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征服力量平心
记得十年前韬奋先生在鲁迅先生公祭大会上发表了最简短的演说: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这“战而不屈”四字,今天借用来表彰当时的发言人,我想是最最恰当没有的。
韬奋先生继承了中国正直知识分子最优美的道德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世界最进步的革命学说与民主德操;他的追求真理与保卫正义的精神成了广大青年的照明力量;他一经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向前驰驱。就是这风范使他成为不朽的民主战士,他是用全部生命来实践“战而不屈”的精神的。
韬奋先生在生时,对权贵抗争,对贪官污吏抗争,对日寇抗争,对反民主集团抗争,为了中国的民主利益,他拒绝与任何卑污势力妥协,他抛弃别人求之不得的名位,却决不放弃为人民发言的权利,他的敌人彻骨地恨他,而无数的青年与受难者对他表示了无限的敬爱,这是韬奋先生的胜利。
韬奋先生在事业上成功的重大因素,除了不屈的战斗精神外,还有两点值得指出的,这就是临事不苟与待人以诚。他编辑杂志,开办书店,办报,参加民主爱国运动,处处表现惊人的负责精神,例如他办《生活》周刊多年,从来不曾脱过一次期。据说,他常常深夜在印刷所工作,有时还亲自校对,在可能范围内决不让刊物错一个字。有一次“生活”公开募集救国捐,接济东北局部抗战的将士,各界人士捐款极为踊跃。期满,他将全部捐款汇出,编成详细的征信录,请会计师审查,正式公布。不料事后竟有宵小造谣,诽谤他的人格;凡深知先生为人的友好,莫不愤慨万分。先生听到这类卑污蜚语,只是付之一笑,他的负责治事、不计毁誉的君子风度给我的印象极深。我有时遭到诬诟,一想起先生的豁达大度,就忘记了愤怒。
一个为真理而战的志士,必定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最高的真诚,韬奋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凡与他共事的人,不论职位高下,是决不会忘记他的恳切谦和的风度的。他对事处处从诚出发,对人处处从爱出发,他乐于为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们服务,而从来没有德色。他最痛恨的是自私自利盛气凌人的小人物,最欢喜的是大公无私的民主作风。
韬奋先生精神上的战斗力远超于他的肉体上的战斗力,他可以战胜政治上社会上的顽敌,却抵抗不了侵犯他的病痛。人类杀人的能力至今还胜于救人的能力,以致征服不了毁灭大量生灵的癌肿,而我们的“战而不屈”的斗士终于给这可恼的不治之症夺去了光辉的生命。
然而死只不过征服了韬奋先生的形骸,他的永生精神体现在人民大众的民主事业中,却成了死的征服力量。 我们要宏扬韬奋先生为大众民主生活战而不屈的强毅精神,扩大死的征服力量!
(选自1947年7月上海版《永在追念中的韬奋先生》)
P182-183
编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有了题目有了目标,按习惯的规程就可以动手操作起来了。一九八七年中国韬奋基金会成立,第一次理事会就决定要编《韬奋全集》。这是一个大工程,有组织、有分工,邀请一批资深编审,大家目标一致,辛勤劳作达十年之久,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韬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出版了。八百万字十四卷,工程大,容量大,适合积累的资料也大,阅读却并不方便。讨论结果,以全集作基础,编一本《韬奋年谱》,可以容纳更多全集之外的历史事实。全集的工作人员已经各回自己的单位。谁来接受这个任务?听取各方意见,最后决定由我“一肩挑”。从来没有编过年谱这类书,我满心忐忑,不知这条河的水有多深。没有理由退缩,在探索中一步一步向完成书稿的目标靠近。这一步一步也走了十年。二〇〇五年十月出版,上、中、下三卷,一百三十九万七千字。这就是最后测出来的这条河的深度。
以上都是韬奋原著,少一本纪念集,我想起三十年前编的《忆韬奋》,初版收有一百多篇,多数是个人回忆,内容有点“细小”,新版共增加了七篇文章,在前言中都有所交代。值得高兴和感谢的是,邹家华长兄为本书封面题写了毛笔手迹。如此等等,弥补了初版的不足,明显提升了书稿的史料价值。书稿质量的提升,是和三联书店合作的成果。三联书店是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的联合,邹韬奋是生活书店创始人之一,我们是第一次合作,却有着历史的渊源,有着自然的亲近感。
