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
一
是前年萧瑟的秋日,我在北门旁一所学校教书,神经衰弱病支配了我,每当中午傍近时候,头目昏晕呼吸急促。虽在白天之下,却开眼做着眩迷的梦,工作于我,无异狰狞的恶魔,毫不感到些微兴趣。兼之主事若严,同事柏芳,自谓身染肺疾,益使我毛发森立,似乎我的头上翱翔着危病的黑衣神,将欲撷掇我的生命之华,授予死神支配了。
几年来尽咒诅生的烦厌,此时却危惧死得太早了。这反复的情怀自己也难解此中玄理,只好在孤灯凄怆之下对影长笑一声而已。于是每当夜餐已毕浮霞泛映之时,约友缓步,便成了我养生的习惯了。
像那么样嚣烦的市街中,要择个干净的所在,让我们悠游缓步,实是很难的事。尚幸我校地傍北门,有一片墓坟零错的旷地,足以够我们蹩踅着走,斜倒着睡。
约了柏芳、莘芬,踅出校门,在左右两条通道之间,定然伫立一会,决定我们的趋向。倘然我们决向旷地那一条右手路上去的,我便有三个地方要深深注视的。第一,便是金鱼园那一家的矮屋。因为那家有一个玄衣粉面的女人,在我上教室时得以时常看到她勤奋地在做家务,看她那背胸两部,浑圆发达的筋肉,表现在她那狭小的衣外;与她那轻捷强劲的步调,衣袖高卷下井挈水归来时的皓臂,使人油然会生无限的爱怜之情。兼之,她能引同邻近的少女,时来看她同中的金鱼,谑浪笑傲,嬉逐庭间,似又故意来慰我旅客的寂寞,怎能不使我过其门而不频频探望呢?
第二,我要用心注意的地方是那红墙危立的仁德女校了。这也凶每晚我们走过终能看见女郎们在楼下游廊之间,或携手回步,如在两相喁喁密语,或凭栏下瞰如在欣赏媚妩的园花,或依柱弯腰侧目墙外行人,表现出颓丧万状:虽是我们从远处望去,面目不能清明辨识,然而她们飞飘的裙裾,艳色的裳服,与那郁黑的云鬓,对于这见影犹怜的我,终觉得有芬芳的兰香,频频送到我鼻管问来。兼之有时我们伫立于她们校外闲谈时,有清脆的按弹钢琴之声,因按弹者手术不精,断绝地飞渡墙外,让我们谛听。
于是我们又看到前面一泓平展的小池,粼粼皱起的波纹,如彼袅袅的琴声的脚尖,踏过水面,一种抒情诗的想象,迷蒙恍惚地在我脑中起来了。我已若靠在穿着杨妃色的轻纱的美神之厅旁,她那葇荑指儿弹奏出幽盈的琴声,漾荡、漾荡、漾荡起我心湖中的同情波调了。所以这一泓清池,也是我所系念的一种。
我们每当走到那片旷地以后,那柔绿的草地,对于我似乎有一种甚大的引吸力,无异于爱人温润而洁白的酥胸,使我不得不扑人而卧倒了。
我们中莘芬比较爱净洁,老是盘足而坐,他那白的鞋子,放在绿的草上,映着他淡蓝的制服,颇有一种幽士的风度。我卧倒后老是头枕在他的脚股,表现着我是正在需要一种爱的亲抚的渴望。柏芳许是不大坐在草地上,影子似的修长地矗立着,如在睁看西方变幻的晚霞,如在听城外嘹唳的江风,如在神描那自然的面图于心版之上。
莘芬的恋史独多。我们只要把唱琴的机栝一拨,他便能娓娓动听地谈着。他不但谈及自己婚姻的苦痛与新得恋人的欣欢,他还能报告许多关于别人的恋史。最使我奇愕的,我们看到中国关于恋爱的古剧,都是后花园幽会一般的情节。而莘芬所叙述的恋爱的事,却变化得如云霞一样,各有不同的意味与风趣,真耐人仔细谛听,轻慢咀嚼而不倦。益使我相信天下事最纠缠不清的只有恋爱了。
谈话以外我们便在地上打滚,在地上做柔软体操。我们的行动,随性的流泉所支配,各自舒放无碍。有时我还从地上拣一块小石投向前展的绿萍掩面的苇草旁植的一个池中,发出了一阵韵响以后,我便默尔寂静起来,盘膝参禅,放心于云波上下之间,流泻自在,吸饮了宇宙的清气。甚而至于促挟我的他们悄悄地离开了我,还兀自不觉着呢。
静寂的幽趣,醒后的冷落,我都深深尝到了!我便赶了他们上去。江风习习,江波映霞,惨淡薄雾游移喷涨,绘出了宇宙的生命的流动与彩调。直至夜影袭来,我们都罩入于黑暗的监狱中了。(P6-7)
2011年,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的纪念巴人诞辰110周年大会上,我提出尽快组织出版《巴人全集》。虽然宁波出版社曾出版过《巴人文集》,但限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仅出了六卷,小到巴人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现在正逢其时,希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还搞了一个出版经费的预算。我的这一倡议,取得意想不到的反响。会后,当即就有热心的朋友和我商讨相关事宜,其中奉化市文联主席王亦建同志非常热心,当晚还特地到我住宿的房间,详细了解有关出版经费的细节,并一一记录。
好事传千早,奉化市准备出版《巴人全集》的消息,传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宁波出版社。两家出版社都由社长、总编带队,先后两次赴奉化商讨全集出版事宜,最后商定两家合作出版,一家出版精装本,一家出版平装本,并于2013年,两家出版社与奉化市签订了出版合同。事情如此顺利,是始料不到的。这原因,首先是奉化市市委书记、市领导以及义联主席王亦建同志对此事十分重视;其次是两家出版社十分热心。我和巴人哲嗣王克平先生从头至尾参与其事,见证了事情的经过,对此十分感动。两家出版社各出一套《巴人全集》,这可能是我国出版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为此,作为巴人研究者,我对奉化市领导、清华大学出版社、宁波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因这一倡议,被奉化市文联主席王亦建同志看中,要我担任全集的主编工作,此时我虽还忙于《陈汉章全集》出版工作,但为出版《巴人全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并立即组织编辑团队,他们是:
北京大学原南洋研究所所长周南京教授,担任《印度尼西亚古代史》和《印度尼西亚近代史》四册的审校工作。当年,这两卷也是由他整理出版的。遗憾的是周南京已去世,见不到全集的出版。
浙江大学原中文系系主任骆寒超教授,负责审校诗歌和散文两册。骆寒超教授是研究现代诗歌的权威,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巴人涛歌研究的论文发表。
翻泽这一册是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同志负责。他在80年代曾研究巴人的翻译著作,且有论文发表,是当之无愧的人选。
