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人凤是湖南新化县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赠诗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在《革命巨子谭人凤传》中,作者邓江祁以严谨、客观地语言,叙述了谭人凤的生平事迹。
| 书名 | 革命巨子谭人凤传(精)/湘籍辛亥风云人物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邓江祁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谭人凤是湖南新化县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赠诗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在《革命巨子谭人凤传》中,作者邓江祁以严谨、客观地语言,叙述了谭人凤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谭人凤(1860—1920),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作者邓江祁在充分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掘出大量谭人凤的佚著,从而为《革命巨子谭人凤传》增加了大量的新内容,使之更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谭人凤的生平和思想。本书对谭人凤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的事功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大大拓展了谭人凤研究的空间,填补了诸多以往谭人凤研究的空白,充实了谭人凤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贡献,因而有利于世人更加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谭人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早年经历 第一节 家世源流 第二节 失意科场 第三节 创办学堂 第二章 立志反清 第一节 托塔天王 第二节 华兴会员 第三节 同盟会员 第三章 屡仆屡起 第一节 策应起义 第二节 反对分裂 第三节 举义羊城 第四节 长哭当歌 第四章 崛起中部 第一节 设会沪上 第二节 先著汉上 第三节 支援湖北 第四节 稳定湖南 第五节 临时议长 第六节 保卫武昌 第五章 反对妥协 第一节 主张共和 第二节 废除帝号 第三节 反对让位 第四节 反对让权 第六章 建设民国 第一节 督办铁路 第二节 关注民生 第三节 改造会党 第四节 巡阅长江 第五节 力主征蒙 第七章 二次革命 第一节 不党主义 第二节 调和南北 第三节 促湘独立 第四节 避走东瀛 第八章 讨袁护国 第一节 维护团结 第二节 除恶务尽 第三节 调处山东 第四节 保护湘矿 第五节 痛悼黄蔡 第九章 讨逆护法 第一节 反对参战 第二节 坚定护法 第三节 呼吁北伐 第四节 三赴闽粤 第五节 反对议和 第十章 支持“五四” 第一节 声援北京 第二节 鼓动广州 第三节 支援天津 第十一章 国魂犹存 第一节 叙评革命 第二节 终老沪渎 第三节 魂归故里 附录 谭人凤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谭人凤的家乡福田村,离新化县城百余华里,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辆可通,交通十分不便,风气闭塞,民智未开。1889年谭人凤院试再次失利后,就在当地义学当塾师,但由于经费甚为不足,教学方法也陈旧不堪,难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鉴此,谭人凤邀集谭沐春、彭凤翔、夏人正等人商议,向当地殷实人家劝捐,用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员待遇,使这所义学面貌逐渐改观。如果没有后来一件重要事情发生,谭人凤此生也许就是一名乡村塾师。然而,就在1895年冬季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不仅使福田义学发生重大变化,也改变了谭人凤此后的人生道路。因为就在这一天,与谭人凤仅望云山之隔的邹代藩路过福田义学时与谭人凤不期相遇了。 邹代藩,字价人,1861年9月27日出身于湖南新化县罗洪村(今隆回县罗洪乡)。罗洪村与谭人凤的家乡福田村仅隔望云山。邹代藩出生于蜚声中外舆地学界的新化邹氏世家,他的叔祖邹汉勋是与魏源齐名的大学者,中国近代舆地学的奠基者。当时学界有句俗语:“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其父邹世咸续编了《中国历代沿革险要图》《历代战争沿革图》等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舆图。其堂兄邹代钧版刻《海国图志》,研习舆地,后来成为我国近代舆地学大师。因此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的邹代藩,从小饱读诗书,1885年取县学附生,后补廪膳生。但他深受家教影响,只重视经世致用之学而厌恶科举,在老师的再三督促下,才参加了1888年的宝庆府秋试。他看主考官曹某徇私舞弊的丑行,赋诗讽刺之。曹学使见诗暴跳如雷,邹代藩脱光衣服与之对骂。曹学使做贼心虚,不敢较劲,只好说:“他疯了。”不予追究。 谭人凤一见邹代藩,就被他的不凡气质所打动,立即邀至塾舍,“款而留之,谈论皆古今中外大事”。于是,在谭人凤的塾舍,深受家学浸染、见多识广的邹代藩侃侃而谈,从朝代更替说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交战,再说到列国情事。当邹代藩说到扬州十日之惨、嘉定三屠之冤时,谭人凤听得“双眉倒竖,五内血煎”;当邹代藩说到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列国情事时,谭人凤感到很新鲜,“瞠目无所对,心甚恧焉”。邹代藩的谈话为谭人凤打开了一扇外面世界之门,使谭人凤立即被村外世界所深深地吸引,欲罢不能。于是,他怀着对邹代藩钦佩不已的心情,聘邹代藩为村内教习,并“师事之”。邹代藩对性格倔强的谭人凤也是一见如故,“遂与同居,纵言改革,如长江大河,真源于昆仑之墟。一导其源流,则万里屈注,不入海不止”。嗣后,随着邹代藩的不断介绍,谭人凤对天下大事的了解越来越多,“思想因之一变”。由此,两人很快就成为知心好友。后来,邹代藩将女儿邹贞顺许配谭人风的长子谭一鸿,这样,邹代藩和谭人凤两人又由志同道合的战友成了儿女亲家。 1896年,邹代藩又介绍新化大同的谢介僧到福田任教,并建议仿照西方教学模式,改办福田义学。谭人凤接受了邹代藩的建议,把福田义学改办为新化县第一所新式学堂——福田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学生往往是半天读书,半天野外活动。野外活动有体操、登山、赛跑、技击等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以此锻炼体魄,磨砺意志。 福田小学开办不久,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兴起,谭人风千方百计订购了《时务报》等维新变法的读物,如饥似渴地阅读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的文章,眼界愈广,“感触愈多”。他深有感慨地说:“余之思想,受益于价人者固多,感触于《时务报》者亦不少。”他认为梁启超的文章“启迪国人,功诚匪浅”,于是逐步接受了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成为康、梁的信徒。