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著的这本《葫芦峪》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三农”问题的重要作品,讲述了:
刘海涛原为平山县四强工业集团老总,利税大户,自己却两袖清风,改制时没钱购买股份,于是便毅然归零,带领10个人去北京创业,搞建材、装修。后带着资产和团队,回到家乡,改造荒山,带领农民致富。
| 书名 | 葫芦峪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一合 |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合著的这本《葫芦峪》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三农”问题的重要作品,讲述了: 刘海涛原为平山县四强工业集团老总,利税大户,自己却两袖清风,改制时没钱购买股份,于是便毅然归零,带领10个人去北京创业,搞建材、装修。后带着资产和团队,回到家乡,改造荒山,带领农民致富。 内容推荐 一合著的这本《葫芦峪》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集新闻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浓墨重彩地摹写了葫芦峪的现代农业模式和农村新生活,探究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让荒山秃岭变成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 目录 卷首语 卷一 山 1.把家建在水库边上 2.图腾 3.“我持彩练当空舞” 4.一见钟情 5.神灵在召唤 6.好日子 7.风波 8.人+山=仙=名 9.红色西柏坡,绿色葫芦峪 卷二 马 1.葫芦梦 2.数字的魅力 3.文化的力量 4.航空母舰 5.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6.一匹快马 7.一号文件 卷三 鞭 1.当头一棒 2.八年苦读 3.扎根 4.“我的大学” 5.慈母山 6.内与外 7.峪里的年轻人 8.黄色挂毯 卷四 鞍 1.“老太太万岁!” 2.“核桃仙子” 3.铆钉 4.临危受命 5.九龙潭 6.借钱还债 7.再上葫芦峪 卷五 惊 1.大吃一惊 2.黄玫瑰 3.步步惊心 4.井绳不是蛇 5.惊后速度 6.献礼 7.反哺 8.永远的向亮 卷六 天 1.消夏晚会 2.水往山上流 3.白面红 4.太行鸡蛋 5.一双姐妹,一对夫妻,两位长者 6.雨后春笋 7.上天梯 8.刘海涛其人 卷末言 试读章节 我说:“你很聪明啊!” 他说:“聪明个啥!都是向我叔学习的。” 他很实在,有啥说啥。原来那时候家里穷,也就是八几年吧,他20岁左右,就到平山县城去找刘叔讨生活。刘海涛那时候正在四强集团当老总,四强集团是国营企业,利税大户。刘叔就让他当了一名维修工。他不仅很快学会了技术,而且还要更进一步,学习说话和办事。他说:“我刚到县城来,就像傻子一样,跟人家没法交流。可是我叔就不同了,既会说家乡的土话,又会说城里的官话,大会上讲话,全场鸦雀无声,只听我叔一条一条地谝。我就在下面跟他学,他说一句,我说一句。后来我就敢在人前说话了,谁也不敢小瞧我了。还有办事,也学我叔,大大气气,言必信,行必果。” 后来刘海涛到北京去创业,他却没有跟着。他很有自知之明,他一看跟着去的10个人都是精英,大学生居多,自己远远不够格,快别浪费指标了,还是留在四强干吧! 他说:“我留在四强干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照顾我婶子。她骨股头坏死,行动不方便,我得搀着遛遛啥的。一边在四强上班,一边照顾我婶子。有时还把婶子接到下峪老家住上一些日子,让我媳妇伺候她。” 他婶子就是刘海涛的老伴周凤婷。 这时候我直言不讳地说:“怪不得有人说你是刘海涛的大管家。” 他说:“岂止是大管家,他把我当儿子看待。” 说这话时焦书堂很动感情,证明这是真实的,不是一句好听的话。我多次接触刘海涛,知道他不仅是个事业型的人,也很有情商,爱动感情,尤其是对农民。他有三个闺女,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去世了,为什么不能把焦书堂当儿子看待呢? 当刘海涛回下峪老家住在焦书堂家时,焦书堂说:“叔,我把村里的水库包下来了。” 刘海涛说:“好!花了多少钱的承包费?” 焦书堂说:“3万,20年。” 刘海涛说:“不贵。这么着吧,我出2万,你出1万,1万拿得出来吗?” 焦书堂也没有推辞和客气,好像理所当然似的说:“没问题,我拿1万,你出2万。” 那是2006年的事。村北山后边有个不大的水库,就那样闲着,山上是荒坡,不必引水灌溉,山下是低产田,也不屑于大老远地引水灌溉。老支书刘岁喜为了使它产生点效益,就决定承包给个人养鱼,收个承包费。几个村民争着要承包,但出的承包费都没有焦书堂出得多,纷纷败下阵来。 但大家也对焦书堂有了看法,他怎么敢出这么大价钱来承包?有什么企图吗?这水库除了养鱼,还能干啥?让人们花钱来钓鱼吗?这倒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大家对他有点摸不透了。 唯有老支书对他的行为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估计。刘岁喜当了30多年支书,当年都快70岁的人了,党员和群众还拥护他当支书,可是他又没有带领大家改变落后面貌,总觉得心有不甘,对不起众乡亲。正在这个时候,在北京干事的刘海涛经常回家来,也跟他探讨过带领村民致富的方法,帮他出过主意,例如要致富,先修路等等。可是他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他就做海涛的工作,希望他能回来接他的班。