文论三册,由原宁波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李燃青教授负责,他是搞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邀请。
有关印度尼西亚著作这一册,由杭州师范人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丁贤勇教授负责审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余下小说七册、杂文二册和戏剧一册,则由敝人负责。
到我执笔此文时,以上各位已顺利完成各自的任务,我为这次合作的顺利,感到由衷的高兴,非常感谢诸位教授认真负责的工作。上述六人中,已有四人超过八十岁高龄,因为大家都非常愿意为巴人著作的出版出力。老朋友寒超兄虽然写作任务非常繁忙,但在听说要请他审校相关著作时,二话不说,欣然接受,就挤出时间完成所交仟务。他对巴人的遭遇发自内心地同情,他说他很愿意也十分高兴做这件事。他也是超过八十岁的人了。
我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如此大的全集编辑工作,除要感谢上述诸位教授外,还应特特别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王克平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和支持,再花几年功夫也是完不成的。2013年10月,我和夫人潘爱云去上海王克平先生家,拉回两拉杆箱的资料。这是王克平先生花了几十年功夫保存、搜集和整理他父亲的著作的成果。这里面有巴人请人从报刊上抄下来的文章,多至八九百篇,有二百多篇剪报,这些文章有的经过修改,有的打上红圈,有的注上日期,看来巴人生前对自己的作品曾进行过认真辨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剪辑报刊文章,是王克平先生陆陆续续搜集的。所有这些文章都一一加以分类登记。不用说,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要去找巴人发表文章的相关的报刊,其难度是不可想象的。王克平先生如此大度,令人万分感动,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还放弃了巴人著作出版稿费。这一切叫人刮目相看,他真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联想到他这一生,几乎大半辈子为他父亲著作的搜集、整理、出版而努力,也是他人莫及的。
这次出版根据当初拟定为二十一册,实际上我已编了四册集外集,主要是巴人在“孤岛时期”“南洋时期”所发表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来自王克平先生提供的抄件、剪报;除此之外,是我陆续从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馆找到的文章。这四册,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几乎没有休息,可惜此次未能出版。实际上,这四册对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更为急切需要,因为它不易找到,而其他的著作是可以从图书馆、网上找到的。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又,巴人翻译的有关南洋历史著作,多至一二百万字,甚至可能更多,现在不明下落,令人痛心。
杭州师范大学 钱英才
20l5年5月15日
《巴人全集(卷一 短篇小说)》
前言
监狱
美的消灭
凄情
村妇
晚霞
怅惘
待嫁
风子
题于监狱之后
破屋
给破屋下的人们——代序
疲惫者
孤独的人
雄猫头的死
暴风雨下
顺民
冲突
殉
倩华
不幸的男子
殉
黑夜
把戏
杀父亲的儿子
黄缎马褂
卖稿之前
阿贵流浪记
死线上
影子
齿痛
一室之内
不曾腐烂的日记
野站里
影子
火
跋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二 短篇小说)》
在没落中
这样的一个晚上
一个陌生的人
遗恨
三封信
我想起了自杀
酒里的生命
给梦蕙
乡长先生
血手
灾
牛市
族长的悲哀
友谊
仇视
逆转
追剿
一夜
还乡
校后记
流沙
流沙
没落的最后
有张好嘴子的女人
浇香膏的妇人
悲剧的性格
我们那校长跟爸爸
隔离
野兽派作家
勘灾
保镖黄得胜
猫的威权
一个负责的人
乡间的来客
龙种
阴沉的天
贼
一天
编后记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三 短篇小说)》
捉鬼篇
自序
捉鬼篇
自杀尝试者
若木君的烦恼
雾
茶社里
仿佛
皮包和烟斗
前记
皮包和烟斗
老石工
革新者
天才
故居
“大炮主义者”
“为人在世”
白鹭
惊梦
许太太的打算
一个谋杀亲夫的妇人
三个偷火柴的人
灵魂受伤者
六横岛
佳讯
失掉了枪枝
回家
恋爱神圣主义曲
向晚
额角运与断眉运
自杀
佳讯
姜尚公老爷列传
超然先生列传
残缺的形象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四 短篇小说)》
海外见闻
水客和工头
萨拉山
一个头家
章鹤鸣和方子明
一家的故事
第二代
“南洋伯”
月亮的由来
集外集
母亲
吃惊的心
大树
王四嫂
酥碎之岩
原是死了
离家
自杀
谈猎
侄儿
龟头桥上
船埠之上
河豚子
剪发的故事
土地祠里
幽闭的相思
出路
“唔”
爱情的训练
谁的罪
特制曲尺
指甲上的星
出版家
龙厄
一个发羊癫病的
一个疯子
蛀虫
故居
查夜
改变生活
花瓶
在沉沦的岁月里
证章
小董先生传
乱世家庭
喜事
和尚老伯
和服
新居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五 长篇小说)》
某夫人
证章
沉滓
冲突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六 长篇小说)》
明日
堕民
女工秋菊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七 长篇小说)》
莽秀才造反记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八 诗歌 序跋 日记 书信)》
诗歌
第一辑 叙事诗
洪炉
髑髅哀歌
吾闻曲
第二辑 诗集
情诗
情诗
“啊!我的女人!”
