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育院花絮
大儿子在富士见台保育院经历了一年半的保育院生活,半年兔子班和一年紫罗兰班。时间不算长,回忆起来觉得很珍贵。
(一)我感受到的保育院
在保育院,保育员关心的是孩子的一日三餐,以及早睡早起、规律大小便等生活习惯。保育院不仅注重培养和训l练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很注重让孩子友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耍,重视孩子与大自然亲近和融合。孩子在生活中的礼节,是保育院训练的重点:见了人要高声地问好,做错了事要大声地道歉,进入房间或离开房间时都要大声地打招呼。
记得,刚入保育院的儿子不习惯大声打招呼。一次在我接他回家时,保育员坚持让儿子和她说“再见”。不知道是语言尚未纯熟,还是性格太内向,儿子当时就是不肯说。保育员很耐心地重复着“sa-you-u-na-la”让儿子学,儿子还是不肯说。最后,儿子以自己的哭声换来了保育员的放弃。倒是我要感谢那位保育员,她让到了日本才开始接触日语的我永远记住了“再见”的正确日语发音,因为中间的一个长音“u”很容易被初学者忽略。
插几句
在这种强调礼貌和注重问候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便是无意识的,在特定的场合下也能顺口说出问候的话语。大儿子上初中二年级时,在棒球场上的一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样的礼貌教育带来的收获。
那是棒球训练结束后,球员们出球场时发生的事情。我亲眼看见大儿子在离开棒球场大门的那一刻,突然转身、脱帽,对着棒球场鞠躬,说“非常感谢l',。在那一幕之后我才注意到,所有的棒球小队员在离开球场时都是这样做的。那是他们向使用过的球场表达谢意I没有任何人在旁边监视,更没有什么人发布命令,每一个棒球队员在训练结束时,都会自觉地向棒球场施行这样的谢礼。
其实,在日本日常的生活中,只要你稍稍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人们自然地表达谢意的类似场面。比如,在离开游泳池的时候,面对游泳池,面对安全巡逻员,鞠一躬表示感谢。比如,在演讲完毕离开演讲台时,讲演者转身面对空无一人的演讲台子,鞠一躬表示感谢。这样微小的举动,如果不是平时的点滴熏陶,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二)初离母亲
家长初次送孩子去过集体生活时要过的第一道关,恐怕就是孩子离开母亲时“撕心裂肺”的反抗了吧。人生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怀抱,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见陌生的人群,极不情愿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哭、闹……处理不好的话,这样“生死离别”的场面会持续很长的日子。
新入保育院的婴幼儿,第一周是适应时间。开始是半天保育,不吃中午饭院方就让家长接孩子回家。适应几天后才开始全天保育,孩子在保育院吃午饭、睡午觉,但家长此时依旧要尽早接孩子回家。适应一段时间后才转入正常保育时间。
儿子入保育院的第一天,保育员允许我和孩子一起进入保育室。保育室里玩具很多,儿子高兴地玩了起来。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保育员让我悄悄地离开了。第一天,我没有当面面对哭泣的儿子。
第二天早上,我带着儿子到了保育院的院子外面,他立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开始哭泣:“哇——求求妈妈了,让我回家吧……”当时正好有个住在附近的阿姨在扫马路,看到哭泣中的儿子还和我们打招呼:“第一天吧?加油啊!”她近水楼台,估计没少见这样的哭泣场面。
儿子哭泣不止,就是不肯进院子。儿子班上的班主任保育员迎到院子门口,抱起了哭泣的儿子,让我迅速离开。这是她们对付新入保育院婴幼儿的一招——母子快速分离。
其实儿子只哭闹了那一天。第三天开始,儿子只是在与我分别的那一刻抹眼泪,然后就默默地牵着保育员的手走进了院子。慢慢地儿子适应了,快乐地在保育院度过他的每一天。一回到家,他就一头扎到他的玩具中,高喊:“妈妈,妈妈,快来一起玩吧!”他在保育院学到的第一个日语单词就是“asobu(玩)”。
(三)生活自理训练
每天早上8点左右把儿子送到保育院时,我常常看到保育员让每一个孩子对即将分别的妈妈说:“妈妈,工作加油啊!”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到保育员说,她们的使命就是照顾好孩子,让家长(实际上就是妈妈)安心、努力地工作。P16-18
放飞,行走的爱。
出差归来,风尘仆仆地参加朋友的一场饭局,饭桌前大家讨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工作与生活,推杯换盏间,意气相逢的豪饮比比皆是。或许是接近耳顺之年,自己对酒桌上的豪饮已心生疲惫。此时,友人拿来留日学者张弘女士撰写的《放飞——育儿在东京》,饶有兴致地推荐我阅读,并让我写序。也好,都是26年的老朋友了,就当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吧。谁料,仅是粗略地翻阅,自己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疲惫感也顿时烟消云散,回家后竟连夜细细品读开来。书中撰写的是张女士在东京留学、旅居20多年并陪护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娓娓道来中,不全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也不全是照顾孩子的困苦。相反,是将为人父母看来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育儿琐事说得妙趣横生,回味绵长。有别于“虎妈”式的严加管教和“猫妈”式的娇惯溺爱,张女士结合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理念,不断学习和汲取有益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在异国完成了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育儿之旅。
