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崃荣著的这本《少林武禅》以发生在民国十九年1928年让少林僧人念念不忘的“二八火厄”为故事背景,描述了少林寺遭受的第三次毁劫,展现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历史。
《少林武禅》是一部介于历史与武侠之间二者合一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其以少林寺生存发展的历史为背景,讲述军阀石友三部队和潜入中国为非作歹的日本武士与少林武僧之间展开的对少林“三宝”的盗夺与反盗夺的故事。
| 书名 | 少林武禅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修崃荣 |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修崃荣著的这本《少林武禅》以发生在民国十九年1928年让少林僧人念念不忘的“二八火厄”为故事背景,描述了少林寺遭受的第三次毁劫,展现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历史。 《少林武禅》是一部介于历史与武侠之间二者合一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其以少林寺生存发展的历史为背景,讲述军阀石友三部队和潜入中国为非作歹的日本武士与少林武僧之间展开的对少林“三宝”的盗夺与反盗夺的故事。 内容推荐 修崃荣著的这本《少林武禅》讲述了,“天下谁的?第一又如何。止干戈,我辈尚武德。” 少林寺禅武合一,历朝历代都有大德高僧脱颖而出,带领天下信徒习武修禅,成为佛教传播在中国长盛不衰的中坚力量。 《周易》有言:“物极必反。”冥冥之中,自有劫数。少林寺也没能超越这个规律,它也经历了由兴转衰的数度兴废…… 目录 序一 传播思想文化正能量的民间使者 序二 勤学善思,自强不息 缘起 一 坛经 二 香囊 三 明儿 四 法会 五 传法 六 劫难 七 女侠 八 坚守 九 剃度 十 鬼魅 十一 行纳 十二 破戒 十三 擂台 十四 德汉 十五 闭关 十六 探察 十七 腹语 十八 头陀 十九 行悔 二十 剑气 二十一 紫梅 二十二 祸水 二十三 争夺 二十四 肃众 二十五 月娇 二十六 魔考 二十七 火厄 二十八 擒石 二十九 英花 三十 鬼魂 三十一 琴儿 三十二 请柬 三十三 德明 三十四 中毒 试读章节 坛经 一 要不是那天晚上月亮很圆,很亮,照着天泰寺山坡上的石阶路,躲在山门里的小和尚也看不见上山来的大兵。 那些大兵都背着汉阳造的大枪,上着刺刀,月光把刺刀照得一闪一闪的。 几十人排成一排,像一条长蛇似的正向山上蠕动,早就听说大兵要来寺院要一件什么宝物。 这不就来了吗! 小和尚吓得魂不附体,急慌慌地去找老和尚素垣。 天泰寺也是依嵩山而建,规模不算太大,是一座三进寺院。当年,是为明代几位皇子陆续到嵩山出家而修建的。 据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候当过和尚,他的子孙后代中那些当不了太子的孩子,或是孩子的孩子,有的也选择出家,在庙里当上几年和尚,表明自己与世无争,对权力没有兴趣。 这些龙子龙孙进了寺院,当然不能与普通的僧人一样对待,当地官员便筹资兴建了这座天泰寺,让他们在这里养尊处优。养尊,就是既不起早也不贪黑,像在家里一样时时有人伺候着。处优,就是不习佛法,不受戒律约束,酒肉女人应有尽有。 “天泰”,这两个字就是选《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地天泰”卦命名的。意思是时来运转,“否极泰来”。也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在这里度过背运时期,早日回到花花世界去。 等到清军进关,江山易帜,姓朱的和尚都跑得没影了,天泰寺就成了少林寺的下院。 这里的住持叫素垣,六十出头,是少林寺住持素恒的同门师弟。他十三岁出家,三十年后到天泰寺做住持,接替已经圆寂的老僧。这一接,就历经光绪、宣统和民国,收了三十多个徒子徒孙。每天诚心礼佛,专心诵经,是一位寺内、寺外都受人尊敬的高僧。 本来,天泰寺和少林寺一样,几十年不论是历经晚清还是民国,都是相安无事。善男信女敬香施舍,僧人们打坐的打坐,参禅的参禅,习文的习文,练武的练武。种地的种地,烧饭的烧饭……一切都在素恒和素垣两位大师的安排下,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可是,近几个月来,骤然紧张的时局让人担心起来。 连续几天,嵩山地区炮声隆隆,河南当地的军队调动频繁,有几次调动的部队还在少林寺住过几天。据当兵的说:冯玉祥跟张作霖正在打,咱们河南当年的建国军司令樊钟秀趁机拉起了队伍,春天,樊司令指挥部队连克七八个县,最近又占了临汝、偃师,包围郑州,直逼洛阳。眼看着这樊司令就要当上“河南王”了。 可眼下的战事,对这位樊司令好像不大有利。本来,这位樊司令原本是冯玉祥手下的部将。后来,樊司令投靠过蒋介石,两个人从此反目,不得不兵戎相见。可是,也有人说樊司令的闲话,两个人再有嫌隙,也不该趁老长官跟奉军交战无暇兼顾的机会,抄了他的后路呀。 眼看郑州被围,洛阳吃紧。冯玉祥急调山东的石友三,陕西的宋哲元两支嫡系部队驰援河南,夹击樊钟秀。眼下,石友三的队伍一路披靡,直杀得樊司令的大军节节败退。 前几天光听到炮声,听不见枪声,说明战场距离这里还远。可是这两天不仅炮声没断,连机关枪的枪声都听得清清楚楚,说明这战场就离这天泰寺不远了。更准确的消息是,昨天,石友三的先头部队已经攻进了嵩山脚下的登封县城。 这不,昨天他还派一位姓郭的副官,带着七八个扛大枪的士兵来到天泰寺,指名道姓要面见素垣。 干什么? 他们要向素垣大师要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 天泰寺的镇寺之宝,唐代留传下来的无价之宝——黄金打造的《坛经》。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禅宗六祖慧能留下一部《坛经》。《坛经》是佛门修身的重要经典。一千多年来备受佛门弟子重视。 古代的经卷有的刻在石头上,有的写在竹简上、纸上、绢帛上,这什么时候又有个黄金打造的《坛经》呢? 天泰寺真的保存有从唐朝流传下来的黄金版的《坛经》吗? 回答是肯定的,有。 肯定还是唐代的。 敢说两个肯定,就是根据十足。 要问根据,这得从汉传佛教传到唐代鼎盛时期出现的两位佛门大师——神秀和慧能说起。先说神秀大师。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出家当的是道士,几十年钻研《道藏》。