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夫编写的长篇小说《红痣》描述的是一个人青葱、骚动、懵懂的成长岁月。
在知青小说里面,《红痣》可谓别具一格,尤其是主人翁的精神世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愈挫愈奋、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里,仿佛蕴藏着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量。主人公身上那种笑傲苦难的顽强意志很有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在当下商品经济大潮下一切向钱看的旋涡里当属稀缺珍品。
| 书名 | 红痣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烈夫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烈夫编写的长篇小说《红痣》描述的是一个人青葱、骚动、懵懂的成长岁月。 在知青小说里面,《红痣》可谓别具一格,尤其是主人翁的精神世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愈挫愈奋、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里,仿佛蕴藏着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量。主人公身上那种笑傲苦难的顽强意志很有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在当下商品经济大潮下一切向钱看的旋涡里当属稀缺珍品。 内容推荐 《红痣》是一部长篇知青题材小说。作者烈夫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知青农场的年轻人是如何顽强拼搏、自强自立最终走出自我的艰辛历程。小说笔力雄健、情感细腻,内容涉及情感、婚恋、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方面,对新疆人民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进行了歌颂与褒扬,对生活中的假丑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许多情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豪情万丈。特别是对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小我”进行了无情的解剖与批判,真正体现了一样的知青岁月,不一样的风霜雨雪;一样的知青农场,不一样的人生走向。 目录 第一章 知羞 第二章 迁徙 第三章 上学 第四章 外婆 第五章 米驮子 第六章 瓦屋 第七章 斗殴 第八章 炖鼠 第九章 像章 第十章 春游 第十一章 水桶 第十二章 挑石 第十三章 归程 第十四章 歧视 第十五章 醉酒 第十六章 小妹 第十七章 春苗 第十八章 拾粪 第十九章 游说 第二十章 孤程 第二十一章 下乡 第二十二章 选举 第二十三章 米缸 第二十四章 暴雪 第二十五章 红痣 第二十六章 高考 第二十七章 眷恋 第二十八章 《燕泉》 第二十九章 陷阱 第三十章 调动 第三十一章 采风 第三十二章 采访 第三十三章 陪床 第三十四章 柳泉 第三十五章 读史 第三十六章 高考 第三十七章 出差 第三十八章 逃遁 第三十九章 情缘 第四十章 记者 试读章节 小城的东边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危崖,叫东山头。这是我们这个山城和外部世界的一个分水岭,我就要走了,走到东山头以外的地方去了。母亲抱起我说:“你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以后要听外婆的话,不要欺负姐姐。妈妈每月给你们寄钱去。”我们在举行一个仪式,我看母亲哭了,我点了点头也哭了,姐姐哭了,齐菲也跟着哭了。要说懂了也懂一点,要说不懂也不懂。母亲一直在流泪,说:“生下来只有两斤半,从来没有吃过我的一口奶。”舅舅把我从母亲怀里抱过去,说:“你看现在胖乎乎的,你放心,妈妈会有办法呢!”然后他就抱着我往远处走,我眼看着把齐菲撇下了,就喊着要下去。他说:“看你妈哭成那样子,还不走远点!”我往他脸上抠了一把说:“齐菲!”他这才把我放下去。 第二天,外婆、姐姐和我离开了这座小城。那是一个清凉的早晨,母亲把我从床上叫醒以后,匆匆给我穿上了衣服,嘴里还念叨着醒醒、醒醒。我们好像是悄悄走的,没有人给我们送行,月光的清辉若隐若现地照着山弯,路上行人稀少,我们每个人的脸像涂了一层白蜡般惨白,不过天上、地下好像都是这个颜色。