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登陆记(出版背后的故事)(精)》为编辑家李昕新作,书中讲述他和李交往与合作的故事,重新勾画出一个被“狂狷”“争议”等词所遮蔽的李敖。
本书附录五十余幅个人照片及部分个人史料,使内容更为丰富。
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史、出版史方面的史料价值,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 书名 | 李敖登陆记(出版背后的故事)(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昕 |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敖登陆记(出版背后的故事)(精)》为编辑家李昕新作,书中讲述他和李交往与合作的故事,重新勾画出一个被“狂狷”“争议”等词所遮蔽的李敖。 本书附录五十余幅个人照片及部分个人史料,使内容更为丰富。 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史、出版史方面的史料价值,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内容推荐 《李敖登陆记(出版背后的故事)(精)》系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所著,以李昕为李敖在大陆做出版为主线,回忆了两人二十多年交往的点点滴滴。文章线索清晰,开合有度;文字洗练老辣,情理相融;内容丰富而又精于裁剪。书中所述李敖著作引进大陆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波折和戏剧性,有一种历史情景剧的感觉,同时又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序言 快看李昕笔下的李敖 上篇 李敖登陆记 一、“独白”的旋风 二、节外生枝的插曲 三、“淫威”之下 中篇 是是非非说李敖 四、“名誉不好”的缘由 五、两场众说纷纭的官司 六、侠肝义胆的“善霸” 七、真假李敖 下篇 出版背后的故事 八、“他妈的”是粗话吗 九、审判美国还是让它“阳痿” 十、“大江大海”还是“残山剩水” 十一、李敖还是李敖 后记 别传附档 快看《独白下的传统》(李敖) 萧孟能诬告李敖背信案材料一组 李敖不满被指说谎偷书控诽谤台学者许倬云被诉 李敖控台湾学者许倬云诽谤获赔200万新台币 李敖著作大陆版权情况简介 试读章节 一、“独自”的旋风 第一次闻知李敖大名,是在1985年。那年北大举办一场报告会,请专家介绍台湾思想界状况,我去旁听了。从报告中,我知道了柏杨和李敖这两个名字,了解到他们反权威、反传统、反专制、反暴政的言论和事迹,很有几分景仰。 那时他们的著作都没有在大陆出版。但是很快,湖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找来一读,颇感作者的“中国文化酱缸论”振聋发聩,但事后细想,又觉作者不免危言耸听,有哗众取宠之嫌。 最早读李敖的书,是当时大陆未经授权而“内部出版”的《蒋介石研究》。三大卷,厚厚的,里面有颇多史料,我们在当时闻所未闻,见解也有耳目一新之感。读后发现李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功底远胜于柏杨。而他的文笔犀利、尖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采飞扬,胆识过人,有鲁迅风。 读李敖的书,并不曾想到出版他的作品。那时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类图书,把李敖当作思想家和学者,并非文学家。但两三年后,李敖的一位友人的到来,使我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人是李敖的朋友陈中雄,来自台湾,时间是1988年年底。 陈中雄是为李敖送书的,说李敖指定要将自己的一批书送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他本人不能亲自前来,因为他在台湾与国民党政府对立有年,国民党恨不得驱逐他出境,如果他离开了台湾,国民党非乘机拒绝他重新入境不可,那他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了。