五十岁的时候,到湖北黄梅县的双峰山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受具足戒。 他在寺中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长达六年。吃苦耐劳,又肯帮助别人,受到众僧爱戴,弘忍见他既有道学根基,又肯研修佛法,日有精进,便对他愈加器重,称他是“悬解圆照第一”,擢升为“神秀上座”,让他做“教授师”,替自己为弟子讲经说法。数年后,弘忍年迈体衰,为了传授衣钵,他命弟子们各自写一个学佛心得。 神秀做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可是,弘忍见到这个偈帖,却暗自摇头。他认为神秀虽然学法刻苦,却一直拘于书面理论,未见本性,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境界。 就在当天晚上,一个人寺数年,同样在做烧火做饭差事的广东籍的弟子慧能,看了神秀的偈帖之后,也做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1-3 序言 传播思想文化正能量的民间使者 李中华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副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我有幸认识并结交了三位作家。一位是具有学院派特点的作家宗璞女士,一位是西南作家群中最具乡土情怀的李宽定先生,再一位便是我将要在本序中向读者介绍的公安系统中的通俗文学作家修崃荣先生。这三位作家各自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特点,他们也都是作家协会的成员,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佼佼者,都有广大的读者群。 在三位作家中,我与宗璞女士交往时间最久,也最密切,因为她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我的恩师,每当我去探望冯先生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要与宗璞女士聊天,并成为了朋友。她如同自己的大姐一样,我常常受到她的关照。李宽定先生虽然远在贵州,平时联系也不多,但我俩因为年龄相近,因此定交后,便如兄弟般心有灵犀,每当想念他的时候,就翻翻他的作品,就好像见了面一样。至于我与修崃荣先生的交往,则有着一番特殊的经历。 我与修老(与他交往的朋友们常称他为修老)交往是从讨论他撰写的一部书开始的。那是2006年的冬天,由他撰写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修涞贵与修正哲学》正式出版前,由修正药业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吕竺笙先生专程来京请我为修老的这部书写序。竺笙先生也算是我的学生,由他出面约请,我不能推辞,答应他可以写序,但要给我时间,读完全部书稿后再做最后决定。就这样,我用了几天的时间,认真拜读了这部洋洋洒洒近30万字的长篇大作。读后被这部反映修正药业集团是如何从一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企业,被重新打造并发展成年销售额高达40多亿元(当时的估值)的大型民营企业创业过程的巨著所感动。我当即动笔为该书写了一篇长序,主要谈该书对我的启示及作为中国百姓一员的我,对修正药业集团的感怀和期许:“企盼修正药业集团以修正哲学的理念与实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能贡献使百姓身体健康的药物,也同时贡献使员工、企业及整个社会精神健康的中国化的企业哲学和企业文化。”不久,修老把他正式出版的《修涞贵与修正哲学》这部谈企业文化最为深刻的书送给我,同时又以对话的形式在《企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为企业插上哲学翅膀——与北大李中华教授谈〈修涞贵与修正哲学〉》的讨论文章。 就这样,由一篇书序和对话录开始,直到修老2016年6月去世止,我和修老成为莫逆之交。我们在一起讨论了许多当时他最关心的问题,如“修正哲学”和企业文化如何界定和发展、《周易》的起源和性质、和谐哲学的发生和价值意义、“致中和”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老子与孔子的差异、关公的忠义如何在现实中推广……。我们讨论了无数个关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现代化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共同讨论的思想、学术、文化,培育与滋养了我与修老长达整整十年的友谊。 这十年的友谊对我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因为我从修老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与其他朋友交往中所学不到的东西。修老是一位真诚、直率、朴实、勤勉、和蔼可亲,且以自己毕生的努力,乃至用自己火热的情怀和全部生命去书写、履行和捍卫自己真诚信仰的人。单讲“信仰”二字,只是一个概念。真正的信仰,是需要人们在这一空洞的概念中,通过亲身实践,去填实他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的实际内容。因此,信仰可以有多种,但如何选择、陶铸和坚守与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人类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信仰,却是不容易的事,而修老做到了。 修老15岁(1954年)便加入了公安队伍,一直到45岁,在其间整整三十年里,把自己炼就成为公安战线上一名不惧危险并屡建奇功的坚强战士。他参与并破获了一系列特大案件,其中包括轰动全国的特大杀人案和特大流窜抢劫团伙案,曾获公安部嘉奖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他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勇敢地捍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利益,坚守并践行了他的崇高信仰。