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劲亦知松高洁
个人简介
李高杰,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87年10月12日生,河南禹州人。清华大学首批义务兵,现任新疆军区某团装甲步兵营副营长。200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武警860部队侦察连。服役期间,被评为师优秀共青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返校就读期间,转入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奥运会优秀志愿者标兵,曾担任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中队长。2011年6月毕业于建设管理系,自愿二次入伍,到最偏僻荒凉的某机步师工作;2011年6月,任进藏英雄先遣连排长;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边防学院步兵指挥专业学习,被评为全优学员;2012年8月,赴西藏阿里普兰县执行任务。2013年5月任进藏英雄先遣连连长;2013年6月,带领全连赴昆仑山高原驻训演习,2014年10月,带领全连赴帕米尔高原执行边境任务。任连长期间,足迹遍布南疆五地州,连队连续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基层建设标兵连,2013年9月,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并于2014年被评为师“十佳连长”。2016年4月任所在营副营长。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但无论所处的平台大小,都应当砥砺自我、胸怀崇高,而我,只不过和很多人在不同道路上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我只希望,能和这高原上的雪菊一样,把高寒扛过,把缺氧扛过,然后开出自己的花。
——李高杰
陈毅元帅在《青松》中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来讲经历了风雪荡涤和洗礼之后的青松将更显其高洁本性,而李高杰将这两句诗化为一句,“雪劲亦知松高洁”,即便在风雪之中,青松也要铮铮傲骨,高洁如初,这句诗写在他的笔记本上,这正是他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
初入行伍,渐露锋芒
2005年8月,李高杰走入了清华园,成为河南省禹州市郭连镇几十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农村娃。进入清华的时候,他是抱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来的。而事实正是如此,作为一名身处清华重点院系的学生,如果不出意外,光明灿烂的前景对于他来说触手可及。然而一切奋发向上的“有为之法”,很快都被李高杰视为梦幻泡影。就在入学3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学校主干道上的一条横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05年11月,国家出台了面向高校学生招收新兵的规定,当他骑着自行车,倏然晃过“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的征兵条幅时,尽管漫不经心,但眼角余光滑过的刹那已经让他热血沸腾,“服兵役?几个意思!”
心里满是激动的李高杰猛然间一个掉头,直接冲向了征兵咨询台。充分了解情况后,他直接报了名,就这样,偌大的报名征集表上终于有了第一个名字。征兵负责人本着负责的态度让他再考虑考虑,他却说,“我父亲曾经是军人,从小我就想当兵。”“家里人不同意?怎么会,从小到大我都处于自由生长状态,我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家里人从来不干预我。”看着这个小伙子一脸的认真,负责人将体检政审表提前给了他,入伍的过程十分顺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当听到他即将入伍的消息后,开明淳朴的父母只有“好好干”三个字。
初到部队,带着清华的光环,李高杰一时成为连队里的风云人物。然而,李高杰平时在班里训练、做事却有点马马虎虎,刚下连队的时候没少挨班长训,这多少让他有点下不来台,慢慢地李高杰心里对班长产生了埋怨。“班长天天盯着我一个人,干这干那,工作干得比较多,训练上要求也比较严,而平时的表扬却给得很少。因为当时年龄还小,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一天,班长因为一个漏扫的蜘蛛网狠狠地批评了他,这让当时心高气傲的他有些受不了,几个月积累下来的对班长的不满瞬间爆发,最终言语冲突升级成了一场打斗。一场冲突之后李高杰在连队里更出“名”了,然而这个“名”却让他不堪重负,走到哪里都是议论纷纷,言语之间充满了讥讽和不解。这些都被李高杰看在眼里,半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难道要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让学校的名声、自己的声誉都毁于一旦吗?他悄悄地叫醒了班长,两个人在操场上聊了一夜,误会解开了,李高杰如释重负,从此李高杰开始变得谦逊,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在生活中,做事都认真起来。他明白,只有干出成绩,才能赢得战友们的真正尊重,而班长对他要求严,是为了他好。
