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巴塞罗那的一个会议上被问到中国创新问题时,他是这么回答的:
某次我与西门子公司董事长会晤时曾问过他,中国和印度哪一个国家更具有创新性呢?大多数人,包括当时的中国代表都以为答案会是印度。然而,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是中国。为什么呢?他的解释很简单:“西门子在印度和中国都有研发中心,当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发送到这两个中心时,两个中心都会在规定的截止时间前把结果发回。但是,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会在所要求的结果之外提供几个备选方案。”
西方社会对中国创新的质疑
近几十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和制造中心的地位逐渐被世界熟知。然而,中国的创新能力却经常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因为他们认为低成本模式更加受到中国的重视。一方面,学者和实践者常常惊诧于中国年均两位数的GDP增长率。尽管中国最近一次公布的年增长率仅在7%~8%之间,这一数字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让人印象深刻:多数西方国家仍然处于衰退之中,或者努力希望达到2%~3%的增长率。另一方面,中国继续受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批评。大致来说,这种模式指的是基于低劳动力成本、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竞争模式,这一模式造成的环境问题反而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尽管环境问题具有深远影响和讨论价值,但在本书中我们仅聚焦于把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及中国创新的模式本身上。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低成本之外,还存在另一个较少被研究和观察到的问题,那就是创新问题。很少有人观察到,在庞大而吸引人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基于勤奋和创意商业模式的战略性创新,以及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力的成本都是中国企业战略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业务中现有优势的一个要素。然而,积沙成塔,重而无基。与之相似,如果创新型企业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定价结构,是无法做到盈利的。
我们对于中国企业创新性的主要论点是,如果低成本优势真的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唯一来源,那么作为中国企业经营动态的反映,中国经济整体不可能在过去几十年内一直保持发展态势,也不可能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继续增长。有数据显示,以印度、越南、墨西哥和土耳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取代了中国作为低成本生产地的地位,一些中国的跨国企业甚至也把自己的生产中心转移到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减少生产成本。
因此,决定通过持续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中国建立生产中心,就不仅仅是企业基于低成本的考虑了。有人认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外,一些西方投资者也表示,即使他们在短期内不打算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的工厂也会为全球市场提供快速的创新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转移至外国的现象增多,就会对前面所提到的“中国企业的优势是基于低成本的”这一论断产生质疑。如果上述论断成立的话,那么中国企业一旦离开中国的生产中心,就会失去优势。类似地,中国对于外国投资商在中国建立制造中心持开放的态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企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对于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同等的机会。
中国特色的创新机制
我们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解答中国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性这一疑问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创新模式及源泉。例如,制度因素一直被视为中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角色。富勒(Fuller,2009)认可了在评估和理解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制度和实践时,进行制度因素分析的重要性。由于中国正处于从一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过渡的时期,其制度的作用会比其他经济环境更加重要。
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创新模式及源泉的论证焦点在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创业活动,而非政府支持。随着近期全球对中国创新现象的兴趣骤增,以及学界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许多关于其潜在因素的研究,涉及技术发展和有助于创新的其他潜在元素。例如,之前的研究指出了制度鼓励学习的重要性,和通过学习提高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置的重要性。为理解中国的创新现象,有许多因素都被探索研究过,包括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和社会资本。我们也尝试揭示如人类文化之类的隐藏因素,如学习和知识转移是如何发生的、人力资源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跨国化对于中国创新来说意味着什么等。P3-5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赶超速度将决定其经济增长的步伐、国际市场渗透以及能否转变为真正的大国。
欧亨尼奥 ? 布雷戈拉特(Eugenio Bregolat)
西班牙前驻华大使,《中国的第二次改革》一书作者
中国经济成功的基础是创新,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将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停止继续发展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作者发现,中国可以基于开放的公民社会,在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的交互中产生更多的基本创新模。
亨利 ? 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
三螺旋协会(THA)主席,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基于三个优势: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和政府的直接支持。本书基于广义的创新基础和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肯定,旨在解释近几十年来政府实施创新战略所带来的创新能力来源。它整合了战略、文化、社会网络等人文因素,突出了中国创新的具体特点。
