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墨磨人生/开卷十五年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开卷》已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百数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滩漫拾》、《枕边所读》四本。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分册《墨磨人生》精心挑选吴小如、黄裳、王世襄、钟叔河等名人畅谈读书及人生感悟的文章,见解独到,妙语连珠,思想深刻,发人深思。

内容推荐

书香隽永,情致宛然,大师风采,学人情怀,昭然纸上,为读书人、爱书人不可错过的珍藏卷本。

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这本《墨磨人生》从《开卷》杂志已刊发的约文章及未刊稿中,精心挑选吴小如、黄裳、王世襄、钟叔河等名人畅谈读书及人生感悟的文章,见解独到,妙语连珠,思想深刻,发人深思,文学性与思想性兼而有之。掩卷思之,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目录

何满子 戏法史观

文洁若 纪念萧乾创办《中国简报》七十周年

车 辐 “吃安逸了”怀故人

陈丹青 展墙告白

丰一吟 天于我,相当厚

桑 农 “与我相合”

龚明德 徐志摩为编校发脾气

戴 煌 且说蜗牛居

叶至美 去八条

戈 革 他们仨

吴小如 学术“量化”误尽苍生

宫 玺 听艾青议诗

辛 笛 无题

于光远 双浅斋

方 成 一个难题一一谈幽默

刘春杰 我和我的画

罗文华 秀才人情纸一张

陈乐民 我们还需要“启蒙”

毕克官 出书的遗憾

王伟强 诗人的银行生涯

戈 革 常恨乾坤有外行

文洁若 老舍名著《猫城记》的启示

谢蔚明 刘晓庆和她的《我的路》

林 非 对于评价周作人的点滴想法

吕 恩 长虹永存

戈 革 我送给于光远先生的几色寿礼

彭燕郊 书人雅号

吴小如 “汉化”的力量

秋 禾 巴金的“书与人”

黄 裳 书缘小记

桑 农 马悦然讲的两则轶事

周翼南 曾卓的“还书信”

李福眠 王云五主编《人人文库》

龚明德 “珍视每一滴文人的心血”

赵 鹏 张孝若诗赞胡适之

王圣思 诗情诗谊长存

徐明祥 侯井天与《聂绀弩旧体诗全编》

钟叔河 张公诗序

吴振武 关于冯文炳的一个笔名一一法

舒 芜 扬之水的学术成就

朱 健 彭燕郊的诗:四五“斤”

高 信 三十四年前画柳青

陈子善 老舍二题

躲 斋 读书的情境

桑 农 炼句功深石补天

邵 川 林散之的爱情诗

曾伯炎 书生书瘾

董国和 于光远的第一本书

李 辉 朱正与《封面中国》“朱批本”

周退密 文史馆感旧录

韩石山 遇贤者自无妄言

柳和城 蔡元培为杨氏姐妹三订润例

朱 健 缘结世界语

辛丰年 忘与不忘

黄 裳 记忆的碎屑

杨 苡 掌声响起来

章洁思 美丽的櫻花

姚宏越 谁是欧美留学生中读书最勤者?

叶小沫 爸爸和他的《诗人的心》

毕克官 年老也需“恶补”

安 迪 长生

谷 林 德不孤,必有邻

来新夏 论“老人十反”

丰一吟 三脚猫

吴振武 从小事看启功先生的豁达与尊老

李 伟 傅雷之死

周有光 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眉 睫 我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

沈 寂 未尽孝终成憾

王元化 纪念鲁迅的几句话

林建刚 谢泳:故纸堆里求学问

吴心海 纪弦:我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者”

试读章节

纪念萧乾创办《中国简报》七十周年

文洁若

萧乾的一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扎根祖国,放眼世界;勤于思考,大胆创新。”

早在一九三○年秋,刚迈入辅仁大学英文系门槛的萧乾,就拉着美国青年威廉·阿兰,在文化古都北平策划起《中国简报》。那是我国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刊物之一。阿兰比萧乾略大几岁,是揣着母亲送给他的一笔钱,去闯荡世界的。但是在北平结识萧乾后,他认为把手头的钱悉数用来办刊物,远比周游各国有意义,遂逗留下来。阿兰对中国一无所知,必须临时抱佛脚,萧乾课余还得打工挣学费,所以做了将近一年的准备。创刊号发行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一日,第八期则于七月二十九日问世。

