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大奖获奖作家书系”是10位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联袂推出的佳作。
这是一套有爱、有激情、有温暖向上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充满感动心灵的力量和精彩的想象。正如刘绪源先生所说:感受真生命和真性情,是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这些作品或童趣洋溢,使人不知不觉喜笑颜开;或惊险奇幻,使人不由屏息而读。它们出自名家之手,自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精彩。
阅读名家,是对孩子童年的保护;阅读童书,是给孩子最美的文学花园。翻开这套书,两者皆可满足。
本书为高巧林著的《花季里的红雨伞/中国儿童文学大奖获奖作家书系》。
高巧林著的《花季里的红雨伞/中国儿童文学大奖获奖作家书系》精选了作者近30年来儿童文学创作的精品之作。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叙写少儿朋友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与家长之间所发生的种种故事,细致描绘少儿朋友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感动、困惑和烦恼,再现了当今少年儿童的生活及心灵世界,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气息。
金钩钩,银钩钩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镇北的一个大湖畔,看起来有些偏僻,但环境极为幽静,无论你是悠闲地漫步在校园里,还是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都会让你轻松畅快地呼吸到由湖风飘送过来的清新而温润的空气,都会让你领略到朝暮阴晴变幻多姿的湖光风情。
一个晴朗的傍晚,我走出校门去湖边溜达。举目而望,亮丽的夕阳仿佛把水势浩渺的大湖装扮成了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周边镶嵌着远山近村的倒影,而中间正映照着一层层轻轻荡漾的金波、一只只翩翩飞舞的水鸟,还有一条条慢慢行进的渔船。
尔后,湖风中隐约传来咿咿呀呀的桨声。循声眺望,一条渔船正从“大镜子”里摇过来、摇过来。恍然间,刚才还是菜叶般大小的船影一点点放大、放大,直至放大成一条真实的宽头扁尾的木板渔船:桅杆上挂着白帆,栏杆边晾着湿淋淋的渔网、亮闪闪的鱼钩,船头上的渔夫哼着渔歌,奋力划桨,船底涌起一朵朵浪花;船尾的渔妇一边侍弄着瓦盆里的香葱和月季花,一边吹开行灶里的炊烟……
看着、看着,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渔家少年忽闪一下从船棚里蹦出来,光着鸭蹼样宽大的脚板,敞着纽扣零落的衬衫,而胸膛间、手臂上的一块块肌肉好似青蛙似的跃动。
我定神看时,惊讶了:这小子长得这么黑?!斜阳一照,头脸上、手臂上、脚板上,全都泛起乌油般的光泽,而他的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便在憨厚的乐笑间显得白瓷一般洁白。
“你这小子不会是非洲来的吧?”
“要不,在墨水里洗了澡?”
我自言自语道。
他没听到我在骂他,只顾一步跑到船头上,操起一支长长的竹篙,然后,嚓地点在了湖边的堤岸上。渔船止,最后,晃悠悠地泊在了堤岸边,湖水中泛开一圈圈银亮亮的细波。
“卖新鲜鱼——,’刚才的渔夫和渔妇,也就是他的父母,挽起沉甸甸的鱼篓,把脆生生的叫卖声送到大街小巷。
他就独自小和尚样盘坐在船棚里。然后,取出一只泥乎乎的木盆。我踮起脚尖一看,木盆里储满了肥嘟嘟的蚯蚓,夕阳下,蚯蚓们穿着清一色的“肥皂沫”盛装,在木盆的泥沫里轻轻柔柔地缠绕着、拥抱着、翻滚着,水莹莹、亮闪闪,犹如彩虹闪现、翡翠灵动……
正当我猜想着这些蚯蚓的用处时,他又从船棚里端出一沓装满鱼钩的竹匾。然后,使动灵巧的十指,从木盆里抓起一条条蚯蚓,捏捏揉揉地穿在弯弯的鱼钩上。不一会儿,一根根鱼钩线流苏般垂挂在竹匾沿边,那样子就像装着美味佳肴的餐碟。
当然,我的目光不再囿于蚯蚓和竹匾,而是聚集到了一串串鱼钩上:大弯钩、小弯钩,金闪闪、银亮亮的,哪款不是我从小就迷恋不已的鱼钩?而留存在我记忆里的一次次收获颇丰的垂钓又清晰起来。
这样看着、想着时,我太想与他说话,但他真可恶,只顾变魔术似的把一条条蚯蚓往鱼钩上穿,而全然不理会我正冲着他嘻嘻哈哈耍猴似的闹腾。
“喂,这大大小小的鱼钩都用来钓什么鱼?”我问。
“鲫鱼、鳊鱼、鳗鱼,还有白鱼、黑鱼、黄颡鱼……”没想到,他指着琳琅满目的鱼钩,说得像真有各式各样的鱼在我眼前鲜蹦活跳似的,尽管他说话时口里含了青橄榄似的有些糊舌头,但还是把我吸引住了。
“送我一个鱼钩,行吗?”我直奔主题说。
“行,不过,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他转动着乌黑的眼珠说。
P1-3
我与儿童文学结缘,始于萧袤先生。2004年五一,我们第一次见面。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关注儿童文学。可以说,他是我走上儿童文学之路的引路人。
在此后关注儿童文学的生涯中,与我交流儿童文学最多的是杨小彤、张牧笛、何腾江、刘北、郝天晓、谢鑫、张文俊、李宏声、胡若凡、李化等,稍后又有高巧林、张菱儿、顾鹰、郝周等人。他们都十分有才华,并且十分勤奋。我们的交流,只为儿童文学的梦想,大家一起行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大约十年过去了,他们有的已经成为名家,有的虽未成名但仍然在坚持写作。我的成绩最少,没有写多少关于他们的评论,每每念及于此,辄心生愧意。然而,为他们出书的念头也就此扎进我的心间。
蒙朋友信任,打造一套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集,以彰显新人的实力。于是,我的心愿可以实现了。在我以往的出版经历中,多是给名家出书,没对自己的朋友有过关照,现在把这些朋友会集到一起,也算是对青春的追念,对过去岁月的致意。
在第一批十个作家中,有些是童话作家,比如张文俊、刘北、李宏声、张菱儿、顾鹰等;有些擅长小说,比如高巧林、郝天晓、谢鑫、郝周。他们风格各异,题材不同,各自的文学细胞差异很大,恰恰体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日益繁荣。刘北的童话充满诗情画意,文字雅洁。张文俊勤奋刻苦,落笔幽默好玩,不失赤子之心。李宏声第一次尝试中长篇童话《小猪哼哼》,使他的才华得到进一步释放,标志着他的童话成就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顾鹰稍微晚出,但实力雄厚,俨然后来居上,她的童话在创作上更大胆、活泼、想象新奇。高巧林的创作生涯十分长,小说题材多变,体现了他持久的艺术探索,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郝周与我同龄,又是同学,他最初写儿童文学时就找到我,我鼓励他写,包括几部长篇,我“骗”他说可以出版,只是为了激发他的创作欲望,实现他的文学梦想:又介绍萧袤等师友与他交流,使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写成后,在出版方面我没帮上忙,他自己解决了出书问题,获得了多种大奖,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已是儿童文学界的新星。
看到大家取得这么多成就,我更加迫切要追赶上去,想腾出时间,去他们的文学世界瞧一瞧,写点文字,留点记录。这次出版的演练,就当为日后阅读提供方便吧!
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