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
◎诗人小传
王勃(650—676),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如果不看文学成就,那么王勃给人的印象只不过是一个轻狂放浪、任侠使气、喜欢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王勃少年得志,不到20岁就担任了朝廷官职,还被沛王委任为王府修撰。当时各王府流行斗鸡,王勃以玩笑的口吻写了一篇檄文,代沛王的鸡声讨英王的鸡。这种不加检点的做派让唐高宗大为光火,他将王勃逐出了沛王府。但王勃并没有因为这个挫折而变得沉稳一些,不久又惹下了一桩麻烦。他先是藏匿了一名犯有死罪的官奴,后来害怕走漏消息,竟然杀了那名官奴灭口。事情败露之后,王勃论罪当斩,幸好遇到朝廷大赦;但王勃的父亲受此牵累,被贬为交趾县令,行近流放般地到大唐最南端的瘴疠之地赴任去了。王勃在南下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王勃的诗歌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负盛名,内容虽然只是纨绔子弟未经世事的豪言壮语,但这样的内容一经王勃天才过人的文学才华点染出来,让读者觉得那洒脱的侠情背后竟有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气象。
◎注讲
[1]王勃当时在首都长安供职,一位杜姓友人从长安外放到蜀州(四川),王勃作此诗为好友送别。少府:官名,当时通称县尉为少府。之任:赴任,“之”是“去”的意思。
[2]阙:宫门两旁的望楼。辅:护持,夹辅。三秦:项羽分封诸侯时,将秦国故地分为三个诸侯国,后人称之为“三秦”,泛指长安(西安)及其周边地带。
五津:当时流经蜀州的岷江当中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杜少府此次从长安赴蜀,当会沿岷江依次行经这五个渡口。
[3]宦游:为做官而奔走。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自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前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大丈夫彼此期许,这里以豁达姿态承接上文,说不要在送别分手之处像小儿女一般伤心哭泣。沾巾:即泪水沾巾。
◎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和歌辞·白头吟[1]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诗人小传
刘希夷(约651一约678),字延之(一作“庭芝”),擅弹琵琶,擅写闺情,诗风婉转感伤,代表作为《白头吟》(又名《代悲白头翁》)。刘希夷写诗喜欢学习古代的风格,与当时的主流审美趣味不相符合,所以并不被诗坛推崇。艺术水平的高低与作品的流行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趣味才决定着一位诗人是当红还是寂寥。好在刘希夷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对自己被主流诗坛边缘化并不介怀,照旧饮酒弹琵琶。正因为刘希夷在诗坛的边缘地位,所以他写出来的佳句几乎被舅舅宋之问窃夺了去。刘希夷虽然保住了自己的诗句,却因此而丢掉了性命。(事情详见【名句】之下的注讲。)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