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我终于开始知道世界的样子
那一年,最流行的高中生男装品牌是杰克琼斯,最流行的歌是《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最时尚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那一年,我17岁;那一年,我什么都不会;那一年,我留着学校不允许的过眉刘海。那一年,是2004年。
感谢爸爸妈妈,当我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个专业叫“戏剧影视文学”,可以把我最喜欢的“影视”和“文学”联结在一起,我跟他们说,我想考中戏的戏剧影视文学,他们就开始拼了命帮我找老师上课。只是,我当时把“戏剧”直接忽略掉了,因为还不知道什么是戏剧。我当时以为,别人说我会写诗,就应该挺适合搞“文学”。爸爸妈妈并没有追究这些。
后来听过很多艺术生是如何与父母抗争才得以冲破传统“学好数理化”的束缚,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虽然祖辈家里没一个人跟文艺有丝毫关联,虽然可能那时候他们对“戏剧影视文学”的理解也只是简单的停留于“做编剧”,但就因为我执拗的兴趣所在,所以他们就愿意跟我一起,义无反顾。
2004年11月初,爸爸把我送到千爹家里学习专业课。那年我读高二,没意识地、决绝地断了其他后路。千爹本来叫“Y老师”,2004年夏天的时候,爸爸带我到北京找Y老师。在饭桌上,Y老师讲了篇学生的文童,不仅把自己讲哭了,还把爸爸讲哭了。回去以后,Y老师会定期留散文题目让我写,每次跟他打电话汇报写作情况之前,我都要播放班得瑞的CD,那是当时唯一缓解极度紧张情绪的方式。后来,Y老师说,要开始住在他那里学习了,就叫干爹吧,他已经有100多个千儿子了。除了称呼不同,其他都很像是有仪式感的拜师学艺,从此,“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之所以说更像是学艺,而不是学习,是因为学的不仅仅跟专业有关,也包括生活上的一切、面对这个社会的一切。而学艺,有点江湖气,更符合当时的日子。
干爹家里很小,但当时不觉得,当时觉得,北京的每一间房都很大。住进去的那天,家里除了他,还有小舅和另一个学生L。那天晚上十点,干爹看完我的文章,就让我和L下楼,去隔壁医院的门诊楼,从一楼到四楼全部走一遍,回来把整个空间写出来。“你的文章里,空间感太差,你们这些孩子都一样。”他一边给狗洗澡一边说。
我和L在那个冬夜往返隔壁医院的路上,开始了“亦敌亦友”的关系,这关系里的前面两个字,是我后来才察觉出来的。知道L是山东东营人时,我很兴奋,因为从小我就知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闯关东来东北的,所以我的户口本上也写着“籍贯山东郯城”,而L是我在那个年纪,身边真正认识的人当中,极少数的几个山东人。“老乡”,如获至宝。那时候还不知道,将来还会遇见数不尽的山东“老乡”。 在干爹家那半年的时间,让我开始知道世界的样子。
一个独生子,突然被扔到一个陌生的群居环境,不仅仅是提前进入类似大学的生活那么简单,这里更像是个小社会,比大学生活更像。
我认识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同龄人,都是为考中戏而来。有像我和L这样常年住在千爹家的,也有“走读”的,还有住在千爹在附近租的小“学生宿舍”里面的。当然,也有出现了一两次就再没见过的。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有考表演系的,有考戏文系的,有考管理系的;有考本科的,有考大专的,有考成人教育的。后来,有的人如愿考上中戏,有的人多用了一两年才考上,还有的人落榜后放弃了这条路。但是在考上的这些人里面,后来也都有着各异的人生:有人虽然当时学的是表演,毕业后就回老家嫁了人,再没音信;有人表演系毕业后一直千着编剧或者制片的工作;也有人至今仍在每天跑组,演着一些在主流荧屏上看不到的戏。有人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有人戏文系毕业后在编剧的路上越走越好,有人进了国企却因为偷鸡摸狗而被抓进了局子,也有人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为人师表。还有人,就在前几天,我们重新有了联络,因为意外地发现他正就职于我合作的一家影视公司。
干爹家就像《茶馆》中的裕泰茶馆,像《天下第一楼》里的福聚德,就是传统戏剧里面经常用于贯穿的主场景,那种各种类型的人都会在这里汇集的地方。很多人出现,很多人离开,他们有着不同的命运,也有很多故事彼此汇集。而这个主场景的主人翁,当然自己也经历着人生变迁。
光是我,就曾跟着千爹从后街书店身后的家属楼,搬到市中心教堂附近的红色小楼,再到东二环边上的公寓;从只有我和L两个人,到门对门两套房子里面的十几个人,再到复读的时候,看到下一届学生经历着跟我们曾经相似的过程;从第一次命题编讲故事,到坐在中戏专业课考试的考场上,到落榜,再到经历煎熬的一年复读后重回故地。在千爹家所经历的,应该是我在20岁之前,最具颠覆性的时光。
喝酒,是除了专业课学习以外,一项重要的具有轨迹性的生活元素。我想从这里讲起,因为这要比我告诉大家我是如何憋散文、编故事,如何一遍一遍地看《公民肖恩》和写影评更有趣。
P3-5
鹏飞想完成什么事,就会一往直前,我猜他心中有向往的美及秩序,可以由这本书中探知。
——中国台湾著名主持人、编剧、导演 蔡康永
你必须读鹏飞这本书。因为只有你读了,你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
——演员、主持人 蒋小涵
四年前,张国荣逝世十周年,鹏飞说,他想用属于舞台的方式来纪念哥哥,于是我们结识了对方。对舞台有眷恋和情怀的人有很多,也包括我,我希望更多人可以像鹏飞一样,把这样的眷恋,当作生命来坚持。
——演员 余少群
