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杂记(上下增订本)》记录了原北平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于民国年间在北京琉璃厂购买文物图书的见闻与经历,又有大量篇幅描写老北京的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旅游见闻,旁及世态与朋辈。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1928)。
| 书名 | 琉璃厂杂记(上下增订本)(精)/北京文献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作者 | 周肇祥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琉璃厂杂记(上下增订本)》记录了原北平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于民国年间在北京琉璃厂购买文物图书的见闻与经历,又有大量篇幅描写老北京的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旅游见闻,旁及世态与朋辈。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1928)。 内容推荐 《琉璃厂杂记(上下增订本)》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目录 序 琉璃厂杂记一 琉璃厂杂记二 琉璃厂杂记三 琉璃厂杂记四 琉璃厂杂记五 琉璃厂杂记六 琉璃厂杂记七 琉璃厂杂记八 琉璃厂杂记九 琉璃厂杂记十 琉璃厂杂记十一 琉璃厂杂记十二 琉璃厂杂记十三 琉璃厂杂记十四 琉璃厂杂记十五 琉璃厂杂记十六 琉璃厂杂记十七 琉璃厂杂记十八 琉璃厂杂记十九 后记 试读章节 砖瓦鲜过问者,而近年出土亦少,不可解。地不爱宝,亦待其人耶?得汉巨砖,长今尺二尺,厚五寸余,两面刻武人、虎、鹿、花草,颇类射阳画像,价二十番。汉都司空瓦、羽阳千岁瓦,皆真。铭珍韩估从五岭回,携晋永嘉砖数块,系佛山镇附近出土,索价甚奢。选其一,酬以十番。色黄白,麻布纹,薄而坚韧,阳文“永嘉六年六月壬申,宜富贵寿考”。又以四番,得明衡王腥仙仿造未央宫东阁瓦研,完好。此冰纹研,斋中之介友也。 图章石,日本人所喜购,纨绔儿亦多爱之。然非鸡血、昌化、田黄、冻石不能得价。余只求其石旧而质美,不拘拘于俗好,佳品亦多得于意外。连日获旧石二十余方,多百年外物。有曼生刻石二,尚均制双鸯纽石一,王文敏福山出土、归田所得两章亦在内。文敏没仅数年,而其家并此至微之物不能守,人死物散,竟成惯例。昔之世,抱一笏冻饿不肯轻弃者,殆绝无所闻矣。噫! 古人去官或死亡,皆上其印绶,故官印流落人间者甚少。所得私印十余方,皆真。内有极精之古钵六枚,皆昔时所罕见者。 鎏金造像为东西洋所重,每尊价至数百金。估贩重利,望之空太息矣。于李竹庵处,得梁天监六年王生敏石造像,又得永徽五年石造像。 先外曾祖理斋公山水,为清代皖画开山。官粤东知县,初学麓台,得其苍秀。晚年远溯宋元,近抚廉州、耕烟。殁年未六十,卒未能竞其所造。然其精到之作,王吴外无足抗行者。近年留心搜辑,所得不少。崇古张芝轩为觅扇面一,抚耕烟本至精,又纸本立帧,系四十以前作,真得麓台神髓。要价四十番,亦太婪索矣。 黄小松为野亭书七言八分小联,高丽笺本,“十年具就三都赋,千首诗轻万户侯”。笔近《曹全》精到之作。钤印九方,日老骏、小蓬莱阁、有竹人家、白云红树、我思古人、黄易之印、小松、鱼龙随我变牛马任人呼、溪山佳处。十四番得于韵古韩估,澹如尚以为廉。旧拓隋平陈碑,为李芝陔故物,其笔法实为虞伯施《夫子庙堂碑》所从出。余论书首推隋人,上继羲、献,下开唐贤,真书学全盛时代。 悦古杨估,铺小而书画颇多,亦不甚居奇。得王小梅七十四岁作花蔬立帧,活色生香,清隽之品;车万育绫本行书,雄劲不减孟津;叶东卿五言分书联,汉隶之宽博平正者。 黄道周先生德配蔡夫人玉卿,擅书画之誉,惜罕见其真本。悦古有章姓,寄售绢本《细剔竹》、纸本《寿竹赋》合装卷。画学管仲姬,有出蓝之妙。楷书刚健婀娜,虽衡山不逮也。此卷系为其二弟五十作寿者,张叔未一跋,极为崇拜。往返磋商,以七十番得之。双清妙迹,天壤之宝,当以旃檀为龛,古锦为囊,非其地非其人而妄出视者,有如嗷日。 云松阁李估,河南古董贩之聚处也,出土铜瓷多归之。得弩机一,土锈涩蚀,坚不能拆。有阴文分书“中郎将余用”五字。梁天监六年王生敏石造像,通体土蚀,斑驳简古。南人以石造像,往昔金石家未之录也。又得土偶三,皆形状奇特。女像高髻迎风,长裾曳地,通身作绿釉,别有韵趣。 英古关估外出,余估极狡狯。澹如购其水晶印合,价凡数变,可恨。关估归,出示洛阳新出土古璧环数事,皆真。