1898年,他积极参加不缠足会,主张移风易俗,男要剪发,女不缠足,并成为不缠足会新化分会的董事之一。随着谭人凤思想的进步,福田小学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向学生灌输反清排满的民族意识。谭人凤二子谭二式当时也在福田小学读书,经过学校的培养从小就有了反清革命倾向。谭人凤不仅在村中创办新式小学培养人才,而且还受邹代藩介绍的外国情况的启发,认为村中的可造之才只在村中“读书经世,非亲至文明进化之国观其政教,无以振兴其志气,乃择其有远志毅力者,俾渡东洋以求学,资斧不给,则为之称贷于族戚邻友,其有守财悭吝者,虽触怒犯忌而不顾,由是求学东洋者相接迹”。这样,谭人凤又在家乡开创了资助有志青年走出国门,东渡日本留学的历史。 好景可惜不长,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光绪帝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维新志士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遂宣告失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并没有吓倒谭人凤,反而使他加深了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认识和仇恨。 P12-14 序言 谭人凤(1860—1920),原名有府,字符善,号石屏,晚年又号雪髯、梅城(老)叟,人称谭胡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早年加入洪门,萌发反清革命思想,随后加入华兴会、同盟会,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五四运动,为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创建中华民国、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推进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 1860年9月20日(清咸丰十年八月初六),谭人凤出身于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永靖团福田村(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谭家世代务农,力耕自食。谭人凤有兄弟六人,他最幼。自幼病喘的他,靠着其兄长们的帮助,得以人私塾读书。谭人凤虽然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考中。1889年参加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后,谭人凤决意放弃科考,到村内义学当塾师。 谭人凤早年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对外界发生的变化知之甚少。但他爱读《船山遗书》,受到过传统民族气节的熏陶。1895年冬,谭人凤邂逅见多识广的邹代藩,并通过邹代藩对古今中外大事的谈论,“思想因之一变”。1896年,谭人凤在本村创办“福田小学”,仿照“泰西教法”进行教育改革。不久,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兴起,追求进步的谭人凤千方百计订购了《时务报》等维新变法的读物,如饥似渴地阅读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的文章,眼界愈广,“感触愈多”,逐步接受了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成为康、梁的信徒,并参加不缠足会,主张移风易俗,男要剪发,女不缠足。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被镇压后,谭人凤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认识和仇恨进一步加深,逐步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1903年,谭人凤来到新化县城文场内,创办了群治小学堂,希图通过办教育开启民智,培养反清革命人才。但不久,谭人凤认识到,办学“取道迂远,未能济急”,乃“改与会党耆帅游”,开始了联络洪门会党的工作,并成为省内外著名的会党首领之一。是年11月,谭人凤参与筹建华兴会,次年又积极在宝庆策划响应长沙起义。起义流产后,谭人凤又与刘纲领等人策划隆回起义,事败后远赴日本东京寻求革命志士,并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结束了以往“抱一部落主义以自雄”的活动方式,坚定地踏上了民主革命的新的战斗征程。在同盟会中,由于“谭人凤年辈最长,孙中山、黄克强以次均一向对他尊称‘先生’而不名”。此后,谭人凤积极参加同盟会策划的反清武装起义,无役不从,并在这些起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武装斗争思想。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谭人凤在总结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后,逐步认识到,“天下事,断非珠江流域所能成”。鉴于当时同盟会本部涣散和两湖地区革命运动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领导长江流域的反清革命斗争,谭人凤与宋教仁等人于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组织成立中部同盟会总会,并被公推为总务会议长兼交通干事,不仅负责主持总会工作,还兼任“管理联络各等社会及会籍、选举、纠察、赏恤、通讯事务”等重要工作。 中部同盟会总会成立后,谭人凤、宋教仁等人积极策动武汉革命党人反清起义,促使湖北文学社与共进会两大反清革命团体实现大联合,并奔走联络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四川陕西、云南等省的革命党人,从而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各省的响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义筹备工作稍有头绪之后,谭人凤即派吕志伊、刘芷芬去香港向黄兴报告湖北及长江流域各省运动情况。黄兴听取汇报后喜出望外,对谭人凤等中部同盟会负责人的工作感到十分满意,表示“不日将赴长江上游,期与会合”,“与效驰驱”,并特赋七律《和谭人凤》,对谭人凤奔走两湖,积极策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反清武装起义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10月10日凌晨,武昌起义爆发。正在为起义运送武器的谭人凤和居正在南京至汉口的轮船上闻讯后“喜不自胜”,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武昌起义前线。14日上午,谭人凤抵达汉口后,急忙赶往武昌,作为第一个抵达武昌的中部同盟会总会负责人,参与湖北军政府的领导工作。谭人凤的到来,给武汉革命党人带来了黄兴对武汉革命党人工作的肯定和中部同盟会总会在长江流域策划武装起义的计划,极大地鼓舞了湖北革命党人的斗志,增强了他们必胜的信心。17日,谭人凤主导祭天誓师仪式,并代表同盟会给黎元洪授旗、授剑,对于稳定黎元洪,振奋民军官兵士气,激励武汉市民的革命热情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谭人凤与居正按照《革命方略》大旨,起草军政府各机关条例,使湖北都督府的各项工作“始稍有头绪”。 