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探索过,也没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这是所有状态中最糟糕的一个,基本上处于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状况。
认同感延缓:正在充分探索,尚未充分认同
还在探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迷茫。也就是你现在的状态。
我自己下的
很多人说心理学都是废话,上面描述了半天现象,然后呢?给不出解决办法。
因为个体差异太大了,就算我们知道你处在认同感延缓的阶段,也未必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办。只有大方向上的建议,多尝试多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
可是怎么找呢?说下我自己的办法,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从无到有:一维兴趣“点”
也就是找出自己喜欢的。不是说最喜欢的,而是挑选出那些都比较喜欢的一类事,下一步筛选。但一定要喜欢。工作后你每天至少有8个小时,也就是一天生命的1/3是和这件事绑在一起,去掉睡觉的8小时,算上加班和路上的时间,你的生命几乎有2/3都和工作有关。如果这件事你不喜欢,必然会非常痛苦。
点动成面:二维优势“面”
从前一选项中找自己擅长的。不是说最擅长的,而是从所有喜欢的事里,把不擅长的去掉,剩下擅长的。很多事谁都喜欢,但不是谁都能做好。比如我一直想成为虎躯童颜的哪吒,可是自己脸长得太老,后天也无法弥补,只好放弃。
很多鸡汤让你拼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不过浪费也无所谓,所有杀不死你的苦难都会让你更强大。但是,所有杀不死你的苦难也会让你更衰老,人生苦短,自己权衡即可。
面动成体:三维金子“塔”
从前面剩下的选项里,找钱多的。我们都说,追求梦想,可以不计较得失。可是康师傅泡面不会因为你有梦想,里面的牛肉就多一些,人总是要生活的。
强调梦想的意义在于,让你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要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因为金钱而迷失了方向。可是我们经过前两轮的筛选之后,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你真正喜欢并且真正擅长的,如果同时钱又多,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有时你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喜欢的事,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喜欢的事都不擅长,又或者擅长的事根本不值钱。怎么办?
这个时候,其实你可以反过来。反正如果当喜欢的、擅长的、钱多的这三个条件一筛选,发现是个空集,那你还怕什么?直接去找钱多的就好了,什么钱多就做什么,从钱多的事里找自己不算笨的,从不算笨的事里找自己不讨厌的,一样的效果。慢慢地,可能你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甚至喜欢什么了。那时候,你再重新选择。反正活着就是无限的选择,总会有一条路走得通。
可万一所有路都走不通怎么办?
死路一条也是路啊,十白什么。
迷茫是好事,说明还有机会迷茫。
迷茫说明年轻,而年轻就是财富。
P5-7
这是一篇后记和回顾。我刚刚开始写微信公种号(没有错别字,种太阳的种)的时候,有人留言说:哇,你的文章编号用了3位数,第一篇是001而不是0l,好大的野心呀。
是呀,现在我已经在公种号上写了100多篇文章了,同时在微博的付费订阅上也写了将近200篇文章,还开通了“分答”的付费社区“职场理性派”,一周2篇定期发布职场相关的内容。持续的内容输出对我来说,.似乎确。实不是一种压力,更像是一种享乐。
从上学到读研,从新人到年薪百万,从辞职到他乡创业,从休假到做自媒体,外部的无数标签似乎都在尝试定义一个人。但我觉得,是这个人,自己选择了如何被定义。我们所做的一系列选择,最终定义了我们是谁。而长期以来,我的德性都没有变过:努力做好自己,不讨好任何人。我相信,放弃原则当然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我也不觉得放弃原则的人有什么问题。但对我而言:很多东西我希望不需要放弃原则也能够得到。而在我看来,还有一些东西,即便永远无法得到,也不值得放弃原则去争取。
回顾自己走过的不算太长的路,感觉基本算是做到了。
所谓道德
我一直觉得道德是个只能用来“律己”的东西,而“律他”的事,有法律来管。对于别人的道德评价,我觉得最严厉的程度,应该止于“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这么做”,或者是“如果我做了这样的事,那我觉得自己不如死了算了”。永远是“我可不能也这样”,而不是“你怎么能这样”。
在我的道德观里,金钱和理想,从来就不冲突,也不应该冲突。一个人可以为了金钱而放弃理想,也可以为了理想而放弃金钱。但一个人如果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了金钱,似乎更理想。我最讨厌的一种道德绑架,就是将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对立起来。比如强调教师要无私,医护是天使,警察要当英雄。是否要当英雄,应该是每一个个体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外人的神圣化捧杀,更不应该是喉舌的洗脑式宣传。
而我同时也一直都认为,喜欢一个人,觉得一个人说得有道理,那就给这个人钱。这样的方式,清晰、简单,两不相欠,永绝后患。谈钱,并不会让事情变味儿。恰恰相反,它让原本就应该很单纯的感情,变得真的很简单。
所谓价值
