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无论是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革故鼎新的探索者,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楷模,还是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思想者,他身上凝聚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格,已通过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血火淬炼,通过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乘着十八大的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成就伟大的事业,不容缺失崇高的信仰。如果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探寻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学习的楷模,那么,习仲勋就与我们非常亲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由阎启英主编编撰了这本《习仲勋画传(精)》。
阎启英主编的《习仲勋画传(精)》以历史图片和传记文字并重的开有式,设前言、上下篇,分阶10章,附生平年表和后记,全书有文字20万字,图片700多张。前言依据新华社发的生平,概要地介绍习仲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上篇记述新中国成立羊革命和战争年代的习仲勋,设1~5章。下篇,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习仲勋,设6~10章。习仲勋生平年表反映他一生经历的事件。后记主要交待编撰情况、鸣谢有关单位。
立诚公学入团
1926年春,习仲勋进入立诚公学高小部就读。立诚公学是富平县中共党团组织的发祥地,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之一。在这里,习仲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春,习仲勋以优异成绩考入立诚公学高小部,成为该校少数由校方供给的公费生之一。
立诚公学离习家庄20余里,是胡景翼将军1920年在原靖国军阵亡将士子女学校基础上创办的一所小学。
学校建于庄里镇中心地段,坐北朝南。1921年学校初步建成时,胡景翼曾出席开学典礼,并为学校书写“阐发最新的学说,陶冶理想的人格,创造健全的社会”的校训。校门上额还有胡景翼书写的“立诚学校”校名和“文化”2字门匾。进入校门,迎面而立的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藏书楼,楼中上方嵌有“书库”2字,亦为胡景翼将军亲笔所题。藏书楼两侧是排列整齐、建筑风格独特的东洋式教室。立诚学校是陕西远近闻名的学校,康有为等著名人士曾来校讲学。在革命风雷激荡的时代,拥有浓厚民主进步思想,加上教学条件优越,学校自然吸引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来此任教,也吸引三原、耀县、临潼等邻县的大批学生慕名报考。
在立诚学校,习仲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启蒙人是校长严木三。严木三是毕业于三原省立第三师范的共青团员。他有意将自己收藏的《中国青年》半月刊在学生中传看,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立诚学校由此逐渐发展成为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之一,成为富平县中共党团组织的发祥地。1926年1月,共青团富平特别支部在立诚学校成立。3月,习仲勋加入立诚青年社,5月,由宋文梅、武子缜介绍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他还不满13岁。
1926年5月,中共立诚学校小组成立,随即在学校发展党员,并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到庄里北边的董家庄、景家窑、三条沟、石窠等地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习仲勋常受党团组织指派,拿上用黑麻纸写的传单,捅上鸡毛,送到农民手中,以鸡毛传帖形式进行串联。
庄里镇有一个恶霸保正张积德,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立诚学校党团组织决定对其清算,此举得到中共三原特别支部的支持。7月,清算斗争大会在庄里镇东关五岳庙举行。习仲勋、白振汀、惠永枚等部分学生和三条沟农民刘维汉等,砸碎了张积德家大门上的“名重梓里”的金字匾,组织受害群众联名告状,迫使当局关押了张积德,清算出来的400块大洋,交由立诚学校充作办学经费。此次斗争也是富平农民运动的开篇,第一次参加实际革命斗争的习仲勋,展示了少年有志、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
对于在立诚学校的学习和经历,习仲勋在自传中说:
我这时的处境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是中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一方面这个学校算我县最进步的革命堡垒,所以不仅在教师中有不少的革命指导者,而且全校学生早结成一支有力的革命队伍参加在这一革命洪流中,我思想上的进步正是由于当时这种革命环境给予我以极大推动,因而我除了校内活动外,也开始走进农村活动。当时革命环境允许有各种革命书报阅读,但可惜我自修能力太差,多读而又多不能领会,因年龄太小,记忆的总是一知半解,对共产主义理解还不深。总之,我这时认识是共产党好,反正要跟着共产党干到底。
是年冬,习仲勋又参加了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还参加了当地开明士绅、民团和群众、学生联合发起的驱逐反动军阀麻振武势力的斗争。他随同学进行街头演讲,演活报剧《北伐》,刷写张贴“打倒军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等标语,焚烧洋烟洋货。
立诚学校的革命风潮,引起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惊慌和仇视。1926年秋,立诚学校校董胡景铨找借口提前解聘了严木三。严木三后被聘为富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1927年春节过后,习仲勋也转入富平县立第一高小上学。
P26-27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习仲勋早年参加革命,出生入死,转战陕甘,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1926年5月,年仅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春,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年初,习仲勋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后任中共营委书记。1932年4月,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同年9月,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1933年2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同年3月后,与刘志丹等创建先后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习仲勋历任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1934年11月,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
他衷心拥护并坚决贯彻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旗帜鲜明地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直言不讳,是当时在全国率先公开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省级负责同志之一。他大力推进广东工作着重点转移,积极谋划发展新思路,冒着风险、顶住压力,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企业、外贸、价格、商品流通等领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他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倾力推动创办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带了一个好头,以花甲之年为党、国家和民族作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学习习仲勋,就是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实践,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我们要学习习仲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一生热爱人民、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习仲勋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毛泽东曾称赞他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牢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一以贯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调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江山是人民的江山,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时,习仲勋就注重到基层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推动大生产运动,解决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当地儿童常见疾病治疗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围务院秘书长期间,他高度重视畅通信访这一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要求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权利,还安排秘书直接参与信访办理工作,亲自布置起草信访情况报告,把人民群众反映的真实事例和真实语言写进去。