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人间/常青藤名家名译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在《在人间》中,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本书在我国著名俄语翻译家郭家申先生多次再版的版本基础上全新修订,并配以原版经典插图,实属众多同类品种中不可多得的版本。

内容推荐

《在人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写的是小阿廖沙在度过苦难的童年之后初涉社会的那一段经历。阿廖沙11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了产,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与书交上了朋友,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试读章节

外祖父看见我回来时,他正跪着在院子里用斧子砍一个木头橛子。他扬起斧子,好像要扔到我头上似的,后来,他脱下帽子,冷嘲热讽地说:“您好啊,主教大人阁下!荣归故里啦?喏,现在可好了,您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没错儿!唉,我说你们这些人啊……”

“行了,行了。”外祖母急忙说,一个劲儿地向他挥手。进屋后,她把茶炊放好,便说了起来:“现在啊,你外祖父可是彻底破产了。原先是有几个钱,全交给他的教子尼古拉生利息去了,显然,他连借条都没让人家打—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谈的,只知道他破产了,钱都没了。这都是因为我们不帮助穷人,不可怜苦命者的结果,上帝肯定会想:干吗要赐福于卡什林一家人呢?他这样一想,那什么都完了……”

外祖母回头看了一眼,跟我说:“我一直在讨好上帝,求他发点慈悲,对老爷子的惩罚不要太过严厉。因此,现在每天夜里,我总是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悄悄地施舍给别人。这不,你愿意的话,咱们今天就去—我这儿有钱……”

这时外祖父来了,他眯着眼睛,问道:“想去大吃大喝呀?”

“又不是吃你的。”外祖母说,“要是愿意,你跟我们一起去,有你吃的。”

他坐到桌旁,小声说:“给我倒杯茶……”

屋里的东西还是老样子,只有母亲原先待的那个角落空荡荡的,令人不免有些伤感。外祖父床铺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张纸,上面用大号印刷体写道:

至诚至信的耶稣救世主啊!愿你神圣的名字每时每刻伴我一生。

“这是谁写的?”

外祖父没有回答。外祖母等了一会儿,笑着说:“这张纸值一百个卢布呢!”

“不关你的事!”外祖父叫道,“我要把所有的东西都送给别人!”

“现在没有东西可送了,有东西的时候你不送。”外祖母心平气和地说。

“住嘴!”外祖父尖声叫道。

这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一切还是从前的样子。

科利亚躺在屋角大箱子上一个放内衣的篮子里,这时他醒了过来,正从那里向这边张望,隐约可以看见他眼睑下两道蓝色的眼缝。他变得更加苍白、消瘦,更加萎靡不振了。他没有认出我来,默默地转过脸去,闭上了眼睛。

外面有许多令人伤心的消息在等待着我:维亚希尔死了,他是受难周“出水痘死的”;哈比到城里去了;雅兹失去了双腿,不能出来玩了。

黑眼睛的科斯特洛马把这些消息告诉我后,气鼓鼓地跟我说:“小伙伴们死得也太快了!”

“不是只有维亚希尔死了吗?”

“反正都一样:谁离开这条街,跟死了也差不多。刚成为朋友,才混熟不久,小伙伴们不是被送去打工就是死了。最近你们院里切斯诺科夫那里新搬来一家人,姓叶夫谢延科,小伙子纽什卡还不错,人很机灵!他有两个妹妹,一个还小,另一个是个瘸子,走路拄着拐,人长得挺漂亮。”

他想了想,又补充说:“小兄弟,我和丘尔卡都爱上了她,我们老是吵架!”

“跟她?”

“哪能跟她呀,是我们俩之间。跟她很少吵!”

我当然也知道,一些大的男孩子,甚至成年男人,都会萌发爱情,我也知道这种事的粗俗含义。我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很为科斯特洛马感到惋惜,看着他那笨手笨脚的样子,一双气鼓鼓的黑眼睛,我心里感到非常别扭。

那位瘸姑娘,我是晚上看到的,就在当天。她从台阶上下来,往院子里去,一不小心,拐杖从手里滑脱了,她无可奈何地站在台阶上,两只白璧无瑕的手紧紧地抓住护栏。她的身体既单薄,又虚弱。我本想帮她把拐杖捡起来,但是缠着绷带的双手不听使唤,瞎忙活半天,心里十分懊恼。她站在高处,轻声笑道:“你的手怎么啦?”

