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虹著的《国学大师(姜亮夫)》作为一部国学大师的传记,写姜亮夫自然不能绕开他的学术研究,一个人学术研究不可能是孤零零的存在,必然与其学术思想的来源、师承关系、师友渊源、家庭生活、与人的交往及个人的性格、兴趣和社会大背景诸多方面相关,否则仅仅写学术研究,那么这个传记很有可能会流于枯燥艰涩的窠臼。高深的学术研究应该发挥出它所应有的社会价值,而不要成为仅供学界少数人所把玩的阳春白雪。人们往往将大师级的人物看作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天才一般的人物。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一些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而已。作为一个平常人,姜亮夫有着普通人的一切情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某些小想法,像普通人一样吃饭、休息、学习。他一生做过研究、教过书、当过编辑,从事过行政工作,他就是我们大众身边的一员,所以从他的成功之路中我们要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姜亮夫原名姜寅清,字亮夫,以字行号成均楼、北邨老人生、江南矇叟。我国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历4月12日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姜先生先后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得到了龚向农、林山腴、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章太炎等诸位大师的悉心指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姜先生曾在1935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考古。姜先生毕业后先后在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大夏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暨南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学校任教。因此姜先生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杏坛耕耘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孙虹著的《国学大师(姜亮夫)》就姜亮夫的一生做了详细的描述,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姜先生的读本。
书香门第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位于云南东北部,是滇、川、黔三省的交汇处,从古至今均是云南通向川黔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素有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这里是个商业汇集区,这里是“盛产”军人的沃壤,这里是贩卖鸦片人的乐土,这里是个重武轻文的地方,这里的读书人少得可怜,然而这里却走出一位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姜亮夫。
姜亮夫,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号成均楼、北邨老人、江南蒙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历四月十二日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
姜亮夫的八世祖正荣公在昭通是很有名望的,他的高祖父和曾祖父都是武官。从其曾祖父起,姜家就开始重视读书,到了姜亮夫的父辈,兄弟四人共出了三个举人(大伯思孝、二伯思敬和父亲思让),其中四叔思敏以官费生的身份到Et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姜亮夫的大伯父在昭通二中教国文,古文基础很好,阅历丰富,善于应酬,因此善于写应酬文章。二伯父在中学教书,是姜亮夫父辈四兄弟中才情最高的,诗词写得好。四叔在昭通二中任教并做过校长,后又到女子中学任校长。姜亮夫的父亲多写哲理性的文章。因此姜亮夫家是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因姜家出了三个举人,所以家里藏有许多旧典籍,姜亮夫日后之所以从事古籍研究,与他从小就能接触到这些中国传统典籍是分不开的。这个家族对读书重视的良好风气,使得姜亮夫遗传了家族的喜欢读书的良好基因。姜亮夫小时候是按照考功名的路子来读书的,从《三字经》《千字文》到读“十三经”、背“四书”,无一或缺。由于姜亮夫的父亲在北京求学,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常常看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章太炎主办的《国粹学报》,等等,所以这也影响到姜亮夫,使他不拘泥于只读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也读《格致教科书》《地球韵言》《历代都邑歌》等历史、地理类的书籍,这样就使他从小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
历史上的昭通有着灿烂的文明,这里的朱提文化被誉为“宁州之冠冕”,与滇文化、洱海文化并称云南历史文化的代表。但是近代的昭通是个很不重视读书的地方,在清末民初,这里的读书人不过近十人, “抵不上四川一个村镇”。姜家虽然在当地被称为书香门第,也只不过是名声好听而实受欺负罢了。尽管如此姜家还是一直很重视读书,哪怕在姜亮夫读中学时与军队发生冲突,差一点把家毁了,哪怕是大学期间因为“杨森事件”,差一点送命,哪怕是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口请愿,姜亮夫的家庭还是坚持让他读书。当然,姜家在是否让姜亮夫继续读书的问题上是有分歧的,但是二伯父和父亲依旧大力支持姜亮夫去读书。受这样家庭环境的熏陶,姜亮夫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所谓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就使姜亮夫有条件较之其他同时代的人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起步。
姜亮夫的父亲姜思让毕业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维新人物”,在武昌起义后回到昭通领导当地的“光复运动”,做了第一任昭通县(现昭通市)自治局局长。云南护国之役时又在昭通动员民众募捐支援反袁部队。姜亮夫从小就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从中学起就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活动。除此而外,父亲也是姜亮夫最早的启蒙老师,在姜亮夫五六岁的时候就教他读、写文天祥的《正气歌》,教姜亮夫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且还出题目考验姜亮夫。姜亮夫自己说:“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进行专题研究的课题吧。
……
p2-4
总 序