十分珍惜这本纪念集。人生苦短,已经没有可能再有这样的精力、功夫,去搜集、编选这样数量的资料,集成书留存人间了。
为纪念父亲邹韬奋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义不容辞作了这番努力。
邹嘉骊
二〇一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新版前言 邹嘉骊
一、 文件、文献
中共中央唁电
纪念和追悼韬奋先生办法
致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的慰问信 周恩来
二、 回忆、纪念文章
永远年青的韬奋先生 茅 盾
邹韬奋先生事略 沈钧儒
韬奋先生的道路 胡 绳
悲痛的回忆 沈钧儒
痛念韬奋兄 沙千里
在流亡生活中的韬奋先生 胡 绳
韬奋先生死了 张友渔
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追念我们的领导者韬奋先生 薛迪畅
韬奋先生哀词
——在重庆追悼会上的讲演稿 郭沫若
我们是兄弟、是战友、是同志(节录)
——悲悼我的大哥恩润(韬奋)的死 邹恩洵
痛悼韬奋先生并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寒 松
哀悼为新民主主义奋斗的战士邹韬奋同志 吴玉章
纪念邹韬奋先生 陈 毅
纪念韬奋先生 凯 丰
追悼邹韬奋先生之死想到一切人之死 续范亭
韬奋的事业与精神 徐特立
中国大众的立场 艾思奇
韬奋同志
——文化界的劳动英雄 萧 三
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邹韬奋先生的生平、思想及事业 张仲实
在延安举行的邹韬奋先生追悼大会上的讲话 朱 德
在延安举行的邹韬奋先生追悼大会上的讲话 陈 毅
韬奋的最后 郑振铎
韬奋的死 胡愈之
伟大的爱国者
——韬奋 胡愈之
久长的纪念 茅 盾
默念 兹 九
韬奋先生在东江时 汪 洋
从生活上向韬奋学习 萨空了
韬奋与大众文化 胡愈之
记忆中的韬奋先生 廖沫沙
韬奋在东江 陈汝棠
纪念韬奋先生 周建人
记韬奋先生的葬仪 邑 君
韬奋先生印象 郭沫若
忆韬奋先生 郑振铎
记香港战争时韬奋的琐事 茅 盾
从平凡处追念他的伟大 王造时
韬公,我们永远怀念你!(摘要)
——在东江解放区的回忆 吉 茄
韬奋先生的干部政策 孙起孟
死的征服力量 平 心
韬奋先生的三个特点 杨卫玉
邹韬奋先生到解放区 路 绮
韬奋的共产主义思想 徐永煐
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摘要) 毕云程
邹韬奋和《光明报》(摘要) 萨空了
韬奋同志的革命精神(摘要) 戴白韬
念韬奋同志 范长江
纪念亡友邹韬奋先生(摘要) 曾耀仲
悼韬奋 胡子婴
在上海市韬奋同志逝世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 宋庆龄
邹韬奋和《大众生活》 茅 盾
爸爸,你的理想实现了! 邹嘉骊
学习韬奋同志联系群众的作风 周保昌
片断的回忆
——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十周年 胡耐秋
韬奋的遗志已经全部实现了 沈粹缜
追念韬奋(摘要) 夏 衍
忆韬奋先生 陈象恭
琐忆韬奋与出版工作(摘要) 袁信之
邹韬奋和高尔基 戈宝权
韬奋同志在南通的时候 王 淮
和韬奋相处的日子 杨 奇
韬奋同志在苏北的片断 袁信之
韬奋同志二三事(摘要) 袁信之
“最大的愿望是办好一个刊物”(摘要)
——学习韬奋的编辑工作经验 柳 湜
韬奋病危的时候
——纪念韬奋同志逝世十八周年 张又新
我在“生活”工作的日子(摘要)张锡荣
韬奋在香港创办《大众生活》 程浩飞
回忆《大众生活》在香港(摘要)
——纪念三联书店成立三十周年 千家驹
忆邹韬奋(摘要)
——为纪念三联书店成立三十周年而作 子 冈
生活的火花(摘要) 端木蕻良
感激与祝愿(摘要) 柯 灵
韬奋和生活书店 毕云程
韬奋在苏中解放区的片断(摘要) 游 云
韬奋同志在南通 谷 风
邹韬奋与《生活日报》 胡愈之
光彩夺目的一生 钱俊瑞
邹韬奋和戈公振
——回忆两位新闻前辈之间的深厚友谊 戈宝权
向着明天 奋勇前进
——纪念邹韬奋先生逝世三十五周年 史 良
学习韬奋同志的革命精神 陆 诒
战斗到最后一息(摘要)