所以他要留守台湾和国民党共存亡。 我接收了这批书,一共20多本,都是李敖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代表性著作。适逢1989年1月,出版社成立综合编辑室,由我担任主任。此编辑室的分工,要突破狭隘的文学局限,组织出版思想文化读物。于是李敖著作的遴选、编辑和出版的责任就落到我的身上。 我首先看中的是他作为杂文家的两本代表作《传统下的独自》和《独自下的传统》。这两本书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剖析和揭示,独到而深刻,人木三分,却又不像《丑陋的中国人》那般偏激。 《传统下的独白》,1963年在台湾首次出版,是李敖的成名作,他自己说:“这本书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各文的性质虽是杂拌儿,但是贯穿这杂拌儿的却是一点反传统、藐视传统的态度。” 这种态度,使李敖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感。面对芸芸众生,却感落落寡合。于是他把这些文字称为“独白”。 他以这种特立独行的姿态走上文坛,几年以后,便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狱中和出狱以后,他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系统化了,但是仍然无人与之对话,于是他再次做“独自”,写下了《独白下的传统》。 这本书一下就吸引了我。别的不说,只是序言《快看<独白下的传统>》里面的几句话就把我牢牢抓住了,李敖说: 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还在雾里。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想了解中国,简直没有合适的书看。 中国没能被了解——全盘的了解。中国被误解了。中国被瞎子摸象。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鬼子——别再误解中国。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由来还有故事。几年以后,我认识了台湾出版界的“小能人”、被李敖称为“最有眼光的出版家”的沈登恩先生,才知道,这本书是他催生的。 P30-35 序言 快看李昕笔下的李敖 胡洪侠 1989年秋天,我去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研究生,闲来逛书摊买的第一批书中,有李敖的《独白下的传统》。此前陆续读过金庸、梁羽生、三毛、琼瑶、余光中、席慕蓉、柏杨、龙应台,至此方知港台作家还有李敖其人。那时印在报纸杂志上的文字我虽看不上眼,印在书上的字句还是当一回事的。只见《独白下的传统》封底赫然印着如下文字: 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 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 李敖,李敖,李敖, 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 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也曾见过多少作家吹牛,吹得如此之大的,前所未有。既然敢把话说到天上,此人应该有些天才天分,不然怎么会印到书上?况且这新书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于是买下,快读一过,好在并无失望,甚至时时连呼过瘾。我当时锻炼文字力避翻译体和公文体,要求自己少读乃至不读当代大陆作家作品,到处搜罗港台作家的新书旧著,边读边揣摩白话文的另一种写法。那个冬天,董桥《乡愁的理念》尚未“登陆”,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热闹已过,龙应台的《野火集》正版与盗版犹在书摊上并蒂莲一般盛开。说时迟,那时快,李敖来了。 20年以后,因主持评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结识了时任北京三联总编辑的李昕先生。酒桌上他虽不算善饮,但是善谈,会讲故事,嗓门洪亮,京味儿普通话字正腔圆,满肚子海内外的书故事。