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编著的这本《我的夏娃》为爱情经典之作,获首届陕西双五文学奖,已被译为日文。短篇《三颗枸杞豆》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入选香港及内地中学语文教科书。《我的夏娃》揉合诗的激情和小说表现力,将现实与幻梦相凝结,把真实与理想相结合,道尽男女从外貌相悦到灵魂的纠葛。爱,追求,人生,艺术,在这里浑然一体。
| 书名 | 我的夏娃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程海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海编著的这本《我的夏娃》为爱情经典之作,获首届陕西双五文学奖,已被译为日文。短篇《三颗枸杞豆》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入选香港及内地中学语文教科书。《我的夏娃》揉合诗的激情和小说表现力,将现实与幻梦相凝结,把真实与理想相结合,道尽男女从外貌相悦到灵魂的纠葛。爱,追求,人生,艺术,在这里浑然一体。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中篇《我的夏娃》《人之母》和短篇《三颗枸杞豆》《漆彩》等。 程海编著的这本《我的夏娃》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爱情小说。描写了青年剧作家陈滔偶遇美丽善良的少女景小玭,内心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爱恋。作者以抒情诗般优美的笔触,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坎坷磨难的相爱过程中,巨大的情感张力以及大悲大喜、恍惚迷离的复杂心理。 《人之母》以浓郁苍凉的笔调描写发生在故乡的爱情、人情和乡情,读来让人心血激荡,热泪盈眶。 其余几个短篇,均为作者获奖作品或得意之作。 目录 程海小说的色彩 李若冰 我的夏娃 人之母 人鹰 三颗枸杞豆 漆彩 去看看丑菊 三个陌生人 生命 无题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夏娃 那时,我还在B县文化馆工作。 我的专业是搞戏剧创作。我不曾奢望写出“样板戏”那样的大剧本,但由于天性爱好艺术,我从不泄气,日夜刻苦努力,自信有一天总能写出像《追报表》《渡口》那样精彩的小戏来。 虽说当时的环境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好作品,但青年人葱茏的幻想总是企图超越现实。我当时只拿低微的三十八元月薪,住的是用展览图片之类的板面在仓库隔出来的小半间空间。里边支一张单人床,放一张办公桌,剩下的地方只够放七八双鞋子。但我并不抱怨住处的窄小简陋,甚至觉得这蜗居正是我想象中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乌托邦。我常以文坛大人物自勉,而大人物的住所总是简陋的。高尔基当过流浪汉,夜晚曾栖息在库班的大草原上,蒋光赤住过亭子间,而鲁迅住的也不过是一个“老虎尾巴”……艰苦的处境可以引起神圣感,比起那些大文豪,我觉得我的住所已是很好的了,甚至是过分奢华了。 我在桌上安置了一盏造型优雅的玻璃台灯,又买了两个涂着绿漆的铁制书挡板,在桌上靠墙的边沿处竖立起了一排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曹禺……的戏剧集,自然还有几本“样板戏”剧本。再在贴满各种革命图片的板壁上,用白道林纸写上《陋室铭》全文,特别是结穴句“何陋之有”四个字,用遒劲的魏碑体写得格外精神。布置完毕,我惬意地躺在床上,头枕着被卷儿,望着上方那一片属于我的小小的屋顶。屋顶和仓库那边相通,板壁上方,伸出一大簇B县1933年农民暴动时的红缨枪——自然是仿制的,。枪脖上扎着一圈鲜艳异常的红麻缨。枪缨的另一边,高耸着《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型石膏像。由于仓库那边漆黑一团,我只觉得那柄红色雨伞十分触目。其他能望见的,只有一个青灰色的蒙满尘土的轮廓。 我将眼睛转到头顶的另一方,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几根很粗壮的马尾松椽子。其中一根椽子上,挂下来一条闪闪发光的东西,待仔细看时,却什么也看不见了;待不耐烦看时,又分明悬在那里。这扑朔迷离的东西,仿佛我心中梦想未来人生的海市蜃楼,那么诱惑人,又那么似是而非,正如我想当剧作家,却偏偏写的剧本老是废品一样。唉唉!失望像镪水一样腐蚀希望,因果关系常常令人沮丧地反向发展!但青春本身是一堆扑不灭的烈火,只要火种不息,我是决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失败的。 我终于断定那扑朔迷离的东西是一根蛛丝。因为在我头顶不远的半空,我发现了一只蜘蛛。这蜘蛛像小仙人一样,在虚空中悠悠地飘荡,但我知道它其实不过是一个玩障眼法的魔术师。果然,我很快发现了吊在它脚上的那根蛛丝。也许由于我这次坚信蜘蛛的存在,这蛛丝便忽然间显得十分具体和真实。 我突然兴奋起来,因为这蜘蛛是一只长腿八脚蜘蛛。据老年人说,长脚蜘蛛是报喜的,看见它的人,过不多久一定就会有一桩喜事。 这当然是一种宿命。但我十分愿意相信这个宿命,因为相信它毕竟是愉快的。 我的想象力陡然十分旺盛,脑子里翻涌着层出不穷的猜测。刚开始,我猜测“这桩喜事”一定是关于事业的。