一九二五年诗集
自叙
赠挚声
夜深
送挚声归家
狂的心境
睡
我爱
孤雁
乌鸦
诗人和芙蓉
飘流曲
小窗闲吟
一九二七年诗集
弁语
途遇
美和幻想
坐北门草地上
卧浸会操场坟旁
茉莉
大世界
从狭笼中逃出来的囚人
化子的胜利
迷途的孩子
希望
盲人之歌
故乡行
鸟声
丛冢家
牧牛女郎
潜蛟
沙滩之上
危岩之上
妻的悲哀
溪滩之上
忆牧鹅女郎
桐叶
日暮
梦痕
坐溪石上
鸟翼上的夜影
题巾
梦须
一片晚霞
落日
浣衣妇
伫立
杂诗
期望
野哭
牧羊曲
晚唱(一)
晚唱(二)
小诗
骷髅的活剧
心花
小诗
依违
白鸥
绿竹
致落日
小诗
知了
散文诗
第三辑 散诗
古诗词五首
遣闷
杂诗
给郑振铎的信和诗
余波
杂诗二首
告弟兄们
山居杂诗
银灰色的月
肉色的沙塔
孤寂的小星
人间的秋深
女工的歌
生命之火
怀以仁
无意之歌
鸤鸠
拟牧歌
逃亡的灵魂
我将以时间为马
送衡山先生
丙子感作
忧国
时事吟
准时事吟
游杭杂诗
我们是征服自然的英雄
来来·去去
俱乐部开幕布告
软骨虫礼赞
致邵荃麟的诗和信
卫星与长虹
交心篇
叠砖歌
大鹏歌
自题小照
庐山组诗
第四辑 史诗
印度尼西亚之歌
序跋
《两种力》序
关于巴尔扎克
《玛耶阔夫斯基》序言
《孤独》后记
《松涛集》编后记
《伟大的教养》校后记
《四川劳动者》序
《脚印》序
序王译《不准敌人通过》
日记书信
1964年1月日记
致郑西谛
给读者
致培因
致振铎
英雄主义者的辩解
放在手里与放在脚里
通信
王任叔先生来信
为“以生活组织生活”答秋水君
书信往还
大事小做
致左明公开信
复陈钦荣信
给学生界短简
给杜牧之和歌戈两先生的公开信
讨厌的巴人
致张祖耀
读书与救国
关于《冬天的苍蝇》的答复
给文学青年的六封信
海外来鸿
给浩然的六封信
给爱人马兖生的信
给王克平的五封信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九 散文)》
第一辑
旅广手记
第一章 出走
第二章 在幼稚园里
第三章 公平轮上
第四章 泰安栈
第五章 “走马上任”
第六章 所谓革命工作
第七章 疍户船上
第八章 一个陌生的朋友
第九章 “掼纱帽”后
第十章 董挚声来访
第十一章 蒋介石的底子
第十二章 “受宠若惊”
第十三章 最后一次的报导
第十四章 回乡后
印尼散记
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
浮罗巴烟
从棉兰到蒂加笃罗
邻人们
在泗拉巴耶村
在外国监牢里
附 巴人与《风下之国散记》
散篇
第一次过堂
我来自东
侨居杂记
回乡杂记
第二辑
自传(一)
自传(二)
无实践即无文学
从前有过职业
深入农民群众中
斗室随笔
忆宁波建党初期
第三辑
悼高尔基
径三之死
怀以仁
悼高梦旦先生
一个平凡人的传略
亡友
悼木斋
悼念词二章
记郁达夫
怀念振铎
记李福
记杨骚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 杂文)》
边鼓集
弁言
谨防扒手
读史零感
真理的被击
所谓优越感
却说逃难
论私交之类
为侵略者铺好道路
诬蔑的时代
错用了一条法律
诙谐的同化
略论“反战公司”
两段新闻
不必自杀
要培养我们的朝气
生命的思索
眼睛的哀祭
鹿地亘与张国焘
不仅是海关华员的事
护旗运动
关于“头”
汉奸略考
不会有的事
阿Q型以外
余议之余议
从枪决汉奸说起
我感激着,我兴奋着
颓废的现实主义
一切为祖国
读书偶感
如此英雄
我呼喊不出来
眼前事实
建议废除“抗战八股”一词
黑的战术
“空气馒头”
死
没落的狂乱
辛苦与血汗
还得切实暴露
横眉集
《自由谈》复刊献词
略论刺激性
从吐哺说起
抽思
超越鲁迅
曲的效颦
中国没有“佛朗哥”
略论王皞南的被枪决
关于《边鼓集》
周作人先生的悲哀
断章取义
略论叫化之类
论“没有法子”
后记
生活·思索与学习
第一辑 《生活·思索与学习》丛抄
孩子的病
我拍不起手来
海涅与托玛斯·曼
复未谋面的友人论诗书
翻书的趣味
作品的产生
送走这魔王的影子
怀白尘
换上你的岗位,同志!
“柏生呀,不要死!”