某次又和他在隆福寺附近的“娃哈哈”酒楼小聚,走进大堂,见灯光较前暗了许多,食客也稀疏。问服务员,方知这“娃哈哈”不知何故,翌日将停业,我们竟赶上了这家酒楼最后的晚餐。似乎就是那夜席间,我第一次听李昕讲李敖的书故事,听他描述在台北李敖家中的所见所闻—— ……李敖的家里的高级音响设备,始终在轻声播放着西洋名曲。李敖的听力不好,这声音对他其实有干扰。听我说话,他还不时要把手挡在耳后,才能听清。于是我建议他把音响关掉。但他说不能关,这恰恰是为了我们能够放心讲话。我问为什么,他说,过去他的房间曾被国民党入室安装窃听器,装在角落里,还用喷雾器喷上灰尘,但还是被他发现了,为了防止有人录音,他喜欢一边播放背景音乐一边与人谈话。 我又看到他腰上挂着很沉重的东西,便问那是什么,他撩起夹克衫,我便看见皮带上串着一架微型相机,还有两样家什没看清。李敖说一个是高压电枪,可以放一万伏高压电,说着他把那貌似手机的东西握在手里,手指一按,啪啪闪着白光;另一件是兰博刀,他也掏出来演示,说那刀用一只手可以打开使用。这都是他用以防身的…… 一桌人听至此,不禁连连感叹。这部分内容业已收入本书中。而我尤感兴趣者,还是《独白下的传统》《北京法源寺》那几种人民文学版的李敖新书。那是我阅读史中的重要章节,是我“白话文之旅”中的必游景点。而这几本书,原来皆由李昕促成,而李昕正坐在我的旁边。历史忽然变成现实,我听李昕讲李敖的故事,因此而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读李敖时,不知李昕;识李昕时,知更多李敖,又知道出李敖新书之曲折,与李敖打交道之不易。当年买李敖之书时,心里曾赞叹出版社有胆有识。既认识了李昕,我这敬意有了具体的目标,那晚“娃哈哈”的酒就喝得格外畅快。 又数年,李昕告别三联总编辑岗位,却又难舍出版情怀,于是开始汇书业风云于笔端,将多年亲见亲闻的书人书事一一写出,极尽绘声绘色、重回现场之能事,堪称当代中国出版史一部难得的文献故事集。得知他写了李敖,我即求他将专栏文字查缺补漏,增新添旧,扩为书稿,交我出版,他答应了。是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共同体别传”第一种,名为《李敖登陆记》。 李昕写李敖,抱一种理解之同情,不似坊间网上那些源于以讹传讹,而又抱一偏之见、泄一家之愤的“网红”文字。比如李敖的狂,李昕的理解是: 从李敖的角度考虑,他的张狂有合乎逻辑的成分。当年他从台湾国民党控制的舆论环境下突出重围,没有这股子狂劲儿是做不到的。他的狂,也曾经是被欣赏、被仰慕的。影星胡因梦嫁给他,爱的就是他的特立独行。但是后来,他屡屡被当局打压和排斥,人被关,书被禁,舆论被封杀,他渐渐落到自己不说狠话,别人便不理不睬的境地。他必须发表些振聋发聩的言论,才能引起社会关注。久而久之,以狂傲不羁的态度做惊人之语,渐渐成了他的语言风格。 有这样一种态度,李昕笔下的李敖读来觉得更真实,更丰富,更有趣。李敖自创一“书世界”,他自在那里为帝为王,快意恩仇。欲一探那世界的虚实,不妨把《李敖登陆记》当作登堂入室的阶梯。 李敖当年为《独白下的传统》写序,题目是《快看《独白下的传统》》。如今李昕命我为《李敖登陆记》写序,我不敢不从,于是戏仿旧题,写这一篇《快看李昕笔下的李敖》。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深圳 后记 我没有想到,这一篇有关李敖的文章,竟然可以出版一本书。 这其实是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老总胡洪侠精心策划和热心推动的结果。 最初,我只是在饭桌上对他讲了一些我与李敖交往的趣事。他听了,便两眼放光,建议我写文章。我当那不过是一般的鼓励。并非约我写书。因为当时他只是在主编报纸。尚未兼管出版社。去年,我写了一系列回忆性散文,从周有光、杨振宁、傅高义写起,又写到韦君宜、马识途、曾彦修、吴敬琏等等,都发表在他主持的《晶报》上。他于是问我,为什么没写李敖?我说,会写的。但直到那时,我也没有想过要当作一本书来写。 我把李敖放在后面写.因为这一篇不大好写。李敖是一个争议颇大的人物,围绕着他,肯定的否定的、赞颂的抨击的各种议论搅在一起,在网上终日进行着无休无止的口水战。写李敖,无异于蹬浑水,弄不好,会被无谓地卷到是是非非之中。所以最初我的设想,是只写我和李敖交往与合作的故事,不涉及对有关争论的评价。然而一动笔,便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李敖被一些文人和网民诋毁和构陷,无端背负许多骂名,其形象已被严重歪曲。