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路的启程
1952年,我从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考入沈阳市第十七中学。入学不久后,学生会改选,我被选为学生会文艺部长。直到毕业前,我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1955年的一个夏日,学校里教音乐的杨申如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一张音乐会的票,让我去看当晚东北音专附中的演出。当时我对音乐并不感兴趣,但因为是老师的安排,也就从命了。
那天下午,我先去学校参观了校史馆。那时的东北音专,校舍是建成不久的崭新楼宇,琴房、音乐厅、宿舍、食堂一应俱全,看起来很是壮观。在校史展上,我看到了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与学校师生的合影,颇有大开眼界之感。
原来,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曾经的学院领导有成仿吾、吴玉章、周扬等,后来鲁艺迁到了东北,其中的音乐部分出来成为东北音专。这是一所中学大学连读的学校,学制是高中四年、大学五年,院长是作曲家李劫夫先生。
那时候,我就读的十七中学只有初中部,学校的教学楼也很破旧,跟东北音专相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晚上的音乐会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有小提琴、长笛、二胡独奏,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还有独唱、小合唱、大合唱,这是我第一次到音乐会现场,看得我如醉如痴。之后,我又听人介绍说,读这所学校,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全免,这对我可真是挺有吸引力的,我当时就下决心要投考东北音专。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的活动,其实就是东北音专招生办举办的,意在吸引我们这些中学生前来报考。
我当时的文化课成绩还不错,几乎全部是满分。考试成绩单上记载着:语文5分,俄文5分,几何代数5分,物理5分,地理5分,历史5分,体育5分,音乐5分,化学4分,美术4分。
可现实的问题是,我什么乐器也不会啊!
这时我忽然想起我的二姐夫,他在长春的时候曾经跟一位日本音乐家学过小提琴,后来到沈阳办了一家音乐传习所。我决定去找他学习小提琴。
我在二姐夫的音乐传习所学了一个月小提琴,拉《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第一册,然后就去参加考试了。音乐基础理论的笔试、口试,我的成绩都是优秀,但就是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太低了,记得主考老师听完都笑了。
等到8月发榜的时候,我们班有四位同学非要跟我一起去看榜。他们的名字我还记得,分别是葛宝仁、关树人、王来洲、郭吉宾。对于考东北音专这件事,我虽然心里没底,但也不担心,因为以我的文化课成绩,可以去沈阳二中读高中,那也是一所名校呢!
那一年,东北音专在全国设了四个考区,分别在上海、大连、哈尔滨和沈阳,其中沈阳考区录取11名考生。我正溜达着看榜,一起去的同学大叫起来:“有你!有你!”我们凑过去一看,我的名字下面还有个括号,括号里写着“专业:二胡”,这可太让我意外了!同学看到学校的环境后,特别羡慕地说:“什么专业都行啊,这么好的学校!哎呀,你真是太幸运了!”(P2-4)
吴育绅先生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著作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 冯英
育绅将亲身经历形成回忆录,这是将幸福的感受与大众分享,将感恩的心情回馈于社会的自然反应。
——北京围棋基金会理事长 华以刚
也说说我老爸
在2017年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老爸这本《琴棋春秋》终于出版了。从他在稿纸上写下第一个字到现在,已经过去4年半了。
2007年3月,我妈妈在与胰腺癌顽强搏斗了5个月之后离开了我们。老爸很落寞,我很担心。我想,让他动笔写写过去的事情,回想一些人和事,特别是一生中的开花时节,也许能成为他晚年生活的一个心理寄托。
应该说,我是老爸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持续督促者,也是文章的第一读者。我一边读,一边帮助他做一些文字梳理订正工作,然后就在我的博客上连载。
我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大历史、公众史并列的,开始有个人史的地位了。有一种说法,大历史书写与小历史书写是互补的。只有关注到了普通公民个体的历史,我们才有可能完成内涵更丰富的国家史的宏大叙事。
通过阅读老爸朴素的文字,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历史片段,逐渐展开在我面前。在时光轮辐的飞转中,往事点点滴滴从心头涌起。
我爸妈都是音乐工作者,所以我从小就是那种在乐队的排练声中做作业,看芭蕾舞比动画片还多的孩子。小时候并不以为意,长大后才明白这种环境带给了我什么,那就是在懵懂中感知过艺术的美好,相当于开了一双天眼,懂得生活中除了世俗的成功概念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欣赏和期待的东西。感谢上天让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感谢家中轻松而互相尊重的气氛,感谢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了我,让我成为一个简单的,不世故的人。
说起我爸和我妈的音乐生涯,我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选对专业是多么重要。我妈从小学习刻苦,毕业那年是沈阳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我爸呢,据说啊——据我妈说——不够刻苦,迷恋下棋就不说了,在学校还经常打乒乓球、滑冰……总之,一路玩着就把学业完成了。可是我爸的专业选得好啊,学中提琴的人本来就少,他又是国内第一批,结果一不留神,成了泰斗。我妈就没成泰斗,一辈子淹没在大海一样的小提琴手中,默默无闻。我妈妈是个多要强的人啊……
可惜,我和我弟都没有学音乐,两位音乐家的衣钵没有传下去。