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正值不惑之年的修老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1981年,他参加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长篇小说创作学习班”,此后不久便成为一名公安系统的脱产专业作家。放下枪,又拿起笔,在他所熟悉的公安战线上开始了写作。由此他的文学创作热情,像泉水一样涌动,像火一样燃烧并一发不可收拾。 1983年,修老撰写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军火1946》,之后又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并于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获东北“金虎奖”二等奖。接着,他又撰写了第二部中篇小说《狼巢匪影》并于1986年出版,荣获首届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隔两年,他又发表了第三部小说《刑警的隐秘》,获“全国通俗小说”三等奖。三部作品虽属修老的文学初创,但却全部获奖,迈出了文学创作的坚实步伐,不能不说,这是由于他多年的公安实践,不断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再加上他的天赋和刻苦,这三条构成他后来成为一名多产作家的基本条件。以上修老在80年代完成的三部作品可称作是修老文学初创的“三部曲”,同时也构成修老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进入20世纪90年代,修老用了整整六年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传记文学与历史文学合体作品《陈龙传》,传主陈龙是一位鲜为人知,但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在中共隐蔽战线上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陈龙的一生历尽艰险,最后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部作品可谓修老文学创作中最为呕心沥血的著作,用修老自己的话说:“为了写好这部近40万字的作品,我所下定的决心整整坚持了六个年头,让我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采访了近百位东北抗联和我国侦察工作的前辈们,录制了几十盘磁带,收集了上百万字的历史档案和文字资料,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和对英雄充满崇敬和深情的思考,才使这一创作任务的完成变为可能”;“可以说,陈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侦察史”;“也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一次万里长征”(修老采访所走过的里程甚至超过二万公里)。该书1995年正式出版,此后又再版了多次。该书出版不久,便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一等奖、“黑龙江文艺 创作大奖”,可谓是“一书获三奖”。同时,《哈尔滨晚报》《北京晚报》《作家文摘》《党史纵横》《南方日报》等30余家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予以连载和转载,在广大群众中特别是公安战线上,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又完成了警匪小说《特工行动》(1997年出版),并获“金盾文学奖”二等奖。1999年又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北疆大追逃——99,哈尔滨市公安局“追捕逃犯专项斗争”纪实》。 20世纪90年代是修老文学创作的第二个十年,这十年共产生三部作品,其中两部作品获大奖,尤其是《陈龙传》,可称作是修老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随着21世纪钟声的敲响,修老的文学创作进入了第三个十年。此时,修老已是一位过了“耳顺”之年的退休老人(2000年退休)。按一般人的想法,退休后应该颐养天年,但他却说:“我虽然在组织上退休了,但大脑的思考和用笔写作的工作却没有退休。”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里,先后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大案惊天——“2·2”绑架银行行长案侦破纪实》(2000年),电视剧本《无愧苍生》(原名《北方警官》,2001年)。该剧本被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于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首播,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10届“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修老已年届70岁,在耄耋之年的开端,他又创作了电视连续剧剧本《西部警官》,该剧本已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阶段(但至目前仍未见播出)。 在修老文学创作的第三个十年里,除了上述三部作品外,他的注意力和文艺创作开始转向企业文化的研究。2006年,在他完成《无愧苍生》剧本后,便专心思考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因为他在从事文艺创作的同时,还兼任《修正世界》的主编,并肩负着东北地区最大的民企药业集团——修正药业集团文化总顾问一职。 修老是一位十分认真的人,他在长期的公安工作中,养成了一种对任何工作不做则已,一旦决定做就会锲而不舍地做好它、完成它。在这种负责态度和承担精神的支配下,他以“秋童”的笔名撰写并出版了《修涞贵与修正哲学》一书(2006年)。