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马勇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勇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一个家族的奋斗与衰落

章太炎初名学乘,名炳麟,字枚叔,或写作梅叔。后因仰慕明末清初爱国者顾炎武的为人和情操,遂用顾炎武的本名“绛”而改名为章绛,号太炎。太者,大也;大者,弘扬也,发扬光大也。所谓太炎者,就是要继承顾炎武的精神与情操,有所超越、有所创造。这大概是章太炎为自己定名的真实意思。

此外,章太炎在后来还使用过不少笔名,据不完全统计,有章燐、章缁、绛叔、西狩、日本西狩祝予、末底、戴角、独角、箌汉阁主、台湾旅客、知拙夫、亡是公、支猎胡、支拉夫、陆沉居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毛一、萧海琳等。

1869年1月12日,也就是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东乡仓前镇,那是一个具有美丽传说的古老小镇,原名灵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

今天的仓前镇,位于杭州西北近郊,距市中心15公里。杭州市的文一西路贯穿全镇,境内祥仓、余仓、良仓、上仓等公路以及东西大道纵横交错,陆路交通非常便捷。

除了便捷的陆路交通,仓前镇境内的水系也非常发达,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等丘陵,东北角有寡山、吴山孤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

根据章太炎在自定年谱中的考订,其先族并不是仓前本地土生土长,而是自浙江桐庐迁徙而来,时间大约在明朝初年,距章太炎出生已有500年的时间了。

桐庐也具有久远的历史,始建于三国东吴,后一度并入钱塘。至唐武德年间,又分置分水及桐庐。此后分分合合,所以章氏家族的原籍更准确的说法是浙江分水。

章氏家族迁至余杭之初的情形我们已经不太知道了,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从章太炎的曾祖一代开始。仍然根据章太炎的考订,其曾祖名均,字安圃,一作安溥,自署治斋。生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卒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享年64岁。

按照章太炎的说法,章家似乎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一定的家业。章均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据说使家产增至百万之巨,富甲一方。

良好的经济条件并没有使章均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向上心,于是人县学为增广生。所谓增广生,其实就是科举制度的计划外招生,在正常的廪膳生员之外。

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这个学历的含金量却是一致的。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章均的这个学历还是起到了作用,在学成后被分派至海盐县担任儒学训导,打个并不非常准确的比方,就是到海盐县担任县立中学的副校长,这多少进入了官宦序列,是传统中国社会典型的乡绅了。  乡绅就要像个乡绅的样子,就要为家乡做点贡献,于是章均捐资万余在余杭东门桥北首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笤南书院,并为这所书院筹集了一笔基金,购置了一些土地。以作为学生的生活补贴和教职员工的薪水。

创办书院为家乡做贡献,对于族人,章均也有考虑和安排。他设法筹资购置了千亩良田为“章氏义庄”,其收入专门用来救助族中孤寡残疾老弱者,以及族中贫困家庭的婚葬嫁娶红白喜事的开销。

为了家族中子女读书,章均还创办了义塾,专门招收族中适龄儿童读书进学。对于弟子读书优异者,比如能够考上县学的,义塾仍然给予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

章氏在当地确实是一个大家族,根据章太炎的说法,当年族人有三百多人,其适龄儿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确实是一个善举,救助了族人,培养了人才,据说有些人真的学有所长,为一方冠冕,章均因此获得族人衷心爱戴。

章均共有6个儿子,因此当他1832年去世后不久,6个儿子理所当然析产分家,各自独立,尽管这兄弟6人在此后依然门户相连,无日不相往来,然而章均一手开创的家业在这种一分为六的情形下未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是章均最小的儿子,生于1802年(嘉庆七年),所以当章均去世时,章鉴正值而立之年。

章鉴字聿昭,自署晓湖。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背景使他有条件静心向学,人县学深造,原本有机会在科举道路上一展身手。不料,章鉴对功名利禄似乎看得很淡,廉靖乐道,不愿交接世俗,无意于仕宦。特别是当他受学于项先生,因项先生之介绍得以结识许多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知百家学术博大精深,决不限于科举小道。P2-4