李高杰开始真正地融入部队的生活、学习、训练,他越来越有归属感。“夏天穿着防化服,顶着超过40℃的高温进行防护训练,怕中暑天天喝藿香正气水;当侦察兵,每天做几十个前扑、后扑、侧摔,累得腰都直不起来。”2007年1月,寒风凛冽,部队组织100公里徒步拉练,作为连队的擎旗手,李高杰一直举着旗子走在队伍前面。行至中途,他已是手臂发酸,满脚血泡。战友们劝他去坐收容车,但他没有答应,愣是咬牙走完了全程。
在武警天津某部服役的两年中李高杰入了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一次,在部队的日子里,他变黑了,也更壮实了。(P2-5)
《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记录的是园子里一群敢于脱离熟悉的舒适环境,到铁血军营经受淬炼的勇士的“传说”。本书以“忠诚”“勇气”“血性”以及“荣誉”四个关键词对老兵故事中的特定品质进行分章。虽有章节区分,但是我们相信每位经历过军营血与火淬炼的退伍老兵身上这四种品质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书主要采用老兵自述的视角,以老兵的笔写老兵的事,力图还原老兵们在入伍前、军营中以及退伍后的真实心路历程,让读者们更为贴切地感受到青涩书生向钢铁军人转变的历程。
征召义务兵工作自2005年正式开展以来,已有12个年头。在这10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征兵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6年,已经有134名同学应征入伍。目前退役返校的88名同学中全部被评为优秀士兵,30人在部队立功,其中1人立一等功,4人立二等功,25人立三等功,31人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另有22人入伍前已经入党),7名同学转为国防生,有20多名退役同学担任辅导员,继续在校园内外发挥作用、做出表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读者们能够感受到有一群心怀家国天下的清华人,支撑起祖国的脊梁,用热血青春点燃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本书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担任主编并作序,丛振涛、熊剑平与邴浩担任副主编,主持全书的编辑与撰写工作。邓宇、郑云峰、王晓丽、王和中、吕冀蜀担任执行编辑。此外,刘弼城、张舒媛、刘哲铭、徐雅倩、张进宝、邹军军、李凌杉、华壵迪、寇纪美9位同学也参与到稿件的具体编辑与修改工作中。感谢所有对本书编撰出版给予支持的老师与同学,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与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7年7月
第一章 忠诚
雪劲亦知松高洁 李高杰
参军入伍是一个正确且关键的选择 贾娜
我愿做扎根西北的马兰花 周浩
三件礼物 陈熹
野战部队来了个清华生 万一
那些成长,与军营有关 门良杰
为战鹰在哨位上坚守18小时 常悦
过去,我是扬威的蓝水兵;现在,我是铸剑的军工人 房圣友
没当过兵的人生太不完美 李冲
以身许国,矢志不渝;入伍两年,无悔青春 汪洋孟杰
一切向好,妙不可言 姬存宝
第二章 勇气
永远在征途的士兵 陈炬
部队这片热土我爱得深沉 王晓丽
当兵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 张毅成
五百天,我为祖国站岗 刘新华
在塔克逊戍边的日子 吴毅恒
狙击手在尖刀连 朱昕岩
平凡中铸就不平凡 崔作鹏
心之向往无憾人生 郭冬冬
从清华的红橙黄绿到军营的酸甜苦辣 刘军亮
从军梦·戎装情 刘婷
“硬汉”出自军营来 罗宏图
西南边境的缉毒武警 王欢
第三章 血性
我的十九二十 刘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郑玉昆
当兵,很值! 池中海
绵宇肃清,乾夷坤宁;定国安邦,清华当先 冯夷宁
影响我一生的从军经历 黄亚平
我和我的兄弟们——回忆大学生战友 李岳
我在改革强军征途中成长 刘丰年
清华的兵就要响当当 马高建
从清华园到英雄营 王海亮
在部队里凤凰涅粲 王子卓
光荣的火箭军 杨清山
两度逐梦终无悔,七尺之躯许家国 袁苏苏
导五师的两年 张家蔚
寻着英雄的足迹赴南疆 聂皓
站起来只为自己——向刻着伤痕的青春敬礼 杨淇耀
第四章 荣誉
致青春 付光磊
在不同的岗位,做同一件事——守护 王韬
被子、步子和旗子 杜媛
清华志,平江魂 奥格蒙岱
把青春推上枪膛 陈宇
渺小身躯守护千家万户的宁静 刘力瑞
我在钢七连的日子 谭方园
万岁军中的清华神射手 王超
穿梭在秦巴山脉上的通信兵 王越
一颗火箭军里的螺丝钉 杨昆瑛
两载军旅白驹过一生无怨金牌兵 杨亚楠
我这两年 赵子皓
后记
关于忠诚、勇气、血性和荣誉
史宗恺
一直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现在终于看到了。
清华园里有一群退伍老兵,并且这个队伍在不断扩大着。我有许多机会与他们交流。每次与他们在一起,听他们谈起在部队的各种经历,讲他们的各种故事,我都会很激动,很感动,会从心底里涌起敬意。