这部书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的,但其内容已突破了报告文学的形式,在内容上展示、反映出在多元文化及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家对自身企业软实力开发和建设的深度思考。在这部著作中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并非是纸上夸夸其谈或脱离实际的臆想,而是通过对修正药业集团发展的认识和总结,揭示了一个企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必须把自己的发展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智慧结合起来,从而开创并建立适应社会历史发展并与民间百姓及现实的社会需求相统一的企业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战略。这种建立在文化自觉和哲学突破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 修老的《修涞贵与修正哲学》一书的出版,及其所展现的思想和探讨的理论,标志修老文艺创作思想的转型和深化,他开始注重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思考包括企业发展在内的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使他的文艺创作逐渐突破公安文学的局限,使他的创作活动转向文化和哲学。可以说,《修涞贵与修正哲学》这部著作,正是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产物,是他文艺创作历程中又一座里程碑。在这个十年中,他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孙子兵法》,以及大量的中国历史典籍,跨入他人生及文艺创作的最后一个十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是修老文艺创作的第四个十年,但他却于2016年6月仙逝。可以说在第四个十年里,修老只走完了一半。一个人很难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修老也是如此。在我与他的交往中,我们从未讨论过生死问题,看来他是一位藐视死亡的人。当历史跨入修老生命的最后五年里,他虽然已年过70岁,但其文艺创作的步伐不仅没有因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日下而停止,反而有加快的节奏。 2012年7月,修老在自己的原著基础上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夜隼》,在地方卫视播出;2012年12月,由修老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浴火危城》(又名《大瘟疫1910》)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2013年5月发表了报告文学《气吞万古——记钱锺书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同年9月,出版了《古今一本通》(原名《侃古聊今录》);2014年,组织筹划拍摄《从“亡命”到武圣》的文化专题片并撰写了解说词,并与北京电视台《档案》和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联合制作《大丈夫关羽》《传奇——关羽缘何失荆州》两期节目,分别于2015年3月和8月播出。2015年9月出版《关公精神新解》。 从以上可知,修老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他撰写并出版了六部作品,除两部电视剧本外,其余四部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历史与文化的内容。其中的《古今一本通》,是一部历史、文化和哲学相互交融的杂文或随笔性质的作品。其内容十分广泛。从历史到文化,从《周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国际政治到当今天下热点问题,可谓是一部人文学科及文化的“科普读物”,它反映了社会上一般民众对主流社会价值的基本看法,也表达了修老所思所想和所聊所侃积淀下来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承担精神。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由下至上的文化热和国学热的通俗解读和对当今社会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调整、重组和转型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古今一本通》所表述的思想议题已远远超出了文学讨论的范畴,标志修老不满足于以文学形式表达文化传播正能量,而是企图直接从思想、理论和文化上进入思想世界,以解决他所追求的价值观的改造和对世俗世界的人文关怀。《古今一本通》代表了修老的文化修养境界和哲学理论高度。 在修老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他尤其关注对关羽的研究。他在同我的多次谈话中,对当今社会不讲诚信,不讲仁义,道德衰微,世风日下的社会乱象深感忧虑。但他向来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总想用自己的笔写出有益于社会健康的作品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他在发表《关公精神新解》后不久,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大谈关公精神。如在山西运城第2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大会上,他接受《黄河晨报》记者采访,并发表了《挖掘关公新文化内涵,为社会进步提供正能量》的讲演,反复强调,“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正能量是不能丢弃的,因为它在今天仍有改造世态人心的作用”。他把民俗文化中关公的忠义精神,凝聚为八个字:“惟正是忠,为正而义”。这是对传统忠义观念的新解释。