伪君子
论争与批评
程造之作《地下》序
《小癞痢》序
《牛皮阿狼》序
第二辑 《生活·思索与学习》支抄
支抄小序
乡音之类
乱世的猫
论“眼高手低”
“鸡三足”
蝴蝶的梦
“往哪里去?”
“朝三暮四”
点滴和集中
看和想
形式逻辑与“绅士辩证法”
第三辑 边风录
《鲁迅风》发刊词
说笋之类
杂家,打杂,无事忙,文坛上的“华威先生”
一个反响
再论“没有法子”
烈士与战士
战士与乏虫
不必补充
脸谱主义者
站在壁角里的人
结论
七月
谋略及其他
无法无天的论调
鲁迅与高尔基
剪贴之余
偶语六则
与天佐论个人主义书
螺室杂记
八月
出卖伤风
第四辑 公论之侧
鲁迅先生的眼力
怎样发挥斗争的精神?
我和鲁迅的关涉
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际
青年的任务
展开文艺领域中反个人主义斗争
怎样展开文化界的精神总动员
在思想领域中展开反汪斗争
后记
遵命集
读《农村散记》
《三里湾》读后感
“劳动人民爱美吗?”
典型问题随感
作家应该有丰富的知识
生活本身是公式化的吗?
况钟的笔
论诗两句
关于删改
略谈生活的公式化
“题材”杂谈
“难言之隐”
再论“生活本身是公式化的吗?”
“一反其道而行之”
略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杂忆、杂感和杂抄
国庆杂感
关于“巴人”
重读《毁灭》随笔
热情与狂热
“肯定”与“否定”
“拿出货色来”
“上得下不得”
《鲁迅风》话旧
编后记
点滴集
论人情
给《新港》编辑部的信
以简代文
真的人的世界
“敲草榔头”之类
唯动机论者
略谈要爱人
消亡中的“哀鸣”
关于“氏族社会”
关于集体主义
“多”和“拖”
也谈学点文学
关于阅读文艺作品问题
鲁迅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略谈赵树理同志的创作
闲话《夜归》
有关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
读《红缨》和《白兰花》书后
争论之外
关于《牛虻》
从《毁灭》到《青年近卫军》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一 杂文)》
读书的方法与经验
绪论
读书即是生活
读书的方法
找求生活的线索
以生活印证书籍
治学的方法
战时的读书问题
学习与战斗
从吃和化说起
“敲门砖”和“生意经”
走出了迷路
为了战斗
趣味、态度和节操
“各有巧妙不同”
两派思路
几样时髦病
一套戏法
不打不成相好
新的气派·新的作风
稳扎稳打
一个巨人
附录 鲁迅先生的学习精神
鲁迅先生的治学方法
后记
集外集
第一辑 鲁迅论
鲁迅的《彷徨》
祝高尔基与鲁迅的健康
一二感想
鲁迅先生的转变
学习鲁迅的精神
我们失掉了一面民族的镜子
《鲁迅全集》总目提要
《鲁迅全集》发刊缘起
《鲁迅全集》里一个错误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
“有人”,在这里!
“题内话”
再加上一个“呜呼”吧
略论“韧”与“拖”
风习的校正与改革
怎样对坏人斗争
关于鲁迅杂想
四周年杂写
鲁迅思想与新民主主义文化
鲁迅的现实主义
一点感想
略谈鲁迅的文章
关于鲁迅学术思想之片面的考察(节录)
第二辑 文论
对于一个散文诗作者表一些敬意!
韩愈的诗
文体杂话
评《短裤党》
文艺闲话
歌德与黑格尔
今后的中国文艺运动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动向的蠡测
略论民族文化
诸葛亮论
从林黛玉说开去
宋江论
耶稣论
孔子论
王阳明论
“讳”论
关于高尔基一事
四年来上海文艺
略论“抗战八股”
土地、自由与儿女
关于反侵略文学
展开反法西斯文学运动
文艺的宽容
读《围城》
读《引力》并论及其他
第三辑 读书修养
读书顾问
读书指导
青年修养讲座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二 文论)》
文艺短论
人,作品与批评
论文学作品中之定命论思想
从怀古谈起
作家与世界观
什么是讽刺文学
作品中的心理描写
典型的写出
小说的发展过程
论果戈理的描写方法
自然描写
穷困与观察
论诗
水灾与文学
鲍罗(Boileau)论诗
《乡长先生》校后记
后记
扪虱谈
编前小缀
叛逆的灵魂
读《欧根·奥尼金》走笔
高尔基的艺术思想
高尔基的创作的手法
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文艺学
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
从走私问题说起
文艺杂谈
救亡时期的文学问题
短论三题
评《谷》及其他
我的呼喊
保卫大上海与伟大的民族个性的创造
扪虱谈
窄门集
民主与现实
民族形式与大众文学
地主性格
问题小说
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
关于学习
文艺中国化问题
剪裁
丑恶的描写
我期望着
宗派主义杂话
翻书杂记
风头杂记
关于《麦与兵队》
历史与现实
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
略评《新生代》第一部
评《投机家》
略论巴金的“家三部曲”
后记
巴人文艺论集
读《初雪》
关于创作
也谈徐志摩的诗
谈小说《青春之歌》
漫谈《百炼成钢》
果戈理——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创作琐谈
论《西游记》
巴人文艺短论选
新诗漫谈
中国文艺上的食与性
作家与人生
《山雨》发刊词
雨丝
小品文的前途
朋友文学
“钞票文学”
现代小说的欣赏
文艺杂谈
小说闲话
谈写作
现实主义者的路
从崎岖到康庄
文学上的还原论
关于新诗和抗战文艺