2014年9月23日,《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纪念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老爸作为半个世纪前亲历过首演的乐队成员,被特意请回来参加演出。
在偌大的乐池里,只有两位老人是当年的见证者——我老爸和原中芭打击乐声部长王象荣叔叔。还有几位叔叔健在,但是有人身在海外,有人在医院里了……
那天晚上,还有一些老演员也参加了演出,比如74岁的万琪武叔叔,和差不多岁数的黄民暄、陈介义、曹志光叔叔。他们的名字都打在了侧方的屏幕上,每个人一出场就有热烈的掌声——演员和观众心里都清楚,他们以后可能不再有机会出现在舞台上了。
在熟悉的音乐中,我热泪盈眶,那是我从小听过无数遍的旋律。我知道,这是老爸最后一次参加《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了。
去年春天的时候,我的两位同事继松、田媛,和北京肿瘤医院的医生们共同策划了一个活动。他们计划让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起,在医院完成一次“突如其来”的小型演出,也就是当下流行的“快闪”。
这件事的缘起是这样的——我的同事看到肿瘤医院里的患者都是垂头丧气的,空气仿佛都特别沉重,他们想,也许可以通过音乐来鼓舞大家的精神。
第一次排练的时候,我发现小乐队的弦乐比较弱。怎么办呢?我想,要是老爸能来参加就好了,他几个月前刚刚做完手术,是癌症康复患者,身份也合适。可是老爸退休后很宅,不愿意出门,对邀请他前来参与这个活动,我完全没有把握。
那天,我先试着给老爸播放了一段巴塞罗那银行门前的快闪,老爸看后觉得很棒。我赶紧说,那您想不想参加呢?老爸说,这不是国外的活动吗?我说,我们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演出,您来吧。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老爸欣然应允。整整两个月,10次排练,他一次都没有缺席。有了专业人员的加入,这个音乐快闪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2016年6月14日,数十位医生和患者如约在北京肿瘤医院的挂号大厅里演出了《茉莉花》和《欢乐颂》。138人的志愿团队为此奉献了他们的爱心,大家分文不取,而且摄影师都是自带设备,录制的节目上线后,反响巨大,点击量过千万。我为能跟老爸共同参与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而深感骄傲。
9年前,老爸70岁生日前夕,我曾建议趁此机会召集一次聚会,邀请那些老学生们回来,像20世纪70年代的每个春节那样,大家凑在一起吃顿饭,之后再开个演奏会,每人拉一首曲子,多有意思啊……我在小范围内征求了一下意见,听到的人都很兴奋,纷纷表示要出钱出力,也有海外的学生说时间定了就飞回来帮着做组织工作……可是老爸却不太上心,他说,大伙都挺忙的,还是不要给他们添麻烦了吧。
感谢这本书的出版,让那么多久未谋面的旧友再度相逢。其实在我爸眼里,那些认识几十年的学生,早都是朋友了。大家能够在一本书中相聚,是一件奇妙而令人感慨的事。
老爸70岁那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结尾有两句话,今天找出来放在这里,也算我对《琴棋春秋》这本书出版的祝贺吧——
琴音袅袅 五线谱山远水远 一宇雄心惜白发
棋风朗朗 四方城天大地大 两记妙手映黄昏
吴胜钟
2017年8月
悠扬的琴声激励人的奋进,精湛的棋艺陶冶人的情操。在中央芭蕾舞团近六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就是原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吴育绅先生。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提琴演奏家,吴先生曾长期担任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提琴声部首席,后又担任交响乐团团长,其间还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任中提琴教师。他所带领的中芭交响乐团成功演绎了众多经典保留剧目,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他精心培育的几代优秀中提琴演奏员,均就职于各大交响乐团。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吴先生的教学著作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如今年近耄耋的吴先生仍心系艺术的发展,为中国交响乐教育事业不懈地努力着。中芭为能有吴先生这样优秀的音乐家而骄傲!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真情实感的流露,看到他对中芭的热爱、对音乐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生们的孜孜教诲和殷切期盼。让我们带着对他的美好祝福,一同走进他精彩的“琴棋春秋”!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 冯英
琴是吴育绅老先生的立身之本,他从小就选择了音乐作为终生事业;棋是吴老先生的业余爱好,他一生全身心投入这一个爱好。在琴、棋两个领域,老先生都做到了极致,于是就有了很多丰富精彩的从艺经历,也就有了很多声名显赫的学生和朋友。
吴育绅著的《琴棋春秋--我的音乐生涯60年》分为琴之声和棋之语两部分,讲述了老先生在琴、棋领域的成长履迹与心路历程,并分别以琴、棋为线索,铺开了包括老先生自己在内的众多名家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真实呈现中国音乐、弈棋艺术的发展历程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奇从艺经历,也深刻表达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希望。
吴育绅著的《琴棋春秋--我的音乐生涯60年》的特色在于描述了许多老一辈艺术名家回忆众多音乐、弈棋名家的生动故事,并配有百余张反映时代特色的照片,“实录”老一辈音乐家吴育绅老先生对芭蕾舞剧交响乐的表演经验、中提琴曲目的移植与改编,以及众多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希望,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生动的文字及插图,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