书评(媒体评论)

这时代的国学大家里面,认真研究哲学,得到一个标准,来批评各家哲学的,是余杭章炳麟。

——蔡元培

其精义多乾嘉诸老所未发明,应用正统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内容,延辟其新径,实炳麟一大成功也。炳麟用佛学解老庄,极有理致,所著《齐物论释》,虽间有牵合处,然确能为研究“庄子哲学”者开

——新国土。

盖炳麟中岁后所得,固非清学所能限矣,其影响于近年来学术界亦至巨。

——梁启超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人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鲁迅

目录

第一章 汉学传人

 一、一个家族的奋斗与衰落

 二、童年记忆与想象重构

 三、走进诂经精舍

第二章 维新时代弄潮人

 一、加盟《时务报》

 二、看不惯“康圣人”

 三、东南报人

 四、渴望进入体制

第三章 转向革命

 一、被迫的反叛者

 二、同情康、梁

 三、客帝与分镇

 四、与尊清者游

 五、割辫与绝

第四章 排满革命

 一、爱国家并不必然爱朝廷

 二、排满革命不归路

 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四、“《苏报》案”

 五、囚徒三年

第五章 在流亡的日子里

 一、《民报》社长

 二、论辩革命与改良

 三、革命低潮:《民报》被查封

 四、内讧与革命低潮

 五、有学问的革命家

第六章 民国元勋

 一、民国元勋

 二、在政争旋涡中

 三、支持袁世凯

 四、东三省筹边使

 五、民国囚徒

第七章 重建民国

 一、在府院之间

 二、在护法运动中

 三、民国政治架构新设想

 四、推动湖南自治

 五、策动各省共谋自治

第八章 政治遗老

 一、在南北军阀之间

 二、在黎元洪与孙中山之间

 三、大改革议:体制重构

 四、与北方军阀周旋

 五、统一与分治的纠结

第九章 文化逸民

 一、军阀们的座上客

 二、最后的责任

 三、与新军阀的恩怨情仇

 四、淡出政治,返回书斋

 五、弦歌声中,不忘抗日救国

 章太炎年谱简编

附录 邹容传

 第一章 不安分的少年

 第二章 留学东瀛

 第三章 著《革命军》

 第四章 结交章太炎

 第五章 “《苏报》案”发生

 第六章 初入狱

 第七章 法庭上

 第八章 无罪辩护

 第九章 魂断西牢

 邹容年谱简编

序言

题记

最早知道章太炎的名字,还是我在太炎先生老家杭州当兵时。

那时,全国正在批林批孔,“咱们当兵的人”不管懂不懂,更是从上到下一股脑儿地大批判。我们这一拨来自农村的高中生,从学记忆中除了挖防空洞、军训,似乎并没有上过多少文化课。只是相对于初中生、小学生、文盲,我们仍然算是有文化的兵。和我一起当兵的一个高中生被团政治部抽调,参与注释法家著作,从他那里,我知道了章太炎,知道章太炎是法家,著有《商鞅》《订孔》《秦献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尽管根本读不懂章太炎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因在他的家乡,又遇到这么一个特殊机遇,我对章太炎佩服得五体投地。

几年兵营生活结束,返回故乡,又过了几年,遇到机会上大学,我的所有志愿填写的都是历史、中文,只是学校规格略有差别。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接续几年前在部队中没有弄清楚的事情:什么是儒家,什么是法家,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记得进入大学后,我借的第一套书就是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大学几年,我将这套书读了三遍,第一遍识字;第二遍疏通大意;第三遍尽量理解每个思想家的思想主旨。随着对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解不断加深,我对章太炎的敬佩有增无减,越来越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也总想着找机会进行研究。

本科毕业接着去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我的导师朱维铮先生以及系里姜义华、李华兴等好几位先生,都对章太炎有很深研究,写过不少有关章太炎的著作。但是,从他们那里听得多了,反而不敢涉足章太炎研究了,因为觉得太难了,而且很难在这几位先生已有成绩外找到合适题目。