鹏飞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理想的人,也是一个肯把自己理想付诸于行动的人,至于他的那些理想和做的那些事,你应该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
——歌手、演员 伊扬
关于这样一本书,并不是由来已久的计划。
我并不是善于写书的人,虽然曾经幻想可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出版一本诗集。
可是从一本散文集或者励志文学的角度来说,我的文笔应该并不达标。高中的时候赶时髦,抱着一点点不自知的虚荣心投过两次当年最流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都是石沉大海。后来登上《萌芽》,还是靠一首不到两百字的诗。诗歌在当年曾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一点点校园中的瞩目,那是对于一个从小就有些自卑和孤僻的高中生来说,难得看到的一片庄园,诗歌曾经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出口。高中的时候写了很多诗,也拿了一些奖,按照当时的计划应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出版诗集。但就是这样一种我和文字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在上了大学以后中断。再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是我在翻阅多年前的博客时常常感慨的。
同时,我也并不是一个多么“有故事的人”,尤其是人生的前二十年,翻遍小时候的记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没做过任何一件出格的事。多数时光是有点孤僻的,更多的时光则是在顺从,顺从父母,顺从学校,顺从老师,甚至在学校的行为习惯,也是看别人会怎么做,我从来都不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小的时候大家很流行给自己“谱写”一个幸运数字、幸运星、幸运色什么的,我选择的数字是“2”。除了出生在2月2号、从小在2班、学号常常跟2相关这些幼稚的理由,更多的原因,是在我小时候的意识里面,做第二名比较安全。不用像第一名那么惶恐被抢了位置,不用被所有人寄予最厚重的期望。我也不会介意“2”这个数字听起来太蠢,因为从小我就知道,我不是聪明的那一类。傻傻的,保留简单的心智,没准还能被人误以为是大智若愚,也挺好。
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就这样在安全的范围里成长。在我成年之前,除了一些跟别人不太一样、频率特别高、种类特别多的生病经历,好像没有什么可以特别值得跟人分享的故事。我甚至没有什么狂热和偏执的喜好。那些年里,我就是一个悄悄的、尽量躲在角落的、成绩没有很好也没有很差的孩子。
所以,要写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说,其实很突然,原因是,三十岁来得太突然。
在我曾经天真的幻想里面,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功成名就。毕竟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可是当三十岁悄无声息降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依旧在缓慢前行。尽管很多人把我说成创业励志的榜样,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无论是一路的跌宕,还是眼前的处境,我其实只是一个并没有那么励志的傻瓜。
这本书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和分享。
近十年来,在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痛苦、纠结、坚持、茫然,以及我在每一次“死撑”过去以后,看到更远的远方。回头看,那些“死撑”的意义,是我想说给每一个人的。
坚持到底的人,命总不会太差。
那些足够多的积累和过程中的勇气,那些顽强和付出,总会有人看到,而那些人,会在你的未来最黑暗的那一刻,伸出手拉你一把。痛苦也好,跌倒也罢,所有的经历总有一天会连成阶梯,你可以通过它们,走向一个小小的奇迹。
如果说这本书是一张自己在三十岁时交出的人生的期中考试答卷,我会把“坚持”二字,用力地写在卷头上。
作为一个并没有多么励志的傻瓜,坚持,是我想要分享的宝藏。
坚持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坚持去爱每一束光,每一颗星辰,坚持对你所笃信的人坦诚心扉,坚持在你所选择的道路上不回头地走下去,坚持相信坚持的意义。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在川流不息的人潮当中,只是一个并不被命运垂青的傻瓜,没有盖世奇才,没有显赫家世,没有倾世容貌,那么傻瓜,你有什么理由不坚持?
2016年元月于北京
《坚持到底的人命总不会太差》是著名舞台剧制作人汪鹏飞先生对自己创业经历的回顾和分享,主要记述了自己从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成功舞台剧制作人的心路历程。书中揭秘了几部近年来广受好评的舞台剧的创作过程,包括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以及与众多明星大咖的合作经历。感情真挚,与君共勉!
《坚持到底的人命总不会太差》是一位90后创业者创业经历的自述和感悟,选题角度独特、时尚,更能深入年轻人的心灵世界,并引起共鸣。
本书主要针对20-30岁的年轻群体,以及舞台剧爱好者。
作者汪鹏飞近些年创作了几部成功的话剧,小有名气,有自己的粉丝和团队,有宣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