通俗文学及其他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三 文论)》
文学初步
第一篇 文学是怎样产生的
一、谁唱出第一首的歌
二、艺术是起源于游戏吗
三、艺术是起源于劳动的
四、原始的艺术·文学的形态和它的功用
第二篇 文学是什么
一、文学与定义
二、西洋文艺学的派别
三、中国文学观念之史的发展
第三篇 文学的特质
一、语言艺术与艺术语
二、形象性
三、典型性
四、思想内容
第四篇 文学的创造
一、灵感、趣味与意思
二、怎样写一个人物
三、鲁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四、“世俗的”与“英雄的”
五、形象的对立、对照与补充
六、肖像与环境的描写
七、故事与结构
第五篇 文学的风格及其流派
一、文学的风格
二、西洋文学的流派
三、中国文学的流派
第六篇 文学的种类与形态
一、文学的一般形态
二、中国文学的种类
三、民族形式的检讨
第七篇 新文学的诸问题
一、新文学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学的发展阶段
三、抗战文艺理论之清算
四、新民主主义文学的特质
后记
再版后记
论鲁迅的杂文
论鲁迅的杂文
一、序说
二、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时期
三、鲁迅杂文的形式与风格
四、鲁迅杂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方法
五、战斗文学的提倡
附录
鲁迅先生的艺术观
鲁迅的创作方法
后记
鲁迅的小说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从苏联作品中看苏维埃人
从苏联作品中看苏维埃人
高尔基的《母亲》
读《列宁》
关于《士敏土》
《青年近卫军》的艺术构成及其人物形象
我所看到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丹妮亚的形象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们——介绍《斯大林时代的人》
人类的《钢与渣》
后记
谈《青年近卫军》
一、描写共产主义新人的史诗
二、伟大苏联卫国战争的艺术画卷
三、老一代布尔什维克的不朽形象
四、青年近卫军的英雄群象
五、法捷耶夫创造英雄人物的艺术原则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四 文论)》
文学论稿
引言
第一篇 文学的社会基础
第一章 文学是怎样产生的
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
二、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三、原始的文学艺术的形态及其功用
第二章 基础与上层建筑、文学的关系
一、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社会变革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
第三章 文学与其他社会观念形态的关系
一、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二、自然科学与文学
三、哲学与文学
四、文学艺术与政治法律
五、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情况
第二篇 文学的本质
第一章 工人阶级的美学观点
第二章 文学的现实本质
一、现实的客观性与法则性
二、反对对现实的客观主义态度
三、反对对现实的主观主义的歪曲
四、现实的革命发展性质
第三章 文学的思想性
一、文学的阶级性
二、新文学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成长
三、文学的人民性
四、过渡阶段的文学任务
第四章 文学的艺术本质
一、文学是语言艺术
二、文学的形象性
三、文学的典型性
第三篇 文学的创造
第一章 创作的准备
一、认定方向
二、吸取源泉
三、思想改造
四、生活实践
第二章 创作的实践
一、巨大的劳动
二、主题与题材
三、组织题材
四、创造人物
五、概念化、公式化与类型化
六、积极的典型与新英雄
七、形象的对立、对照与补充
八、肖像与环境的描写
九、故事与结构
小结
第四篇
第一章 文学的种类及其形式
一、文学的一般形态
二、民族形式
三、中国文学的民族形式及其发展
第二章 文学的风格及其流派
一、文学的风格
二、文学的流派及其方法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质
后记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五 戏剧)》
费娜小姐
两代的爱
五祖庙
山村一夜
附录
五个被吊死的苦力
梦的追求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六 译著)》
苏维埃-特女教师日记
重译者的话
苏维埃-特女教师日记
铁
译者序
铁
和平
译者序
和平
从社会学见地来看艺术
原著者序文
第一章 社会的结合性(最复杂的美的感情的原理)
第二章 可作为社会性之原动力及新社会环境之创造力的天才
第三章 在批评里的共感与社会性
第四章 在艺术中个人的及社会的生活之表现
附录
重译者附语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七 史学论稿)》
论印尼的反帝斗争
一 两条路线展开在印度尼西亚的面前
二 印度尼西亚社会的特质
三 印度尼西亚社会的阶级构成及其民族运动的特质
四 现附段印度尼西亚革命的国际环境
五 印度尼西亚往哪里走呢?