——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三十五周年 徐伯昕
难忘的一夜(摘要)
——记邹韬奋到达苏中解放区大众书店 沈一展
“非我族类嫉如仇”(摘要)
——回忆在梅县隐蔽时的邹韬奋同志 张维元
刘少奇与邹韬奋的文字交(摘要) 章玉梅 辛 彬
同君一夜话 胜读十年书(摘要)
——纪念韬奋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 胡一声
缅怀韬奋同志(摘要) 徐文烈
邹韬奋的早年生活 沈粹缜
临终前的韬奋先生 徐雪寒
一点火星(摘要) 戈 扬
杜重远和韬奋的友谊(摘要) 沈粹缜
难忘的会见(摘要)
——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四十周年 夏征农
火样的热情(摘要) 侯御之
怀念邹韬奋 爱泼斯坦
韬奋同志在东江游击区 于 伶
回忆韬奋离苏北返沪就医 王于耕
邹韬奋同志给我的教育(摘要) 凌其翰
韬奋同志指引我走向革命(摘要) 锺怀琼
忆韬奋(摘要)
——纪念韬奋逝世四十周年 杜若君
韬奋永生 夏 衍
艰险旅途中的一站(摘要)
——韬奋同志到达新四军根据地的往事补记 徐中尼
忆韬奋同志二三事(摘要) 邢方群
回忆韬奋先生(摘要) 钱小柏
难忘的教诲(摘要)
——怀念新闻出版界的革命前辈邹韬奋同志 莫志恒
韬奋在梅县江头村隐蔽的日子里 陈启昌
忆韬奋伯伯在江头村 陈汉辉
护送邹韬奋同志 杨绪亮
和韬奋最后相处的日子 陈其襄
忆韬奋导师给我题词 杨超伦
重见天日 邹嘉骊整理
生活书店横被摧残经过 徐伯昕
生活书店是怎样接受党的南方局领导的 徐伯昕
徐伯昕记《遗言记要》是韬奋遗嘱的原始版 邹嘉骊
不屈不挠、尽善尽美的作风 张仲实
韬奋的精神 张仲实
怀念邹韬奋同志 张仲实
三、 题词、挽词、诗歌
题词
挽词
诗歌
怀念邹韬奋先生 陶行知
追思韬奋先生 陶行知
这就是邹韬奋同志的死 蒲 特
韬奋逝世一周年哀词 黄炎培
韬奋先生周年挽诗 柳亚子
祖国正患着难医的脑癌
——为纪念邹韬奋先生逝世二周年而作 杨 骚
祭邹韬奋先生文 陶行知
悼韬奋诗 柳亚子
杂忆 沈钧儒
邹韬奋先生挽歌 陶行知词 夏之秋曲
韬奋纪念歌 新生词 流水曲
韬奋纪念歌 章枚曲
附录
韬奋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初版编者附记
新版后记
今年,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五日是父亲邹韬奋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
我,作为他的女儿,义不容辞,应该有所表示。
三十年前,一九八五年,为纪念父亲诞辰九十周年,我编了一本纪念集《忆韬奋》,有一百多篇文章,四十多万字,学林出版社出版。邓颖超邓妈妈还为内封题了字。之前,正巧编了一本《韬奋著译系年目录》,积存了不少资料,为我编这本书,争取了时间,提供了方便。我编选内容的着眼点是多一点有史料保存价值的文字,少量纪念文章。
重读书里的文章,感慨多多。三十年过去了,文章的作者大多已作古,可珍贵的是他们留下的文字,很多是亲身感受,第一手资料,真情,真实,对后继者研究韬奋是活的珍贵的史料。
今年春节,三联书店的王秦伟同志来访,真是无巧不成书,谈起纪念活动,我建议他接受再版这本书。他二话没说,拿起那本样书,说:“好的,我拿回去看看。”不久,有了回音。他带着一位助手来了。当然是好消息:同意出版,后面最好再加点内容。
加什么内容?这本书的不足是大背景交待不够。那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大后方,国民党政府处于统治地位。韬奋这支宣传抗战文化的队伍,逐渐壮大,生活书店从小到大,至一九三八年,已发展到五十五家分支店,国民党政府不能容忍这样的发展和正能量的宣传,对其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生活团队是如何对付国民党的横蛮压迫和摧残坚持战斗的,我搜索自己的大脑记忆,选了四篇文章。
一、《重见天日》
