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记录些什么,作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给我们自己,给我们的孩子,给今天所有拥有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给中国年轻的资本市场……
《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修订版)(精)》由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编委会编。曾经的“证券教父”管金生25年后首次忆当年“327事件”亲历者18年后打开记忆之匣,当年万国人回忆当年万国事——
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动人故事,表现激情燃烧的“万国岁月”。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再现追求卓越的“万国精神”。
| 书名 | 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修订版)(精)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本书编委会编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应该记录些什么,作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给我们自己,给我们的孩子,给今天所有拥有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给中国年轻的资本市场…… 《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修订版)(精)》由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编委会编。曾经的“证券教父”管金生25年后首次忆当年“327事件”亲历者18年后打开记忆之匣,当年万国人回忆当年万国事—— 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动人故事,表现激情燃烧的“万国岁月”。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再现追求卓越的“万国精神”。 内容推荐 是什么,让一家证券公司在短短几年间就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众多第一? 是什么,让一家“追求卓越”的公司因一次“327事件”而轰然崩塌? 是什么,让一家仅生存了7年的公司,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年的“证券王国”已渐成记忆,当年的“万国人”如今却依然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在万国25周年之际,他们重又聚首,再忆当年万国人、万国事…… 由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编委会编的《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修订版)(精)》是一部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一次万国人的集体回忆,一份献给所有万国人和所有那个时代的亲历者的特别礼物,一篇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和改革开放的特别记录。 目录 修订版说明 修订版序言给万国人的心里话 原版序言 第一篇 召唤 万国证券出生的背景故事 附:追求卓越——写在公司成立两周年之际 我心中永远的万国梦 附:万国精神赞——写在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际 入职万国之初 一篇旧文的回忆 附:追求卓越 第二篇 崛起 投行业务:我的梦想舞台 精神从那时开始,职业从这里起步 我在投资银行部那些年 “投行一野”的故事 我与“凤凰” 第一次单独拜访客户 十五年后的一次相聚 我的三次“背国库券”经历 转战南北一百天 难忘万国黄浦营业部 恍如昨日万国梦 公司营业网点由此走向全国 ——忆南京营业部的开设 “327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我在万国的人事和培训工作 职业之缘 附:万国证券的法人股定向募集 第三篇 拓展 股市人生:金融新生代 ——管金生、王培君访谈录 我的万国幸福生活和宝鼎基金 我在交易部的日子 万国的“野村综研”之梦 从万国律师事务所到国浩律师集团 万国,梦开始的地方 在万国财务部的二三事 我在万国“搞”电脑 创业,在万国东北 我在大连营业部的日子 老万国的东北进行曲 万国花絮 心在高处——不止是回忆 万国在深圳 初入万国的感念 我的第一次 万国染就我风采 也许点滴依然亲切 万国的集体宿舍 我的三张万国名片 远见卓识引领梦想 第四篇 涅架 超越自我 ——公司成立六周年之际与员工共勉 一次难忘的对话 源于自我变革的“五大机制” 如果还有明天 我们仨的夏日回想 这些年,我的思考我的路 那年冬天 我的五个馒头 我在万国的点滴记忆 万国之心催我奋进 “327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附:一份关于申银万国合并的协议 回忆庄东辰 怀念黄晓蔚 我对万国的印象与思考 万国香港行 印象中的万国和管金生二三事 我的万国缘 附录:万国证券公司大事记 后记 关于本书的缘起 试读章节 第二,198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当时还叫“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参加工作,那时公司正和日本野村证券商谈合作开展国际证券业务,因而有机会向公司领导徐鹏飞、钟志刚、谢宗锵等人学习点国际证券业务的基本知识。现在看来只学了点皮毛,1984年公司派我去欧洲又学了一点证券业务的理论知识。 1988年7月18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成立后,在公司董事长张效浚先生亲自安排下,公司以副总干事的名义参与了由日本野村证券担任总干事的一宗日本债券的发行和募集业务。此后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三年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主动邀请全国证券公司分别在桂林、上海、无锡三次召开了相当规模的“证券业务研讨会”,会上国际大牌证券公司和中国国内许多证券公司主管业务的高层人士展开了热烈而又务实的交流和讨论。这三次研讨会充其量可以说是互教互学,也不存在谁教谁学的问题。 1990年,《新民晚报》的总编主动约我谈话,说报社收到不少读者来信,称他们通过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编制印刷的投资国债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对照表,对债券投资有了相当清晰的理解,特别对国库券交易已基本熟悉,但对股票一无所知。