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极简心理学/心理学普识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安妮·鲁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流行心理学的一个谎言是,我们仅使用了10%的大脑。

漂亮的人在一生中竟然比相貌平平的人多赚10%~15%的钱!

在CEO中,精神病人的比例高于平均值,估计有4%的CEO具有精神病人的特征。

利他行为其实是为了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无聊其实比你想象的更有趣、更多样。

旁观者越多,每个人越会认为那不是“我的事”,让其他人处理吧。

人类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会进行合理化的动物。

…………

面对与你息息相关但又让你不解甚至“吐血”的事实,你一定很纳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心理学大众读物要么通过分享心灵鸡汤标榜自己是心理学,要么毫无科学依据地把各种常识、人情世故作为心理学来兜售,与这些书不同的是,《极简心理学》是一本既又接地气的心理学知识普及读物,作者安妮·鲁尼将心理学词汇用浅显生动的话语讲述出来,让你在极短的时间里了解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提升你对生活的观察力,使你从生活中收获乐趣。

内容推荐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困扰着我们,大脑中也会时不时地蹦出来一些想法让我们感到迷惑不解,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极简心理学》作者安妮·鲁尼汇聚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发现,以有趣而不失严谨的叙述方式来帮你揭开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玄机,让那些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心理学问题逐渐变得清晰。

目录

第1章 从大脑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第2章 是什么驱使着你

第3章 你没有自己的思想吗

第4章 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

第5章 谁在乎名人们在想什么

第6章 纵容会惯坏孩子吗

第7章 道德是天生的吗

第8章 做白日梦是浪费时间吗

第9章 你会再做一次吗

第10章 你为什么不愿起床

第11章 你会无聊死吗

第12章 你有多残忍

第13章 你为什么要浪费我的时间

第14章 为什么没有人帮忙

第15章 你是否成为了好的自己

第16章 胡萝卜还是棍棒

第17章 你能分辨出精神病人吗

第18章 你看到了什么

第19章 暴力画面会让你变得狂暴吗

第20章 你来这儿干什么

第21章 介意回答几个问题吗

第22章 权力会让人堕落吗

第23章 你为什么不坚持下去

第24章 谁会介意你在易趣上出高价

第25章 微笑会让你快乐吗

第26章 那真的“只是一个阶段”吗

第27章 中彩票,值得吗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心理学究竟是什么

人类大脑是最令人惊叹的研究对象或思考对象。无论你的兴趣是艺术、政治、文学、体育、机械、天文、象棋,还是其他什么,它们都源于人类的头脑,你要用自己的大脑从事这些兴趣爱好。大脑如何工作、大脑的疾病与健康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如何思考、为什么思考,以及思考什么,都那么令人着迷,人类对此探索了几千年。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用比喻和故事来表达我们对

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

大脑与心智,身体与灵魂

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奈·笛卡尔提出,人类的身体遵循机械定律,像机器一样运转。例如,我们可以用流体动力学来解释血液如何流动,骨骼和肌肉如何像杠杆一样发挥作用。然而,笛卡尔没能解释灵魂如何促动身体,后来灵魂被称为“机器中的幽灵”。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是我。”他说(在另一个哲学探究中)。我们可能都会认同头脑决定了我们是谁。从理论上讲,你的肉身可以被另一个大脑占据(如果我们掌握了大脑移植的外科手术技术),那么身体便不再为你服务,而是为新大脑的主人服务。我们认为“我”,即我们的本体位于心灵中,而我们的心灵是由大脑创造的,或者存在于大脑中。

为了解释大脑中的心灵,人们曾诉诸故事和宗教。是上帝将灵魂或心灵注入我们头脑中的吗?它是否是广阔世界或普遍灵魂的一部分,是广大无边的意识整体上掉下来的一小片?如今我们越来越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尽管我们仍无法很好地定位或定义心智,但我们能够从神经学的角度对它的工作原坪讲行很多解释。

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神经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智如何工作的科学。精神病学从治疗的角度运用那些知识,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神经学研究大脑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与功能。关于心智如何发挥作用,心理学的解释中包含了神经学内容。一路小心

大多数人拥有相当健康的心理,但有时可能也有会患上某些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就像身体出现微恙。比如你有时会感到焦虑或抑郁,抑或是患上强迫症,就像你可能会患上阑尾炎、湿疹或哮喘一样。面具的背后

在很多人看来,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更令人担忧。我们看不到正在发生的情况,没有疹子,也没有扭曲的四肢所以我们没法想象问题出在哪儿,或者 问题有多严重。很多人觉得任何类型的心理疾病都具有威胁性,虽然诸如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并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威胁。与流感不同,我们不会被传染上心理疾病。

面具的背后  当我们开始明白化学物质的不平衡或大脑结构的差错如何导致某些类型的心理问题时,或许便不会那么担心了。毕竟,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太少(与抑郁症、老年痴呆症及其他疾病有关)从概念上来说,和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太少(导致;I型糖尿病)没什么不同。

我们是小白鼠

对很多人来说,心理学与个人最相关的方面是心智如何以日常的方式发挥作用。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解释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我们是怎样的。为了搞明白这些问题,心理学家常常会做实验,要么在实验室里,要么在“现场”,或者实施研究——例如提出问题或调查统计数据。只有通过观察很多人的行为或发展,心理学家才能弄明白整个范围的中间特征是什么,也就是通俗说法的“正常”。有些心理学研究只关注功能失调的心理,这不仅是因为功能失调的心理需要特殊的治疗,还因为它们有助于解释“正常的”心理。

