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洲细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泽民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去找阿蒂拉,要逆行穿过一条时间的隧道。

他住在布达佩斯八区的铁巷里。那是一条不长的窄街,夹在大环路与小环路之间,是帝国时代的老城区。街里的房子大多有上百年历史,墙体很厚,门洞幽深,举架很高;由于年久失修,临街的外墙大多墙皮剥脱,斑斑驳驳。可以看到裸露出黑砖、电线、管道和松动的砂浆;在有的门外墙上钉了两三块数字不同的门牌,或红或蓝或白或新或锈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并列着,显然是在不同的时代被钉上去的。不管人们留下这些牌子是出于懒惰,还是恋旧,毕竟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每块门牌述说着一段历史的结束或开始。

曾几何时,这片街区曾是一战前后新兴市民阶层的居住地,街里盖的都是豪华、宽敞的大公寓楼,许多人家里有比卧室还大的门厅,有的还特别设有窗子开向通风井的吸烟室。用人的屋子有两个门,一扇开向厨房,一扇开向楼道或悬廊,后楼道里还有用人的专用厕所。这条街里的房子大多建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不少楼内在二战前就已增设了电梯。如果留心细看,你在这条街上能找到巴洛克风格的屋顶、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门楣,还有分离派令人眼花缭乱、辨不清结构的繁复装饰。在老楼中间,偶尔夹着一两栋跟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的社会主义时期建的水泥楼,从楼层高矮就可以辨出:老楼的三层是新楼的四层……想来,那是在二战空袭中被炸掉房屋的废墟上建的,低矮,简陋,左右两边露出隔壁老楼的高大防火墙,灰头土脸,感觉像被两个大人夹着的孩子。人们通常认为,时光流逝,历史进步,其实未必,从这条街上的建筑上看,就是退步的。

铁巷里的每栋楼每个门洞每个窗口都在无声絮叨着百年的故事,有辉煌有破败有家史有绯闻有战争有和平,还有和平时代的刀光剑影。百年里,布达佩斯人经历了一战、二战和冷战,建筑上许多的细节已被浮尘和烟灰覆盖,窗台上鸽子屎日复一日地流淌、累积,形成一道道白色条纹,变成像石头一样坚硬。如果你仰着脖子在墙上找,很快就能发现零星散布或连成弧线的弹孔,有的水泥墙被打掉一块,有的砖墙被击碎一角,这些都是10月巷战的记忆,血迹早已被冲刷干净,弹壁仍睁着惊悚的眼睛。就在那年的10月23日,匈牙利人推倒了雕像,赶走了拉科西,纳吉出任了几天总理;但是某国很快出兵,坦克横行,炮火轰隆,全城巷战。

我在凯尔泰斯的《英国旗》里译过一段令人窒息的记述:“每辆坦克在继续行驶之前,都要射出一发一一而且是仅仅一发一一炮弹,似乎是要比一个万一可能浮现出来的闪念还要快。每辆坦克开炮的位置、方位和靶心都一模一样,就这样,一辆又一辆的坦克一连几天将炮弹射向同一栋年久失修了的、装饰派风格的居民楼一层的外墙上、窗户上和房间内的墙壁上,这个一天比一天逐渐扩大的窟窿,看上去就像一具尸首临死前惊惧张开的嘴巴,现在又被人逐个敲掉了所有的牙齿。”

我对这条街很熟悉,一是我打工过的一家华人报社编辑部就在铁巷隔壁,二是几年前我想买房,看过一套房就在阿蒂拉的楼上,那是一套在老楼顶上加盖的公寓,屋子很矮,墙体很薄,冬冷夏热,不过采光好,风景好,可以望到铁巷口那家百年的医院。

铁巷医院非常有名,被称为匈牙利现代外科的摇篮。

P1-3

后记

我总是觉得,像“半个世纪”这种词只适合说别人,说那些秃头、长髯、皱纹满脸的老者。由于长期漂泊的缘故,不停的变化是我误觉衰老跟自己永无干系。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不想面对,时间照样流逝,单从吃喝拉撒的年头算,光阴在我身上已流过了半个世纪,而且是不带引号的。只是,我还喜欢在朋友们跟前嘴硬,狡辩自己还年轻,只有二十六岁,理由是1991年的出国将我的生命切割成两半——前一半属于集体的,后一半属于个人的,前一段属于“度过的”,后一半属于“活过的”……其实,我这么说并不算是“狡辩”,想当初,二十六年前,当列车载着我驶出国门的时刻,我真觉得被再次娩出。