我特别喜欢《士兵突击》里老A袁朗说的一段话:“那只不过是一个你路过的地方。如果有更好的去处,这里,也不过是一个你路过的地方罢了。”这旬话在剧中本来是用来嘲讽成才这个人对组织和团队毫无忠诚可言,是句骂人的话,可我却觉得于我而言,是种赞扬。 人,首先是自我,其次才是别的。忠于任何其他之前,要先忠于自己。若对自己都不忠诚,对其他再忠诚,也不过是一个不忠之人的愚忠甚至伪忠罢了。我常说:“自私是一个人最大的美德,承认自己自私是一个人最大的坦诚。”自私其实并没什么光荣的,它只是动物的本能。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却往往要迫于外界压力而隐藏自私,美化自私。对于动物本能的隐藏,是一种社会本能。动物本能没什么了不起的,但突破社会本能对于动物本能的压抑,重新认识到自己动物本能的合理性,这很了不起。
可这与道德、与价值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人,在合乎外界法律和内心道德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某种事物,满足了某种需求,从而获得了物质上的金钱和精神上的享受,那这个人在我看来,就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我所追寻的价值。
在微博的付费赞赏里,我很早就设置了一句自动回复,所有给我打钱的人都会收到这条信息,我从来没改过:
谢谢你出于喜欢而赞赏我,
如果你持续喜欢可以持续赞赏,
如果你不喜欢了我不会退钱,
我不会因为你赞赏或者不赞赏,
而改变自己以使你喜欢或不喜欢我。
我以前这样,现在这样,以后还会是这样。
所谓生活
生活这个词,如果非要谈,就容易显得假大空。还是引用《士兵突击》里的台词吧,许三多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我出了一本书,我觉得很开心。谢谢你一直的支持、鼓励和陪伴,希望因为我的出现,你也开心过。这一路慢慢走来,到了说分手的时候,也不用矫情地假装不舍或难过,人生就是这样,有不同的人陪你看不同的风景。希望我们还有机会在下一本书里相遇,也希望那个时候,你仍然开心、依旧快乐。
尤里卡,希腊语εuρηκα,或者拉丁化之后的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当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不破坏黄金王冠的前提下,确认王冠是否被掺假呢?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通过测量王冠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它的密度,并与纯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可王冠的质量容易称出,但它作为一个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要如何测算呢?
这个困惑让阿基米德急出了一身汗,他只好先去洗澡再接着想办法。但确实正当他某次坐进浴盆里时,当许多水同时溢出,阿基米德想到了:他进入灌满水的浴盆后所溢出来的水,其体积应该正好等于自己身体的体积,这就意味着,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可以被精确测算的。阿基米德想到这里,高兴得从浴盆里跳了出来,光着身子在城里裸奔,并且一路呼喊着“尤里卡!尤里卡!”
再后来,阿基米德还进一步发现这与浮力之间的关系:想象有一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但由水构成的阿基米德,原本静静地“漂浮”在一个装满水的浴盆里。此时这个“水人”受到的浮力,就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这时一个活生生的阿基米德坐进了浴盆里,完完全全地把“水人”挤出了浴盆,那么活人阿基米德受到的浮力,显然就应该等于刚才“水人”阿基米德所受的浮力(也就是它的重力)。所以结论就是:一个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阿基米德将这一发现记载在《浮体论》中,为后来的流体静力学建立了理论基础。这,就是“尤里卡”的故事。
我们在职场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也希望能有那么一瞬间知道正确答案,并且高喊出“尤里卡”。但有时,锁和钥匙并不总放在一起,而是跨越了看似不同、但道理相通的场景。就好像想发现浮力的原理,与其坐在实验室里不如躺在浴缸里一样,想弄明白自己职场困惑所对应的“尤里卡”,或许你也需要跳出职场本身的小场景,看一看在其他看似不同、但道理相通的领域里,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元规律。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低效费力了一些。而“大道相通,举一反三”才是更理想的状态。这是一本关于职场答疑解惑的书,但其中的道理并不是只有职场中才用得上。一定要记得举一反三。
人生在世,不举,是不行的。
职场新手、老手与高手之间既有思维工具的不同,也有定位上的差异。作者从应届生到百万年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现将个人经验浓缩成书,通过“问答+故事+分析+总结”的多重方式,用清晰的逻辑解读职场规则,用理性的思维去补足定位差距,让你也早日蜕变为职场高手。
科学家种太阳著的《职场尤里卡/日日尤里卡系列》将作者的网络畅销美文收录成册,再次打磨,用心梳理,逻辑串联,举一反三,是“取其精华,去其废话”的浓缩精品。翻开后,它是生动有趣、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职场攻略;合上后,它是大道相通、可以助你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的元规律。
科学家种太阳著的《职场尤里卡/日日尤里卡系列》是一本关于职场答疑解惑的书。如果说市面上职场解惑书随处可见,那么《职场尤里卡》则带有年轻作者鲜明的个性,堪称“职场书中的一股泥石流”。截然不同的文风来自作者自身对于“有趣的灵魂”的追求,从上学到读研,从新人到年薪百万,从辞职到他乡创业,从休假到做自媒体,作者尝试了很多的可能性。在本书中,作者毫无保留的将这些年的职场心得呈献给读者,供读者深入阅读。幽默的语言,新颖的观点,犀利的视角总能发掘出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