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琴棋春秋--我的音乐生涯60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育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音乐之路的启程

1952年,我从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考入沈阳市第十七中学。入学不久后,学生会改选,我被选为学生会文艺部长。直到毕业前,我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1955年的一个夏日,学校里教音乐的杨申如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一张音乐会的票,让我去看当晚东北音专附中的演出。当时我对音乐并不感兴趣,但因为是老师的安排,也就从命了。

那天下午,我先去学校参观了校史馆。那时的东北音专,校舍是建成不久的崭新楼宇,琴房、音乐厅、宿舍、食堂一应俱全,看起来很是壮观。在校史展上,我看到了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与学校师生的合影,颇有大开眼界之感。

原来,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曾经的学院领导有成仿吾、吴玉章、周扬等,后来鲁艺迁到了东北,其中的音乐部分出来成为东北音专。这是一所中学大学连读的学校,学制是高中四年、大学五年,院长是作曲家李劫夫先生。

那时候,我就读的十七中学只有初中部,学校的教学楼也很破旧,跟东北音专相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晚上的音乐会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有小提琴、长笛、二胡独奏,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还有独唱、小合唱、大合唱,这是我第一次到音乐会现场,看得我如醉如痴。之后,我又听人介绍说,读这所学校,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全免,这对我可真是挺有吸引力的,我当时就下决心要投考东北音专。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的活动,其实就是东北音专招生办举办的,意在吸引我们这些中学生前来报考。

我当时的文化课成绩还不错,几乎全部是满分。考试成绩单上记载着:语文5分,俄文5分,几何代数5分,物理5分,地理5分,历史5分,体育5分,音乐5分,化学4分,美术4分。

可现实的问题是,我什么乐器也不会啊!

这时我忽然想起我的二姐夫,他在长春的时候曾经跟一位日本音乐家学过小提琴,后来到沈阳办了一家音乐传习所。我决定去找他学习小提琴。

我在二姐夫的音乐传习所学了一个月小提琴,拉《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第一册,然后就去参加考试了。音乐基础理论的笔试、口试,我的成绩都是优秀,但就是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太低了,记得主考老师听完都笑了。

等到8月发榜的时候,我们班有四位同学非要跟我一起去看榜。他们的名字我还记得,分别是葛宝仁、关树人、王来洲、郭吉宾。对于考东北音专这件事,我虽然心里没底,但也不担心,因为以我的文化课成绩,可以去沈阳二中读高中,那也是一所名校呢!

那一年,东北音专在全国设了四个考区,分别在上海、大连、哈尔滨和沈阳,其中沈阳考区录取11名考生。我正溜达着看榜,一起去的同学大叫起来:“有你!有你!”我们凑过去一看,我的名字下面还有个括号,括号里写着“专业:二胡”,这可太让我意外了!同学看到学校的环境后,特别羡慕地说:“什么专业都行啊,这么好的学校!哎呀,你真是太幸运了!”(P2-4)

书评(媒体评论)

吴育绅先生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著作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 冯英

育绅将亲身经历形成回忆录,这是将幸福的感受与大众分享,将感恩的心情回馈于社会的自然反应。

——北京围棋基金会理事长 华以刚

后记

也说说我老爸

在2017年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老爸这本《琴棋春秋》终于出版了。从他在稿纸上写下第一个字到现在,已经过去4年半了。

2007年3月,我妈妈在与胰腺癌顽强搏斗了5个月之后离开了我们。老爸很落寞,我很担心。我想,让他动笔写写过去的事情,回想一些人和事,特别是一生中的开花时节,也许能成为他晚年生活的一个心理寄托。

应该说,我是老爸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持续督促者,也是文章的第一读者。我一边读,一边帮助他做一些文字梳理订正工作,然后就在我的博客上连载。

我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大历史、公众史并列的,开始有个人史的地位了。有一种说法,大历史书写与小历史书写是互补的。只有关注到了普通公民个体的历史,我们才有可能完成内涵更丰富的国家史的宏大叙事。