周春彦
2011-2013年《中国知识创新》(Journal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in China)主编
第1章 中国崛起依靠的是创新领先还是成本领先
西方社会对中国创新的质疑
中国特色的创新机制
中国高创新系统的整合框架
本书概览
第2章 中国创新的三驾马车: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战略创新
发明与创新
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
低成本还是高创新
中国的低成本时代已然过去
案例2—1 从国家创新政策到创新体系建设:北京市昌平区案例
案例2—2 华为公司:通信行业中的一头雄狮
案例2—3 海底捞:创新商业模式之加强企业价值观建设
第3章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促进还是阻碍创新
文化与创新
中国文化的演进与创新
中国文化阻碍与促进创新的因素
案例3—1 重庆锦江酒店的文化忽视
案例3—2 海尔的创新
案例3—3 海信集团:为创新而生
第4章 基于网络的中国创新
社会网络和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主导的创新网络
经济转型时期制度—市场双重驱动的创新网络
数字时代网络式创新
案例4—1 创新网络的双重驱动力:市场力量和制度力量对大唐电信科技创新的影响
案例4—2 基于企业文化的阿里巴巴的成功
第5章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个人与组织创造力
人本创新:组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本创新:人力资源职能和活动
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边界之外
案例5—1 联想:创造神话
案例5—2 新奥集团的技术创新及其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人力资源管理
第6章 国际化过程中的创新挑战
国际化与创新
中国创新面临的挑战
未来展望
案例6 学生的创造力灵感与心态调整训练
这本书是基于我们对知识创造的一种人文方法,也就是创新的最新思考,并应用于中国商业环境下。2007年,我们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会面,开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最终形成了多个联合研究项目和共同撰写的科学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辩论、确定和分享了我们共同的研究兴趣、愿景和价值观。
尽管周禹在中国的北京,而张莹莹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但我们经常召开长途会议,并争取一切机会面对面讨论我们的研究。在一次集思广益的会议之中,思想冲突和灵感涌现出来。张莹莹在西方社会研究中国管理和创新已有很长时间,最近出版了一本书来解释所谓的中国神话。周禹在与中国企业的交流中获得了很多见解,尤其关注人员管理和创新。我们俩都有专门的时间来研究人类创新。这一共同点使我们携手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创新模式。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写一本纯粹的研究书籍,主要从中国创新体系的人文视角来编写。2011年,我们将这个想法向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的资深策划编辑弗吉尼娅·索普(Virginia Thorp)提出来,她鼓励我们将此想法付诸实施。在收到她的正面反馈后,我们开始着手编撰此书。在此期间,我们参与了欧盟委员会在中国的创新项目,从该项目的研究网络获得了更多的见解,并为本书收集了更多研究资料。
这个丰富经验的过程改变了最终成书的几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本书的写作风格的改变。受到欧盟委员会“科学为了社会”(Science for Society)愿景的强烈影响,我们采取了一种更易于阅读的写作方式,而不是传统的技术研究措辞,使更广泛的受众,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学术人员都能更清楚阅读、更容易理解。我们希望这本书甚至可以使企业家(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从中获得乐趣和鼓励,创新和建立新的企业,无论他们的业务是否与中国有关。
第二个方面是其他学者在案例上的贡献,这是由第4章提出的研究网络和网络创新模式激发的。虽然我们不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形式的作者,但是这种展示方式是来自我们网络学者的创造性吸收,通过每章的案例研究来进行合作,贡献自己的知识。
第三个方面是从前两个方面中衍生出来的。由于我们的目标是要吸引更多的读者,并从创新网络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所以本书结构的相互关联关系变得更加松散,这也是当今创新型企业的一个特征。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并形成自己的逻辑,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的线索来联接这些章节。本书不仅是关于创新中有关的人体系,而且包括了体制、市场和其他因素来丰富创新研究。
当书稿最终交付时,我们都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初,波士顿的天气特别寒冷。这个冬天比平常要长,暴风雪也很常见。当我们写下这些文字时,春天的迹象正在出现,花蕾绽放,使剑桥城的街道增添了几分颜色。商业和创新可能与这个冬天类似,需要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目标,而且没有任何成功的保证。通常创业的人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精力和信念,使自己的想法成为原创的、独特的和创新的,而不是简单地跟随他人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但是,一旦你离开黑暗的隧道,世界就会更加美丽,更容易被你欣赏。同样地,我们希望《中国创新模式》这本书的这种创新写作风格也能得到读者的欣赏。
近几十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已逐渐被世界熟知和认可,但中国的创新能力却频频遭到西方的质疑与挑战。《中国创新模式》作者(张莹莹、周禹)从组织创新类型、灵活变通的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基于网络的创新体系等视角,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诸如华为、阿里巴巴、海尔、联想、海底捞等企业进行的创新模式的剖析,指出在庞大而吸引人的经济数字背后,隐藏的却是中国基于勤奋和创意商业模式的战略性创新以及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正是中国制度和市场环境这两股力量共同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驱动着中国企业的创新转型,并由此得出了中国经济成功是基于创新而非廉价的劳动力这一论断。
张莹莹、周禹著的《中国创新模式》讨论的是中国创新的崛起以及快速增长的创新能力的来源。本书着眼于企业的创新绩效,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流程和战略创新,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书作者提出了中国创新源自高效率的创新体系,从组织创新类型、灵活变通的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基于网络的创新体系等角度比较了不同种类的中国创新,并认为当中国企业发展跨国业务时,需要创新的人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