又过了十几年,我从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时间已到了1999年。说实在的,晋升为研究员后,确实有一种虚脱的感觉,过去十几年还是太拼太累了,我确实想放松休息几年,好好再读几年书,为下一个写作周期做准备。

读什么呢?我觉得从事思想学术史的研究,不论是否写章太炎,都应该读懂章太炎,因为在我看来,章太炎不仅是乾嘉汉学殿军,终结了古典,而且开启了现代中国学术,不弄清章太炎的学术理路,不弄清章太炎的学术成就,就很难理解古典,也很难理解现代学术。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自1999年下半年,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几本《章太炎全集》开始,诸篇细读章太炎的文章。读完了这套全集,又找尚未收入其中的章太炎作品。章太炎的作品确实很难读、很难懂,但只要进入,弄清典故、弄清逻辑,就会找到兴趣,找到兴奋点。  就这样,大约到了2003年,三年多时间,我没有写一篇文章,没有写一本书,将全副精力用在阅读章太炎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找到的章太炎作品,我都找到了,都尽量读了,尽量读明白。这样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阅读体验,此前只有在大学读书时有,此后十几年忙乱的研究、写作生涯中,再也没有体验过。几年无压力的阅读,真是从未体验的幸福。弄懂一个字、一句话,虽然不是胡适所说像发现一颗行星那样伟大,但自在自得的乐趣,真的令人难忘。

无压力无目的地阅读章太炎,只是为了扩充自己,但是几年下来,也确实收集到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的章太炎资料。此事曾与一些出版社朋友闲聊时提及,也有几位极为热心,希望我有目的地收集。无目的的阅读渐渐变成有目的的寻找,甚至因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无疾而终,再无下文,好心的朋友劝我不妨接续这个项目,重编章太炎作品集。

基于这样的建议,2003年,在李大星兄及河北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出版了一本《章太炎书信集》;翌年,又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章太炎讲演集》。《书信集》最大限度收录了章太炎的书信,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全的书信集。《讲演集》当时也汇集有上百万字,但由于出版社计划有变,只出版了很少一部分。

大约也在这时,有几家出版社找我重编章太炎全集,也先后与几家达成原则协议。后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及李英健兄的帮助下,正式动手。再后来,经几位朋友敦促,全集被列入国家清史委员会整理项目。经几年集中工作,文献收集大致结束。只是那时太没有经验,电脑技术还不成熟,录入照排换了几家出版社、几家印厂,或因病毒,或因造字,使全集项目成了夹生饭。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团结出版社组织学术界编写一套“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组织者嘱我负责章太炎的编写,于是有了这本章太炎的传记。

由于“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有统一的体例,这本书既不能大段引证史料,也无法详细注释,不得不说明的地方,尽量在行文中解决,因而可能使习惯于学术阅读的人可能看着不舒服。其实,学问没有唯一程式,读章太炎作品,不论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读者都能读出水平,读出新意。

附在章太炎传记后的邹容小传,也是出版社的安排。邹容是一个重要人物,只是他的文献太少了,单独写传难度太大,于是附在章太炎之后,何况他的成名又确实与章太炎有关。

马勇

2015年2月18日

内容推荐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按照鲁迅的说法,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之所以有学问,是因为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更重要的是,由于机缘巧合,章太炎是同时代读书人中真正自觉不在科举道路上奔跑过、用功过的少数人,真正将学问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去看待,因而能够获得真学问,成为一代宗师。

马勇编著的《民国遗民(章太炎传)》以丰富的史料客观叙述了章太炎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轨迹、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活动,以及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编辑推荐

章先生名炳麟,字枚叔,爱慕昆山顾炎武的为人,改名曰绛,别号太炎。是革命元勋,同时是国学大师。自从先生以历史民族之义提倡光复,“首正大义,截断众流”,又和国父相见定交,同谋革命,先生的文字鼓吹的力量,特别来得闳大壮美。因之遭逮捕,入幽牢,百折不挠,九死无悔,而后国民感慕,翕然从风。其于民国艰难缔造之功,国父而外,实为第一,所以称之曰革命元勋。马勇编著的《民国遗民(章太炎传)》是一本人物传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