目前珍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中国简报》是—份周刊,它的宗旨是向关心中国社会、文化进展的英语世界“介绍现代中国文艺界的情势以及社会大众之趋向与其背景”。《简报》报头下面印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关于文学、社会、艺术动向的文摘周刊。”报纸发行人是美国八成廉·阿兰,文艺版主编是萧乾。

现存的《简报》一至八期,刊载了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野草》,郭沫若的《落叶》,茅盾的《野蔷薇》《从牯岭到东京》,郁达夫的《日记九种》《创作之回顾》,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徐志摩的《自剖》《灰色的人生》(诗),闻一多的《洗衣歌》(诗),章衣萍的《从你走后》等,还对这些名作一一作了粗浅的评介。

在第八期上,文艺版主编萧乾公布了专栏的蓝图:一、每期介绍一位中国当代作家,“述其身世、性格、作风,选择其代表作(指短篇)”。准备陆续介绍蒋光慈、叶绍钧(圣陶)、张资平、周作人、谢冰心、丁玲、胡适、谢冰莹、苏曼殊、胡也频。二、力求翻译介绍能够代表作者的文艺思想、作风特点、反映作者的生活背景的作品。三、计划出以下专号:“文学革命号”“革命文学号”“中国新诗坛号”“南国戏剧运动号”“北平小剧院运动号”“国故派与白话文学派之战”“语丝与新月社、创造社之论战”“汉译西洋文学书目”。

计划后面写道:“通过以上简略介绍使欧美读者对中国文坛有初步认识后,就开始刊登新文学的短篇作品。因为对象是对东北文坛茫然无知的读者,所以评论不求深刻,透辟。计划虽然大得惊人,但只要文坛同道襄助,我们并不视为畏途。”

这个计划大体上包括了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间的成就。由此可见,萧乾这个《中国简报》文艺主编的眼界是广阔的。他十六岁那年的夏季在北新书局当过一名练习生,曾大量阅读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十九岁考上燕大国文专修班,受教于杨振声教授,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有了基本知识。他从九岁起就跟着四堂嫂安娜(美国人)苦读英文,大学一年级时已开始帮助系主任雷德曼改同窗的卷子了,其实就是担任助教的工作。

可惜由于经费不足,《中国简报》夭折了,威廉·阿兰带着一大批刊物回美国去了。他对萧乾说,真没想到中国之旅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真是不虚此行。

这份英文文艺周刊在当时旅居北平的西方读者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爱尔兰裔美国神父雷德曼的鼓励下,萧乾将《王昭君》(郭沫若)、《艺术家》(熊佛西)和《湖上的悲剧》(田汉)译成英文,又用英文写了《棘心》(苏雪林)的书评,均发表在《辅仁》杂志(一九三二年)上。

一九三三年萧乾转学到燕京大学,改读新闻系。教他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当时正在编译一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也就是《活的中国》。斯诺也看过《中国简报》,知道萧乾热衷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就邀萧乾参加《活的中国》的编选、翻译工作。结识萧乾之前,他已经在上海完成了这部集子的第一部分,其中收录了鲁迅的六篇小说(《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和一篇杂文(《论“他妈的!”》),都是由姚莘农翻译的。斯诺请萧乾来翻译第二部分。其中共收短篇小说十七篇,作者十四人:郭沫若(《十字架》),茅盾(《自杀》《泥泞》),巴金(《狗》),郁达夫(《紫藤与茑萝》),丁玲(《水》《消息》),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沈从文(《柏子》),林语堂(《狗肉将军》),田军(《第三枝枪》《在“大连号”轮船上》),张天翼(《移行》),沙汀(《法律外的航线》),孙席珍(《阿娥》),萧乾(《皈依》),杨刚(《日记拾遗》)。

杨刚后来也参加了一部分工作。在斯诺的执意要求下,萧乾和杨刚各自提供了一篇作品。杨刚那篇《日记拾遗》(署名“佚名”)就是她根据本人所写的短篇小说《肉刑》译出的。

萧乾译完初稿后,通过斯诺的修改学会了“文字经济学”,也就是语言的简练明快,真切自然。萧乾可以说是借着帮助斯诺来编译《活的中国》,从而完成了自己在《中国简报》第八期中提出的计划。

在当今世界上,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正在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比起七十年前,各国人民更需要相互理解和沟通。让中国人民了解世界,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也日益成为当今文化界的共同愿望。七十年前萧乾的心愿正逐渐地变成现实。我相信,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会不断地加深,并在二十一世纪进一步合作,携手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P4-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