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历经三百多年,他的知名度何以不减不衰?原因有三:一是他于1644年(清顺治元年)接引清兵入关,又协助清军在山海关前大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精锐,使其从此一蹶不振,迅速走向败亡!三桂在关键时刻、关键的一战中帮了清朝的大忙。清朝之得天下,三桂的作用最大!以至今日有学者认为:没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就不可能统治全国。简直把他看成是决定清朝命运的人!李治亭著的《吴三桂全传》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读物。
| 书名 | 吴三桂全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治亭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三桂是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历经三百多年,他的知名度何以不减不衰?原因有三:一是他于1644年(清顺治元年)接引清兵入关,又协助清军在山海关前大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精锐,使其从此一蹶不振,迅速走向败亡!三桂在关键时刻、关键的一战中帮了清朝的大忙。清朝之得天下,三桂的作用最大!以至今日有学者认为:没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就不可能统治全国。简直把他看成是决定清朝命运的人!李治亭著的《吴三桂全传》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读物。 内容推荐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争议的话题人物,长期以来对他的评价一直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吴三桂全传》作者李治亭是明清研究史专家,尤其对明清交替之际的历史和人物颇有研究和心得。作者在立足于史料真实的基础上,运用通俗的语言,以全新的视角为读者全景再现了传主充满矛盾的一生,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读物。 目录 序言 自序 卷上 明末悍将 一、辽东豪族 二、武功世家 三、登坛拜将 四、松山之败 五、婉拒诱降 六、赎买圆圆 七、孤守宁远 八、应诏勤王 九、徘徊关上 十、关键选择 十一、接引清兵 十二、血战关门 十三、封平西王 十四、畿南逞威 十五、弘光赐封 十六、追剿山陕 十七、还镇锦州 卷中 清初藩王 一、千里西迁 二、汉中战守 三、略定四川 四、子贵妻荣 五、征剿贵州 六、驰骋南疆 七、留镇云南 八、请兵进缅 九、计擒永历 十、晋封亲王 十一、独擅特权 十二、广殖货财 十三、崇奢纵欲 十四、丽宫藏娇 十五、挥金养士 十六、边疆构衅 卷下 举兵叛清 一、猜忌日深 二、宸衷独断 三、弄假成真 四、撤藩逼反 五、哭陵倡乱 六、圣祖决策 七、自号“周王” 八、广西从叛 九、耿藩易帜 十、平南守节 十一、陕甘激变 十二、饮马长江 十三、荆岳对峙 十四、西北瓦解 十五、东南归降 十六、匆匆称帝 十七、长岳决战 十八、衡州暴亡 十九、家族重创 二十、“诸逆”授首 二十一、吴陈归宿 二十二、结束语 附:吴三桂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辽东豪族 在渤海之滨,河北与辽宁两省临近交界处,矗立着一座雄关,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北枕叠嶂,南襟大海。峥嵘险峻的燕山,峰峦林立,高插长空。万里长城沿着峰峦极顶,飞腾直上,似蛟龙起舞,消失在云霭缥缈的苍穹深处。它向南延伸八里,即是长城的起点,俗称老龙头,伸向大海,畅饮着万顷巨浪。山海关整个城垣与万里长城连接,背山临海,虎踞龙盘,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意。 山海关的位置,恰好处于辽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从辽宁锦州直至山海关下,共长四百里,于山海之间有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辽西走廊。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通道。在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正如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山海关之险,当之无愧。难怪古人称颂它:“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自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魏国公徐达创建关城,设山海卫,始名山海关,她就成了“关里”与“关外”的分界线。按方位,“关外”也就是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关东”。 在明代,山海关以东,包括现今辽宁省大部,称为辽东。山海关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关门:东门叫“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东门外即属辽东地方,是关城的重点防区,像威远城、八里堡等城堡,墩台罗列,紧紧护卫着东门,像哨兵一样,警惕地注视着东方。 出东门三十余里,为山海关第一个前哨军事据点“中前所城”(辽宁省绥中前所),由此继续东行三十多里,又有一城,叫“前屯卫”(辽宁绥中前卫),再前行数十里,就到了“中后所城”(辽宁绥中县城),距山海关约一百二十里,与中前所城均属广宁前屯卫管辖。 中后所,全称叫中后千户所。明在辽东实行卫所区划,大者称卫,小者称所。