总编希望我能写点通俗易懂的介绍股票知识的文章,请我每天在该晚报发表不超过500字的一篇文章,总题目是“揭开股票的神秘面纱”。对报社来说,他们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对我来说,读书看报的老百姓正是证券公司要培养的良好的投资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我承诺一周后即可连续出稿。此稿一出,本来市民就十分青睐的《新民晚报》更是洛阳纸贵,销量大增。几个月后,市委一位领导亲自打电话给我,建议让我停止写稿。领导的意思主要是,1988年和1989年你们公司搞异地国库券逆回购,反响很大,很多同志包括领导同志也认为你们是把上海的资金流出去了。现在你的文章影响更大,因此争议也更大,是不是你暂时主动停一停,因为对于股票目前认识还不统一,你越写人家越以为你是在主动挑起争论。作为证券公司老总你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文章就不要写了,更不要公开发表。我当时就答应下来并主动致电《新民晚报》总编,称自己由于公务繁忙,以后不能确保每天供应500字。此事当时是沸沸扬扬,好在戛然而止,最后有惊无险。现在看来当时这位领导是以巧妙的方法保护了我,保护了万国证券的事业此后四、五年的顺利发展。 第三,“中国证券教父”首先见诸报端是1992年下半年的事,而且是境外发生的事。1992年11月我作为“中国大陆经济学者访问团”成员到台湾考察访问。当时是李登辉主政台湾,大陆从政从商人员均不准访台,我当时是以复旦大学教授身份随团出访,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童大林是以清华大学教授身份随团,同行的还有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 到达台湾桃园机场时,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陈长文先生亲自接机,按照台湾方面的安排,东吴大学蒋(章)孝慈校长是专人专程对口接待我,陪我考察了台湾金融市场,参观了银行、交易所、证券公司。离台前有一次演讲会,每个团员都发表演讲,记得我当时演讲的题目是“两岸同心,合力打造沪港台证券金三角”。第二天台湾主流媒体《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各大平面媒体均以大字标题“中国证券教父在台发表演讲”作了报道。当时看到报道有点吃惊,不就一篇学术讨论型的发言吗?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中国证券教父”,真是人在江湖,百口莫辩。好在当时还未实现三通,还不至于波及大陆,而且我自己也主动拒绝了个别采访,否则还真有可能又出现当年《新民晚报》写文章那样的事。 P6-7 序言 201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与反思的重要年份,中国的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了。1978年的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新历史的开端,一般人都把这一年作为中国在上世纪后期兴起的一场伟大变革的起点之年。 1988年的7月,上海诞生了1949年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有限公司。距离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仅仅十年时间。 2013年的7月,在万国证券创立25周年的时候,当年的万国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集体回忆,作为一份献给所有万国人和所有那个时代的亲历者的特别礼物,以及一篇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和改革开放的特别记录,上海人民出版社特别出版了《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 当这本书在时隔四年后计划重新出版,人们记起了1993年7月学林出版社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出版的《万国之路——10位中国著名作家眼中的万国证券公司》,当时,万国证券仅仅5岁。 如今,将万国证券创立5周年时的出版物和创立25周年时的出版物这两本图书一并修订再版,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有万国证券的创立,自然,也不会有这两本特别有纪念意义的图书修订再版。 当我们回忆万国的陈年旧事,为何依然充满激情,那是因为我们的理想与情怀依旧。 当我们可以25年以后再聚首,为何依然“耿耿于怀”,那是因为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期待依旧。 《三国演义》的开头曲。出处源自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 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 付笑谈中。 历史,终究是历史。只是,我们应该感谢和感恩历史。 后记 关于本书的缘起 2013年7月18 H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日。当年的“证券王国”已经渐渐成为尘封的记忆,然而很多当年的万国人依然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 是什么让这么一家证券公司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并迅速崛起?是什么让这么一家没有资源背景、“没有娘家”的证券公司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众多第一?是什么让这么一家没有银行背景的证券公司志存高远,要做“中国的美林、中国的野村”?是什么让这么一家白手起家的证券公司在短短五年间就聚集了近50亿元资产?又是什么让这么一家不停地“追求卓越”的证券公司因为一个“327事件”而轰然崩塌?万国证券当年的市场环境和生存土壤是什么?为什么会诞生在上海这座城市,万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血液,万国证券曾经演绎过什么样的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作为法人主体的万国早已远去,却依然还是万国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万国证券的公司文化里蕴含着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DNA? 2012年4月,我和管金生先生有一次在浦东茶聚,管说,17岁之后,是梦想的力量推动着他,1995年入狱以后,是宽恕的力量在影响着他。