老兵们有许多故事。我听过杨淇耀同学讲,他在空军服役期间,被选上参加比武,训练的时候,摔断了腿,但仍坚持继续训练,别人下午就结束训练,而他爬到了半夜,才完成训练科目。李高杰是清华第一批在校生入伍当兵的学生,立了三等功,回到学校后,他确定了要再次从军的志向,申请转为国防生。毕业前一年,他去新疆南疆海拔五千米的哨所实习了几个月。毕业时,他坚决申请到南疆边防部队,后来,成为了原兰州军区的英雄连队——“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连长。贾娜是清华在校生入伍的第一位女兵,她在通信站参加比武训练时,打字打到指尖出血,血染红了键盘,而她却全神贯注,浑然不觉。郑玉昆和王超在部队两年的锻炼,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经历,是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有过的经历,一种打铁成钢的经历,也使得他们具有了钢的意志和品质。我想起了吴毅恒在西藏边防海拔五千米哨所站岗的故事;想起袁苏苏万里巡海疆的故事,想起了陈炬写的《士兵日记》;想起了刘新华找我谈他的毕业选择;想起了王晓丽和李振华的传奇爱情故事以及我知道他们没有写出来的、让他们刻骨铭心一生的那些故事,等等。他们的故事启发了我,也鼓励和鼓舞了我,给我一种力量。
我喜欢听他们讲故事。每次在欢迎退伍老兵回来的座谈会上,看着他们标准的军姿,标准的军礼,黝黑的面孔,结实的身体,坚毅的目光,分享他们在部队的经历和收获,我从心底里高兴和开心。每次照例会为同学们安排一顿晚餐,照例要请大家喝酒,在属于军人才有的“干干干”的吼声中,我听到了,我看到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在部队经历锤炼而打造出来的“忠诚、勇气、血性、荣誉”的品质。
军队是一所大学校,这所学校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一类重要的教育资源,这是清华园里没有的教育资源,也是清华园里没有的一种环境,是让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打铁成钢的环境。
清华的学生,大多是乖乖孩子,从小成绩优异,是被呵护长大的,经常处在一片赞扬声中,很少有机会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经受锻炼。到部队后,没有了来自老师和亲友的呵护,不能靠学习成绩证明自己,而更多地要靠体力、精神和意志,重建自信。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是一个打碎自己,再重塑的过程,一个锻造自己的过程,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不少同学参军之前未曾料到会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欣喜地看到,这些同学经受住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和锻炼,而有了与在校同学不一样的成长体验,让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经历,他们也因此会一辈子获益。
“忠诚、勇气、血性、荣誉”,是清华的学生在经历了军队这所大学校的锻炼后,展现出的共同品质,它与清华学生“家国情怀”的特质融为一体,渗透着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渗透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对学生品格意志的教育影响。他们退伍回到学校后,把这些品质带到了清华的校园里,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呈现出来,影响着其他的同学。有些退伍老兵担任了国防生班级的辅导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忠诚、勇气、血性、荣誉”成为清华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这些年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因材施教计划,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全过程匹配不同的教育资源。而送学生去当兵实际上也是一种因材施教,我们所要做的,除了他们在部队所进行的锤炼之外,需要进一步为促进这些同学的成长,匹配有针对性的资源。
期待着一批又一批的退伍老兵回到学校,给我们讲更多精彩的故事,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给清华的同学们树立起“忠诚、勇气、血性、荣誉”的示范和榜样。
2017年7月,工字厅
史宗恺主编的《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以清华园里的近50名退伍士兵为主人公,围绕其报名参军的过程、参军的经历、退伍返校后的生活展开个人回忆。忠诚、荣誉、血性、勇气是这些退伍士兵们身上闪闪发光的特质,也是部队生活留在他们身上的烙印。这是一本退伍老兵们的军营回忆录,这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老兵们对军营的深深眷恋和感激。
史宗恺主编的《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记录的是园子里一群敢于脱离熟悉的舒适环境,到铁血军营经受淬炼的勇士的“传说”。本书以“忠诚”“勇气”“血性”以及“荣誉”四个关键词对老兵故事中的特定品质进行分章。本书主要采用老兵自述的视角,以老兵的笔写老兵的事,力图还原老兵们在入伍前、军营中以及退伍后的真实心路历程,让读者们更为贴切地感受到青涩书生向钢铁军人转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