“忠”不是忠于某人某氏;“义”也不是传统的侠义、仗义。在他看来,“忠”说到底,就是“正”;“义”说到底,就是“为正”。不正则谈不上忠,不为正则谈不上义,此即“忠义而归于正”。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老子也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修老晚年,不遗余力地推广关公文化,其深意可知矣。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三部长篇小说《少林武禅》、《掉脚》和《围宋》,也是在修老生命的最后五年中整理完成的。 《少林武禅》是一部介于历史与武侠之间二者合一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其以少林寺生存发展的历史为背景,讲述军阀石友三部队和潜入中国为非作歹的日本武士与少林武僧之间展开的对少林“三宝”的盗夺与反盗夺的故事。故事描述了当年达摩祖师传下来的少林“三宝”(金版《坛经》、架裟和金钵)在其历史传承中所经历的百般劫难及少林武僧在反盗夺的斗争中,凭着坚毅、果敢、智慧和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民族财宝,并最终使少林“三宝”完整地回归少林。 《掉脚》(原名为《83年》),是一部长篇匪警小说,故事以1983年和北方名城哈尔滨为时空定点,以历经千年几易其主的“九宝金佛”的失窃为主线所展开的公安刑警与窃贼团伙之间迂回曲折、险象环生的斗争故事。故事写得逼真、悬疑、惊险,颇具立体感。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朴实、机警、老道,让人读起来有不忍释手之感,是一部可读性甚强的长篇巨制。 《围宋》是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是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即人物和故事的核心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则是作家虚构的。因此就历史小说的本质说,往往是真假相掺、虚实相伴。历史只是作品的一个骨架,其血肉则须作家凭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加以虚构,方具有小说的感染力。因此可以说,历史小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历史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修老的《围宋》,虽未能达到历史小说的最高境界(可能只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才能达到这一标准),但却是符合历史小说这一体裁而进行的文艺创作。 《围宋》这部小说,以虚构的主人公陈小与沁儿的爱情故事为起点,一直演义到他们的子孙后代陈玉坚、青柳为终点,贯穿中国历史上的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前面还追遡到渤海国),大约400年的历史。小说以一个平民家庭的家族史与两宋及辽、夏、金、元错综复杂的关系史相交融为主线,描绘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崛起与南宋灭亡的历史轨迹。小说以28位重要的真实历史人物为章题,与传承十代的陈小家族史巧妙地连接、融汇在一起,使读者可以在轻松的艺术虚构中,了解和体会400多年的真实历史,从中可以窥探出作者渗透其中的多民族融合理念和他对社会、人生及历史的人文情怀。 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小说非常丰富,几乎对每个朝代的历史和著名人物均有演义小说加以描述,但据我所见所读或孤陋寡闻的推测,像修老这部小说,叙述了从辽东的渤海国一直到辽宋夏金元这样历史跨度的演义小说来说,可能还是第一部。该小说的不足也即体现在这种大跨度的历史集中在一部小说中,很难达到艺术性和历史性的高度统一,因此这部小说读起来,感到跨跃性太大。尽管如此,在我读过这部小说原稿后,还是感觉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历史知识的增加和艺术欣赏的愉悦,特别是由此对修老艺术创作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 的毅力、耐力产生更高的敬意。 修老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作品除诗歌、散文外,对其他文体几乎都有所涉猎,甚至跨跃了文学创作的门坎,对历史、哲学、文化各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解,一生创造出300多万字的文化成品。很难想象,一位未读过高中、大学、未受过专门的文艺训练的人,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精神文化产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据我观察,似乎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挂在修老书房中的一幅匾额——“天道酬勤”。这可能是修老一生最为尊崇的理念。他一生勤于实践、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有这“四勤”,天道何不酬之!此外,修老还具有四项好的品德:有昂然向上的人生志向,有思想正能量的实际践行,有薪火相传的文化担当,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有此“四有”,人道岂能远之! 除“四勤”“四有”外,修老还有一个优于常人的地方,即能以虚心的态度广交朋友,用孟子的话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修老就是这样一位善友天下善士的人;同时,他还常以“善友天下善士为未足”,便又去追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我怀念耿直心热的老友,在他生前未曾出版的三部长篇小说付梓之际,仅以此序纪念他! 2017年9月25日 于北京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