他说:“你在外面闯荡多年,有见识,也有关系,回来准能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刘海涛沉吟良久没做回答。这可是个重要的问题。重要不仅在于改变落后面貌是自己绝对不能推辞的责任,而且还在于怎样介入这个问题,如何切入这份责任,才更为有利和明智,这才是他思考的重点。 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这种模式太现成了,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但不多。因为会有各种条条框框在限制着它。 那么以什么方式来切入呢? 但不管刘海涛怎么考虑,刘岁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他走乡上县,要把刘海涛要回来,最后就要实行民主选举了,上面却传来消息,说刘海涛的党组织关系没在县里,而在北京,选他当村支书属于不符合章法。 这就没有办法了,只得作罢。 刘海涛继续谋求参与改变家乡面貌的新的切入点。 这时刘岁喜见焦书堂这么积极地承包水库,是不是跟刘海涛有些关系?如果有关系,那就太好了,证明刘海涛已经起动了自己的计划,要为改变家乡面貌出一把力了。但是他又有疑惑,承包水库怎么能成为切人点呢?他带着巨大的期盼和疑虑关注着这件事情。 P8-9 序言 河北省平山县有一个方圆几十公里状似葫芦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叫作葫芦峪,那“魔水”就是“葫芦峪模式”。 因为这个模式,葫芦峪变绿了,变成了绿色之峪,生态之峪。 有了这个模式,小农小户承包的小块农田和荒山坡地,成方连片变成了大的生产园区。个体农民势单力薄,小本经营,不能大规模治理和开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山场撂荒。大园区统一规划,科学治理,市场运作,生态环境是青山绿水,经济效益是金山银山。 早就提绿化荒山,但大部分荒山依旧。不要看上报的数字,上报数字说每年栽了多少棵树,但实际栽了吗?活了吗?没有。 已故河北省省长解峰对下边汇报的人说,如果把你每年汇报的数加起来,太行山早就绿化好几遍了,早就没处栽树了,总是植树不见树,表面上看是走形式,实际上是水土条件太差呀!如果早就看到了金腰带,那么人们现在来到葫芦峪,还会感到新奇,还会有那种史无前例的震撼感吗?不会的。 但是现在,凡是来过葫芦峪的人,第一个脱口而出的词汇就是震撼,春天是绿色的海洋,秋天就变成了一片金色。 刘海涛要开发荒山,必须先修路,一条从山脚下到山顶上的路。过去山顶上的三个村没有路,下不了山,现在有路了,开车下山了,高兴地给刘海涛送对联:送走三村苦,恩来二海甜。刘海涛的小名叫二海,他哥叫大海。但是县里有关部门与群众的观点不一样,说谁在那里开山修路,破坏植被,罚他的款!其实刘海涛修了路,正是让人们能到山上去,大型机械能开到山上去,并且改造荒山,给它真正盖上一床植物的被子。 无怪乎刘海涛气愤地说,有些代表政府的部门是:离不开,靠不住,惹不起。 葫芦峪如果不是刘海涛出资开发,现在肯定还是荒山依旧,而现在却是:灰白色的水泥路绕着绿色梯田转,每个山头都顶着一个蓄水池,像戴个大檐帽,无数条地上地下的提水、输水管道把水库、塘坝、蓄水池和果树、作物的根部串联起来,实行滴灌。山坡上是散养的鸡,山沟里是放养的猪,山场上是圈养的梅花鹿。而一片银白色的则是设施农业的蔬菜大棚。一派规模农业的大气象! 现在的个体农民,是很难被组织起来的。宁可让山荒着,让浇不上水的梯田长点低产作物,也不肯集体干。还是一家一户地守着吧,付出得多,收入得少,累死累活,混个温饱,也就知足了。噢,是老年人和妇女在守着,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去了。村庄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十室九空了,农业不要了。 刘海涛也没有号召力,他想开发荒山,别人说他是傻子、疯子,有钱烧的。但他还是坚定不移地干,用各种方式从农民手里得到荒山经营权,先期投入资金1.78个亿,向荒山要地,向荒山要粮,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健康,发展有机农业。 他成功了。园区取得了6个乡镇27个村5万亩荒山荒坡和部分耕地的经营使用权,使4074户的14957名的农民成为公司的产业工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葫芦峪视察,充分肯定葫芦峪模式,政策上给予支持,发挥模式的裂变效应,太行山改造再次提速。 刘海涛掌握了“宝葫芦的秘密”,使它变成了一个可以复制的东西。有了政府的支持,他就把第一个复制的宝葫芦率先挂到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实现了红绿连线,然后又在阜平县、曲阳县、唐县复制这个模式,趁打造京津冀经济圈的大好时机,整个太行山、燕山山脉的荒山,他都要挂上宝葫芦,把环绕京津的贫困带换成金腰带,让“政府得绿,公司得利,农民得富”。 2015年9月20日,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考察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他看了塘坝水利工程和核桃种植区,并登上山顶了解造地工程和园区未来规划情况,听取了刘海涛的介绍和下峪村干部群众代表发言。