索价奇昂,知不可以常法得也,因嘱其分别高下而后议。于其下者选留璧二、环一,皆白玉无文。璧一作松绿色,通身土蚀包浆,奇丽独绝。一松香渗黄如蒸栗,遍体隐见作松花。环色若象牙,温润类脂肪,其价不及所谓高者十之一耳。关估只知水银渗蹒斑之为贵,徒骇俗目,何尝梦见奇品哉! 开皇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张皈卿母子造观音像高三寸八分,鎏金精錾,红绿透骨。佛座三面,款识深刻,为造像致精者。得价四十番,英古代觅于某旧家者。 河清二年二月十九日刘宋买造像,长三寸七分,佛座三面刻字,十番得于云松李估。 天保六年二月十六日石氏造像,高二寸,佛座四面刻字。价三金,得于尊古斋。 大魏兴和五年癸亥正月壬戌朔一日癸亥雍州长安刘月连造观世音像,泥质极坚,长三寸九分,背面刻字,书法瘦劲完好。悦古杨估近得自陕西者,价一金。 满清南韵斋主人、荣郡王书《乐志论》小卷,书法欧、米,在良常、天瓶之间,笔致纵逸,乃奕勖所世守者。卷前有庆郡王印,后有奕绘印。价十番,得之张估芝轩。 莫云卿小卷,二十番,得于张估芝轩。计手札六纸(王孟端上款四纸,隆赐上款二纸),为孟端书,自撰笔麈数则,合装成卷。其书与年俱进,按札可考,一种苍秀峭逸之气,即置之祝、文、王、董间,何多让焉。 汪贞女题册皆雍乾诸老,始汪松泉,终谢溶生,凡二十六家。钱香树所书,年已八十有四,古朴沉郁,不可多得。曹地山书,正其盛年攻苦之作,入奇出正,纵宕多姿。贞女名桂芳,汪之淞女,许字叶齐善子时青,嫁有日而时青病殁。女誓以身殉。时青病且死,遗言欲女归守节,颇闻于女,女即家成服,俟舅姑命。近岁而舅姑无相迎意,女绝食八日,赋《绝命词》二首死。有司高其行,请旌如制,松泉为之传而书于册首。 住京凡十日,谒总统,访师友,酬应征逐,殊鲜暇晷。先后游海王村凡六次,行箧少余钱,商订少良好,所得只此。然吾辈取足自娱而已,非与有力而好事者争多斗靡也。作《琉璃厂杂记》之一。 P2-5 序言 琉璃厂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自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全国文人聚集北京,这里开始兴盛起来,仅书籍店铺就达三十余家。当时,李文藻在所著《琉璃厂书肆记》中说:“桥居厂中间,北与窑相对。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版、镌碑耳。”这种情况,到清朝末年还无大变更。 一九一七年,在桥东新辟海王村公园。这处公园实际是一座宽敞的大院,园中东、西、南三面为书籍、古玩、字画、照像、琴室;北面为楼房,清末曾由端方设为博物馆。海王村公园成立后,这座楼房改为工商业改进会陈列所。 琉璃厂的古玩业,主要是出售金石、旧瓷、名人书画。清戴璐《藤阴杂记》记程晋芳移居,以诗寄袁枚,有“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钱问故书”之句,袁枚笑曰:“此必琉璃厂也。”可见当时的珍宝古玩,多售势力之家,一般人仅能在冷摊买些旧书而已。 由于在琉璃厂出售或购买古玩字书的人须凭个人眼力鉴别真伪优劣,所以这里的店铺从业人员不少是文物鉴定专家,同时与各店铺交往的顾客中,除势家以外,亦多为名驰中外的学者,主客关系互在师友之间,相处十分融洽。近代著名书画家、鉴赏收藏家周肇祥先生便是琉璃厂的常客之一。先生美须髯,人称“周大胡子”。 周肇祥(1880—1954)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浙江绍兴人。清末举人,肄业京师大学堂,为优等生。民国成立,任四川补用道、奉天劝业道、署理盐运使、临时参政院参政、葫芦岛商埠督办。一度任湖南省长,旋辞归北京,任清史馆提调、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晚年任团城国学书院副院长,以金石书画授诸生。先生工诗、古文辞,书法有晋唐人意,所作山水、花鸟,继承传统,直追明人。西山之寿安山退谷(樱桃沟)为清初孙承泽退翁书屋旧址,先生爱其地风光,遂就其地置别墅一区,号“鹿岩精舍”。内有“水流云在之居”、“石桧书巢”、“党山亭”、“水源头”诸胜,春秋佳日,少长成集,为西郊一大景区。 先生生平笃嗜古物,广搜精选,研讨有年,名公硕士,多与交游。出任古物陈列所时,由于执掌所司,古器名画,多所寓目。并组成古物鉴定委员会对所中古物鉴别,聘罗振玉、李盛铎、宝熙、颜世清、郭葆昌、陈汉第、邵长光、萧憨、徐鸿宝、容庚、马衡、王提、陈浏、庆宽、徐宝琳、陈时利、陈承修、余綮昌、邵章、张伯英、梁鸿志等人为委员。委员会内分为书画、陶瓷、金石、杂品四组,别其真赝,评其甲乙,编有《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十三卷,附三卷;又编《书画集》六册。