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宗南全传(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经盛鸿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经盛鸿著的这本《胡宗南全传(上下)》讲述了黄埔系的首领胡宗南的一生。他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但曾几何时,他随着国民政府的冰山崩塌,也迅速从其“事业”的顶峰上跌落下来,从陕北败退到关中、从关中败退到陕南,从陕南败退到四川,从四川又败退到西昌,最后,其部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胡宗南只身逃回台湾,遭弹劾,受冷落。但他又挣扎着站起来,先后出任大陈岛与澎湖岛的国民党军“司令官”,直至1962年2月油枯灯尽病死台湾。

内容推荐

经盛鸿著的这本《胡宗南全传(上下)》介绍了,胡宗南是民国史上、国民党内一位重要而又复杂的政治军事人物,是蒋介石手下一位最重要的军事将领,是蒋介石的爱将与黄埔系的首领人物。其一生,曲折复杂,丰富多彩,从少年求学,到投军黄埔、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身经百战,赢得蒋介石的宠信,成为坐镇西安、统帅数十万大军的“西北王”。然而曾几何时,当他在1947年3月率军攻占中共首府延安、走上他人生的“顶峰”时,也是他走向败落的开始:从陕北败退关中,又从汉中败退西南,“西北王”成了“西南王”,最后在川西全军覆没,只身逃至台湾,遭弹劾,受冷落,又挣扎着爬起来,改名换姓守大陈,看海听涛防澎湖,直至1962年2月病故于台北。胡宗南的一生可以说是民国史的缩影!

目录

第一章 从小学教员到黄埔学生

 (一)少年时代

 (二)从孝丰县城小学教员到投笔从戎

 (三)二十九岁的黄埔军校一期生

 (四)东征中崭露头角的机枪连排长

 (五)在左右派的斗争中向右转

 (六)北伐军中的上校团长

 (七)在四一二事变前后的上海与南京

第二章 征战南北军阀混战

 (一)龙潭战役的生力军

 (二)黄埔系军事集团的支柱

 (三) “二期北伐”,结识戴笠

 (四)征桂、战冯、讨唐

 (五)中原大战中的“天下第一师”师长

 (六)力行社“十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

第三章 “追剿”红军进军西北

 (一)入皖“围剿”红四方面军

 (二)第一支进驻西北的中央军

 (三)遣部入川激战广昭

 (四)与长征红军血战草地

 (五)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第四章 在西安事变前后

 (一)北上南下,升任第一军军长

 (二)重回西北,收到周恩来密信

 (三)山城堡之败

 (四)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和派”

 (五)移驻徐海,对日备战

第五章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上)

 (一)血战淞沪

 (二)豫东迎战土肥原师团

 (三)防守信阳的功与过

 (四)坐镇关中的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五)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与战干四团

 (六)他精心选择的机要秘书竟是中共秘密情报人员

 (七)胡宗南身边的中共秘密情报网

 (八)筑起“防共长城”

第六章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下)

 (一)再次跃升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二)未及实施的“闪击延安”

 (三)接待周恩来——在酒会内外的失败

 (四)赶走熊斌 控制陕政

 (五)灵宝抗击日军稳定关中

 (六)就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闹剧与喜剧

 (七)豫西、陕北两面作战

第七章 又一次走向国共内战战场

 (一)郑州受降,晋加上将军衔

 (二)“马前一卒”与“黄陆浙一”

 (三)“直捣延安”的计划被蒋介石“暂缓”

 (四)晋南痛失“天下第一旅”

 (五)进攻“囊形地带”与西华池之战

第八章 从进攻延安到撤离延安

 (一)蒋介石急令胡宗南攻取延安

 (二)胡宗南的“攻延方案”被秘密送往延安

 (三)攻占延安——“华而不实的胜利”

 (四)踏上延安土地遭到的当头一击

 (五)导演接待中外记者的闹剧

 (六)陷入毛泽东的“蘑菇战”中

 (七)五十二岁的新郎

 (八)接待蒋介石到延安“视察”

 (九)沙家店之败——陕北战场形势的逆转

 (十)清涧被克——延安以北全部丢失

 (十一)保密局行动处处长来西安破案

 (十二)整二十九军宜瓦丧师

 (十三)胡宗南受到“撤职留任”的处分

 (十四)逃离延安一“重点进攻”的彻底失败

第九章 兵败关中

 (一)西府之战围歼彭德怀功败垂成

 (二)渭北三败--

 (三)被中共宣布为第三十名“头等战争罪犯”

