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政学先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村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王世杰是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留学英、法,1920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翌年初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主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3月,他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1933年4月经胡适(另说为顾孟余)举荐,出任汪精卫政府教育部长。不料抗战爆发后,他刚刚结束各大学的内迁工作,开始对战时教育实施规划与调整,1937年12月行政院改组,他竟遭到国民党元老派的反对,被解除了教育部长职务。

他这次被解除职务,显然是从政道路上的严重挫折。然而挫折也带来了机遇。次年5月,朱家骅出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他又接替朱家骅的职位,任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从此很快获得蒋介石的信任,成为蒋介石在外交事务上的核心幕僚。不久,又兼任国民党宣传部长,三青团干事长,在政学系中举足轻重。

军委会参事室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由熊式辉规划设立的,下设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化四个小组,其中以外交为首要。名义上是“最高幕僚组织”,号称“智囊团”,实际上只是一个清议机构,地位尊而不要。参事的工作只是“沟通下情,向当局建议”,平时连按时办公都不用。他以一介书生,凭借一职清要的地位,能够获得蒋介石的信任,成为蒋介石的入幕之宾,主要是靠心思细密,了解国际形势,熟悉欧洲的政治与政情。以张忠绂的说法,王世杰“虽非素习国际外交者”,但是自执掌参事室后,经常“不耻下问”,“就他所知的情报”与下属商量讨论,不久便进入角色,对国际形势有了深入了解,可以就时局变化随时向蒋介石提供意见,纠正蒋介石在对外发言上的不当。1942年10月,顾维钧在回国述职时,拜访了所有中枢政要,发现王世杰对国际局势的了解,“远胜过其他政府首脑”。1940年以后,蒋介石对外发言的文稿,大部分都是由王世杰起草的。

从《王世杰日记》中看,他早在任教育部长时,便关心政府的外交事务,对外交部的工作极为不满,认为外交部头脑僵化,不知进取,“对于一切问题,均缺乏准备,其行动均缺乏自动精神”。,因循守旧于北洋政府时代,经常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与外交部长王宠惠发生争执。据王宠惠说,他做外交部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来自“最高当局”,而是“来自于王世杰”。在每周的外交例会上,他每次就外交问题发表意见,“一定要遭到王世杰的评论与批评”。后来甚至发展到“外交部处理的任何一项问题”,王世杰都看不顺眼,“都要向委员长提出建议”。因此当王世杰获得蒋介石的信任,介入政府的外交事务后,政府的外交路线也发生变化,逐渐脱离了“职业外交”的轨道,出现“学者外交”的倾向。

这种所谓“学者化”的外交,首先表现在用人上。

王世杰认为中国自清末以来,在外交上之所以屡屡失败,割地赔款,受尽了屈辱,主要是外交人才严重落后,从事外交事务者,不是“媚外”便是“昧外”;这种状况延续下来,使外交部现任官员和驻外使节中,除了郭泰祺和顾维钧之外,“思想细密者甚少”,很难积极进取,使外交局面有所改观。这也使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长期缺乏了解,以至于在西安事变之前,美国一直认为蒋介石只是一般的军阀,中美关系也始终较为疏远。他接任参事室主任后,便一再介入外交部的人事安排,利用各种机会向蒋介石推荐人才。当时他最看重的外交人才,有胡适、郭泰祺、周鲠生、钱端升、罗家伦、杭立武等人。郭泰祺出任外交部长、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杭立武担任对英外交联络人,他都起了关键作用。

依照钱昌照的说法,蒋介石派胡适去英、美“做国际宣传”,主要是为了保全胡适的名誉,免遭孙科、居正等人的挞伐,但是1938年7月,王正廷因为在对美借款上遭人欺诈,“耗费巨款,毫无成效”,遭到了国内各方的指责,王世杰立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周鲠生,在“向蒋介石提供外交方略时”“力言关于对美外交,应调整使节”,建议由胡适接任驻美大使。理由是,今天的外交官已经与以往不同,不再需要那种擅于辞令、虚与委蛇的宫廷式人物,经过民主政治的洗礼,20世纪的外交家应当平易近人、受当地人民爱戴,所以最好由知名学者担任,而胡适“正是这种理想人物”。为了让胡适顺利接任驻美大使,他还几次请陈布雷出面,要蒋介石催促孔祥熙,将王正廷“毅然撤回,勿使再误国事”,将“胡适使美一事在一星期内发表”。同时草拟了一份节略,“规划对美外交工作”,准备请蒋介石阅后,“交由外交部电达新任美使胡适之”。