青铜器则由容庚先生编为《宝蕴楼彝器图录》及《武英殿彝器图录》。各书之成,先生擘划尤多。复于陈列所内成立国画研究室,摹绘古人名迹,培养绘画人才,杨令茆女士、于非蔺先生在所内曾长期从事临摹工作。凡此种种,皆由所内提供临摹研究资料,受到社会人士的好评。 先生为了在全国培养绘画人才,于民国十六年在北京与绘画界友人组成中国画学研究会,该会宗旨为:“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对于浪漫伧野之习,深拒而严绝,以保国画特殊之精神。”先生自任会长,会员多为当代画家,达三百余人。该会每年举行会员成绩观摩展览,以资借鉴提高。会内设编辑二人,自民国十七年一月一日起,出版《艺林旬刊》。先生在发刊词中说:“《艺林旬刊》者,中国画学研究会所主办。不曰画学研究会旬刊,而曰艺林旬刊,何也?示不敢私也。不以画名,而以艺林名,何也?广聚众才也。中国为东方文明先进之国,政俗日偷,而艺术遂奄奄无生气,不有倡导,孰从而振起之?”由于《旬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继于民国十九年一月一日起改为《艺林月刊》,内容充实,文图并重。至民国三十年七月停刊,共出版《旬刊》七十二期,《月刊》一百十四册,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物艺术刊物之一。 为了沟通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养庵先生以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身份,广泛与日本绘画界往来,并在中国和日本分别举办“中日绘画展览会”多次。先生为了筹办画展,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曾两度赴日本访问,撰《东游日记》以记其事。 先生山水之情根于天性,与老友傅增湘、江庸、邢端、凌文渊诸先生结为游侣,南北名山,联袂出游,游必有记、有诗,历年游踪所至编为《艺林月刊·游山专号》,可以备掌故,征信史。明《徐霞客游记》成书于一人,而《游山专号》为集体撰述,在近世旅游书刊中,特色十分鲜明。先生尝刻一印,文日“游山访古,人生一乐”,此为先生访古实践之体会,也是一个从事文物考古事业者之精神享受,与今天所谈“旅游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民国二十四年,养庵先生应溥心畲先生之邀,游房山县云居寺,偶于佛殿见一奇异铜香炉,长筒直立,大口向上,细看“炉”身,刻有“绥边讨寇军,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第叁百号,马山”。先生于无意中发现了这件刻有文字的元代铜火炮,询问来历,寺僧皆称不知。先生略施“布施”,遂将铜炮携归。当时只知其为铜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专家研究,一致认为此是我国发现的最古的火炮,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铜炮之一。此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先生生平收藏文物,不同于当时动用重金的豪富之家,藏品来源虽有些得自琉璃厂,而价昂之品往往望而生畏,归而记之,以示不忘。由于先生博通文史,精于鉴别,故冷摊小市常见先生足迹,披沙拣金,往往得宝。先生曾刻一收藏印,文日“周肇祥小市得”。寄托辛苦搜求,得来不易也。 先生精于金石书画题跋,不论鼎彝名品,锱铢小器,书画碑帖,一经品题,顿生异呆。记得先生用砚中,有山东长岛产鼍几砚一方,刻铭曰:“鼍几石,坚老胜。譬诸直谅苦且硬。好置座隅药我病。乙丑正月,肇祥。”其长篇短记,大多类此。 《琉璃厂杂记》是先生以琉璃厂为主的见闻随笔,兼及游山访古之作。文字清醇,事皆亲历,以视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孙殿起《琉璃厂小志》、王冶秋《琉璃厂史话》、邓云乡《厂肆志略》,内容丰赡,尤有过之。 先生生平著述甚多,已发表者,有《东游日记》、《补正宋四家墨刻簿》、《山游访碑目》、《故都怀古诗》、《游山》、《鹿岩小记》等。未发表者,有《琉璃厂杂记》(即发)、《辽金元古德录》、《寿安山志》、《娑罗花树馆题跋》、《辽金元官印考》、《重修画史汇传》、《百镜庵镜异录》、《石刻汇目》、《退翁墨录》等。 先生一子名周璇,字持衡。毕业青岛大学,早岁参加革命。十年前自辽宁来书,有出版先生遗著之意,因循未果,而持衡竟于一九八六年逝去。