 (四)不战而弃西安

 (五)胡马“联合”反扑的失败

 (六)被赶出关中的扶郿之役

第十章 汉中徘徊

 (一)退守秦岭——“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二)与宋希濂密谋移军滇缅边界

 (三)反扑宝鸡再遭失败

 (四)蒋介石拒绝了胡宗南的撤军方案

 (五)经营大巴山防线

 (六)拒绝周恩来的说降

 (七) “西北王”永别西北

第十一章 川康覆灭

 (一)退守秦岭——“中国的马其诺防线”

 (二)与宋希濂密谋移军滇缅边界

 (三)反扑宝鸡再遭失败

 (四)蒋介石拒绝了胡宗南的撤军方案

 (五)经营大巴山防线

 (六)拒绝周恩来的说降

 (七)“西北王”永别西北

第十二章 海岛暮年

 (一)不同意蒋介石的“川西决战”计划

 (二)“西北王”变成了“西南王”

 (三)镇压刘文辉与邓锡侯的“反叛”

 (四)成都陷入重围

 (五)胡宗南军事集团的覆灭

 (六)徒劳的西昌挣扎

附录一 胡宗南生平简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一)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物

 (二)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物

 (三)中国香港地区出版物

试读章节

(五)在左右派的斗争中向右转

在1924年底到1925年,在黄埔军校不断发展与东征胜利过程中,在广州革命阵营内部,国、共两党、左派与右派的矛盾与斗争,愈来愈激烈与公开。这种情况在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后更为明显。就在胡宗南两次随军东征时,黄埔军校的学生与毕业从军的黄埔军人中,先后成立了“左”倾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右倾的“孙文主义学会”。

先是在1925年1月,共产国际派到广东任革命政府顾问的鲍罗廷,在黄埔军校中发起组织“青年军人社”,未久,改为“青年军人联合会”,于1925年2月1日,即第一次东征出发的前一天,正式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领导下的一个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核心的团体,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与骨干分子,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中,有李之龙、蒋先云、周逸群、傅维钰、徐向前、陈赓、王一飞、许继慎、左权、陈启科、黄鳌、李汉藩、杨其纲、袁策夷、刘云、张际春、余洒度等;在黄埔军校的教职员中,有金佛庄、郭俊、唐同德、茅延桢、鲁易、胡公冕等。该会规定,凡是黄埔军校的同学,都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员。会址先后设在广州的小市街、大沙头、南堤的二马路、肇庆会馆等地。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和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的周恩来等人,在背后支持他们,但不出面。“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发行会刊《中国军人》,始为旬刊,后改为月刊,宣称“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及宣传本会工作,唤醒全国军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共的思想理论和主张。此外,该会还出版了《青年军人》《三月刊》《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以及专门向士兵宣传的小册子《兵友必读》。《中国军人》从最初的每期五千份增加到一万份,《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由于读者“索阅日多,每期印行三万份,尚觉不敷”,影响越来越大。该会在其存在的18个月中,在广东与全国各地,共发展会员达2万多人。

“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思想与活动,引起了黄埔军校中思想右倾的学生贺衷寒、冷欣、缪斌、曾扩情等人的日益强烈的不满。他们为了与“青年军人联合会”相对抗,在第一次东征出师前数日的学生聚餐宴会上,由贺衷寒起草了一份发起组织“孙中山主义研究会”的油印倡议书。当时,贺衷寒在1924年11月从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任军校政治部上尉秘书,后任军校入伍生总队政治部主任。到1925年4月,第一次东征期间,冷欣等右翼学生,集合30多人,在广东梅县召开筹备会议,酝酿正式成立组织。1925年4月24日,由贺衷寒、缪斌等人发起,“孙中山主义研究会”在潮州宣布成立,后该组织改名为“孙文主义学会”,右翼分子纷纷加入该会,贺衷寒、潘佑强、肖赞育、邓文仪、杨引之、冷欣、缪斌、曾扩情、蒋伏生等人成为该组织的骨干分子。“孙文主义学会”出版了《革命导报》等刊物,组织了“青白剧社”,高举信仰、研究、宣传、实行孙文主义的旗号,标榜自己是孙文主义的忠实信徒,宣扬“一个主义”“一个党”,宣称“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行不通,只有三民主义能救中国”,公开与“青年军人联合会”相对抗。贺衷寒在所写《孙文主义学会的使命》一文中,说:“中国国民党的党员,如果不是孙文主义的信徒,和孙文主义的同志,就是中国国民党的叛逆,中国国民党的寇雠。”军校校长蒋介石,军事总教官何应钦,先后任军校教授部主任、教育长的王柏龄,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教职员顾祝同、刘峙、林振雄、徐桴、王文翰、童锡坤、张叔同等,还有“虎门要塞司令陈肇英、海军将领陈策、欧阳格,公安局长吴铁成”,都支持他们,但大多不公开出面。