外婆在街上站住了,说:“你就不要去了,免得又要流一场泪。”舅舅也说:“姐姐,你不要去了,还有小的要看呢!”不去就不去了呗,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我想。我们走出去以后,母亲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一绺头发在她额上飘来飘去,我觉得她又会跟过来,我生怕她又要跟过来,又想让她跟过来。结果我们还是慢慢走远了,母亲美丽而瘦弱的影像从我视线里渐渐消失了,但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们面对戈壁的单调和沙漠的死寂,只要我们下车,周围似乎都是乞讨的流浪汉,我这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挨饿,而我没有这样的感觉。我每天都昏昏欲睡,一睁开眼依然是单调和枯寂。我们的车上有一对男女最引人注目,外婆说:“他们是上海知青,他们在塔里木开荒,辛苦得很!” 翻越天山是最艰苦的一段路程,山崖就悬在头顶上,稀稀拉拉的植被,让我体会到自然的残酷和生命的萧瑟。山势怪异,有的陡峭,有的险峻,有的横卧,有的斜躺,我们的车总是小心翼翼、可怜兮兮地在危崖峭壁间攀爬着。山的色泽丰富,有的透着深红、有的绛紫,浓褐色的山峰连绵不绝。阳光照耀下,山体的褶皱明暗交变,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凝重的瑰丽。随着汽车的盘旋,山峦时而切进,时而远遁,角度的变换使我清醒警觉,恍然其中。我想我的家,我不知道我的家在哪里,我想齐菲,也不知道齐菲在哪里。 上了火车以后,人挤人,人恨人,世界一下变得那么缓慢,我常常感觉不出我们是在行走,时光更难熬了。 火车停到郑州火车站以后,是一个夜晚,站台上有一点昏暗的红光。外婆说要在这里转车。车一停下,就有许多人围拢到窗口,伸出手要饭吃,而且女的多。下车以后外婆背着行囊,一只手紧紧牵着姐姐,一只手紧紧牵着我。一路上重复着一句话:“千万不能丢手呀!哪怕是走慢点!如果一下丢开了手就站着不要动,大声喊外婆,谁叫你们都不要去。”我觉得好陌生、好害怕,大人们都饿成这个样子,饥饿的眼睛就像要把对方吞食掉。我用双手抓着外婆,只要把外婆抓住了,我就抓住了我的一切,就抓住了这个世界。我和姐姐都不知道这样的行程还要持续多长时间,眼看着外婆一天比一天疲惫憔悴,只是隐隐感到我们不断地行走,就是为了到一个地方去歇息下来。姐姐身体不好,从小就不爱说话,只要是和我发生了争执,她每次总是让我,我们从来都不吵架,因为她对我的宽容,我觉得我的自在空间就大了许多。 我都搞不清这次昏昏欲睡的漫长行程是什么时候结束的。恍如隔世,后来我们来到了一条江边,在一间简陋的瓦屋里定居下来。在那一块光线映照得最醒目的墙壁上,外婆拿出了外公的镶了镜框的黑白照片挂了上去,外公看上去很英俊,也很清瘦。我实际上知道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我从来没有问过,外婆也没有说过。有几次我偷偷看见外婆捧着外公的照片在流泪,也不敢惊动她老人家,悄悄地躲到一边去,但又不愿走得太远,就在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偷偷听外婆哭。昕到外婆不哭了,我才敢出来。外婆一看见我,生怕我看出她流过泪,迅捷地用袖口把眼泪擦去,有时还补上一句:“这几天害眼。” 我和姐姐穿着大红大绿的绸子衣服在左邻右舍、大街小巷开始乱窜了。上街以后有很多人惊讶地围着我们看。陌生让人产生新奇,我听不懂他们说话,觉得他们挺滑稽的。开始有一些拘束,后来才体会到我和姐姐在被别人欣赏,这时反而有一种满足感。 P10-11 序言 一个男人灵与肉的心路史诗 为周烈夫长篇小说《红痣》序 江小鱼 因为列夫,所以托尔斯泰。 这是男人的一部自我救赎之书,一部自我生长之书。 如此坦率、勇敢,毫不遮蔽自己内心世界全部的真实心理活动,全部的欢欣、痛苦、孤独、荣耀和悲悯,它让我想起卢梭的《忏悔录》。 女性在一个男人心中所具有的所有让人上升的意义,那些普通的女性,成全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男人,也因之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所赞美的那“女性之中宛如神性的光芒”。 这部小说的第一句话就给我留下了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样刻骨铭心的印象:“那年春天,父亲要带我去乡下。外婆一大早就把我从床上喊醒了,我还没有睁开眼,就听见清真寺穹顶上蒸发出来的羊皮鼓声、唢呐声和穆斯林的祈祷声。” 一切从这个少年的尿床开始,周烈夫——这位在三湘大地和天山以南的旷野、沙漠、河川,以人性的视角关注品味着历史和时代斗转星移的作家,写出了主人公灵与肉交织的心路历程,开启了主人公这么一个纯洁而爽朗的汉子天高地阔的人生。 