习仲勋爱护干部、平易近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至诚之心交友,从宗教领袖、著名少数民族和民主人士到文艺工作者、普通职工,都有他的挚友。我们学习习仲勋,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_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夯实党执政兴国的牢同根基。
我们要学习习仲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习仲勋德高望重,高风亮节,在党内外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他顾全大局、办事严谨、公道正派,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围家需要,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是担任一把手还是协助其他同志工作,他都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不揽功、不诿过。习仲勋胸襟开阔、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9年,中央拟提名习仲勋作为新增副总理人选,他得知后即刻致信毛泽东、邓小平,提出愿谨守原来岗位,恳请中央提名其他同志。中央安排他主政广东,他主动表态希望保留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的职务,自请担任第二书记。习仲勋为政清廉、生活俭朴,穿衣吃饭从不讲究,住房年久失修不让粉刷维修,家具陈旧也不同意更换。对待家庭,他以身作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树立优良家风,悉心教育子女做人做事,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作为留给子女的最宝贵财富。对待身边工作人员,他严格要求、真诚关怀,既是公正无私的领导,更是可亲可敬的长者。我们学习习仲勋,就是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习仲勋的高尚品格、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崇高风范,已经成为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仲勋画传》编委会
2013年10月
习仲勋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已载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史册,载入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至爱齐天,宠辱不惊,大道于怀,九死不悔的理想、信念、情操,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仲勋,无论是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革故鼎新的探索者,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楷模,还是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思想者,他身上凝聚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格,已通过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血火淬炼,通过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乘着十八大的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成就伟大的事业,不容缺失崇高的信仰。如果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探寻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学习的楷模,那么,习仲勋就与我们非常亲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编撰《习仲勋画传》(以下简称《画传》)视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把严谨准确反映习仲勋的人生经历和重大贡献当作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习仲勋曾提出,写史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讲求团结,顾全大局”。这也成为我们编撰《画传》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为了完成《画传》的编撰工作,我们广聚专业人才,汇集研究成果,精心组织协调,反复研讨方案,并专门组织编撰小组,沿着习仲勋的足迹,先后赴陕西、甘肃、河南、广东、江西、海南等6省49市县120多个地点搜集第一手材料。在各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走访调研,拍摄照片9()()0多张,收集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绥德革命纪念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馆,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农垦总局,中共庆阳市委、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单位,提供的图片3000多幅和文史资料600余万字。
我们在拥有大量图片和文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通读梳理,遴选出1000多幅有代表性的图片,组织编写了50多万字的文稿,分别请习仲勋亲属、有关单位、有关领导、党史专家、军史专家、文学专家、理论工作者、出版专家审读修改。经过反复推敲,多次论证,形成了有近800幅图片和30万文字的修订稿。我们请中国文联传记文学学会组织多位专家,润色文字;请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的多位专家设计版式;请中国出版协会编校工作委员会的多位专家,进行了多遍审校,解决了语言文字和出版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力求经过各方的努力,使《画传》达到主题突出、政治导向正确、结构合理、历史线索清晰、史实准确、文字简练、版式舒展。
《画传》是集体研究创作的成果,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帮助。在此,我们向为《画传》作出贡献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感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农垦总局、新华图片社、中共庆阳市委、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以及《习仲勋画册》《习仲勋传》《习仲勋主政广东》《习仲勋革命生涯》《怀念习仲勋》《习仲勋在陕甘边区》等书的编著者。是他们为《画传》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才有了本书的基础。
感谢习仲勋的亲属、战友、同事。是他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相关往事,才使我们能够从容地编写这样一个重大题材。
当然,在此更要感谢刘源、田中、刘焕民、夏红民等同志。正是他们最早支持编委会的筹备工作,才有了本书的雏形。
感谢赵正永、罗保铭、王三运、赵实、徐令义、欧阳坚、葛东升、范长秘、曲爱国、常振明、杜学芳、谭跃、程恩富、李岩、刘天明等同志。正是他们对编撰工作给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才使本书的编撰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感谢王珏、王儒林、杨旭华、兰晓军、许宁、康建国、宋一夫、程连元、王春赋、王勇、黄国荣、张洪溪、王斌俊、韩晓明、仇正伟、艾承宏、冯玉华、任力、刘伯根、刘春晓、刘毓名、周逸钧、许全发、龚建华、李中祥、秦红丽、李恩杰、张盛凯、张子飞、陈民、杨尚林、赵桂亮、钟鸣、徐业林、陶亚彬、魏碧海等同志。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参与奉献,始终是我们编撰此书的动力。
言不尽意,谨向社会各界再致谢忱,并恳切希望有关单位、相关领导、广大读者继续关心、支持和指正。
《习仲勋画传》编委会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