丛书编委会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干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入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最早知道姜亮夫这个名字是我在听说他和陶秋英那场旷日持久、风花雪月式的才子佳人故事的时候,后来不经意间看了姜亮夫的《自传》,就对这位世纪学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云南省委宣传部要出版一套“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丛书”,以传达云南的“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其中就有姜亮夫传记的写作任务;我的恩师林超民先生出于对我的期望和厚爱,乐于启用我这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小辈,这是忝列门墙的我,深感荣幸的一件事。
同时我又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姜亮夫是一代学术巨擘、一代鸿儒、一代国学大师,著作等身,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姜亮夫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不少门生身居显要,是现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骨干。所以,为姜亮夫立传的人不在少数,关于姜亮夫及其著作的研究者甚多,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所以想要逾越这座大山难之又难,而我以这短短的篇幅来完成他的传记,显然会太单薄。为姜亮夫作传,真的是“苦干”。第一苦是因为起点太高,因为已有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而想要有所突破,还是有难度的,要全数阅读这些论述精湛、汗牛充栋的论著,也是一件难事。第二苦是姜亮夫作为一代学术巨擘,他著作等身,所涉猎的研究领域广、程度深,有文字学、声韵学、甲骨文、楚辞学、敦煌学、历史学、文学等等诸多学科,而姜亮夫在这些学科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不是我等晚生后辈所能望其项背的,更别说将其中的精髓用通晓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了。
作为一部国学大师的传记,写姜亮夫自然不能绕开他的学术研究,一个人学术研究不可能是孤零零的存在,必然与其学术思想的来源、师承关系、师友渊源、家庭生活、与人的交往及个人的性格、兴趣和社会大背景诸多方面相关,否则仅仅写学术研究,那么这个传记很有可能会流于枯燥艰涩的窠臼。高深的学术研究应该发挥出它所应有的社会价值,而不要成为仅供学界少数人所把玩的阳春白雪。人们往往将大师级的人物看作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天才一般的人物。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一些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而已。作为一个平常人,姜亮夫有着普通人的一切情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某些小想法,像普通人一样吃饭、休息、学习。他一生做过研究、教过书、当过编辑,从事过行政工作,他就是我们大众身边的一员,所以从他的成功之路中我们要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姜亮夫原名姜寅清,字亮夫,以字行,号成均老人、北郝老人、江南蒙叟。我国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历四月十二日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姜亮夫先后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得到了龚向农、林山腴、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章太炎等诸位大师的悉心指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姜亮夫曾在1935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考古。姜亮夫毕业后,先后在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大夏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暨南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学校任教。因此,姜亮夫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杏坛耕耘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
姜亮夫以其毕生精力从事语言学、文字学、楚辞学、敦煌学、历史学的研究,并且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综观姜亮夫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姜亮夫的治学基石,在于资料与工具书;治学中心,在于语言与历史;治学方法,在于综合与贯通;治学态度,在于耐劳与求实。
姜亮夫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他也无时无刻地挂念着魂牵梦绕的家乡,因此姜亮夫对家乡的感情、对家乡的期望都体现在《我系念中的故乡》《昭通的风土人情》和《对昭通的期望——给梁公卿的录音信》等文章中。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姜亮夫恰好出生在清末,生长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姜亮夫经历了军阀混战时期的动荡不安、辛亥革命时的翻天覆地,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经受了“文革”的煎熬,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因此姜亮夫的的确确是一位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的世纪学人。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姜亮夫真可谓是铄懿渊积,他身上所具有的开放、包容、高远、担当、务实的精神正是一种高原情怀、一种大山品质,就是“云南精神”的活生生的例子。为了弘扬姜亮夫的这种精神,这种品质,将姜亮夫的生平事迹真实地记录下来,这部传记没有丝毫的虚构,没有半点艺术加工,仅在个别地方添加了简短的一孔之见,以便于能连接起与读者之间交流的纽带。同时这也是一部20世纪的学术史,也是一部20世纪的学人的生长、生活的真实记录,因此姜亮夫是人物传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位传主。
回想起写作过程简直是“累并快乐着”,方国瑜先生曾说:“不淹没前人,要胜过前人。”所以要阅读与姜亮夫相关大量的资料这是之累;恩师林超民先生说: “写人物传记的过程就是向传主学习的过程,是反复的学习、深入的学习。”虽然今生无缘现场聆听大师的教诲,但是能在为姜亮夫写传记的过程中学习到姜亮夫的精神,这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这就是一乐。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