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爪雪泥》收录了作者张炳生的50多篇短文,他以记者的视角看新闻事件,从而引发的评论文章,还有一部分采访类的纪实文章,旅游类的抒情散文等。这50多篇文章立意巧妙,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作了精准点评,视角独特,言之有物,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让读者从一个个小事件中引发深思,以点及面,很有说服力。
| 书名 | 鸿爪雪泥/人文梅陇丛书 |
| 分类 | |
| 作者 | 张炳生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鸿爪雪泥》收录了作者张炳生的50多篇短文,他以记者的视角看新闻事件,从而引发的评论文章,还有一部分采访类的纪实文章,旅游类的抒情散文等。这50多篇文章立意巧妙,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作了精准点评,视角独特,言之有物,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让读者从一个个小事件中引发深思,以点及面,很有说服力。 内容推荐 《鸿爪雪泥》一书是从新闻事件中引发出的感悟,共收录了作者张炳生50多篇随笔,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目录 总序 自序张炳生 立意巧妙发人深思 尽信书不如无书 强者的成功之路 山神苦乐歌(节选) 深情的土地呼唤着英灵 岁岁年年人不同 布达拉宫再辉煌 时代的祝福 1+1猜想 钥匙在哪儿 魂聚 青睐西施 不薄无盐 卢合那的微笑 说款爷脱贫 文奴与文豪 寻回玫瑰的芳香 走马观扶桑(节选) 秋醉喀纳斯 遥望悉尼 畅想与祝愿 快乐中国 妙喻解读 壬午三戒 帆布包、粗瓷碗的新功能 无根的老根,打住! 子规啼血唤春风 情浓最是无言时 “三难”与“三自”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天下名山谁占多 山杠爷何以总成被告 有点闲情又何妨 玫瑰的雅俗 简约三秋树繁茂二月花 金币的两面 绝言的境界 SARS拷问灵魂 朱印轻扣天下奇 木子美:不能不说不必多说 形式与实事 谁惯坏了秘书 《手机》何以变手雷 雅典奥运漫笔(节选) 狐之本能与人之智商 又闻监督采访受阻 将纠错进行到底 谁还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爱之旅:边走边谈 超越生命的母爱 老来“臭美”亦风流 领异标新二月花——读《非常道2》 绿韵入眼惹人醉 让民族血脉绵延赓续——“仓颉作书”镜铭传递的文化信息 试读章节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长途公交车行驶在衢县至婺源的山间公路上,一个女青年凭窗远眺,好奇地观望沿途的山山水水。她叫肖秀琼,刚从福建集美水产学校毕业,是前来婺源县水产局报到的。 这是1960年的9月,她刚过完23岁生日。 汽车一路抛锚,150公里的路程,竞走了15个小时,深夜12点才抵达县城。瘦弱的肖秀琼疲惫不堪,赏景的雅兴早已烟消云散。她默默地坐在旅店里,天真地自问:第一天的行程就如此艰难,这是否预示着我今后的道路将坎坷不平? 第三天,她终于来到位于高砂公社的县荷包红鲤场。在那儿蹲点的县委副书记崔振华听说来了个“懂鱼”的学生,高兴地跑来看她。这位长工出身的书记打趣地告诉她,她的“命”早就定了。去年他到省水产厅找厅长肖峰要一个水产养殖技术员,厅长一口答应:只要有学生分配来,有两个给一半,有一个归婺源。厅长言而有信,今天果然兑现。 不知是求才心切还是想来个当面测试,没说几句话,书记把肖秀琼带到一个小水库边,让她看看这些草鱼为啥闹情绪。肖秀琼粗略观察,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逮两条上来细看,鳞片脱落,皮肤充血,腮丝溃烂,肛门流黄水。她告诉书记,鱼得了烂腮、肠炎和皮肤病。这位东北南下老干部乐了:到底是专门学校出来的,行!这侍弄鱼的事,以后该咋整,都听你的。 三天以前,还在南昌的时候,省水产厅厅长肖峰曾跟肖秀琼谈过一次话。厅长说,婺源有种荷包红鲤鱼需要选育,但缺少技术力量,问她是不是愿意去。当然,厅长也毫不隐瞒地告诉她,那儿是山区,生活艰苦、交通不便,目前也谈不上什么科研条件。厅长一边说,她一边点头: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填写的是“服从组织分配,任凭祖国挑选”,表决心大会上自己还曾发出过“到新疆、内蒙古、云南去”的誓言。只能让事业挑选我,我哪里有理由挑选工作? 肖秀琼在7平方米工棚式的房子里安下了家。她看到了红艳艳的荷包红鲤鱼,也听到了动人的故事。 关于这条鱼的由来,颇有些传奇色彩。明朝隆庆二年,婺源出了个进士余懋学,夙以直节著称,后官至户部右侍郎。万历年间告老还乡,皇帝赐他御花园中红鲤数尾。余懋学凿一石缸供养,以后逐渐传到民间,成为可观赏、可食用的鱼类。余氏死后,皇帝赐他工部尚书称号,“尚书第”匾额至今犹在。1958年崔振华带人到民间收集到一百多尾,从中选出17尾色红、体形好的作亲鱼繁育,人们都说该给它取个好名字。崔振华一琢磨,红鲤那圆鼓鼓的肚子,高高的脊背,跟东北老家妇女绣的荷包活脱脱相似。