中后所是一座“斗大”小城,但所处位置却很重要。它地处辽西西端,西距山海关不甚远,东距辽西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不到百里,恰好居于两城的适中之地,交通便利,商贾往来,不绝于道。周围“田地饶腴”,濒辽东湾,又有海产之利,城内“积蓄颇殷”。 中后所在军事上很有价值。到了明末,它已成为关外八城的“冲要”之地。①明朝在这里常年派驻军队驻防,筑有坚固的城墙,分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军用与民用设施很齐全,官舍、民居、牌楼、庙宇、店铺、仓储、军械库等,应有尽有。全城有房舍七千余间,人口约三万余人。② 明万历四十年(1612),吴三桂降生在中后所城一个低级军官之家。③父亲吴襄给他取名三桂,字长白④,又一字月先。生母姓氏不详,其继母祖氏是辽西豪族祖大寿的妹妹。据现掌握的材料,三桂排行老二,哥哥叫吴三凤。后来,他又有了一个弟弟,叫吴三辅,两个妹妹。⑤他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尚健在。 我国古代很看重籍贯。它包括祖籍与现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户籍所在地,也就是现居住地;二是原籍或祖籍,指先人的居住地。古人报籍贯,一般都是严格按照这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吴三桂一家原不是中后所人,他们的先祖本是徽州(今安徽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在他出生前,大约祖父时,第三次搬迁,“流寓辽东”①,才定居下来。所以,论籍贯,吴三桂应是中后所人,祖籍徽州或高邮。② 三桂的先人们离开富饶的江南水乡,一再北迁,最后“流寓”于遥远的塞外。他们为什么多次迁移,又为什么迁到关外定居?当时,辽东系边疆重地,是明朝防御的军事要地。它先是跟蒙古,其后又跟女真人经常处于战争状态。明朝在这一地区派驻大量军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备。在这种情况下,当地人民的生活不是那么安定。而且这里地处辽远,气候苦寒,居民少,给人以苍凉之感,与内地那种村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与江南的繁华以及宜人的气候更是无法比拟!因此,内地人视辽东为“危地”,以去辽东为苦,畏途之心,人皆有之。 有明一代,去辽东的基本有四种人:一种是应戍的兵士,包括将吏,为执行战备和守御任务而被派遣来的,一种是犯有重罪的各种人犯,被处以谪戍,就是俗话说的“充军”,遣来辽东服苦役的;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来的贫苦农民流人辽东谋生,其中也有的因逃避赋税,或畏罪出逃而潜入辽东的;一种是商人,从内地来此经商的。辽东与蒙古、女真人等少数民族为邻,朝廷准许在开原、铁岭、抚顺、宽甸等处开设马市等市场,与汉人互市。汉人所产布匹、铁器、茶叶、食盐等为少数民族所急需;他们所产各种马匹、人参、鹿茸、毛皮等均属名贵之物,皆为内地所不出,因而强烈地吸引着关内远自长江以南的商人慕利而来。有一事为证: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后金汗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时,俘获了山东、山西、涿州、杭州、益州、河东、河西等处商贾十六人。这些商人不惜远涉数百里、数千里,冒险来到抚顺这个边境小城,与女真人搞贸易。他们还算幸运,努尔哈赤一个不杀,把他们都释放回家。① 关于吴氏先人的家庭状况,及其屡次迁徙的细节,历史失载,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不过,可以肯定,三桂的先人一直北迁,直至边疆“危地”落户,这大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他们既不是应戍的将士,也不是因罪谪戍而来辽东,很可能出于生活窘迫或行商这两种情况,才逐渐北迁的。从父亲吴襄习文习武来看,其家庭不像是贫苦之家,但也不是很富裕,如果家中有可观的产业,也不致多次迁移。根据其先人居徽州,累次北迁的情况来判断,可能从事商业活动。据说吴襄善养马,这与经营和贩卖辽东马匹有关。自明代始,徽州经商之风颇盛,多以经商致富,其中亦不乏家资巨万的富商大贾。他们的活动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故有“徽商”之誉。他们趋利是图,不顾风险路艰,无所不至。《管子》一书对商人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人贩运,加倍行路,夜以继日,虽行千里而不以为远,是因为“利”在前面吸引着他们。渔民人海,海深万仞,在风波大浪的危险中航行数百里,昼夜宿于海上,是因他追逐的“利”在大海之中。②商人趋利所至,家随人迁,也是常有之事。三桂的先人出自经商成风的徽州,不能不参与商业活动,如以贩卖辽东马匹为其营生,最后“流寓辽东”,也就成为可能。P3-6 序言 新颖,奇特,宛转起伏,耐人寻味。有时像长江大河,奔腾澎湃;有时如涓涓细流,曼语轻声,不管读到哪里,都扣人心弦。这就是摆在面前的这部有关吴三桂的传记给我的强烈感受。 李治亭同志的这部巨著,我得以先睹为快。他要我为其大作写序,我则不胜惶惑。一方面,治亭曾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和极为相好的合作者,他取得这一重大成果,我无比高兴;另一方面,我认为一篇著作的序言,起码也应为读者起个导航的作用,而从这一点要求来说,本人恐难做到。我所能说的只是我对治亭了解得比较多些,知道他早在求学时代就勤奋努力、才思出众,尤其具有一种大无畏的科学精神,敢于触及棘手的难题。几次学术讨论会上,他的发言都因为敢于碰硬,具有独到之见,博得同窗及师友们的盛赞。后来我与他合作著书立说,他的这种精神犹不减当年,而且更加成熟。现在他又撰写了这样一部著作,可以说就是这种传统精神的一次升华。