而我若对此不做辨析和澄清,不进行必要的评述,就很难解释自己为何一向推崇李敖并长期保持与他合作。于是此文的篇幅便不能不加大,变成了上中下三篇11节,在上下两篇谈李敖作品出版背后的故事之外,我又增加了《中篇是是非非说李敖》,以4节文字专门回应各种争议。文章写毕,我先在自己的香港《橙新闻》专栏上发表,继而又将它刊登在《长江文艺》上,从舆论反馈来看,读者反应尚好。有些读者给我留言,说是据此可以摒除偏见,重新认识李敖。于是我颇觉欣慰,也深感公道自在人心。 有一点需要在这里说明,就是我的文章讲李敖反专制、反暴政,举例多是反老蒋、小蒋和国民党,很少提及他对民进党的态度。其实熟悉李敖的人都知道,李敖不喜欢国民党,但他更反对“台独”。2000年他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就是因为他与陈水扁的“台独”主张势不两立;2005年,他孤身进入“立法院”,奋力抵抗国民党和民进党联手炮制的军购案,也是为了支持统一。后来他与马英九绝交,只因为马在台北会见了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由此你便可以知道,无论李敖批谁骂谁实质都是基于爱国,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立场。 大概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在台湾,李敖的爱国也是遭到某些人仇视的。他儿子李戡讲过一个故事,说2005年·李敖访问北京回台湾不久,就在“立法院”的办公室收到一个恐吓包裹.里面有一只塑料袋,袋里是一包鲜红的血。李敖面不改色,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他对着摄像机,向寄包裹的人喊话,说:你有种,请寄子弹来。结果几天以后,果然又收到子弹。这时李敖再次到电视上喊话,说:你有种,请再寄炸弹来。最终对方示弱,炸弹没有寄来。李戡对我说,他自己当时是个初中生.非常害怕,甚至很长时间都不敢和父亲一起上街,于今想来很是惭愧。但是父亲对此若无其事,那种无所畏惧的性格,真让他见识了一个爱国者的胆魄。 诸如此类的故事,其实还有不少,限于文章的题旨和行文的结构,我无法一一写在文中。毕竟,这不是一本李敖的传记,更不是研究李敖的著作,而仅仅是我个人与李敖交往的回忆录,不能一再横生枝节。但在我看来,无论从人格、思想、学问、才华和贡献这几个方面中哪个角度,李敖都是值得研究、值得立传的人物。中国大陆文化界熟悉李敖思想和学术的学者作家不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与李敖的成就和地位相称的研究著作和人物传记出版。 感谢新任出版社老总的胡洪侠做了如此策划,让我将一篇报刊连载文章配上大量图片,做成一本小书。按例书前当有序言,最初洪侠兄的意思,是想让我邀请李敖作序。他觉得李敖曾为其父李鼎彝的《中国文学史》作序,为其子李戡的《李戡戡乱记》写导读,从来都是“内举不避亲”,应该不会有什么忌讳。然而我把文章寄给李敖先生,然后电话邀请他作序时,却被他一口拒绝。对此文,他只是表示感谢,但是他说,“我不做评价,因为你为我说了好话,我不便表态”。没想到,一向自称千古独步的李敖,当被别人夸奖时“总是担心别人夸得不够”的李敖,当被别人问起最佩服谁时“就自己照镜子”的李敖,竟然也有如此谦虚的时候! 于是写序的责任就落到了洪侠兄本人的头上。感谢他出于对李敖和拙作的认知和理解,写下了热情的推荐语。文章以“快看”这本小书为标题,分明也受了李敖毛遂自荐《独自下的传统》的影响,对自己策划的图书充满激情。感谢李敖先生翻箱倒柜为我找出大量精彩图片,使这本书得以图文并茂,须知,这些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达到专业摄影水平,因为那是李敖的“御用”摄影师赖岳忠拍摄的。最后我还要感谢责任编辑汪小玲女士,她以丰富的编辑经验,认真进行了资料的核查和文字的把关。如果没有她.或许书中便会留下一些遗憾。 总之,这样的一些内容,写成这样的文章,最终以这样一本书的形式出现在读者而前,令我感到十分开心。 2016年7月1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昕写李敖,抱一种理解之同情。有这样一种态度,李昕笔下的李敖读来觉得更真实,更丰富,更有趣。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