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自述,桁林、邢桂芹整理的《刘国光(学术名家自述)》从史学研究角度是非常珍贵的材料,可以看作是研究刘国光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本书尤为难得的是刘老在目力、听力、脑力大不如从前的情况下,无论是文字表述还是思想提练都尽可能给予指点,收录了《口述自传》《自述回顾》《年谱长编》。
| 书名 | 刘国光(学术名家自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国光自述,桁林、邢桂芹整理的《刘国光(学术名家自述)》从史学研究角度是非常珍贵的材料,可以看作是研究刘国光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本书尤为难得的是刘老在目力、听力、脑力大不如从前的情况下,无论是文字表述还是思想提练都尽可能给予指点,收录了《口述自传》《自述回顾》《年谱长编》。 内容推荐 刘国光自述,桁林、邢桂芹整理的《刘国光(学术名家自述)》内容在新近采访录像基础上加工整理,同时参考了历次口述记载文字,以及以口述为基础的传记文本,包括记述性采访等。第一部分主要是刘国光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以及工作后的一些人生经历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自述回顾》是刘老在一些重要场合或就一些重大主题所作的历史回顾,分为“综合篇”和“专题篇”,收录重要的回顾性文章和记述性采访。这些也是历史性文献,有助于深化对刘国光学术思想的认识。第三部分《年谱长编》,是刘老人生经历较完备的记录,许多重要信息与线索都能从中检索得到,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部 口述自传 一 家世春秋 我的爷爷 我的父母 我的外祖父 童年记忆 二 生逢乱世 我的小学 江宁中学 初中同学 难忘1937 离别乌惊心 投亲靠友 独在异乡 好友重逢 继续学业 三 曾经沧海 我的大学 师生情谊 辗转工作 留学苏联 回到经济所 四 拣尽寒枝 经济所来了孙怡方 第一次学术“井喷” 打入另册被审查 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 借调计委先行一步 中国计量经济学的摇篮 值得感恩的人与事 五 改革时代 改革的春天来了 探索经济改革之路 从计划与市场关系中寻找改革突破口 取消指令性计划 从计划经济的综合平衡谈起 协调推进的整体改革思路 改革面临双重转变的任务 反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适度从紧稳中求进 在《薛暮桥回忆录》座谈会上回顾“硬着陆”及其教训 保持宏观稳定的“软着陆” 计划与市场之争终有结果 六 晚年风波 回顾学术研究的几个阶段 两重反思掀起“刘旋风” “7·15”谈话与“刘国光之忧” 分歧扩大:从分配问题到所有制问题 “刘国光十论”:综述近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向问题 第二部 自述回顾 一 综合回顾 研究工作汇报(1979年) 八十心迹(2003年) 九十感恩(2013年) 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答辞(2005年) 首届世界政治经济学奖答辞(2011年) 我的经济学探索之路(2012年) 二 专题回顾 计划与市场关系变革三十年及我在此过程中的一些经历 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 关于这场改革性质大讨论的一些是非曲直及亲身经历 第三部 年谱长编 附 成果目录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家世春秋 我已九十有几,心力有所不及,只能作些漫谈式和片段性的回忆,再由我的学生整理。 好在以前也有些传记类的记叙留存下来,可供参考。当然,这些材料侧重于学术思想研究,对生活方面关注得很少,我自己也较少关注,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术上,现在要弥补后一方面的欠缺,才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 学术思想是小范围人群关注的对象,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感兴趣的恐怕在于后一方面,即我们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及其奋斗的足迹。从过去走过的老路中总结若干经验,启迪他人,这样或许更有教育意义。 我的爷爷 要论祖籍,我应该是湖南湘潭(湘潭绳背冲)人,但这条线索中断了。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流离失所,很难追根溯源。以前省里还有认识的人可以请他们帮助追根查找,但那时没想到要着急去办,现在就更难追溯了。 要说我爷爷刘文彬,就得说到太平天国,否则我们这一脉怎么从湖南迁徙到南京呢? 我没有见过爷爷。我出生时,爷爷已经不在了。我爷爷大约是在湘军里担任一个小头目,负责采办。当年湘军是围剿南京太平军的主力,号称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驻扎在南京城外好多年。剿灭太平军以后,南京城里十室九空,民生凋敝,人口和劳力严重不足,包括我爷爷在内的大量兵士就这样留下来补充人口,娶妻生子,置办田产。这样,我们祖上就在鸡鸣寺后南京城墙脚下安顿下来,出了城就是汪洋一片的玄武湖了。 刘家在南京的这一脉就这样扎下了根。我们是第二房刘致和一家,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 我的父母 我的父亲刘致和,家中排行老二,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悟性好,脑瓜子好使,用英文跟洋人交流无碍,我也不知他是怎么自学而成的,因此能够进入英商办的“和记洋行”,最后还升到中级管理层的部门主管。因此,我们家当时也算是相当于今天中等收入水平,基本生活没有大问题。 和记洋行主要做食品生意,收购国内鲜鸡蛋及肉类运到英国,备有很大的冷库,在小孩的眼里大得不得了,我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喜欢去冷库纳凉。这家洋行规模不小,在南京、上海、武汉、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或工厂。不想这些落脚点后来我们一家逃难时都用上了,成了躲开日本人袭击的避风港。这自然是后话,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我的母亲姜淑兰在家中也是排行老二,性情中和,没有上过学,但通情达理。