这是一组韬奋当年送审文章,被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老爷不止一次批上“免登”“应予免登”“扣留”“扣”等字样的文章。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被扣的文章还能找得到吗?《韬奋全集》已经从几个出版社邀请了几位资深编审在动工了。公开发表过的作品比较容易找,容易搜集;被扣留埋没的稿子到哪里找?冥思苦想,想到了“档案”。一九九一年五月,韬奋纪念馆的几位青年同志和我找准目标,直奔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国民党档案。凭翻到的卡片找到了原件。认真鉴别,竟是韬奋的真迹。共十一篇。我们按档案馆要求,动用上海市委宣传部、妈妈的工作单位,开了证明,办了正式手续,拿到了复印手稿。十一篇,数量显得少了点。再少,这也是国民党迫害进步文化罪行的证明。这些文章,都已编入《韬奋全集》,重见了天日。想用压制的手段来进行政治迫害,消灭真理的声音,十一篇真迹失而复得是一个极有力的明证。办不到的。
二、徐伯听《生活书店横被摧残的经过》
韬奋文:“书店一个个又被封闭是事实,忠诚于文化事业的青年干部一个个又锒铛入狱也是事实,我又怎能昧着良心,装作痴聋呢?…暴风雨似的摧残来势越来越凶!”“被迫到这样的田地,我伤心惨目想到为抗战文化而艰苦奋斗的青年干部遭受到这样冤抑惨遇而无法援救,任何有心肝的人,没有还能抑制其愤怒的。我愤怒得目瞪口呆,眠食俱废!”沈钧儒文:“记得是这一月廿日后哪一日子了,那是一个最不祥的夜晚,忽然见你匆匆推门进屋,行色像有点仓皇,手里拿着几份电报,眼眶里含着带怒的泪,告诉我昆明、成都、桂林、曲江、贵阳五处分店先后都被当地政府无理由的封禁。你说:‘这是什么景象!一点不要理由,就是这样干完了我的书店!我无法保障它,还能保障什么!我决意走了!’我听了好久,想不出一句可以劝慰和挽留你的话来,只说了一个字:‘好。,,,
“面对国民党的横蛮压迫和摧残,他(韬奋)决定辞去国民参政员职务,拒绝参加三月一日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他胸有成竹,想好应对迫害的方案,秘密出走,另辟战场。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在苏中根据地,韬奋曾解答一位书店同仁沈一展的提问,说:“从武汉到重庆,直到我离开重庆到香港,其后,回到上海,转到解放区,我的一切工作和行动都是在党和恩来同志指示下进行的。”
徐伯昕主持,汇总了各地寄来的种种受迫害的罪证,写出这篇“经过”。这是一份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动罪行的声讨书,分送给各位参政员。
三、徐伯昕《生活书店是怎样接受党的南方局领导的》
徐伯昕实干、忠诚、坚定,与韬奋精诚合作近二十年,是生活书店事业发展的开创者之一,直至一九四八年生活·读书·新知三店联合为三联书店。
这篇文章徐自称写得不完全,即使这样,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澄清一些问题。地下党是秘密工作,单线联系,不完全是正常的。这是一篇重要的史料。希望了解情况的同志能补充材料,写出续篇。的研究也许不无小补。这是译者所希望能够贡献的一点微意。”“每篇来源的原著书名,都附记在每篇的末了,以供参考。”“理论和实践是应该统一的,所以我们研究一个思想家,不能不顾到他的时代和生平。尤其像卡尔和伊里奇一流的思想家。我们要了解卡尔怎样运用他的辩证法,必须在他对于革命运动的参加中,在他对实际问题的应付中,在他的经济理论、唯物史观、以及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哲学里面,才找得到;关于伊里奇也一样,他的一生奋斗的生活,便是唯物辩证法的‘化身’,我们也必须在他的实践中去了解他的思想。”“革命的思想家的奋斗生活,常常能给我们以很深的‘灵感’。我每想到卡尔和伊里奇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无时不‘心向往之’。”“关于伊里奇,我最感到奇异的,是以他那样的奔走革命的忙碌,还有工夫写了许多精明锐利正确的著作,后来仔细研究他的生活,才知道他有许多著作是在流离颠沛惊涛骇浪中写的;是在牢狱里,是在充军中,是在东躲西匿干着秘密工作中写的。”“伊里奇在将被暗刺以前,最后说了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的纪念。”“他在被刺的那一天下午(一九一八年八月三十日),还到莫斯科的米克尔逊工厂(Michelson Factoly)去参加会议,他在这会议里演说词的最后一句是:‘胜利或死亡!’(Victory or death)即不向前求胜利,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伊里奇当时为革命而奋斗的精神,也是我们今日为民族解放和人群福利而应有的奋斗精神!”“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新闻记者,我所以要研究一些思想,是为着做新闻记者用的,更不怕‘牺牲’什么‘尊严和高贵’。或许有些朋友也和我一样地忙于自己的职业,要在百忙中浏览一些关于思想问题的材料,那末这本书也许可以看看,此外倘若抱着什么奢望,那是要不免失望的。”