阅读中,我不仅是一名兴致盎然的读者,更是一名渴望潜心学习和讨教的“亲历者”。我是一名父亲,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践行者”。尽管儿子如今已学有所成,步入社会,但是回顾养儿的过往,依旧留有遗憾。因为只养育过一个孩子,育儿经验十分有限,加之工作的关系,自己经常出差在外或到不同的国家访学,错过了一些与儿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因此,年近60的我常常会反思当年育儿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张女士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视角,她将孩子在日本懵懂稚嫩的幼儿经历、快乐至上的小学时期到叛逆转型的中学阶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将中日育儿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剖析了自己与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毋庸置疑,“在培育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在竞争激烈的淘汰法则下,看似宽松、快乐的日本义务教育,也会产生一个认真、严格的教育体制进行弥补和与之平衡,在这种矛盾对立的教育现状下,任何的家庭都无法“独善其身”。回顾孩子成长的往事,我常会苛责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严厉和“不近人情”。但是,与其过度地自责,我不如借此重新审视和思考,应该如何培育孩子成长。当下,良好的素质教养、宽厚的胸襟度量、端正的处世态度和独立的人格修养,远比“分数至上,赢者为王”的功利理念来得重要和必要。
闲暇时,我也会阅读一些培育孩子成长的书籍,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培养孩子因人而异,从来没有一种一劳永逸、四海皆准的育儿技巧,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深爱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技巧”是无私的付出和牺牲。在张女士的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她整理的育儿日记。在日记里,她细心感性地写下了陪伴孩子度过初中、高中时代的成长片段,描述了孩子在家中、学校与社会的点滴经历和奇闻趣事。虽然是孩子成长中的平凡琐事,但字字真诚,篇篇动人,展现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之爱、师长与孩子间的师生之情、孩子与孩子间的朋友之谊。作为读者,我体验到了其中爱与被爱的快乐和惬意;作为父亲,也知晓独自在异国培育孩子的不易与艰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对爱有着最直接、丰富的感受,但同样也会经历叛逆焦躁的蜕变过程,这都需要父母给予坦诚、正确的交流与引导。张女士聪慧敏锐,擅于学习和积累,借鉴了日本很多有效的亲子沟通案例,在悉心照料孩子生活起居的基础上,也适当地给予他们自主独立的成长空间,搭建起了自己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沟通桥梁。开阔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有效的方法,我想这些成功的育儿经验将会给很多年轻父母带来帮助和益处。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最为期盼和欣慰的。虽然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了辛劳与困苦,但和张女士情真意切地抚育孩子一样,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大的意义,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成长,共同体会着责任的意义、领悟着爱的真谛……
“不是有孩子上学,恐怕我们华人在日本生活多少年也不会了解日本学校里的事情。”张弘女士亲历国内教育和日本高等教育,后又随子体验全套日本教育体系,在悉心照料孩子和总结借鉴日本理念的前提下,成功把大儿子送进东京大学,更为小儿子争得心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张弘著的《放飞--育儿在东京》以著者孩子的成长为线,详细介绍日本保育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的教育内容和相关要求,穿插普及日本文化、分享伴读趣事,更深入论述日本考学中生死攸关的“内审点”“调查书”“偏差值”“私塾”等概念,真实性、趣味性和理论性兼具,为打算留学日本的中国家庭提供了独特而可借鉴的经验。
张弘著的《放飞--育儿在东京》中全面介绍了日本大学前的教育。著者以抚育两个孩子求学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日本保育园、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教育情况:日本学校内的“教科书外活动”的盛行;学校外的私塾学习教育的繁重;公立大学入学考试的残酷;公立、私立学校教育的费用……点点滴滴讲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为打算送孩子到日本留学的家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