通过阅读老爸朴素的文字,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历史片段,逐渐展开在我面前。在时光轮辐的飞转中,往事点点滴滴从心头涌起。

我爸妈都是音乐工作者,所以我从小就是那种在乐队的排练声中做作业,看芭蕾舞比动画片还多的孩子。小时候并不以为意,长大后才明白这种环境带给了我什么,那就是在懵懂中感知过艺术的美好,相当于开了一双天眼,懂得生活中除了世俗的成功概念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欣赏和期待的东西。感谢上天让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感谢家中轻松而互相尊重的气氛,感谢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了我,让我成为一个简单的,不世故的人。

说起我爸和我妈的音乐生涯,我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选对专业是多么重要。我妈从小学习刻苦,毕业那年是沈阳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我爸呢,据说啊——据我妈说——不够刻苦,迷恋下棋就不说了,在学校还经常打乒乓球、滑冰……总之,一路玩着就把学业完成了。可是我爸的专业选得好啊,学中提琴的人本来就少,他又是国内第一批,结果一不留神,成了泰斗。我妈就没成泰斗,一辈子淹没在大海一样的小提琴手中,默默无闻。我妈妈是个多要强的人啊……

可惜,我和我弟都没有学音乐,两位音乐家的衣钵没有传下去。

2014年9月23日,《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纪念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老爸作为半个世纪前亲历过首演的乐队成员,被特意请回来参加演出。

在偌大的乐池里,只有两位老人是当年的见证者——我老爸和原中芭打击乐声部长王象荣叔叔。还有几位叔叔健在,但是有人身在海外,有人在医院里了……

那天晚上,还有一些老演员也参加了演出,比如74岁的万琪武叔叔,和差不多岁数的黄民暄、陈介义、曹志光叔叔。他们的名字都打在了侧方的屏幕上,每个人一出场就有热烈的掌声——演员和观众心里都清楚,他们以后可能不再有机会出现在舞台上了。

在熟悉的音乐中,我热泪盈眶,那是我从小听过无数遍的旋律。我知道,这是老爸最后一次参加《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了。

去年春天的时候,我的两位同事继松、田媛,和北京肿瘤医院的医生们共同策划了一个活动。他们计划让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起,在医院完成一次“突如其来”的小型演出,也就是当下流行的“快闪”。

这件事的缘起是这样的——我的同事看到肿瘤医院里的患者都是垂头丧气的,空气仿佛都特别沉重,他们想,也许可以通过音乐来鼓舞大家的精神。

第一次排练的时候,我发现小乐队的弦乐比较弱。怎么办呢?我想,要是老爸能来参加就好了,他几个月前刚刚做完手术,是癌症康复患者,身份也合适。可是老爸退休后很宅,不愿意出门,对邀请他前来参与这个活动,我完全没有把握。

那天,我先试着给老爸播放了一段巴塞罗那银行门前的快闪,老爸看后觉得很棒。我赶紧说,那您想不想参加呢?老爸说,这不是国外的活动吗?我说,我们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演出,您来吧。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老爸欣然应允。整整两个月,10次排练,他一次都没有缺席。有了专业人员的加入,这个音乐快闪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2016年6月14日,数十位医生和患者如约在北京肿瘤医院的挂号大厅里演出了《茉莉花》和《欢乐颂》。138人的志愿团队为此奉献了他们的爱心,大家分文不取,而且摄影师都是自带设备,录制的节目上线后,反响巨大,点击量过千万。我为能跟老爸共同参与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而深感骄傲。

9年前,老爸70岁生日前夕,我曾建议趁此机会召集一次聚会,邀请那些老学生们回来,像20世纪70年代的每个春节那样,大家凑在一起吃顿饭,之后再开个演奏会,每人拉一首曲子,多有意思啊……我在小范围内征求了一下意见,听到的人都很兴奋,纷纷表示要出钱出力,也有海外的学生说时间定了就飞回来帮着做组织工作……可是老爸却不太上心,他说,大伙都挺忙的,还是不要给他们添麻烦了吧。