这样,在黄埔军校师生与已经毕业的黄埔军人中,成立了两个对立的组织,左、右两派的分化日益明显,矛盾斗争不断加剧。“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两派组织的成员,经常在军校的剧社组织、报纸杂志宣传上,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甚至发生冲突、殴打。P33-35

序言

黄埔系是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内部一个最重要的军政派系,是蒋介石及其政权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大陆横行二十余年,1949年退居台湾后,仍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埔系的首领胡宗南,则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 “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但曾几何时,他随着国民政府的冰山崩塌,也迅速从其“事业”的顶峰上跌落下来,从陕北败退到关中、从关中败退到陕南,从陕南败退到四川,从四川又败退到西昌,最后,其部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胡宗南只身逃回台湾,遭弹劾,受冷落。但他又挣扎着站起来,先后出任大陈岛与澎湖岛的国民党军“司令官”,直至1962年2月油枯灯尽病死台湾。无疑,胡宗南是民国史,特别是民国军事史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要深人研究民国军事史、北伐战争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国共关系史乃至台湾近现代史,都不能不研究黄埔系,也不能不研究黄埔系的首领人物胡宗南。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黄埔系以至胡宗南,都一直是民国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时至今日,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港台地区,都还没有出版详尽科学的学术专著,甚至有关的研究论文也很少,有的只是一些片断的回忆文章,以及台湾地区出版的年谱、纪念集之类,既缺乏史料的翔实性,又失之于判断评价的感情偏颇。因而使得广大读者对胡宗南等黄埔系人物缺乏系统、真实而深刻的了解。

笔者作为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与民国史的研究者,有鉴于此,多年来一直想写出一部胡宗南传记,并要求此传记达到:史料务求详尽而准确,立论务求客观而公允,文字力求流畅而生动,全书力求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何其难!除作者主观的因素外,客观困难也不少。首先是胡宗南一生经历史事太多,史料浩繁而复杂,有许多散失在海峡彼岸,搜集阅读之困难可以想见。而对胡宗南这样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作出科学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慨叹研究现代史比研究宇宙史还难,不为无因。基于此,曾使浅陋如笔者一度想搁笔。

但历史工作者的责任感,师友的鼓励与帮助,使我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投入对胡宗南的研究。而此后现代史研究与写作条件的日益改善,大量史料(包括港台地区的史料)的公开发布与得以阅读,给我提供了很大方便。尤其是我读到周恩来写给胡宗南的书信与关于胡宗南的讲话,更使我在研究与探索的路上,信心大增。在1965年7月16日,即胡宗南病逝三年多以后,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谈到了胡宗南。他说:  胡宗南,我和他打过交道,他一生“反共”或者主要方面是“反共”的。但听说他进黄埔前当小学教员,蛮有点正义感;进黄埔后,他和蒋介石搭上了“老乡”,跟着蒋介石跑,这当然不好。但在上海、在黄河流域,他也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兵败大西南,也对抗过蒋介石……要写好他们,还是鲁迅先生总结《红楼梦》的经验,“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周恩来还说:作为实践中主体的“人”,也不能不受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要写好国共双方的将领,还要深刻揭示这些将领与环境、与历史的真实关系。要不然,为什么同是黄埔学校的学生,有的成了我们的将军和元帅,有的却跑到台湾海峡那边去了。这一点写好了,作品就有厚度!一个将领,可以写出一个朝代的兴衰(刊《浙江作家报》第47期)。

周恩来的上述讲话,无疑是对胡宗南比较深刻而完整的历史评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周恩来是水平最高、威信最高的一位领导人,又是对胡宗南接触最多、相知最深的一位领导人。用周恩来的这些讲话精神去分析有关胡宗南的史料,我感到心里越来越有了底。于是,我拿起了笔,开始了探索与写作的历程……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原主任、江苏省历史学会原会长茅家琦教授等诸多师友的指导与鼓励。在2004年2月、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有机会三次到台北访学,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国史馆”,看到了《胡上将宗南年谱》《胡宗南先生日记》《胡宗南先生四书》等珍贵史料,得到了陈永发院士、张朋园教授、吕芳上教授、黄自进教授、张力教授、刘维开教授等的指点与帮助。我亲爱的女儿经姗姗在读研究生期间,不顾疲累,帮我搜集史料和电脑打字。团结出版社的张阳女士更是对本书的写作与出版,给予了无数的关心与帮助。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特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经盛鸿

2017年4月

干南京师范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