从他坐在父亲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第一次童年记忆中的远行开始,书中的主人公和作者之间_如贾宝玉与曹雪芹,全世界都只是他的大观园,他的所有悲欢离合都和此时此刻的一个女人以及彼时彼刻的所有女人有关。 这个敏感而多情的男人,从童年时代就饱受爱欲的煎熬,且痛并欢乐地承受着命运之中的那一个又一个女人与他的全部相逢和离别。 那个站在树下把一块糖递给他的像天仙一样光彩夺目的齐菲,自己洗漱后躺下来把他搂进了怀里的语文老师张淑玲,卷曲的睫毛就像被朝露打湿且两腿的运动释放出娇娆媚惑力量的文体委员丽莎,宣传队新来的丰姿绰约袅娜柔情之感性少女苗雨欣,约他中学毕业后一起同行的团支部书记高瑛,骨头架子很小而胸脯却勒得扁平但内在蓬勃依然生动的知青文艺范刘雪梅,五朵金花的老大倩茹,师范学校的才女梅子和周焰,身体像水蛇一样扭动着和他疯狂做爱的县委书记女儿红日,清秀圆润的脸上眼睛格外炫目迷人的宣传部干事朱琳,娇柔高挑说话嗲声嗲气还没有脱去童稚气的报社总编女儿邹琼,小腹光洁而绵软的美容小姐,散发蓬勃朝气的北明师傅的女儿,风情万种的身上魔幻般交织着男人疯狂而复杂梦想的播音员玉霁…… 上述这众多的女性有福了,她们依次永恒地活在主人公从童年到中年的生命深处,通过文字的雕刻时光获得了美丽的永生。 主人公感受着这些不同的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令人痴迷的馥郁香气,他在不同的岁月里总是根据其中一个美丽的影像去编造一个美丽的幻影,把自己搞得如火如荼、壮怀激烈,她们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冬妮娅或是《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他仿佛是为了她们才来到这个世界的,这种情感总是跨越时空在心灵深处强力攀升,她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主人公最初的心旌摇动。 主人公发觉自己什么也没有搞懂就离开了她们,他却时刻准备着“如果有一种灾难和痛苦需要我们当中的一个人去承受,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去承担一切灾难性的后果,包括为她去死。我会莫名其妙地设计出一套套为她去死的方法,把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都调动起来,去编织一个为她死去的悲壮故事”。 但主人公本质上最爱的却是生活在别处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看的第一部让其独自静悄悄看下去而且不断流泪的书,当他用心去感受时已泪流满面,他用自己的心灵抚摸着安娜的忧伤,他觉得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看法才是他一生的真正隐私。 主人公总是对美的毁灭产生真正的痛苦,微弱的灯光总是陪伴和映照着他去应对这绵绵无期的困境和追问:“大浪淘沙,淘去的是人性纯真和善美……为什么这么残暴的戮杀要从这样一个美丽的影像开始呢?”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红小兵变成红卫兵,13岁那年他挑着一担硕大的簸箕走在大街小巷,世界给了他一种全新的体验,帮他度过了那个人生早到的艰涩时刻,这也是让他在异乎寻常的条件下把困顿坚持下去的理由。他幼小的心灵便意识到:“如果不能从我的生命深处挖取新的力量,我已经被击溃。” 他也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的肉身渴望,狠斗心中“欲”字一闪念:“我为自己的无耻下流而羞愧不已,像我这样一颗肮脏龌龊的灵魂是不配活在这个人世的,在她毫无瑕疵的纯洁善良面前简直就无地自容,我窥探过她的隐私,想象过她的肉体,我为我的堕落而伤透了脑筋,有一段时间我恐怖我的神经会错乱,我会带着我的梦魇离开这个世界。” 主人公坦言“很久以前我就在爱了”,绵长岁月酿成的浓情欲火折磨得他身心憔悴,让他心乱神迷、无所适从,长夜里激越的疯狂被一个个白昼击打得无地自容,他的内心根本就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他不知道情感的归宿在哪里?这是他心灵的硬伤和痛楚,他宁愿忍受着流血的创伤,也要到一块希望的梦境里去飞翔。 就这样,他把生命体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封存在一个真正的隐秘世界里,一切都在默然无语中进行,灵魂出窍后的快感成了他生活至深的重心,以至于连他自己也不禁为之迷惘:“为了爱把自己搞得这么沧桑,是幸福还是悲哀呢?” 尤其是他和第一个暗恋女孩齐菲的关系,他自幼就对齐菲有一种醉魂酥骨的感受。