六 印度尼西亚革命必须克服主观的弱点
七 结语
印尼社会发展概观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印度尼西亚社会的简描
第三章 前殖民地时期印度尼西亚社会
第四章 荷兰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社会(上)
第五章 荷兰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社会(中)
第六章 荷兰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社会(下)
第七章 印度尼西亚社会的结构
第八章 印度尼西亚民族构成及其民族运动
第九章 日本统治后印度尼西亚社会的变质
第十章 印度尼西亚独立诸问题
远东民族革命问题
第一章 战前远东各民族地位
第二章 殖民地土地问题
第三章 远东民族反异族压迫斗争
第四章 战后远东民族运动的一般情况
第五章 远朱民族革命的性质及其他
群岛之国——印尼
一 小端给小严的信
二 一个新的人民国家站起来了
三 一面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镜子
四 一条飘摇的翡翠之带
五 帝国主义的天罗地网
六 一群征服海洋的先驱
七 黄金白米引来了印度人
八 谟罕默德的剑锋
九 香料引来了欧洲的蜜蜂
十 红河的血浪
十一 凄风苦雨吊英魂
十二 繁荣的都市
十三 荒落的乡村
十四 民族统一的基础
十五 朱观、勇敢而正直的人民
十六 “良善的努力”开始了
十七 火与热的喷激
十八 印度尼西亚的甘地出现了
十九 革命的火山爆发了
二十 两种力量的冲突
二十一 从纷乱到稳定
二十二 “孙行者还跳不出如来佛手掌”
二十三 历史的新页
印度尼西亚革命观感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八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
关于编写本书的一些说明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前氏族社会时期
第一节 原始人群的出现
第二节 从原始人群向氏族制的过渡
第二章 氏族公社时期(一)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第一节 三种中石器文化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及其生产形态
第三章 氏族公社时期(二)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过渡
第一节 新石器及其分布
第二节 文化的交流与种族集团的迁移
第三节 氏族社会的生活及其组织形态
第四章 原始公社的角体过程——部落奴隶制的出现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种族分化和融合的完成
第二节 父系氏族制的发展及其特征
第三节 氏族部落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与文化
第三编 奴隶社会
第一章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奴隶制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印度两国的历史运动与南海诸国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宗教思想和文化
第二章 传疑的历史事实
第一节 一世纪前后中国历史中有关南海各国的记载
第二节 希腊与印度所传之南海各地
第三节 三世纪时中国所传之南海诸国
第四节 中国所传的印度尼西亚诸国
第三章 四世纪至六世纪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印度化的深入与部族之间矛盾尖锐化
第二节 有碑铭可证的印度尼西亚古王国
第三节 中国史书所传记的印度尼西亚王国
第四节 历史的潜流
第四章 七世纪到九世纪中叶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七世纪前后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室利佛逝未兴起前的印度尼西亚
第三节 室伸佛逝的建立和扩张
第四节 义净所报道的南海诸国及其社会情况
第五节 八世纪中叶以前的室利佛逝和诃陵
第六节 夏连德拉(山帝)王朝和散查亚王室
第五章 九世纪后半期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室伸佛逝的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东爪哇势力的兴起和“自由领地”的分割
第三节 宗教与文化
第三编 封建社会(十世纪至十七世纪初)
第一章 十世纪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三佛齐的扩张(原稿遗失)
第二节 马塔兰联合王国(墨棠)的兴亡
第三节 辛陀王朝的改革:洛卡帕拉的自由土地区
第四节 达尔马旺夏的调整
第五节 辛陀王朝的灾难(原稿遗失)
第二章 三佛齐的衰落和东爪哇的复兴——十一、十二世纪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注辇入侵和占领三佛齐(原稿遗失)
第二节 十三世纪初叶以前的三佛齐与伊散纳(原稿遗失)
第三节 艾尔朗加的复国战争:艾尔朗加的统治
第四节 艾尔朗加王国的分割:戎牙路与谏义里
第三章 辛加沙里王朝时代——十三世纪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辛加沙里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谋刺与暴乱——辛加沙里的危机
第三节 克尔塔纳加腊的政绩
第四节 三佛齐的崩落
第五节 辛加沙里的灭亡
第六节 元蒙的入侵和麻喏巴歇的兴起
第四章 麻喏巴歇帝国时代——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叶
第一节 麻喏巴歇的建立
第二节 叛乱、分封和宫廷政变
第三节 女王摄政和联姻政策
第四节 麻喏巴歇王朝鼎盛时期
第五节 麻喏巴歇的属国及其对外政策
第五章 马六甲王国时代——十五世纪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历史变革的前夜
第二节 马六甲王国的兴起
第三节 麻喏巴歇的衰落
第四节 马六甲的鼎盛时期
第五节 麻喏巴歇的分裂和灭亡
第六节 马六甲的陷落
第六章 反对葡萄牙殖民主义的斗争——十六世纪的印度尼西亚
第一节 淡目的勃兴和马六甲王国的反葡斗争
第二节 淡目的霸权和以亚齐为主的反葡斗争
第三节 加里曼丹及东部群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
第四节 帕章的霸权 万丹的发展 亚齐、柔佛和马六甲相互混战
第五节 马塔兰的勃兴 万丹的兴盛 柔佛、亚齐和马六甲的相互斗争
第六节 荷兰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第七章 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斗争的开展
第一节 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爪哇各国的内外矛盾和斗争
