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锋、郭京朝、钱永刚、黄琦主编的《寻梦》一书试图从多维度展现钱学森先生一生杰出的贡献、伟大的科学成就、宽广的学术思想、高尚的精神风范,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
钱学森,他的故事伴随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也引导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社会发展的进步甚至是人类前进的道路上也到处是他的足迹。他在中华民族的热土上辛勤耕耘,在浩瀚太空宇宙上遐思遨游,在历史与未来中往来穿梭,在系统思想中长驻永存。钱学森,在中国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历代风流人中,灿烂夺目。
| 书名 | 寻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薛惠锋、郭京朝、钱永刚、黄琦主编的《寻梦》一书试图从多维度展现钱学森先生一生杰出的贡献、伟大的科学成就、宽广的学术思想、高尚的精神风范,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 钱学森,他的故事伴随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也引导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社会发展的进步甚至是人类前进的道路上也到处是他的足迹。他在中华民族的热土上辛勤耕耘,在浩瀚太空宇宙上遐思遨游,在历史与未来中往来穿梭,在系统思想中长驻永存。钱学森,在中国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历代风流人中,灿烂夺目。 内容推荐 钱学森的一生,是不断选择的结果,是洞悉整个国家局势不断思考的结果,在他的心中永远是祖国第一,民族为大。从学习铁道工程、改学航空工程、改学航空理论、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和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薛惠锋、郭京朝、钱永刚、黄琦主编的《寻梦》将从这五次选择系统性的阐述钱学森寻梦的一生。第一部分寻梦之路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投身学习铁道工程,践行实业救国;第二章聚焦改学航空工程,醉心投身航空救国;第三章师从顶级导师,改学航空理论;第四章学术转向工程,奠基航天伟业;第五章辉煌金色晚年,学术创新涌现。第二部分寻梦之道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开创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第二章远景勾勒预见二次文艺复兴在中国;第三章用总体设计部思想打造钱学森智库。第三部分寻梦精神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思想先驱一生为复兴之路前进;第二章科技泰斗始终为强国之路探索;第三章育人导师点亮创新人才强国梦;第四章做人楷模为“中国梦”崛起领航。 目录 第一部分 寻梦之路 第一章 投身铁道工程,践行实业救国 一、如薪传火,精神根脉世代相承 二、新学六载,革旧从新思如泉涌 三、内忧外患,铁道之志勃发昂扬 第二章 聚焦航空工程,醉心航空救国 一、水深火热之中的航空抉择 二、风云突变国难当头前坚定航空抉择 三、为祖国强大远赴重洋留学深造 第三章 师从顶级导师,改学航空理论 一、加入火箭俱乐部,探索宇宙新空间 二、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大量关键技术 三、主笔《迈向新高度》,勾画未来科技蓝图 四、羁绊与回归,五年归国路漫漫 第四章 学术转向工程,奠基航天伟业 一、顶层设计谋新篇 二、开天辟地航天梦 三、两弹结合创辉煌 四、抬头仰望中国星 第五章 辉煌金色晚年,学术创新涌现 一、提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 二、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系统科学体系 三、竭力推广总体设计部思想 四、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五、倡导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工程 六、第六次产业革命 第二部分 寻梦之道 第一章 开创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中国学派 一、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从系统科学到复杂巨系统科学 三、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 四、搭建桥梁构建科技体系 五、科教兴国,创新立国 六、系统科学,治国之方 第二章 科学预见二次文艺复兴的中国 一、西方文艺复兴的前生今世 二、二次文艺复兴的中国战场 三、战略预见并勾勒产业革命 四、肩负引领人类飞跃使命 第三章 用总体设计部思想打造钱学森智库 一、钱学森智库思想的形成 二、总体设计部的创立 三、总体设计部发展 四、总体设计部的功能 五、引导总体设计部思想在社会建设各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寻梦精神 第一章 思想先驱——一生为复兴之路前进 一、思想灯塔引领复兴航程 二、科学实践缔造时代创举 三、大师精神光耀民族复兴 第二章 科技泰斗——始终为强国之路探索 一、竭力点燃强国科技之梦 二、科学精神攻克巍峨高山 三、不朽精神辟除强国荆棘 第三章 育人导师——点亮创新人才强国梦 一、嘉言懿行,立品立德为源 二、实事求是,立志立功为本 三、追求真理,立身立言为先 第四章 做人楷模——为“中国梦”崛起领航 一、睿知天赐,引领人类发展 二、高风懿范,凝聚人类英魂 三、助推发展,继承中国之梦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投身铁道工程,践行实业救国 钱学森的一生,是不断选择的结果,是洞悉整个国家局势不断思考的结果,在他的心中永远是祖国第一,民族为大。从学习铁道工程改学航空工程、改学航空理论,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和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本书将从这五次选择系统性地阐述钱学森寻梦的一生。 钱学森童年时中国正值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那时国弱民贫,国家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掌控。民国初期,孙中山提出了《建国方略》,倡导“铁路救国”。在实业救国运动的影响下,钱学森高中毕业后毅然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选择:学习铁道工程,振兴华夏强国。为此,钱学森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希望通过发展铁路事业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一、如薪传火,精神根脉世代相承 钱学森从小就立有报国之志,赤心为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始终联系在一起,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溢满报国情怀。可以说,钱学森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报国之心。 回望钱学森的成长经历,可以清晰地看到,千年望族的文化精髓在他的血液中流淌,新式教育的创新精神在他的思维中激荡。两者相互碰撞,相得益彰,成为他成长的摇篮,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钱学森在早年就能够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开思想之先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赓续千年、枝叶繁茂、大师辈出、光耀千秋的名门望族——吴越钱氏家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自唐末五代以来,钱氏家族成员逾千人载入史册,近代更是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文坛硕儒、科技巨擘、国学大师等层出不穷,群星灿烂。