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道德经】老子之道(治国安民的至道真言)(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白云先生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作者影响力:网络文化名人,微信公号“至道学宫”粉丝近百万,半数文章阅读量十万加。

2.对《道德经》的独到理解:作者从《道德经》学这一基本立足点出发,阐述了书中治国安民的至高智慧,并对后世愚人对《道德经》做出的流俗、错误的解读一一进行了反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3.写作宗旨和目的: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业则功成,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

4.《道德经》历史地位:内容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多方面,被誉为“万经之王”。自先秦以来,各种研注版本超过3000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1000种。

5.现今的价值:《道德经》是中华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是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宝典。人生病,有医生,可社会生病了怎么办?本书从老子之道的本源出发,告诉人们道法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不能以人的巧伪之智来处世治国,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作为个人,也要返璞归真,恢复自然之本性,这样才能远离烦恼。

作者简介

白云先生,其人宗于道,贵于真;其文理其所以然,而解之以其然;其学无所不窥,学不师授;其志以通万物为乐,以谋道为务,以弘道为己任。要想真正理解天下万物之奥,只有从中国文化的视角,以整体的、宏观的、全局的、自上而下的通盘研判,以道御物,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出版有畅销书《世界是红的:看懂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

精彩书摘

导言一:道德训义

一、道者,万物之所宗

我们要讲《道德经》,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么,德到底是指什么,经又到底是指什么。所以,要对道德经三个字进行训义解读。

万物从何而来?我们可以追溯,万物乃天地相合而生。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继续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满了虚漠鸿蒙之气。此冲虚之气为天地万物之始。此时,虽见有气,而未见有质,更未见有形,故谓未曾有物。

虚漠鸿蒙之气,又是从何而来呢?道生之。那又是什么生出来的道呢?道无形无物,无名无状,所以无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么就万物最原初的宗始。所以说,道为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

其次,道为伦理之宗。道生天地万物,同时还要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一个法则和秩序,我们称之为伦理。万物不伦则不类,无理则不序。无序则乱,乱则亡。所以万物不仅在形质上以道为宗。并且在伦理上,也要以道为宗。

再次,道为造化之宗。道生万物,又给万物设定伦理,那么又是谁推动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演化呢?是谁提供的这个动力呢?依然是道。所以,道是万物的性质之宗,是万物的伦理之宗,还是万物的造化之宗。故,道者,万物之所宗也。味有宗于道,万物才能生,才能类,才能化。宗者,出也,则也,禀也。

二、德者,万物之所府

德又是什么呢?我们上面说,道为万物之所宗。那么道是怎么作用在万物之上的呢?以德府之。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则能养正,养正则能久。万物离其道宗,则失德,失德则不能养正,不能养正,则病,病则亡。

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万物成之,昭然纷纭若道德之华。视其华,可以窥其根基。根本牢固则物可以长久;根本不固,物必将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败亡者,必先失其所。

府者,蓄也,养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则万物不能成。不积德,则不能久。于万物而言,道若母,德若乡。圣人积天德府天下,畜而养之,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谓,德者,万物之所府。

三、经者,万世之所奉

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何谓圣人?抱神合道,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谓之圣。非中国之人,不可以称为圣。非中国之圣人所言,皆不可称为经。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怎么把握它,行道积德以蓄天下,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叫作《道德经》。

道德二字,已经被后世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妖异邪僻者以道居之;世无上德,妄人自鸣功德。

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之所以万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实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何其鄙哉。

第一章 可道非道

道可道,非常道。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道”的含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重:常道、天道、人道。

至道:书中所说的常道、大道,都是指至道。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的根源,为宇宙的第一因,永恒不变。这个道,是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状态。有了天地万物之后,道也一直存在,推动和造化着万物。并不是说,道生了万物之后,自己就分解、消弭在万物之中,不复存在。它不仅生万物,而且生了万物之后,还要养万物、化万物。所以说,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天道: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为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为此意。很多人把“道”仅仅理解为自然规律、宇宙法则,他们所理解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天道”。单纯强调“道”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的一面,则会丢失其他的两层含义。在书中单纯只讲一个“道”字时,有的地方是指至道,有的地方是指天道,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区分。

人道:指人所制、所立之道。人之道,是人的发明,非自然之常理。

道、天、人,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天与人,皆为道所生,皆以道为宗。天以道为本,圣人为政,以天为本。所以《道德经》中讲,天乃道。圣人为政,怎么才能不失天呢?在于虚静自处,守至道,才能天人相合,行自然无为之教。