P1-3

后记

这是我近年来写的第三本书。我在写《前人后事》时,还只是为了适应生活变化,找件事打发余生而已。到了《世风士像》,就有了些“职业心理”,想把平时注意到的问题,尽可能整理出来。到了这一本,这种“职业心理”就越来越强,文章也就越写越长,不再是纯粹的随笔,而有了一些论文的性质。这对于我,可能是个进步,但是读者却未必喜欢。长文章总是不耐读,我自己就不喜欢读长文章,而且年龄越大,所见越多,越厌烦“思想性”的东西,特别是刻意去贩卖思想的所谓“论文”。我也知道这种偏执,带来的是文章缺乏思想。靳大成先生,知名学者,三十年的老朋友,每次说起我的文章,结论都是“有材料,没思想”。

谈历史的文章却缺少思想性,这显然是严重的不足。因为思想影响行动,任何重大的历史进程,都是由背后的思想活动推动的。1948年7月,浙大学生发动学潮时,校长竺可桢曾经提醒学生:“苏联供给我们马列主义,美国供给我们白米面包,我们应该选择什么?自己要好好考虑。”我们知道,这件事早就有了答案,我们选择了马列主义。而我在写这篇后记时,台湾学生正在进行“太阳花运动”,向政府提出四项诉求,总括一句,就是“退回服贸,捍卫民主”。占领“立法院”两个星期了,政府依然一筹莫展,苦无对策。当年竺校长指出的困局,好像正在另一个空间重演;这也似乎说明,中国现代史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还没有结束。

这些问题应该交给思想家,至少是有思想的人去讨论。我还是借这机会,对这本书说几句。忘记了是谁说的,文章结集出版时,书名犹如一顶帽子,很难找到一顶最合适的戴上。上一本的书名《世风士像》,就因为自己起不出名字来,是由出版社代劳的。实话说,我对书名虽然不太重视,但对这个书名还是不太满意。所以决定这次不再诿过于人,自己找一顶帽子戴上,取名作《政学先生》。

从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本书内容与上本一样,大部分是谈现代史上的政学关系,有些谈“政先生”,有些谈“学先生”,更多是谈“政学先生”,而且其中谈胡适的文章依然不少。不过,这些谈胡适的文章,主要是谈他离开大陆后的经历,也是我对胡适问题的总结。唯有《再说胡适与第三党问题》,是我前几年的旧作,当时觉得证据不够充分,没有拿出来发表。而这次重读此文,觉得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还有价值,所以也收录在里面,以证明我在胡适研究上的进步。

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与上一本不同,有些文章自去年11月以来,先已在《书城》、《钟山》和《上海文化》上发表。因此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这三家杂志。感谢李庆西、贾梦玮和吴亮兄的抬爱。我还要感谢程德培先生,以德培多年来对我相与之厚,总是一再向人推荐我的文章;而且由于他的推许太过,让我听到了许多过情之论。我还要感谢的是台湾政大的廖敏淑小姐,这些年一直帮我查书、找书、买书;在我需要的时候,总会得到及时的帮助。这份睛谊是我在大陆很难找到的。尤其廖小姐是很出色的学者,近年在清史研究上成果显著,我如此占用她的时间,这更让我感到过意不去。

当然,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三联书店,感谢翟德芳先生,在今天的商业化环境下,愿意以珍贵的人力物力扶植一个不出名的作者,使我这些不伦不类的文章,再次鱼贯出笼。这份精神,这份心意,我都将永久铭记。

目录

王世杰的“学者外交”

再谈王世杰的“学者外交”

王世杰与北大派

王世杰的自白

胡适的“双重身份”

胡适与蒋介石

胡适晚年的困境:胡适与雷震

再说胡适与第三党问题

奇人龚德柏

学人王梵生

左舜生的另一面

一世书生常乃惠

南京和谈中的梁漱溟

背信弃义的张君劢

失望的罗隆基

钱端升的转变

蔡元培的“治术”

胡适与傅斯年

顾颉刚与童书业

夏承焘与任铭善

龚德柏与王梵生

从中央政校看“党化教育”的失败

《中苏友好条约》与金圆券

谁愚弄了蒋介石

再说早期留美学生之“兄弟会”

后记

内容推荐

李村编著的《政学先生》聚焦现代史上“政学”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颇具敏锐之问题意识。这部随笔集中的二十五篇文章有些谈“政先生”,有些谈“学先生”,更多是谈“政学先生”,在丰富、细致的史料支撑的基础之上,强调了知识人在社会流变中的独立性,书中也不乏对试图参与政治的知识人两难困境的分析、讽喻、批评和一定的同情理解。其中谈胡适的文章依然不少,但主要聚焦于他离开大陆后的经历,也是作者对胡适问题的总结。

编辑推荐

李村编著的《政学先生》聚焦现代史上“政学”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这部随笔集评述民国时期的政学名人,虽内容分散,涉及人物众多,但有一个相互联系的主题,即探究政学关系。书中谈及的诸多往事一度尘封,作者广征博引,以缜密的判断和功力深厚的笔触,抽丝剥茧,层层梳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2: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