一代宗师钱学森,就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吴越钱氏家族,如从五代吴越王钱镠算起,至今已历经1100余年。从钱镠开创吴越国始,至钱弘俶纳土归宋结束,钱氏三代五王,执掌吴越国,政权达86年。唐末乱世,中原各地混战、烽烟四起,而以杭州为中心的东南一隅却“风景这边独好”,男耕女织、安居乐业。钱镠起于草莽,深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所以没有像其他割据者那样热衷于扩张领土,而是坚守“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他注重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开拓贸易,境内也五谷丰登、百业俱兴,吴越经济和民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五代时期仅有的未受兵祸影响的安定之邦,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北宋时杭州知府苏轼为此赞叹道:“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宋代美丽富饶的“苏杭天堂”,正是由此奠定了物质基础。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钱镠在治理东南区域的过程中,领悟到“创业容易守业难”的真谛,形成了一套修齐治平的哲学,制定了充满智慧的家规家训。钱氏家规家训,包括《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等。这些家规家训,通篇闪耀着十分难得的“民本”思想。钱镠反复告诫子孙:要“恤兵爱民”“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保俶塔、钱王祠等杭州的风景名胜中,看出吴越子民对钱王的感激和怀念。这些家规家训,也处处彰显着对家风建设、家族教育的远见卓识与超拔智慧。特别是《钱氏家训》,从“简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婚恋嫁娶、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导。尤其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如“兴学育才则国盛”“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是解读钱氏家族千年兴盛的文化密码。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训,深刻影响着数代钱氏后人,成为钱氏家族乃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标识。(P3-6) 序言 “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也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干百年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中国却落在了后面。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胶柱鼓瑟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辉煌所造就的幻梦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粉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苦难之中。 然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时的中华民族犹如一头酣然入睡的雄狮,浑然不知世界之变。而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深切呼唤沉睡中的中华睡狮,在逐渐清醒,并萌发和塑造中国梦的过程中,上下而求索,不懈奋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引入实现“中国梦”人间大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振兴作为历史使命,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严峻而残酷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万里长征后抗日烽火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 岁月如流,百岁之年,忽焉即至,须臾间风云变幻,但“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走过了一百余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探寻在摸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在拨开雾霾、孕育希望、寻求发展的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不能忘记,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中国人的砥砺前行、前赴后继,包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无怨无悔的革命先辈,包括钢筋铁骨、赤胆忠心、勤劳朴实、不畏艰险的工人阶级,包括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农民兄弟,也包括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用自身的才华和毅力甚至是生命支撑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长河之中,不乏英雄人物出现,他们和时代互相造就,推动着文明的车轮勇往直前。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有这样一位可亲可爱的“人民科学家”,他耗尽一生精力在科技战线上的无私奉献,以身作则践行着中国强大之梦,披荆斩棘引领中国前沿科技潮流向前发展,从理论探索到工程研究,从科学试验到思想升华,无一不展示出一代伟人之功勋,从科技报国、思想先驱到为人楷模、育人导师,也无一不显示人类之伟大。 钱学森,他的故事伴随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也引导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社会发展的进步甚至是人类前进的道路上也到处是他的足迹。他在中华民族的热土上辛勤耕耘,在浩瀚太空宇宙上遐思遨游,在历史与未来中往来穿梭,在系统思想中长驻永存。钱学森,在中国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历代风流人中,灿烂夺目。 面对国家殷切的期盼和需求,钱学森作出了人生五次重大抉择,开创的中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伟大成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一座丰碑,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从衰弱走向富强的标志,他一生所追求的系统工程与总体部思想更是推进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钱学森的思想与实践引导下,具有中国系统科学鲜明特色的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得以开创,相较国外同行更加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信仰、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长期的重大工程实践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思考。