此外,道在全书中,也有言说、描述的含义。因为无法和道的三重内含相并论,这里不予单列。

“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个道字,是言说、制立、执用的意思。

“非常道”,人所制、所立的道,可言说、可制立、可执用的道,都不是常道。

这里讲了至道的几个特征: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道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一书中,“名”有三重含义。

无名

只表现为纯粹的鸿蒙之气,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信息池,它不可见,创造并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万物皆有生有死,有变有化,而唯独无名之气,无生无死,无变无化,此为永恒之名,也就是常名。

有名

无生有,万物被演化出来。万物有质有象,有形有状,为有名。故可以对其进行描述,为可名。

命名

万物被生出来之后,物与物之间,皆有差异。因为信息编码不同,事物的表达也各异,差异是彼此区隔的唯一身份认证。以不同的差异来分别万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这就是命名。

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是具象的、可以描摹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宏观的宇宙,“万物”泛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宇宙是怎么来的呢?古今中外,不外乎以下几种解释。

人类宇宙观第一版:图腾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的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棵树等)的神力创造的。这是原始人的图腾宇宙观。这个版本太低级,它即将被人类逐渐成熟的心智倒逼着升级。

人类宇宙观第二版:兽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只鸟、一只乌龟、一只野兽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各种奇珍异兽竞相角逐跳大神的时期,宗教的雏形出现。这种低级的宇宙观因为无法解释世界,再次被人类逐渐成熟的心智倒逼着升级。

人类宇宙观第三版:人兽结合宇宙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了,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臻于成熟,现代宗教的雏形开始出现。此版本继续被倒逼着升级。

人类宇宙观第四版:人性宇宙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被发明了出来。人类从把自身想象成神奇的禽兽,到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拟人化的人格妖怪,可以说是一次在想象力上的巨大进步和飞跃。这个版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用户至今还遍及全球。此版本虽然仍很陈旧,但是很多不愿意让自己心智解蔽的用户,仍然对这个版本热爱得如痴如醉。

人类宇宙观第五版:没有创世妖的宗教。有了创世妖是件很麻烦的事,你说你家的妖怪好,他说他家的妖怪好,到底谁的好呢?打一架,谁打赢了,谁家的妖怪就好。这种事跟小孩子攀比玩具也没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过家家游戏。有的人打打杀杀得怕了,有的人厌倦了,有的人对这种儿童式的幼稚游戏嗤之以鼻,但是又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还有一种手里没玩具的穷孩子则直接宣布所有玩具都是坏东西,干脆彻底否定宇宙有第一因,一些古代印度穷苦的低种姓土著人就是这么干的。这个版本很混乱,有不可知论者,有文化宗教徒,有宗教和解者,有泛神论者,有自然神论者。心智比宇宙观版本升级得快,却又不知道去哪里下载新版本,这是这类人的困境。

人类宇宙观第六版:科学宇宙观。此版本一出,第一次把靠拍脑门信口开河来解释世界,转变为有理有据地解释世界: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之前的蒙昧主义宇宙观版本,被抛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垃圾桶。但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没有。

因为这个版本也存在问题:一、如何理解并找到第一因?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粒子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吗?如果存在基本粒子,那么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宇宙是大爆炸而来,那么宇宙大爆炸奇点的能量从何而来?可见奇点当然不是第一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能够局部地解释世界,那么为什么它们两者却是互相矛盾的?等等。可见,科学这个版本还不算是最终完成版。那么,到底存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

好了,现在回到《道德经》。我们来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

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无,无是一种鸿蒙之气,无质无象,所以无名。无生有,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更详细具体的描述,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这里先不做更深入的展开。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象,故生有欲。

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排遣走了,就生出了无欲,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无欲。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

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无”生天地,“有”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人何以为呢?对未始有物者,以观其妙;对万物,则观其徼。妙,是指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万物已成,则观其象,察其理。

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地追求蒙昧无知。

无欲与有欲之别,体现出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总的原则依然是“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既不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有欲”可以审查万物),也不主张使自身为欲望所吞没,(不审万物之所出,不察万物之所以然,没有“无欲”,则失其妙)。

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失其所观,则难见物理人情。以有观无,则失其所宗所以然之理。无欲有欲之用,两者皆悖,则尽丧其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即指无和有。它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提到“有无相生”,可见它们本为同一物,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张衡的解释很贴切,“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

玄,是指天地万物未有之前,作为天地万物之宗的道,所表现出的状态。玄之又玄,是指有无相生,化生天地万物的机制。

“众妙之门”,众妙,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而有与无两者,则是生育万物的造化之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