《<读书偶译>后记》(七月十五日炎暑中挥汗写,记于江苏高院看守分所),收人单行本。
摘要:“我向来有所写作,都偏重于事实的评述;关于理论的介绍,这本译述还是破题儿第一遭,虽则理论和事实本来就不能截然分离的。依我个人看来,——也许是由于我向来工作的性质和方向,——评述事实似乎比介绍理论来得容易些,尤其是比用翻译来介绍理论来得容易些。因此,我在译这本书的时候,时刻注意的是要尽量使读者看得懂;倘若更能进而使读者感觉到不但看得懂,而且觉得容易看,看得有趣味,那更是我的莫大的愉快!同时被羁押的老友李公朴先生听到了我的这愿望,在我看完第一次校样的时候,他自告奋勇,说他愿‘代表’未来的读者,仔细替我再看一遍;每遇有他认为不很容易懂的地方,无论是一字一句一段,都很热心地提出‘质问’,我也很虚心地领教,认为有修改必要的时候,就尽量修改。我在这里应该很诚恳地谢谢李先生。”“张仲实先生的学识湛深,尤其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的造诣,是我所非常敬佩的,我的这本书的第二次校样还请他很仔细地看过一遍。承他给我不少切实的指教,有好几处的名著译文,还承他对俄文原本仔细对了一下。本书里用的画像,有许多都是承张先生替我从各处搜集拢来的。他为了我的这本书,费了不少时间和功夫,这都使我非常感谢的。”“在羁押中写作,不能多带参考书,遇有需要查阅参考的时候,往往写条子麻烦外面的几位朋友,托他们代为一查。受到我麻烦的除张先生外,还有金仲华和胡愈之两先生,我应该在这里一并志谢。”
这篇“新版前言”就以简介韬奋的《读书偶译》为结束语吧,增加一点“胜利”的红色。
二〇一五年七月六日 邹嘉骊
《忆韬奋(精)》是邹韬奋先生幼女邹嘉骊女士汇集乃父生前友好所撰写的悼念、回忆韬奋先生的文章所编录而成的纪念文集。包括中共中央的唁电等文献,友好悼念、回忆的文章、题词、挽词、诗歌等,以及韬奋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所收录的文字,或如盖棺论定总结其一生的精神与志业,或从生活的横截面一事一记、具体而微地展现其为人与做事,更有则着眼于时代背景,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凸显个人与大时代、大环境紧密甚而紧张的关系以及个人厕身其间的应对、抉择与坚守,“勾勒出一幅艰难而复杂交错的战斗场面”,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叠纷呈,相互作用而又彼此影响,参照对读之下,读者定会对韬奋先生,以及那一段的中国苦难史有一番全面甚而全新的了解与感悟。
今年是邹韬奋先生冥诞120周年,在此时出版邹嘉骊编著的《忆韬奋(精)》,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话题性。全书具有丰富而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披露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又充满了历史的温度,也赋予现实更多的正能量,读来真切感人。所收录的文字,或如盖棺论定总结其一生的精神与志业,或从生活的横截面一事一记、具体而微地展现其为人与做事,更有则着眼于时代背景,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凸显个人与大时代、大环境紧密甚而紧张的关系以及个人厕身其间的应对、抉择与坚守,“勾勒出一幅艰难而复杂交错的战斗场面”,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叠纷呈,相互作用而又彼此影响,参照对读之下,读者定会对韬奋先生,以及那一段的中国苦难史有一番全面甚而全新的了解与感悟。此外,邓颖超初版题字与本版邹家华新题写的书名交相辉映,一如韬奋先生的人格,熠熠生辉。而邹嘉骊女士作为编者,为本书所作之前言,试图从乃父的译作中为韬奋先生的行动指导找到理论根据——即马列理论学说,确如篇末所言,为本书增加了“一点‘胜利’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