于是,一人提议,众人附和,“荷包红鲤鱼”就成了这条鱼的官方名号。 肖秀琼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么好的一条鱼,不,是这么好一条鱼找到了自己! 一个月后,肖峰厅长来到婺源。肖秀琼告诉他,她爱这条鱼。这使得厅长大为高兴,在餐桌上一个劲儿往她碗里夹菜。临走时,厅长半认真半玩笑地说:“小肖,这条鱼就交给你啦,要是弄没了,我得找你算账哟。” 这是信任,也是重托。三年困难时期,经济紧张,实验室、药品、仪器只能是奢望,科研困难重重。但困难吓不倒有志者。肖秀琼挖了个水坑,把青、草、鲢、鲫、红鲤都放进去,连日让太阳曝晒,看哪种鱼最耐高温。——这是环境影响试验。她又在水库里记录红鲤起捕率——研究大水面生产情况。总之,一切可能进行的科研项目她都试验。第一手的资料源源而来,文字、数字、图表密密麻麻布满了她的科研记录本。 崔振华在高砂一带蹲点,三天两头往渔场跑,看看,问问,帮助解决点问题。他把这条鱼当成一块璞玉,如今来了个“懂鱼”的人,他更有信心早日把它雕琢成材了。那年头,人们把一条荷包红鲤鱼当一头牛看。可崔振华有一天发发狠,叫炊事员把青草鲢鳙鲫,外加一条荷包红鲤鱼,按同样的方法烧出来,邀了渔场的干部工人来品尝。大伙儿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书记发话了:都说咱这荷包红鲤品质好,今儿个请大伙儿来尝尝,比一比,它到底好在哪儿,以后出去好宣传宣传。大伙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尝过来,可到最后满嘴除了成就是辣,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书记请人把肖秀琼叫来,也让她品评鉴定一番。她一看那阵势就笑了:书记,尝只是直觉,要拿出使人信服的数据来。还得靠科学!我们何不请专家来鉴定鉴定? 一封信寄到了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的同志很热心,派了4个技术人员带了仪器、药品来“品尝”红鲤鱼了。一份《荷包红鲤鱼与野鲤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报告送来了,含蛋白、脂肪量都比野鲤高得多!肖秀琼举着报告向崔振华报喜。养鱼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肖秀琼和职工们一样打赤脚、戴斗笠、提马灯,投饵、下药、拉网、分塘。春季繁殖大忙季节,一晚上打个瞌睡算是一觉,扒几口白饭算是一顿;夏天落暴雨,半夜要起来排水;立冬清塘选种又一直忙到春节。她看水花长到明子,夏花长到冬片,鱼数以万计地在繁殖,她的记录也在日益增厚。夜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入睡,可她还要整理记录,翻阅资料,茅屋里的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 繁重的体力劳动、紧张的脑力劳动把她累病了。发烧,昏昏迷迷躺了三天……可就在三天中,由于工人的疏忽,亲鱼死了二三百条。肖秀琼从病床上跳起来奔到现场,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她来到崔振华的住处:书记,我作检查……话未说完,已经泪珠滚滚、哽咽难语。 崔振华是个心疼鱼的人,但这一次没有发火。他知道,一颗被鱼拴住了的心,比几百条鱼珍贵得多! P8-11 序言 做了38年新闻,“爬格子”由任务到责任再到习惯,这是一个人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名记者的心路历程。 “新闻是易碎品”,自认为昔日文稿多为明日黄花,故退休至今尚未动过出集子的异想。梅陇镇筹划出版“人文梅陇丛书”,承蒙抬爱,我亦忝列其中。遂翻检古旧纸堆,奉上部分文稿,聊表谢忱。 新闻与历史的亲缘关系是浑然天成的。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曾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的确,新闻和历史是一对同胞兄弟。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则是昨天的新闻。因而,换个角度看,做新闻也是在做历史。假如背负着时代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不虚美,不隐恶,并把易碎品当成传世艺术品去雕琢,那么记者就有了实录时代的史家之风骨,诗家之风采,新闻就有了补察时政的文化价值。 如此慧眼高标,只可心慕手追。此集收录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五十余篇旧作,不以体裁分类,只按时序排列,仍依原貌,未加修饰,因为那是新闻,也是历史,真实是它们的共性。停笔凝思遐想,过往不及回首,权且借用泰戈尔的诗句表达此刻的心情——“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2014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