他既向往和齐菲有那种纯洁、亲密无间的天然关系,幻想种种嬉戏撒娇和彼此依恋、关怀的场面,又什么也不敢做,一些想法还让他非常害怕。也因之痛恨自己的怯懦:“我觉得我伤害了她……如果我抚摸或者捏住这只手指呢?” 仿佛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像疯了一样奔跑在秋天的原野里,大地在摇晃:“无论他的身体多么铅重但他的灵魂已经出窍,他疯狂舔舐她的每一寸雪肤,谛听她的怦怦心跳,感受她血液的奔流,天昏地暗,苍穹电闪雷鸣,一股滚烫浓稠温热的黏液忽然卡住他的喉管,鼻翼紧张地翕张着,喘着粗气,惨然颓坐在一地落英的泥土上’眼看着她的倩影从一道闪电中消失。” 珍贵的情感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太微不足道了,一个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坚强到不需要情感的抚慰和眷顾,当他听说了那个“红痣”事件,他才明白多年来苦苦暗恋的心上人早已被别人悄悄夺走了,那一天就成为他生命里最黑暗的一天。齐菲胸脯上的那颗红痣总是在他脑海里浮现,他面临着精神崩溃的幻灭感,在那样一个青涩岁月里,这件事像梦魇一样缠绕着他。 相思是一种多么温馨甜蜜的痛苦。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放肆地让心情和欲望放飞,让所爱的人芬芳洁雅、淡泊恬然的影像与自己的灵魂相守、厮磨,却又常常拷问自己,自己的隐私是不是已经陷入灵魂的黑穴而不能自拔。 不断地超越自己,是主人公与生俱来或者说是磨难给予他的生命原动力。他清楚自己的血管里原本就没有流淌着高贵的血,但在面对轻蔑和歧见的时候又绝不会低下头颅,对爱情的精神期望和现实的幻灭造成他心灵的苦难。他时常陷入前所未有的孤寂之中,在灵魂下坠和升腾的相互咬噬中他开始了自己生命的突围,他内心的忧伤和对未来的恐慌已经超越了心理承受极限,他在安抚心灵的创伤之中寻找灵魂的救赎之路,群山的环抱已阻拦不了他冲向外面世界的脚步。他在沉思中找到一片足以让他翱翔的天空,从而真正释放了心中无限的沉郁与忧伤。 主人公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内心深处总是有一个令他神往的地方,他的归巢亦不在此处。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他终于背叛了出生之所,带着一种原罪走出了困扰着他一生的迷津之地。从主人公这种人生蜕变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在知青农场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当中,对命运的不屈服、渴望崇高、青春无悔却又在反思中突围的顽强精神令我们感慨不已:一样的知青岁月,不一样的风雨人生;一样的知青农场,不一样的顽强走向。 当我第一次阅读《红痣》时,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职业习惯,就让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部多么适合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小说,我期盼着可以由自己尽早地把这部男人的心灵史诗,从文字转换成影像,重返我为之迷恋的新疆,和男主人公一同起身,走进书中的那些不同岁月的女人内心深处,唤醒她们的全部欢乐、青春和美丽。 是为序。 后记 江小鱼先生为《红痣》写的序言,把这部小说放到世界文学史经典长篇小说的宏大语境中来比较评说,就是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会感到忐忑不安。他列举的那些高山仰止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几乎都是永垂青史的丰碑。 《红痣》这部小说,如果用当下的话语解读,描述的就是一个人青葱、骚动、懵懂的成长岁月。写作的过程就像一条孤独的狼,掠过漫长的记忆原野! 人这一辈子总是被某种意外的力量控制或推动着。在天山以南和三湘大地两个反差极大的板块间摆宕,不知是我的沧桑还是我的荣光。感恩生活给了我灵性的启悟,让我用带血的忠诚写出了《红痣》这部小说。 有位诗人曾说过:在新疆人与人的距离很远但心很近,在城市人与人的距离很近但心很远。定居北京十年了,我依旧眷恋新疆南疆那片褐色的土地和滚滚燃情的如歌岁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如果生命有第二次,我愿出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最伟大的文明曾在那里交汇。