赵克志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推进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做法并指出,供销合作社抓得好,葫芦峪“规模化开发、园区式建设、循环式利用、产业式扶贫”的荒山开发模式,比较好地找到了依靠社会力量推进山区绿化和扶贫开发的成功路子,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支持葫芦峪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他指出,葫芦峪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和园区集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特别是山区开发,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正是因为有了葫芦峪的开发模式,有了河北的良好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又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于2015年10月3日来到河北。河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互联网+扶贫合作备忘录》,与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前银泰已与葫芦峪达成注巨资开发意向),搭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等平台,开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局面。马云感谢省委、省政府对双方合作的积极推动。他表示,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战略适应河北发展需求,双方已取得可喜的合作成效。我们将在大数据、智慧物流、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加大对河北投资合作力度。沈国军表示,这次双方签约必将对河北太行山等浅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将努力把双方合作项目打造成农业生态的典范、创新农业的典范、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的典范。 葫芦峪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位于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的平山县王坡乡。2007年以来,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通过“规模化开发、合作式经营、园区式建设、产业式扶贫”,探索出一条在浅山丘陵地区,“坚持高标准工程造地,绑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区域农民发家致富”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4.356亿元,流转荒山土地5万多亩,完成高标准造地3万亩。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园区以外的几大基地和阜平、曲阳等县的。葫芦峪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河北省农业开发重点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产业扶贫龙头企业,石家庄市重点龙头企业。 红色西柏坡是革命圣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绿色葫芦峪则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国农业的新常态从这里走来。 太行山的铜墙铁壁,在战争年代发挥了红色堡垒作用;太行山的浅山丘陵,则在和平年代把绿色还给农民。 制造和撒下“魔水”的人是刘海涛。 他站在葫芦峪最高的山峰上,望着太行山那条数百公里长、数十公里宽的浅山丘陵的狭长地带,目前还只有葫芦峪这一段是绿色的,大部分还是荒山秃岭,怎样使葫芦峪这条绿色的彩练,缠绕在太行山和燕山上,为京津冀打造一条绿色的安全带?他慷慨激昂,心驰神往。 问农耕大地,谁主沉浮?“葫芦峪模式”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噢,“魔水”,“魔水”的配方——宝葫芦的秘密是什么呢? 后记 细心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六个卷的题目,其实是摘了毛泽东一首词的六个字所组成,那首词叫《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共16个字,我选择了其中6个字:山、马、鞭、鞍、惊、天。 红军过雪山草地。才有了红色西柏坡;刘海涛过荒山坡地,才有了绿色葫芦峪。这是一次新的长征。 刘海涛背着一串绿葫芦到处跑,这儿挂一个,那儿挂一个,要把绿葫芦挂满全中国。这绝不是赶什么时髦。8年前赶这个时髦,一般都认为必死无疑。他却认为不见得,值得一试。 山,他家门前的这座太行山必须改变,人和山的组合不就是仙嘛,他就把自己紧紧地贴在荒山上,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说的是环境。 马,他天马行空,全力冲刺——赶的是速度。 鞭,他挨了科学家重重一鞭——论的是责任。 鞍,他几乎中箭落马,却死活“未下鞍”——靠的是坚守。 惊,出名之后他曾飘飘然,真正赶上了时髦,但惊回首,才知道时髦赶不得——要的是自省。 天,心比天高,就架上了上天梯,真要上天——讲的是追求。 这就是“魔水”的配方和宝葫芦的秘密。 经过六次掰腕,刘海涛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农业的新常态也从这里起步了。 2016年5月改定于石家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