今宋惕冰、赵珩等同志从北京市文物局假得先生手定《琉璃厂杂记》清本,点校付印。以余曾从先生受业,嘱为撰写序言,因据所知,拉杂书之,供读先生之书者参考。 一九九〇年九月四日史树青谨序于北京东城竹影书屋 后记 周肇祥著述的《琉璃厂杂记》(增补版)在尘封百年之后,又经过长时期的发掘整理,终于得以出版问世,无疑是古都北京文史工作的一件大好之事。 周氏作为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文职高官,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其人其文及其建树与贡献,已由史树青先生在本书序言中作了介绍评价,兹不赘述。后记所需说明的,是此稿形成的年代、主要内容与发现整理经过。 此书稿是作者随手所记,并未写明具体何年,只能从笔记所记之大事与时局,加以推算。笔记起始于民国二年(1913),此前周氏在东北任职,至民国五年(1916)年底告一段落。民国六年(1917),周肇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湖南财政厅厅长,赴长沙任职。在他代理湖南省长时,因战事失利,逃离长沙,被冯国璋弹劾,并交惩戒委员会惩戒。在民国八年(1919)十二月,冯氏去世前,周肇祥在北京西山隐居。民国九年(1920)二月,周氏被任命为葫芦岛商埠督办,但很快就因直皖战争,段祺瑞下台而卸任。自民国九年(1920)七月,周氏再次开始撰写《琉璃厂杂记》,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初,北洋政府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周氏为何没有继续撰写,因材料匮乏,很难推断。总之,关于本书的写作年代,大致可以推断为民国二年(1913)至民国五年(1916),民国九年(1920)至民国十七年(1928),共计十三年之笔记,而其时为周氏风华正茂之人生阶段。 笔记以享誉世界的北京文化街——琉璃厂为题名,反映这一时间段内作者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按书稿篇幅而言,题名不虚,且笔记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 20世纪70年代,《琉璃厂杂记》文稿被发现于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当时属于抢救类图书。该书作为“文革”时期被查抄之物,濒临化为纸浆的险境,所幸因《琉璃厂杂记》名称醒目,而在文管处从事抢救工作的专家吴希贤、傅宗泰等认识周肇祥,知道他是古玩界著名的“周大胡子”,向当时在政工组任职的本人,讲明了此书的重要性。本人由北京市文物局调任北京燕山出版社《燕都》杂志担任主编后,即从局资料部门借调这部书稿,请当时在编辑部工作的赵珩、海波同志从事校点工作,并于1995年4月经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后来得知,该书有工楷与行草两部分,当年出版的是工楷部分(1913—1916,卷一至卷五),曾由作者找人誊写,准备付梓。本书行草部分(1920—1928,卷六至卷一九)经张先得先生发现,交由我点校,已经是前书出版七年之后了。此次合并付印,书名标为增补版,以示区别。 综上所述,此书得以出版,是多方面襄助、长期努力的结果。前书出版时,朱家溍先生题签,史树青先生撰写序言,得两位先生后人同意,本次出版加以沿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夏艳、张永奇等同志,为本书完璧付梓,竭尽心力,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原稿是作者随手所记,多有涂改,因此校点中难免有误读瑕疵,尚望读者斧正、指教。 《北京志·文物志》主编 宋惕冰 201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会馆出门向西十五分钟,就到达中国古代文化集中之地,就是琉璃厂。那里分门别类的、包罗万象的古董店,完全是一个中国文化博物馆的模样。 沈从文 《琉璃厂杂记》是先生以琉璃厂为主的见闻随笔,兼及游山访古之作。文字清醇,事皆亲历,以视《海王村所见书画录》、孙殿起《琉璃厂小志》、王冶秋《琉璃厂史话》、邓云乡《厂肆志略》,内容丰赡,犹有过之。 史树青 民国初年大收藏家周肇祥写的《琉璃厂杂记》很有趣,那本书我翻烂了,真好看,文字上流,文得清丽,现代人写不出了。 董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