回顾这前后的两段时光,的确不仅只是空间的变化,而是关于自己的一切——内容,节奏,质量,方向,机会,强度,可以说“所有的一切”——这种变化是彻底的,微妙的,总是隐含着意外的兴奋。对我来说,出国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分水岭,我时常回想起那次不大可能重复了的漫长旅行,那发黄褪色的画面:在老北京站的国际站台上,一群朋友为一个人送行;之前的一夜,是在二、三十位朋友的陪伴下度过的,一同唱歌,分别低语,一肚子话的沉默,在父母琐碎的唠叨中收拾行李;铅灰色的霜晨,在还没有私家车的日子,居然有四辆车等在楼门外;站台上熙熙攘攘,由于送行的朋友太多,父母没有机会单独嘱咐儿子,感觉反倒成了外人;父亲一张张地为我和大家合影,事后我才意识到,我居然没有跟父亲的合影。列车开动的刹那,母亲向前冲出几步,隔着灰蒙腌臢、满是划痕的双层车窗抚摸我流泪、哭泣、变形了的脸;父亲一动不动地站在人群背后,望着我,并没有挥手(也许他不习惯表露儿女情长,也许由于他自己是一个闯南走北的人,所以并不觉得儿子远行是多大的事请。四年后我第一次返乡,父亲病危)之后,列车颠簸,驶出冷漠的北方风景,穿过风韧割脸的蒙古草原,穿过荒凉、苍茫的戈壁和西伯利亚无人区,也看到了贝尔湖畔的白桦林……由于北京到布达佩斯国际联运解体,在北京我只能托人买到去莫斯科的车票。我在莫斯科滞留了三天。不过有失有得,莫斯科成了第一座我看到的欧洲城市,即使萧条,也大气磅礴。我去了一趟红场,瞻仰了传说中的遗体,逛了连买扣子、线帽都要排长队的百货商场,并在一片小树林里散步,体验了唱过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事后回想,那段旅程本身就像戏剧的开场,带着冒险色彩。

莫斯科的出租车司机都不懂英文,连railway station(火车站)都听不懂,我只好跑到中国使馆请热心的门房找人写了一张俄文字条:我要去莫斯科基辅火车站。每天,我都像哑巴似的拖着行李到街上拦车,掏出字条给司机看。

在火车站高大、无序的嘈杂售票大厅内,我守着一只35公斤重、没有轱辘的黑人造革箱子和一提包书绝望地等票,名副其实地“等”,如守株待兔,连续等了三天。票贩子都是俄罗斯人,跟他们一句话都说不通,他们向我兜售的票上我一个字母也不认识,搞不清真假。到后来,感觉简直是坐以待毙,但又别无选择。幸好在走投无路时,遇到一位过路的中国留学生,他热心地告诉我,从莫斯科到布达佩斯的票根本买不到,他建议我去买一张从莫斯科到基辅的车票,上车后塞给列车员10美金,保证会放行,暑假时他就这么干过。保险起见,我请他帮我写了一张俄语字条揣在兜里。

……

欧洲人普遍爱读书,读书的人多,城市的人文气息自然会浓。我很爱讲一件布拉格小事,这么说并不夸张——我爱上那座城市,就因为一个读书的人。第一次去布拉格,我坐了一夜火车,当时捷克还没有人申根。抵达布拉格时是清晨上班高峰,地铁车厢内乘客很多,我被紧紧地夹在中间,过了一两站地,一个瘦长、金发、穿条绒修身外套的小伙子挤进车来,脖子上系了条素色纱巾,不扎眼,却很养眼。上车后,他靠到一根金属杆上,掏出一个小开本精装书,旁若无人地开始读起来。地铁咣当咣当摇晃,他半长的发梢悬在额前,皮肤白皙,睫毛很长,神情专注。我好奇地凑近望了一眼书页,即便不懂捷克语,也可以断定他读的肯定是一本诗集。那个场景。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穿越剧情节,不知是真实的错觉,还是错觉的真实,在2l世纪初的布拉格地铁上遇到一个相貌精致的年轻人读诗集,这雪莱、拜伦时代的情调给我带来的冲动和感动,让我至今无力用文字复述。就是那一刻的浪漫,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