再以后,有一次他认真地说,他的前半辈子是在拼命,后半辈子是在认命。听到这话,我一时心绪翻腾,沉默许久。 2012年11月,北京正举行中共十八大这一举世瞩目的会议,万国的三十余位老同事在淮海中路金钟广场的五楼聚餐。大家聊着聊着,说起了当年万国的人和事,于是一幕幕往事便瞬间鲜活了起来,原本平静之中的大家都激动了起来。吕红兵大律师感慨地说,万国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想想是啊,为什么一旦说起万国,大家会这样的激动,似乎又回到了那难忘的过去。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应该记录些什么,作为我们共同的回忆,给我们自己,给我们的孩子,给我们的朋友,给所有关心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人。于是,大家开始了认真的筹划,于是,有了现在的这本书。书名《梦想的力量——万国人的口述历史》就来自管的原话。我们以此作为一份对那个开创历史的特殊时代的特别纪念,一份给所有万国人和所有那个时代亲历者的特别礼物,一份中国资本市场和改革开放的特别记录。 虽然在法律意义上,万国已经消失,在1996年也就是它8岁的时候就和申银合并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了。但是,万国似乎就是万国,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依然存在。25年,很短,仅仅是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时光的淘洗,留下了万国人依旧的激情满怀,那是何等深情的记忆。生命中的片段可以唤起的是永不泯灭的印记,语言文字只不过是记录的九曲桥。万国因为自身和历史的各种局限,经历过种种困难,犯过不同的错,甚至把自己“埋葬”了。但是,对于长长的历史来说,光明与幸福不就是苦难的涅椠吗? 一群万国人开始了本书的策划。我们在半年中先后召开了17次讨论会,其中有5次集中的专题座谈会,参加的人数超过五十多人次,包括(以下排名按姓氏笔画排列):马宏、于建华、卫哲、王军、王钊虎、王培君、王强、刘正军、孙永康、朱先旭、吕红兵、吕明方、李济生、朱敏杰、邵永刚、宋钰勤、张伟、应年康、杨怀旭、陈建中、张建华、严爱娥、李振法、张夏倩、张斌、陈耀华、金文忠、周杰、赵正芳、洪涛、顾旭、郭怡峰、倪新贤、顾翠华、秦曦、曹杨、董丽、谢荣兴、滕伟、管金生、蔡晓云、樊炳清等。名字也许有疏漏,但他们每一个人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没有他们,这本书无从谈起。虽然一些同事因为实在太忙,未能抽出时间写下一些记忆文字,但是,他们心中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此外,还有很多当年的同事虽然没有赶上参加座谈会,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了本书的回忆与记录,提供了很多精彩的有价值资料。 这是一部万国人的口述历史,一部万国人的集体回忆。她以一段段当事人心灵中最深刻的人和事,以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表现那激情燃烧、全心投入的岁月,追寻那曾经洋溢的“万国精神”;这是一次万国人的历史跨越,一部万国人的集体反思。万国是一个奇迹,就是超越了常态;万国是一个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鲁迅语)。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审视我们自己,历史只有在不断的深刻反思中才更显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万国是我们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烙印,更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因为那一群人、一个时代、一个曾经的“证券王国”。 我们希望这部万国人的口述历史尽量不带有任何的偏见,尽量不因为个人的某种叙述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带来不应该有的伤害,尽量不因为由于对于历史片段的回顾而陷入莫名其妙的自娱自乐。但是,我们无法回避,每一位叙述者不带有任何的激情。一个万国人在谈起他曾经经历过的万国,想起他曾经经历过的万国的人和事,他们是没有办法做到无动于衷的。这种激情,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万国人自己以及他周围的人。 为了让更多的万国人参与,马宏等在微信上注册了一个群:万国人,没几天已经超过了腾讯的群限40人,庄启飞等又立即增加注册突破上限。上海上创信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王培君、秦曦等提供办公场地,为本书的编辑和会议提供了周到的服务。高莉莉细心地整理每一次的会议记录,联系和协调书稿进程。马宏为收集整理相关历史照片,多方奔走,精心挑选。为了编写万国证券大事记,马宏、方从友、王竝红、应年康、张伟等人不辞辛劳,寻找史料,还原真实,贡献良多。为了寻觅当年“五大机制”的设计方案原稿,张鹏军居然在老房子中几经折腾,从老旧的资料中找出。在这里,编委会成员对大家的付出拜谢了。 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先生,他听到万国人的口述历史这个选题,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出版事宜,并且当即请出版社资深编辑曹杨先生具体负责跟进。曹杨先生一听是关于万国的,也兴奋地全力以赴。 也要特别谢谢所有帮助过、支持过、批评过万国的方方面面的领导、前辈、同道,特别是令人十分尊敬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原行长龚浩成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鼓励良多。本书也特别收录了范永进、任美贞、陈建中、李济生等人的回忆文章,他们虽然不曾在万国工作过,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份对于万国的人和事的真实情感和期许。 由于时间的原因,本书还有不少的遗憾存留,虽然编委会有关人员做了一些把关,但仍然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文责由各作者本人自负。也希望各方读者能够不吝赐教,补充完善,以便再版时修订。 也许,历史的回忆总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自身的认知的局限,以及环境和史料的某种局限,但是,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地去自动修补和纠错,历史才一次次地展现出永久的价值,逼近其内在永恒的真实。 然而,万国的精神永存,万国的故事还在继续,万国人还在路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