艰难的工作

心理学研究常会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果人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在被人研究,那么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他们会出于各种原因而做出这样的改变:为了取悦实验者;为了看起来像他们想要成为的人;为了故意作对。这些表现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实验室的陌生环境让他们感到焦虑。这就意味着许多研究不得不有所隐瞒,但这又引发了伦理问题。心理学领域中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如今不会被伦理委员会批准。被试同意的事情往往不是在实验中真正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有些实验可能会对被试造成心理伤害,比如促使他们做出日后会后悔的事情。在后文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心理学实验的例子,它们对被试具有潜在的伤害性。

想法相同吗

很难说一项研究的结果能够推广到多大的人口范围,尤其是对不同文化中的人群而言。被试往往属于某个类型——同意或志愿参与实验的人,因此在普遍人群中不一定具有典型性。有时被试是从特定的一群人中挑选出来的,比如心理学系或临近心理学系的学生,他们手头缺钱,所以愿意参与实验,赚点儿小钱。从比较富裕的21岁美国大学生身上收集的研究结果,能被用于解释阿富汗年老牧羊人的行为吗?或者,能被用于解释孟加拉服装厂工人或巴西商业巨头的行为吗?

新方法

一般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是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过去,心理学家只能通过观察我们的言行来得出有关心理如何运作的结论。大脑的具体结构属于神经学家的研究范围。不过,如今心理学家也能通过采用各种大脑扫描技术来观察心智,揭示出大脑在某一时刻的行为,以及何时我们感受到某种情绪。因此,神经学与心理学越走越近,甚至开始形成某些联合经营。那就是我们要开始的地方——我们对大脑有怎样的了解。不过此后我们会更多地徜徉在心理世界中,偶尔才会触及生物学基础。

最吸引人的问题

心理学领域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贯穿性的问题,它们偏离到了哲学、进化生物学与法理学的范畴中。一个问题是:心理在多大程度上是先天的产物(生物遗传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后天的结果(环境与教养)?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具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意志,相应地,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两个问题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本书内容涉及心理特征中有多少是天生的,有多少来自环境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第7章“道德是天生的吗”和第18章“你看到了什么”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大脑的基础结构似乎给予我们一些固有的天赋,比如学习语言的能力、解释所看到的事物的能力。新生儿不需要白手起家地学习这些能力。换种说法就是,我们是环境的产物。第6章“纵容会惯坏孩子吗”和第17章“你能分辨出精神病人吗”都涉及后天教养将如何影响一个人日后的心理健康。

如果我们的很多行为是由大脑的化学物质或大脑结构决定的,或是由童年早期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那么我们能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许多法律系统规定精神不健全的人负有不完全责任,但这是相当特殊的辩护。大脑结构和教养环境双重因素导致的精神病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杀人,他们仍会因为杀人而坐牢。最近心理学进一步推翻了自由意志——它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如果人们注定要遵循特定的人生道路,那么奖励与惩罚的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不要在家尝试

这里提出的问题总的来说与心理疾病无关,而且也不要把解答作为治病的处方。请不要把这本书作为诊断自己或他人心理问题的工具。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心智工作的原理有一些认识,它并不打算提供决定性的答案,也无法涵盖心理学家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哦,请不要尝试复制本书所描述的任何实验。

自由意志是幻觉吗

对大脑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做出自由选择时,大脑其实已经采取了行动。2008年,神经学研究者在实验中对选择用右手还是用左手按按钮的被试进行了大脑扫描,记录下他们的大脑活动。他们发现,在被试认为自己做出决定前的几秒钟,相应的神经元便开始放电了。

还有一些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当用大脑扫描仪监控认为自己正在自由地选择移动身体某些部分的人时,他们相应的脑区在其开始移动前大约一秒钟的时候便被激活了。有意识的运动意图和运动本身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似乎说明即使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它也不在我们认为它在的地方。做出决定的感觉其实是我们对大脑中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解释。大脑中某个我们意识不到的部分显然做出了运动的决定并开始采取行动。当行动已经发生时,我们感到“哦,我知道,我将移动我的手”。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或许,那些认为自己被外星人控制的人是对的。

后记

这是一本有趣全面的心理学大众读物。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专业程度刚刚好。作为一个读过心理学专业、翻译过不少心理学书籍的译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作者的观点和描述绝非信口开河,它们都有着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为写作这本书阅读过大量心理学文献和资料,尽管它并没有像专业书籍那样列出参考书目和来源。这可能是这本书与很多国内心理学大众读物的重要差别。国内许多所谓的心理学书籍要么像心灵鸡汤,说几句让人心里舒坦或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就以为自己是心理学,要么把各种常识、人情世故作为心理学来兜售,毫无科学依据。

另外,与国外引进的很多心理学读物相比,这本书的优点在于观点虽然很专业,但表述很接地气。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太艰深、太枯燥,甚至是不禁在心里抱怨一句“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本书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觉得好像每一章都在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者只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专业词汇,大多数论述浅显生动。而且这本书汇聚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发现,将与我们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知识提取出来,以有趣而不失严谨的方式呈现。书中不仅有心理学历史上非常经典的研究,也有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篇幅长度恰到好处,既不是过长,给读者压迫感,也不是过短,损失了应有的内容。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位非常擅长写作大众科普读物的作家,也不得不说这是最优秀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之一。

最后,感谢崔楠、范彬彬、郭晓岩、何彦科、曹健涛、徐雨辰、赵丹和焦莹,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支持与协助。

黄珏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