……

P26-28

序言

名家名言

1916年,高尔基将《在人间》全文发表在《编年史》杂志上,故事从1878年末一直写到1884年,正是作者十到十六岁青春年少的时候。这时高尔基面对的却不是学习和憧憬,他必须想尽办法自谋生路,应付命运的挑战。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干,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他们,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所以,《在人间》向我们揭示的不光是作者新的所见所闻,而且还告诉我们他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的所思所想与切身感受。这个时段他所接触的人大致还是他外公家的家人,但是他已经能够分辨出他们每个人的特性和共同点了。首先是外公和几个舅舅,然后是他们家的亲戚,也就是后来的“东家”家。他们一个个都极端自私、心胸狭窄、无事生非,互相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成天像冤家对头一样,不停地吵闹打斗。他们感到生活很无聊,而且也感到很不耐烦,但他们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小市民式的,闹点家庭纠纷宣泄一下而已。

阿廖沙讨厌这种生活,而且千方百计地加以反抗,但当时他还是个孩子,力量有限,方法也不多,只觉得老板家的规矩“十分可恶”,能够“破一破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而这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已经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已经超过民粹主义的思想,《在人间》描写的正是1879到1884年这五年时间的生活。这期间高尔基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能够找到的书籍,《在人间》里有大量篇幅都是描写读书的感受的。作者想从书中寻找生活的答案。但是,他没有找到,许多问题仍不甚了了。阿廖沙找不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过书毕竟还是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励,特别是俄国作家的书,例如《家庭纪事》《林中》《猎人笔记》等,还有许多诗歌。这些书让他感受到了什么是好书,懂得了书籍对他的必要性。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就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总想从书中寻求人生的答案。他对高尔基的影响很大,养成了后者毕生酷爱读书的习惯。但高尔基和他不同,高尔基注意到了书和现实的联系。

在高尔基的思想成长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因为高尔基从小就崇尚理想,外婆给他讲过的故事,以及他后来遇到的诸如“好事情”和玛尔戈王后等,他们身上那种卓尔不群的风范、气质,都使他感到肃然起敬、心驰神往,但实际又如何呢?不过想想而己,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蒙骗。

高尔基对圣像作坊的工人师傅们也很不满意,说他们“想过好日子的愿望,不起任何作用,作坊里的生活、画工师傅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毫无改变,依然如故”。他对外婆那种逆来顺受、只知道忍耐的态度感到愤愤不平。

这时(19世纪80年代初),高尔基的思想带有某种双重性:一方面,他比只知道抽象向往过好日子的落后群众的思想要高出一头;另一方面,他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他从小就善于观察生活,能够明辨是非,分得出善恶与好坏。这也是他和那些看不到一点光明的愚昧群众的不同之处,但这点区别还不足以克服在他思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和社会障碍。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忍耐和其对外部环境力量的逆来顺受,才是对他的最严重的摧残”。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反映了年轻高尔基所处时代的矛盾。当时俄国资本主义正在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正在形成之中。俄国社会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缺憾的是尚未和俄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是列宁后来完成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伟大使命。

高尔基的思想在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他必须做出回答,但是他一时还做不到。他苦恼、彷徨。他觉得:“我身上其实有两个人:一个,由于知道的乌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因此变得有些胆小怕事,畏首畏尾……这个人向往过一种宁静、孤独的生活,终日与书为伴,离群索居……另一个,则深受圣贤之书的高尚精神的熏陶……敢爱敢恨,富有同情心,就像法国小说里描写的勇敢的主人公那样,话不投机便拔刀相助,摆出战斗的架势。”高尔基心情阴郁,怅然若失,但又不想就此“完蛋”。他要去喀山上大学,想靠知识和科学来摆脱困境。他相信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力量。高尔基在《在人间》的最后一章里写道:“这时,我真想对整个大地,对我自己,狠狠地踹上一脚,使人世间的万物——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欢乐的旋风、人们节日舞蹈的带动下,快速旋转起来。他们彼此相爱,同时也爱这种已经开始了的美好、蓬勃、诚信的另一种生活。”

“我在想:必须得干点什么,不然我就完了……”

这些话带有浓重的宣传鼓动意味,不难想象,它们在十月革命前的1916年听起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启迪。

郭家申

2013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人间》是有史以来对少年时代最动人的描述作品之一……阅读这本书,我们便走进了上个世纪之交俄国人的真实生活,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体验。

——《在人间》英文译者罗纳德。威尔克斯

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鲁迅

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被认为是俄国最好的自传作品之一,三本书的内容显示了高尔基是一个有着超凡描述能力的敏锐的观察者。

——《韦氏文学百科全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