摩尔根的描述更加精彩,他说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上的绿洲城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新疆的异彩纷呈是全方位的,但最摄人心魄的还是构建在人性之上的醇厚、激越、遒劲的原生态文化。 塔河岸边生长着骆驼刺和沙枣的土地上,雕刻了我太多的年少时光。我总是遥望天山,静静谛听那白云咬噬雪山树冠的声音。在新疆广袤的山河大地,放逐着我太多的憧憬与希望,那些温暖的记忆常常让我潸然泪下,热血奔流。重温旧梦也好,编织新梦也罢,总想从中找到一条返璞归真的心灵长路。 好友江上月先生看了我的小说初稿以后,非常惊讶地告诉我:在他阅读的知青小说里面,《红痣》可谓别具一格,尤其是主人翁的精神世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愈挫愈奋、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里,仿佛蕴藏着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量。主人公身上那种笑傲苦难的顽强意志很有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在当下商品经济大潮下一切向钱看的旋涡里当属稀缺珍品。对他的这种说法,好一阵子我都不够理解。就性格而言我是一个充满着悲悯情怀的人,爱看叔本华和尼采的东西。再则,我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将之作为知青小说来写。一切从心出发,时代的痕迹是自然而然的事。读完中学去乡下种地没有觉得是一件多苦的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加持时代标签。江上月先生的这一发现让我欢欣鼓舞,他还把“红痣”这一细节提升为小说的书名,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人生本来就是在和困难周旋。如果没有困难让我们去逾越,没有高度让我们去攀爬,那活着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山重水复,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柳暗花明。如果你能镇静地面对,困难就会减小一半。与其喋喋不休、抱怨叹息还不如一路豪歌,任它一路坎坷! 长篇小说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女人。通过女性这个窗口来释放人生百味,通过女性这面镜子来反照男人心灵的阴暗面,再从女性的内心世界打出源头活水的深井。、文学是心灵的手工作坊,用这样一种比照、纠结的方法来写。是风景,就让她风景如画。是林泉,就让她生生不息。有人说:女人心,大海针。女人心,天上云。这个心理挖掘尺度和语言固化能力等于就是一场冒险,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挑战成了写小说的内在驱动力!文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显露人的心灵秘密,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它与别的学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以人的情感为中心。无论人的民族信仰、语言习惯差异有多大,情感的力量都会有助于消除这些壁障,从巨大的反差当中去寻找到情感的温暖水域,游弋其中并升华成一段永恒的美好情愫! 一个善于反刍生活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取许多。如果能把这种反刍作为承载生命的方式,并从中品嚼出新的滋味和意蕴,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情呀!一个珍惜自己的人,一定会珍惜自己的青葱岁月。 《红痣》将离我而去,但我相信青葱岁月还会在生命的某个角落静待着我的再次回首!相信我还会因此而写出另外一种样式的小说。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上海朋友葛风波先生,新疆的老朋友方明、张巨光、陈大勇和洋阔先生,是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气格感染了我,他们对于文化的那份眷顾令我感动!虽然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的精神所达到的那个高度和胸怀,直接或间接地激励、鞭策、推动我向文学艺术这片绿色丛林攀援穿越。 乙未年仲夏于京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