的考虑,她强忍悲痛放弃自己所爱的人,先后嫁了祖孙三代顺义王。三娘子做事果敢,杀伐决断,在她主政的四十年间,蒙汉边境一片繁荣稳定。
赵萍著的《蒙古王妃三娘子》生动地再现了三娘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感叹其权倾一时的荣耀的同时,更心疼其背后的心酸与付出。细细品读,三娘子坎坷的命运让人唏嘘,但她牺牲小我成就蒙汉边境和平的精神更让人赞叹。蒙古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