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响应武昌首义,成功发动了长沙起义,一举推翻清政府在湖南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湖南军政府。但起义成功10天后,湖南军政府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时遇难,湖南的革命形势陡然一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人凤奉黄兴之命,与刘揆一、周震鳞等人力挽狂澜,维持湖南稳定,从而保证四批湘军相继入鄂,对武汉前线抗击清军的战斗给予了有力的支援。 …… 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和研究谭人凤的学术专著,笔者以为,本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征引了新发现的史料。传主的遗著历来是后人全面研究其生平和思想,撰写其传记作品的重要来源和依据。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谭人凤在其革命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遗著,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石芳勤所编《谭人凤集》,收录谭人凤遗著260多篇,约32万字,为谭人凤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有大量谭人凤的遗作仍散佚于已出版的《谭人凤集》之外。有鉴于此,近年来,笔者在研究谭人凤的过程中,致力于谭人凤佚著的发掘,先后在北京《顺天时报》、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新闻报》《民立报》《民权报》《神州日报》、湖南《大公报》《长沙日报》、广州《民生日报》等珍稀报刊和民初档案资料中,陆续发现了谭人凤佚著80余篇,约5万字。这些新发现的谭人凤佚著,充实了谭人凤研究的资料,澄清了以前许多谭人凤研究中的疑点,披露了许多以往不为人知的史事,无疑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史料,从而为本书增加了大量的新内容,使之更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谭人凤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谭人凤研究一百余年来,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笔者在充分汲取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致力发掘出大量谭人凤的佚著和相关史料,并根据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创造出一批新的谭人凤研究成果。去年起,笔者先后撰写和发表《(谭人凤生平大事记)考误》《(谭人凤集)勘误》等1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或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或修正了以前的某些观点,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新的素材,从而使本书的内容更为丰富,史事更为清晰,观点更为正确。 第三,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如前所述,以往谭人凤的研究局限于二次革命前,对其二次革命后的研究历来是空白,因而大大影响了谭人凤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对谭人凤的正确评价。本书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对谭人凤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的事功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大大拓展了谭人凤研究的空间,填补了诸多以往谭人凤研究的空白,充实了谭人凤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贡献,因而有利于世人更加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谭人凤。 第四,引用了当时报刊有关文章。谭人凤虽然从事革命的时间仅有20多年,但却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深深的印记,因此,当时的新闻媒体对于谭人凤的活动和事功曾有大量的报道和评述。这些鲜活生动的史料,对于研究谭人凤当时的活动和思想、认识谭人凤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鉴此,本书从大量的清末民初珍稀报刊中,精选出各个时期有关谭人凤活动的报道和评述,拂去历史的尘埃,点缀于书中,以期还原历史的场景,重现历史的回响,从而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纪实性和可读性。 由于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本书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创新性、纪实性、可读性和可信性,对于推进谭人凤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很是值得对于这些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一读。 后记 谭人凤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为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称颂和尊敬。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导师饶怀民教授的精心指导,初稿完成后又蒙饶怀民教授审阅,并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为本书增色不少;同时还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郝幸艳女士、湖南农业大学陈向科先生、邵阳学院期刊社主任贺翀先生、刘晓毅老师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图书馆、贵州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以及湖南省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邵阳学院学报编辑部等有关部门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民慈善基金会、省委统战部及其原副部长彭军良先生的大力支持,岳麓书社的领导以及责任编辑管巧灵、王文西、邱建明先生也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和学识有限,本书的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邓江祁 2017年4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