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著的《陈潭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1896-1943)/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讲述了1920年,陈潭秋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任社长。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回武汉后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1923年2月发动与领导了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
陈潭秋是党早期革命历史上的“救火队员”,哪里有事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出席了中共一大。历任党在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新疆等地区的主要负责人,参与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艳著的《陈潭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1896-1943)/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图文并茂,以生动的笔法集中展示了陈潭秋领导工人运动,为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光辉一生。
造就改造社会的人才
思想转变与行为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陈潭秋致力于教育事业,以达到其“造就改造社会的人才”的社会理想。他于1920年春任教于武汉中学,1921年又与倪季端、钱介磐等创办共进中学,1921年秋,他还到湖北女师任教。陈潭秋通过教育实践反思教育感悟,促进他最终完成了思想转变,而反思感悟也指导其教育实践,推动其实现自我改造。这些使他的教育实践呈现出关注现实社会、反抗阶级压迫、扫荡封建思想、寻求革新的时代气息,使他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变革性和斗争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首先,陈潭秋大胆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着力变革学校的管理方式。武汉中学实行男女合校是开创先河之举。而在共进中学,陈潭秋在办学之初,就在学校大胆采用不设校长(只设名誉校长),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决策通过各主任会议解决的特色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类似于现在的“校务会议”,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分工负责。在学校的管理上,广泛吸收半数以上的教职工担任董事,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在教育教学理念上,采取自动自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着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据记载,当时武汉中学的学生大半升入国内著名大学或军事学校等,日后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致力于服务社会国家的杰出校友,社会影响成绩卓著。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陈潭秋这一批人在办学和治校方面顺应了时代潮流,找到了正确方向,即使以现在的教育改革眼光来看,仍然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其次,陈潭秋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内容,着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在语文教学方面,他大胆改革,积极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教学和白话文写作,从形式和内容上彻底解放学生。在课程结构方面,陈潭秋十分注重思想教育内容的教导,以及对学生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他反复教育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从分析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历史的兴衰更迭,要深人历史现象的背后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规律,而不能被朝代更迭、帝王变换等历史表象所迷惑。陈潭秋在教学中注重穿插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的内容,着力启发学生的民主觉悟和革命意识。他深刻揭露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经济根源,指出消除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本出路在于彻底改变现存的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基础。陈潭秋曾经在武汉女师担任过国文教员,在教学中,他针对女师保守僵化的校风,有意识地增加部分讲授新文学、讨论妇女解放的内容,还积极向学生们讲述宣传十月革命,给学生打开一扇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冲破封建囚笼的心灵之门,引导她们走上一条彻底掌握自己命运,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道路。
最后,陈潭秋大力提倡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陈潭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寻求革新的时代气息,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现实社会。他教育学生不能做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而是既要刻苦学习,又要关心社会,接触民众,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提高,增长才干,丰富阅历。陈潭秋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因此,他经常指导学生们成立读书会、青年励志社等各种学生组织,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讨论,并深入社会重大革命事件中去接受实际锻炼和洗礼。在他的影响下,附小高年级的一部分学生积极参加了纪念五四运动的游行、声援了二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等,在广阔激荡的社会大熔炉中锻炼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革命储备了人才。(P23-2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史。在90多年的工运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工运英烈。他们为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记录这些工运英烈对中国工人运动作出的贡献,回望中国工会走过的光辉历程,传承中国工会的光荣传统,我们策划出版了《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遴选了10位工运英烈,分别是:王荷波、邓培、许白昊、杨殷、李汉俊、李启汉、陈延年、陈潭秋、罗亦农、赵世炎。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发展的推动者。他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凸显了中国工运英烈的杰出贡献,有助于启发和激励当代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光荣传统,牢记历史使命,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丛书的出版也将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献礼之作。
丛书作者均为党史、工运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写作上摒弃了对史料进行毫无技术性、创新性的堆砌,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充分理解和吸收,转换为具有时代特征和文学性的文字表述方式,同时注意挖掘考证新的史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无论在研究记述的深度,还是在全面、系统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少内容填补了研究及资料方面的空白。因此。丛书有较高的史料和宣传价值,是一套既具有思想高度又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值得一提的是,《李汉俊》《罗亦农》《许白昊》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1&ZD079)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本丛书从策划到成书的时限紧迫,因此在文稿内容、图片组织上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欢迎各界读者进行批评指正,并希望能够在未来修订出版时加以完善。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