住在欧洲是幸运的,可以自由地活着,可以自由地行走,可以自由地想或不想,可以自由地记忆和回忆。尤其在我住她写她翻译她多年后,我成了她的一部分。对我来说,欧洲文化并不是那些名画名胜,那些只是欧洲的衣裳,真正的欧洲是生活中的细节和细节中散发的人文味道。

十年前,女作家方希把我介绍给女编辑陈溶冰,拉我下水,给《深圳商报》的万象副刊写了十年的文化专栏,每周一篇,几乎从未中断,积攒下来有数百篇。第一次结集出版就是董兆林兄的主意,那本书的书名都是他起的——《欧洲的另一种颜色》,时隔十年,这本集子的面世又源于他隔山隔水的约稿,理当谢他。这本书选人的篇目大多是我近几年为国内报刊写的专栏文章,其中有几篇是妇匕京晚报》的孙小宁和《中国新闻周刊》的陈晓萍约的专栏文章,一并感谢。书中的图片有几张是我自己拍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好友佟伟、魏翔和我弟弟余伟民等提供的,为文字提供了视觉的细节。这50篇散文凑在一起,乍看没有主题,恰恰这就是主题,想来欧洲人的生活本来就是肆意、散漫的。

推土机本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奇怪的是这个推土机的吓人的大铁铲举在空中,开到小街的一端,掉了个头又开回来,在书店门口停了一会儿,又突突地开到了小街的另

目录

铁巷

活着

奶奶耳背

拒绝成长

孤独很残酷

第八宗罪

高卢雄鸡

惩罚汽车日

人像模特

吻疗

无神论的神

双胞胎

垃圾信箱

秃头天使

空中教堂

爱屋不及乌

捡破烂

家有壁炉

目不识珠

鱼缸里的鱼

按摩

国王浴室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洛可可女人

司汤达综合征

高跟鞋的性别

瑞士衣柜

逃亡的幸运

长发男人

贝拉的同谋

“小大国”

老外爱起中国名

每个人都是少数者

倚老卖更老

母性崇拜

我爱坐台

你抑郁过吗?

卖报叔

画框里的开关

购物狂

情人节

猎鹿记

金虎

谜语和俗语

人性化机器

洋局长

连体夫妻

七星瓢虫

编号的药丸

蓝信封

柏林约会

我习惯了这里的人情味(后记)

内容推荐

上世纪90年代初,余泽民到匈牙利生活,从陌生到熟悉他走过了独特的道路。因为有那么多文化之间的碰撞,引起他以文学的手法描写身边事物的想法。在他笔下的布达佩斯,和其他的匈牙利的地方,人民,都通过点滴小事展示出深藏的文化品性。温情随时流露的人民,让他越发喜欢那里。尽管也有不让他喜欢的地方。在那里,令他感受到多样的人情味之美。

《欧洲细节》由余泽民著。

编辑推荐

1,余泽民写作经验丰富,曾经获得匈牙利文化贡献奖,以及海外文学最高奖——中山文学奖等等国家级奖项;

2,作者的文字简洁而生动,多年的小说创作经历使得作者对描摹对象的描写细致而生动,这种优势表现得如此明晰,令整部作品具备了独特的生命色彩。

3,《欧洲细节》对东欧生活的现实性做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对许多即将有同类经历的后来人具有参照意义。

在欧洲旅游,大凡对艺术敏感主人,耳朵里常会听到这么几个词古典,哥特,巴洛克,涪可可,印象,达达,野兽,波普

如果你细心琢磨,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艺术风格的名字是反对者给起的,原本带着轻蔑和讥讽。除了古典,切都是古典的敌人,唯有“洛可可”,叫得娇滴滴甜蜜蜜,像女人的娇嗔,不疼不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