家中先后育有五个孩子,不幸的是,除我之外其余都夭折了。如若算起来,我也是排行老二,所以我们一家三口都是排行老二,这也算是一种巧合吧。 我们一家住在南京下关,那时长江上没有大桥,南北岸交通主要靠轮渡。20世纪初开通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之后,长江两岸的物资客流无法贯通南北,要靠轮船摆渡过江,所以这一带很繁华,也很忙碌。 这是一片繁忙的水域,不仅是连接南北岸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是进出口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下关沿江建有许多码头,外国公司驻扎在那里,以便内外出入。和记洋行也设在那里。长江上有很多外国轮船,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中国人自己的船只太少了。 我母亲是在1944年兵荒马乱年代得了猩红热在沦陷区南京病逝的,去世时才四十岁,非常年轻,那时我只有二十一二岁的样子,已在昆明西南联大上学了。战时两地信息不通,家里一直瞒着我,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父亲才来信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这个时候四姨的丈夫也去世了,我们两家合为一家,这样才有了我的两个继妹。(P3-6) 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望。 2017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合格、学术领先、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他们中有一批年高德劭、造诣精深的知名专家学者,堪为学科史乃至学术史上的一面面旗帜。通过对他们的深度访谈。或请他们自述,记录下他们孜孜屹吃、上下求索的治学历程,记录下他们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深邃思索,也记录下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境界,请他们为薪火相传的学术事业“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既可为学科史、学术史抢救一手可信的史料,也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掇菁撷华。因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编辑出版“学术名家自述”丛书,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编辑部,确定丛书的方案、编写大纲,并对丛书的框架、内容、体例等进行多次研讨。同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荣誉学部委员、学部委员进行学术自述,并陆续推出。 考虑到部分老专家年事已高,个体经历各异,学科之间千差万别,无论是请他们自撰还是对他们进行访谈,都殊非易事。首批推出的几位名家自述,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求真实记录,不求风格上的统一。内容上,或有他们对成长历程的回忆;或有他们对学科发展的回顾;或有他们对治学特色的讲述;或有他们的人生感悟……叙述方式上,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法。尊重自述者的个人语言风格。 本丛书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位撰稿人的热情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囿于时间、人力、物力,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丛书编辑部 2017年4月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40周年院庆之际,院党组组织编写这套“学术名家自述”,刘老届耄耋之龄,心力有所不及,遂委托我们编纂此书。 刘国光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思想发展历程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几近同步,涵盖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转变的全过程,编纂传述实属必要,责任重大。 现在多方合力之下,集辑相关材料,快马加鞭(编),终于一册在手,对刘老一生经历及学术思想史可有一个轮廓的了解。 在编纂过程中,尤为难得的是,刘老在目力、听力、脑力大不如从前的情况下,无论是文字表述还是思想提炼都尽可能给予指点,斟酌再三,如此与编者往来再三,数易其稿,以求最大程度的准确与可信。虽有编者,实际上凝聚了刘老许多心血。感念于此,我们也是不遗余力,务求真实可靠,希望透过这本自述,窥其学术思想之堂奥。 本次编纂包含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口述自传”,是在新近采访录像基础上加工整理,同时参考了历次口述记载文字,以及以口述为基础的传记文本,包括记述性采访等。第二部分“自述回顾”,是刘老在一些重要场合或就一些重大主题所做的历史回顾,分为“综合回顾”和“专题回顾”,收录重要的回顾性文章和记述性采访。这些也是历史性文献,有助于深化对刘国光学术思想的认识。第三部分“年谱长编”,是关于刘老人生经历较完备的记录,许多重要信息与线索都能从中检索得到,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虽然三大部分叙事有所重叠,但占有的史料不尽相同,而且所有这些史料都是经刘老认定、认为非常重要的,才收录其中,因此,从史学研究角度讲都是非常珍贵的材料,可以看作是研究刘国光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次整理仍是初步的,由于组织编纂时间急迫,仓促应战,编纂内容难免粗糙、有瑕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瑕不掩瑜,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口述史相互佐证,共同描述这个时代的根本变革。 桁林 邢桂芹 2017年4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