感谢这本书的出版,让那么多久未谋面的旧友再度相逢。其实在我爸眼里,那些认识几十年的学生,早都是朋友了。大家能够在一本书中相聚,是一件奇妙而令人感慨的事。

老爸70岁那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结尾有两句话,今天找出来放在这里,也算我对《琴棋春秋》这本书出版的祝贺吧——

琴音袅袅 五线谱山远水远 一宇雄心惜白发

棋风朗朗 四方城天大地大 两记妙手映黄昏

吴胜钟

2017年8月

目录

 音乐之路的启程

 我的妻子薛学行

 我的儿子小中和小央

 我的姐姐们

 中芭乐队的四位老指挥

 芭蕾舞剧音乐与中提琴声部

 中芭乐队的几位铜管演奏家

 中芭乐队的木管声部

 指挥家卞祖善

 老友金以宏

 师兄姜克

 老大哥李文泽

 大提琴家孙宝琪

 作曲家程恺

 小提琴家夏三多

 中芭的四位画家

 出访欧洲

 台湾之行

 两次担任指挥

 两次担任乐队首席

 司徒兄妹

 隋克强教授和赵惟俭教授

 中提琴家何君恒

 翻译《中提琴艺术史》

 三届中提琴演奏会

 两位“老学生”

 第一位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

 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生们

 中央民族大学的几名学生

 三位摇滚青年

 刘勇

 宋丹秋

 张金春和他的中提琴独奏音乐会

 三位来自社会的学生

 两位记名学生

 这十年教过的孩子

 从沈阳到北京

 1964年的全国棋类比赛

 认识围棋 喜欢围棋

 两盘没有下完的棋

 百花奖围棋邀请赛和首都文艺界围棋联谊会

 中日文艺界围棋交流(上)

 中日文艺界围棋交流(下)

 “棋圣”聂卫平

 刘文龙与卜大炜

 赵玉生与武兆宁

 网上下棋

后记一 也说说我老爸

后记二 琴棋春秋

序言

悠扬的琴声激励人的奋进,精湛的棋艺陶冶人的情操。在中央芭蕾舞团近六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就是原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吴育绅先生。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提琴演奏家,吴先生曾长期担任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提琴声部首席,后又担任交响乐团团长,其间还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任中提琴教师。他所带领的中芭交响乐团成功演绎了众多经典保留剧目,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他精心培育的几代优秀中提琴演奏员,均就职于各大交响乐团。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吴先生的教学著作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如今年近耄耋的吴先生仍心系艺术的发展,为中国交响乐教育事业不懈地努力着。中芭为能有吴先生这样优秀的音乐家而骄傲!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真情实感的流露,看到他对中芭的热爱、对音乐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生们的孜孜教诲和殷切期盼。让我们带着对他的美好祝福,一同走进他精彩的“琴棋春秋”!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 冯英

内容推荐

琴是吴育绅老先生的立身之本,他从小就选择了音乐作为终生事业;棋是吴老先生的业余爱好,他一生全身心投入这一个爱好。在琴、棋两个领域,老先生都做到了极致,于是就有了很多丰富精彩的从艺经历,也就有了很多声名显赫的学生和朋友。

吴育绅著的《琴棋春秋--我的音乐生涯60年》分为琴之声和棋之语两部分,讲述了老先生在琴、棋领域的成长履迹与心路历程,并分别以琴、棋为线索,铺开了包括老先生自己在内的众多名家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真实呈现中国音乐、弈棋艺术的发展历程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奇从艺经历,也深刻表达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希望。

编辑推荐

吴育绅著的《琴棋春秋--我的音乐生涯60年》的特色在于描述了许多老一辈艺术名家回忆众多音乐、弈棋名家的生动故事,并配有百余张反映时代特色的照片,“实录”老一辈音乐家吴育绅老先生对芭蕾舞剧交响乐的表演经验、中提琴曲目的移植与改编,以及众多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希望,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生动的文字及插图,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