时至今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信息社会飞速发展,钱学森虽然已经故去,但其哲学思想却依旧流传,至今无人能超越! 钱学森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在科学上的广泛追求与坚定信念使其在一生的科学实践中不断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他跨学科地从铁路工程转到航空工程专业;跨地域地从中国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跨专业地从航空工程转学航空理论;跨领域地进入火箭、导弹等尖端新领域,在不断融合、不断转换的过程中,钱学森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其后形成其独特的科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留美20年间,钱学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他提出了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设想和科学预见,特别是在火箭与航空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用不可靠的元器件可以组成一个可靠运行的系统”,开创了一门崭新的技术科学,是对自动化学科乃至世界系统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就面临中国是先发展航空还是航天的选择,他力荐先发展航天。在航天事业的奋斗过程中,钱学森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既是规划者又是实施者,既是领导又是老师。他带领航天人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不现实变成现实、将不能够变成能够,做出了突出贡献、傲人成就,塑造了人生另一座丰碑。 原航天710部所的于景元研究员说:“钱学森在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同时,也开创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正是中国航天事业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提供了实践的土壤。 钱学森把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战略战术,沿用到国防工程建设上,又将中国共产党所独有的民主集中制运用于研制的全过程,团结所有可以凝聚起来的力量,最终在“两弹一星”的事业上取得了成功。钱学森意识到,国防尖端技术的研发、革新和创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指挥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精设计的社会劳动,一个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加上几个副总设计师,很难统筹兼顾兼容并蓄的,所以必须成立一个类似总参谋部的部门,配套多学科、分专业、有经验、重研制的高技术科技队伍,为领导提供技术参谋,这个部门就是现在航天系统总体设计部的雏形。 “大协作”的统一指挥、择善而从、行政管理和作战技术管理相辅相成的经验,为航天组织管理方法的创立提供了借鉴。在加强技术指挥的同时,还加强了行政指挥的作用,实现了统一领导、两套指挥保障系统(技术与行政)相结合的互动灵活管理模式。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中的大协作模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也为后来的中国系统工程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工程等方面的支撑。这笔财富后来也为中国国防事业的起步、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962年2月,经聂荣臻元帅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技委)成立,钱学森任主任委员。科技委的建立,使党政领导如虎添翼,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了根本的保证,而科技委这一组织形式也一直沿用至今。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如今不仅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部队的科研试验单位,连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也逐渐建立了这个机构。 20世纪70年代后期,钱学森再次将目光汇聚学术理论研究。一是在对早期航天事业实践深入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与许国志、王寿云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第一次较为明确地阐述了对中国系统工程的早期认识,系统工程开始在中国快速发展。二是为进一步发展系统学,在钱学森的亲自倡议和参与下,1986年起原航天部710所设立了“系统学讨论班”(已于2013年在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恢复),开创性地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现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是钱学森系统思维和系统思想在方法论上的具体体现。讨论班被誉为“中国系统工程的摇篮”,成为中国系统科学界的一面大旗。 后记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堪称当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是一位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杰出科学家。他高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以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品质。钱学森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充分体现了他追求一等学问、砥砺一等品格的人生境界,留给后人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寻梦》一书试图从多维度展现钱学森先生一生杰出的贡献、伟大的科学成就、宽广的学术思想、高尚的精神风范,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本书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负责总体策划并亲自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为本书编写提供了许多资料与指导意见,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和有关人员承担了具体编写工作。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博硕士研究生团队姬雪儿博士、唐铭硕士、程臻硕士、李晴硕士等人,以及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的各位同学审查了书稿,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在此,谨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书写作、修订和出版的各单位、部门和个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为出版此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