第二节 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深入侵略和雅加达人、万丹人进攻荷兰要塞
第三节 马塔兰统一爪哇的斗争
第四节 英、荷矛盾和荷兰侵略的扩大与巩固
第五节 马达维亚之战
附录
一、参考书目
二、印度尼西亚历史年表
三、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编后说明
《巴人全集(卷十九 印度尼西亚近代史)》
整理者前言
绪论:在历史变革的前夜
第一编 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时期
第一章 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二章 马塔兰的图强和马六甲的易手
第三章 安汶的起义和戈阿王国的沿落
第四章 荷兰对西部群岛的控制、渗透和掠夺
第五章 特鲁纳查亚的起义
第六章 荷兰对万丹王国的颠覆
第七章 苏拉帕提的起义
第八章 荷兰的殖民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九章 东部爪哇地方官吏的反叛
第十章 华侨和爪哇人民的联合大起义
第十一章 初期强迫种植制度的推广和万丹王国的隶属
第十二章 马塔兰王国的分割与东部爪哇的反抗
第十三章 武吉斯人的霸业
第十四章 19世纪末荷兰在爪哇以外各地的侵略活动
第十五章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崩溃和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化
第二编 殖民地封建社会时期
第一章 19世纪前后的国际形势
第二章 国家接管后荷兰在印度尼西亚殖民统治的初年情况
第三章 丹德尔斯的军事殖民统治和爪哇的易手
第四章 英国统治时期莱佛士的改革措施
第五章 荷兰殖民统治的恢复与英荷的纷争
第六章 英荷分割群岛的1824年的《伦敦条约》
第七章 荷兰对剥削印度尼西亚的新方法的探寻
第八章 爪哇以外地区各王国的反征服斗争(约自1818年到1820年)
第九章 米南加保的帕德里运动及其反荷斗争
第十章 爪哇战争和人民起义
第十一章 强迫种植制度的全面推行
第十二章 帕德里教派的反荷斗争和人民起义
第十三章 荷兰在苏门答腊的扩张和英荷的冲突
第十四章 荷兰对爪哇以外我的扩张(一)
第十五章 荷兰对爪哇以外地区的扩张(二)
第十六章 荷兰殖民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三编 半殖民地兰封建社会时期
第一章 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国内外形势
第二章 英、荷纠纷和再分割的1871年《苏门答腊条约》
第三章 新政策的推行及其反响——印度尼西亚农民的反土地掠夺斗争
第四章 亚齐抗荷战争
第五章 50年中荷兰对外岛继续扩张、并吞和控制——自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对爪哇以外的群岛的军事行动
第六章 资本掠夺政策的开展
第七章 地方分析与行政改革
第八章 资本掠夺的扩大与深化 村社土地的集中与社会阶级构成的新貌
第九章 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展开
第十章 日本法西斯的入侵和荷兰殖民统治的覆灭
绪论:在法西斯炼狱之火中新生
附录
一、参考书目
二、印度尼西亚近代史大事年表
三、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四、巴人与印度尼西亚历史研究
后记
编后说明
编后记(全书)
他是革命战士。他一生为革命而奋斗,从偏僻的乡村到大都市上海,又转战异国他乡的穷乡僻壤,到解放后担任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在故乡,他与官绅斗争,是疾恶如仇的“雷雨先生”;在上海,他与汪伪、日寇斗争,是“活鲁迅”“打鬼的钟(馗)进士”,他又是上海市民的“大众情人”;在南洋,他与日寇、荷兰帝国主义斗争,被印度尼西亚人民、华侨尊为哲人智者“端·巴人”。他四次入狱坐牢,他转人“地下”,与敌人周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是文化巨人。从小说、诗歌、杂文、文艺理论、鲁迅研究,到史学、翻译、编辑出版,无不给我们留下丰实的成果。其面之广,其文之多,都是无人可以比肩的。
然而,他又是一生悲剧。他并没有在现代文学史、史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因为他的大部分著作是死后问世的,错过了不该错过的时间。而最口丁悲的,是他被定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代表人物,进而又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叛徒,步步“高升”,最终在“文革”中被活活折磨而死。此人是谁?——巴人。
巴人,姓王,乳名朝伦,字任叔,号愚庵,官名士侠,又名子虔,学名运镗。巴人是他近二百个笔名中的一个。
巴人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10)初八日(19)丑时(1点至3点),浙江奉化市大堰村人。新中国成立前大堰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宽四五十米的山溪从村前流过,极具风水格局。巴人在《说笋之类》一文中说他“先辈尚书太公与崇祯皇帝闲谈,皇帝询及吾乡情况,尚书太公以十四字作答:‘干柴白米岩骨水,嫩笋绿茶石板鱼。’是这样世外桃源的故乡。”如今已成为大堰镇所在地。
村上最为显赫的是尚书第,俗称“狮子阊门”,是明嘉靖二年进士王钫的府邸。他是明王朝工部尚书,曾得御赐“望重朝野完名全节”八个金字。按照《王氏宗族·世达篇》称:自周、秦以来,不少人为官。十世祖是大将王翦,而至晋代的二十五祖书圣王羲之也是本家。王氐家族的远族郡望是山东琅琊,西晋末才南渡浙江,到了明代,王氏家族的五十四祖至六十四祖有十九人为官。把老祖显赫人物,一一列出,这是一般家谱的惯例,不过明工部尚书王钫是巴人上代,名不虚传。巴人家住在尚书第内,是合族而居。祖父王开日是清朝的武举,生了六个儿子。父亲王景舒,号质夫,官名毓彬,排行第五。父亲粗通文墨,在家务农,兼做竹木生意,为人正直骨硬。年青时,不爱劳动,以致兄弟分居后,生活很苦。他生儿育女后,“常背诵些古先哲的格言,掺和自己青年时力耕的苦况”(巴人:《无实践即无文学》),现身说法教诲儿子。
母亲徐氏是一位坚强、很有主见的妇女。“辛亥革命的时候,下令剪辫子。她强迫自己的孩子,一定拿着香烛向祖庙的神像碰头礼拜之后,才允许剪下辫子来。”她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信神佞佛的妇女!可是当1927年大革命爆发,她长大了的孩子,一阵风似的卷入那砸菩萨、赶和尚、嫁尼姑的运动,引起了全村人的责难时,为了支持自己孩子的革命精神,抵制别人的责难,她竟“把自己祈神礼拜的香竹简,用斧子给劈碎了!并立誓一生不再念佛吃素!”1953年,巴人回乡探亲,几十年不见的老娘已九十多岁,仅仅住了两天就回北京了。巴人说:“她一点也没有阻挡我只有两天工夫就回北京。她说:‘你们成天是打在外头的,去吧,你打天下的事情要紧。’母亲的爱总是通向正义与真理的。”(王任叔给马衮牛的信)
巴人兄弟三人,他最小。他还有一个姐姐王朝彩和一个妹妹王文彩。
大哥王伯庸是一个平庸自私的人。早年在上海交通专科学校肄业,后来在家务农兼管族众事务,恪守封建之道,与巴人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
