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话语权是一国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体现,作者任颖选取规范治理作为切入点恰当且具有现实意义,在攻读博士期间对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潜心钻研也为这一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功底。《中国的人权话语及规范治理》服务于什么是人权话语权的生成路径、怎样以人权法建设提升中国的人权话语权问题的解决,以人权话语及规范治理为视角,以人权历史文化资源、指导思想、建设方略为基础,分析了人权话语权的本体理论支撑、规范理论支持、运行理论基础、评估理论保障,论述以和谐性、人民性、平等性为特征的中国盛世善治与权利精神的气度与气质,为体系化的中国人权论域的确立贡献力量。
中国的人权话语及规范治理延续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凝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呕心沥血的精神品格,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奋进的责任担当!在任颖著的《中国的人权话语及规范治理》中,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阐明中国的人权话语及规范治理,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人权发展巨大成就,及法律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的重大贡献,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及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人权制度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导言
第一章 人权历史文化资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编年体考证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第二节 权利的历史类型演进
一、原始社会“均等”观念
二、奴隶主“神权”统治
三、封建特权的身份化保障
四、资本主义形式平等人权观
五、社会主义人权全面发展纲领
第三节 人权话语的历史分析
一、近代中国革命时期的人权话语
二、当代中国的人权话语
三、西方人权话语发展评析
第二章 人权指导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一、第一阶段:“定在的自由”权利观
二、第二阶段:“人类的解放”人权观
三、第三阶段: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基础
一、共产党人早期权利思想的萌芽
二、毛泽东的人权思想
第三节 中国人权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重大成果
一、邓小平的人权理论
二、江泽民的人权观点
三、胡锦涛的人权观念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人权建设的战略部署
一、全面推进人权法治建设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权意蕴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人权意蕴
四、全面推进国内与国际人权建设
第三章 人权建设方略
第一节 人权基本原则
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根本原则
二、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原则
三、人权自主发展与人权对话合作相互促进原则
四、物质权利与精神权益相统一原则
五、人权普遍性与人权国情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人权发展规划
一、人权发展的根本任务
二、党的人权战略部署
三、国家人权发展战略
四、区域人权发展规划
五、特殊群体人权保护计划
第四章 人权话语权生成路径
第一节 话语理论与规范治理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理论创新发展
二、“以发展为理念”的人权话语与规范治理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落脚点的话语权研究
第二节 本体层面
一、人权话语论构成人权话语权的本体理论支撑
二、中国与西方人权话语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规范层面
一、人权规范论构成人权话语权的规范理论支持
二、中国与西方人权规范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运行层面
一、人权运行论构成人权话语权的运行基础
二、中国与西方人权运行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评估层面
一、人权指标论构成人权话语权的评估理论保障
二、中国与西方人权指标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人权话语论
第一节 人权哲学基础重构
一、奠定具体人权论基础
二、揭示人权辩证法规律
第二节 人权本体创新
一、内容方面
二、属性方面
三、结构方面
第三节 人权形态立新
一、人权形态历史演化的两个层面
二、中国人权形态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人权价值演进
一、由对抗性走向和谐性
二、由从属性走向自主性
第五节 人权范畴拓展
一、人权与主权
二、人权与权利
三、人权与治理
第六节 人权实践改革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人权制度现代化
二、以人权保障法治化提升改革的协同性
第六章 人权规范论
第一节 结构论的四个向度
一、人权法律体系
二、关涉人权的党内法规
三、关涉人权的行规民约
四、关涉人权的国际规约
第二节 关联论的四个层面
一、人权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
二、关涉人权的党内法规与人权法律体系
三、关涉人权的行规民约与人权法律体系
四、关涉人权的国际规约与人权法律体系
第七章 人权运行论
第一节 人权运行的层次论
一、社会主义人权运行形态
二、人权基本范畴运行机制
三、人权法治运行机制
四、人权国际运行机制
第二节 人权保障的协同论
一、国家治理与人权保障
二、政党治理与人权建设
三、政府治理与人权保护
四、社会治理与人权发展
第八章 人权指标论
第一节 人权指标的国际模型分析
一、联合国人权发展指数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人权指标
三、国际公约的人权评估框架
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人权评估
第二节 人权指标的国情基础分析论
一、人权基本国情分析
二、人权指标“六位一体”建设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人权指标的系统论
一、人权指数发展的“系统目的性原理”
二、人权指数发展的“系统层次性原理”
三、人权指数发展的“系统开放性原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