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是个天崩地裂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吴三桂是这一时期集诸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同时期,像吴三桂那样历时长久、地位显赫、变化多端、引人注目的,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几个世纪过去了,谁都骂他,骂得很痛快,似乎每个骂他的人,都对他一清二楚。但是事实是不是如此?对他的历史到底知道多少?对他为什么总是如此这般,能否做出恰当的解释?所有这些疑问,大概只有骂他的人自己能够回答。 本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不和骂吴三桂的人作对,简单地翻几百年的历史旧案;同样,它也不人云亦云,原地踏步。全书采取了写实的笔法,尽量让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再现于读者眼前,使读此书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吴三桂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个人生活,也有为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追求和思考。后人随意展开想像的翅膀去评论他,批判他,却无论如何不应该,也不可能去代替他。谁都应当切忌以主观想像去构筑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当然,写实不等于没有是非。 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材。任何一位涉足社会的人,都有必要从历史当中受到启发教育。这部特色浓郁的历史学术著作,定会起到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我相信作者的一番苦心经营是不会白费的。 后记 明清之际,天下大乱,矛盾纷出,形势错综复杂。吴三桂集各种矛盾于一身,同明、清与农民军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明,为明效忠;明亡,欲投农民军,中途而返;入清,则为清尽力,功高恩厚,后又反目为仇。他一生的经历,无不与明清兴亡交织在一起。研究他的历史,亦有助于揭示明清与农民军及南明的历史真相。此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唯吴氏能居于此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研究吴氏的学术价值,正在于此。这些,已在《自序》中做了交代。我想补充说明研究吴三桂的一点感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到现在已有三十年。我突出感觉,就是一个“难”字。把吴三桂研究明白,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说难,我概括为“三难”: 一难史料搜集。记述他一生的史料,散见各处。既有明清官方正史,也有部分档案的原始记录,还有私人著述、时人闻见笔记、方志、谱牒、诗文等,在朝鲜李氏王朝实录及有关著述中,亦溶进了他的史实。显然,把所有他的史料集中起来,岂是一日之功!然而,他早期的活动,包括从出生到投身行伍、家庭状况等,可资证明的材料,微乎其微。因为他最终成了清朝的叛逆,有关他中后期的档案多被销毁,有些事实恐怕永远不会为人们所知了。此不足部分,已无法弥补。 二难史料考辨。反映吴三桂一生的历史,主要为清朝官方所记,其中漏载、隐瞒史实、记叙差误,在在皆有。私人著述、杂记等,史料来源多种,加之每人立场不同,政治观点各异,材料各取所需,错讹互见。因此,梳理事实,辨伪存真,无处不煞费苦心,仍不能事事厘清。举凡个人能力所及,一则广泛罗致史料,一则对其中难点,逐个考辨,书于页下注中。正确与否,还待史家验证。 三难是非评断。吴三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人物。由于他所起的特殊作用,三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痛骂,似已“定论”,此又难在判是非,而对似是而非的问题,尤难作出准确的结论。 有此“三难”,常使我驻足不前,徘徊莫定。当我循着吴三桂的人生之路,来书写他的历史时,才感到“吴三桂问题”确属一枚坚果,不易啃得动,硬是坚持下来。书终于写出来了,但吴三桂的历史是否都搞清楚了?怕未必。事实也是如此。比如,三桂与圆圆葬于何处?一直是个谜。直到近年,才在贵州岑巩县发现两人之墓葬。还有,史载吴应麒是三桂的侄子,现已搞清并非侄,却是其子。这些问题,在本书中一一改正。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吴三桂,将更真实,内容更充实,令人更信服! 《吴三桂全传》得以完成,实赖学术界诸师友热情鼓励和鼎力相助。我的授业之师,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孙文良先生,生前以其所学,悉数教我。又承先生大助,于忙中代写前言,激励后学,溢于字里行间!如今,先生仙逝已近二十载,借着此书重版的机会,表达我对先生无尽的怀念。另外,学术界各位朋友的帮助与鼓励,必不可少,是我完成本书的力量源泉。云南大学方铁教授、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研究员等朋友,代为寻找并提供了一些珍贵图片,为本书增色甚多。 我要特别提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孔勇博士、国家清史编委会的周小东,为本书打印资料、搜求图片等,做了许多工作。 最后,我还要特别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杨华为本书出版宣力尤多,没有她的努力和工作,本书就不可能出版! 在此,怀着深深地敬意与感激之情,向给予我支持与鼓励的朋友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