二哥王仲隅,是巴人人生道路上最初的引路人,对巴人的影响颇大,被他称为“第二父亲”。
八岁那年,人本村务本小学读书。“在乡下小学,一登就是七年。”(王任叔:《出卖伤风》)前四年,读完小学的课程。接着一年,就读《论说文范》之类的书,其中大都是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党人陈天华、邹容等人的文章,从书中第一次接触到新思想。他后来说:“这给我以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种子。”最后两年,则又“读《孟子》《论语》《中庸》《大学》和《左传》”(王任叔:《自传》)。这些古代的经典之作,对他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而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战同时代的介子推。介子推跟晋文公流亡国外十年,回国后,当群臣争功论赏时,他却退居绵山。巴人对他这种高风亮节很为钦佩,这对他日后待人处事有很深的影响。
十六岁那年6月,二哥给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一张高小毕业文凭,叫他去投考在宁波的浙江第四师范学校。此时,父亲病危,不久病逝。父亲在弥留之际,“只是嘱大哥毋使二哥在师范中辍”,而对巴人的前途,“一句也不曾提到”。按照大哥大嫂的意思,三弟要走当时宁波大多数人所走的路:从商或务农。母亲把巴人录取师范的事瞒着巴人。后来巴人终于从别人那里得知此事,便向母亲苦苦哭诉、哀求,正在师范读书的二哥也来信催促。最后南母亲做主,走进了师范学校。他去入学,已是开学两个月后的11月了。这是巴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极重要的一步。
巴人在师范五年,前三年,他说自己是“一个最守本分,最少活动,也最少朋友的孤独的学生”;而且喜欢读古书,好做古诗,显得比较迂腐。但在这时结识了一个好友,叫毛信望。巴人说:“我从他那里知道了社会上的黑暗面,官僚的拍马、钻营等手段,还有所谓乡间妇女无以为生被逼出卖为妓等的社会生活,这使我仿佛另开了一只眼睛,要去看看这社会到底多少黑暗。”(王任叔:《自传》)这种愿望,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一触即发。浙江的五四运动高潮,首先从杭州的第一师范学校掀起,而宁波的五四运动则先由宁波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发起。第四师范运动的中坚则是巴人所在的班级。这个班级早在1918年首先倡议成立校学生会(自觉会),“要求改革校政,展开反学监的斗争”。这时,第四师范学校与其他学校一起,于5月9日举行集会游行,并且在19日联合市内各中学,成立宁波市学生联合会。毛信望被选为评议部长,巴人被选为执委会秘书长。此时结识了同为学界领袖的张秋人、卓恺泽等。他们展开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斗争。
……
关于巴人翻译的《苏维埃-特女教师日记》《铁》《和平》和《从社会学见地来看艺术》四部著作,邹振环教授作过分析评价。他认为巴人这四部译著有以下三个特点:1.翻译内容选择的社会现实意义。2.翻译选题的时代性与世界性。3.翻译取向与理论取向的关联。这些归纳无疑是正确的。他认为:“作为译者,他们是人际传播的读者群体中影响的重要来源;作为作家和理论家,他们又是接受异质文化的‘意见领袖’,由他们作为文化传播网上的把关人,在传送和处理外来信息方面,不但能保留较好的清晰度,而且在传统技巧上也有其他译者难以替代的优势。”(邹振环:《巴人翻译述论》)
巴人当然还是出版家。巴人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时间跨度也很大。1924年编过《四明日报·文学》副刊。1925年编过《锦溪》《新奉化》。1928年在上虞春晖中学主编《山雨》。1938年开始,先后编过《译报·爝火》,后改《译报·大家谈》、主编过《华美周报》、主编过《译报周刊》《申报·自由淡》《鲁迅风》《上海周报》《公论丛书》和《时论丛刊》等。1941年去印度尼西亚,主编过《前进周报》和《民主日报》。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出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丛书》《外国现代文学名著丛书》和《外国古典文学理论从书》,都陆续出版。现代文学方面,先后出版了《鲁迅全集》《茅盾文集》《沫若文集》《巴金文集》《叶圣陶文集》《郑振铎文集》以及近五十位“五四”以来的名作家的选集。一时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黄金时代”(许觉民:《四十年话旧说新》)。巴人这样的编辑出版生涯也难以找到第二人。
上述八个方面的简要介绍,令人惊叹不已,连叹奇人。我不禁想到以下几点:
第一,巴人意志坚强,毅力惊人。他在南洋,为了逃避敌人,躲藏存人迹罕至的丛林乡下,那里的猴子比人还多好几十倍,却白天劳动,晚上写作。尤其在“文革”期间,他处在贫病交迫,身心受到折磨,戴着“叛徒”“大右派“”反党分子”的大帽子,居然还坚持写作。他的心、精神、意志和人格,是我们可以大书特书的。
第二,巴人精力充沛,出手快捷。这一点,与他同时代的友人都知道。所以,什么事都叫他干,他也从不推辞。他写杂文,真的是倚马可待。否则,那么多文章怎么会写出呢?
第三,兴趣广泛,非凡才能。巴人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戏剧、文论、翻译、编辑,都干出好成绩。他是多面手,这也有点不可思议。
第四,成绩斐然,独傲天下。我们现在出版的二十一册,一千多万字。不计已整理好的近二百万字,还有无法找回的近二百万字的翻译著作,著译近一千五百万字。
总之,作为革命战士,他四次入狱,坎坎坷坷,悲剧而终,火地为之动容。平反昭雪,还其战士本色。作为文化巨人,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万人称颂,流传千代。
钱英才
草于2015年5月杭州
巴人著的《巴人全集(共21册)》文集涵盖王任叔生平所著多种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博学多才和传奇人生,对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其中著作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文学理论、历史、戏剧、杂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将是目前搜集整理得最为完整的王任叔的著作。
巴人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10)初八日(19)丑时(1点至3点),浙江奉化市大堰村人。新中国成立前大堰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宽四五十米的山溪从村前流过,极具风水格局。
巴人著的《巴人全集(共21册)》收录了王任叔的多部著作。巴人作为革命者,有太多悲剧因素,令人悲伤;但作为文化巨匠,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戏剧、文论、史学、翻译以及编辑出版等方面,作为如此巨大贡献,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