前两天,我刚写了一个精巧的独幕剧,剧名拟为“黄蜂”,风格诙谐,颇富情趣,不过里边既没有写阶级斗争,也不大符合“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我一点儿也不为剧本的艺术效果担心,我担心的只是文教局那几位负责审查剧本的干部。就是这些审查者,将我成打的剧本用各种“理论”“原则”枪毙在讨论会上,连排演的机会都不给。而这次的《黄蜂》,也许因为这只吉祥的长腿蜘蛛而要大受恩宠了……于是。我在想象中看见文教局那几位审查者,正围拢在办公桌上讨论我的剧本,这些人今天全脱胎换骨,将脑子里那些成套的“样板戏”理论全忘光了,他们奇迹似的变得敢于面对生活、面对真实了,变得可亲可爱,不再面目可憎了!他们毫无嫉妒,公心昭然地为我的艺术构思拍案叫好……想象力继续乘胜前进,我似乎听见咚的一声,房门被谁撞开了,进来的是剧团那位脸色青灰的会计——不过此刻也变得容光焕发,他递给我一张“三排中”的戏票,还做了一个滑稽夸张的鬼脸,然后才告诉我今晚请我去剧院看《黄蜂》的彩排……想象力紧跟着又飞到了彩排剧场,一阵紧锣密鼓过后,演员们粉墨登场。剧情发展渐渐如火如荼……坐在前排的大局长们虽然还没有表示什么,但坐在后排的那一片黑压压的观众,却早已暴风雨似的鼓起掌来:“啪啪啪啪……” “成功啦!”我喊了一声,从床上翻身跃起,结果幻觉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闪闪发光的蛛丝和那只吉祥的蜘蛛——此刻,它正异常冷静小心地朝我的被子下降,划动的八只长腿在空中织成了一个个的“卍”字。 我闲着无事,又一次躺在被卷儿上,盯着那些活动变化的“卍”字,奔驰着旺盛的想象。 不过这次想的不是事业,而是男子汉的“祸水”——女人! 我已二十五岁,“小生二十五,衣破无人补”,已到了思念“祸水”的年龄了。我并不是缺少“祸水”,而是缺少我真正喜欢的“祸水”。 我八岁时,父亲就给我定了一门亲,直到上高中我才有幸认识她。她不知字为何物,但媒人自豪地夸口说:她每天能用那架黄道婆制造的纺车纺四两棉线!我尽管佩服她,却不愿意娶她,后来退婚了。第二位,是本城一位居民,二十三岁,体态丰腴,像唐仕女,但她什么工作也不愿千,她只愿意当我的家属,每天还要吃一只烧鸡腿,擦两次价钱很贵的爽身粉。我想爱她,却爱不起她,也退婚了。第三位,是图书馆的一位姑娘,窈窕漂亮,很像是剧团过去那位演白娘子的女演员。她很喜欢和我谈论文学,却不愿意和我谈论爱情;她很佩服我的广闻博见,却又憎恶我的不修边幅。我常说她用文明智慧寻找知己,却用动物本能选择情侣。她反唇相讥说,“那你为什么不学得乖巧点、整洁点,比如像×××(县剧团一位演小生的演员),我就会考虑嫁给你!” 自然,我也知道我的邋遢,我的鞋耳没有系过带子,像牛耳似的耷拉着;我的上衣第一颗扣子,有时竟会扣在第二个扣眼上;我的唇须常常一月不刮,长得像热带丛林……为了她,我试着去改正这些缺点:我学着讲究穿戴,梳头剃须,整天拍拍打打,使衣服纤尘不染,但苦于不能持久,七八天以后又成了老样子。我恨我在这方面的冥顽无能!如果她让我每天背诵一篇古文,我一定能做到,但要我每天整修衣着容颜,我却做不到。因为我实在没有这方面的欲求。P1-3 序言 程海小说的色彩 李若冰 程海是陕西新涌现的中青年作家群中的一个。 这些年他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像《三颗枸杞豆》《漆彩》被《小说选刊》刊载后,得到普遍好评。最近,他又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我的夏娃》和一部分短篇小说,汇编成集子拿给我读,并让我为其作序。这实在有些为难,因为我并不是评论家,也没有对别人作品说三道四的习惯。作序那是谈不上的,如果谈点读后感之类,倒是有话可说的。 在此之前我读过程海的诗,觉得挺有味,耐咀嚼,看来挺有才气,也许他这样一直写下去,会成为一个别具风格的青年诗人。没想到,这几年他虽然没有丢下诗,却把主要精力用在经营小说创作上来了。也许他觉得单纯写诗,还不足以发挥他那潜在的热能,而在小说领域里便可以自由地驰骋了。的确,读着他的《我的夏娃》等小说,总感到有一种内在的诗的旋律在喧响,在激荡。他把诗的抒情的魅力和哲理的探求,渗透在小说创作里了。我觉得小说的诗化,诗化了的小说,给程海小说增添了一抺浓烈的色彩,也是他小说创作上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向。 《我的夏娃》描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爱恋的带有悲剧色调的故事。读来平凡而又真实,真实而又充满激情。男女两人(陈滔和小 )相互爱得要命,即使陈滔遭受无端的诬陷,小 遇到了意外的污辱(这里对他俩爱情上经受的种种磨难不必细述了),他俩仍然继续着无望的思恋,痛苦的渴望,给读者留下了绵绵的余味。无疑,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它的可读性不在于故事的迂回委婉,情节的奇巧曲折,而在于全篇人物心理历程描画的细腻,其中不乏人生哲理的思索,尤其是以绵密的笔调所显现出的那种热烈的感情,诗化了的那种波澜起伏的内在的旋律。看来,程海在这篇小说里想要告诉人们的不只是爱恋的悲剧,而是鞭打潜伏在故事背后的那种邪恶、阴险、自私、卑劣的东西,而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诗化了的抒情的手法。 一个作家可以而且允许有多种探求,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这种样式或那种手法。在这方面是勉强不得的,也用不着去难为作家,本来一个作家就是一种色彩嘛。程海有着满腹的诗情,他把诗的韵律糅进了小说里,而且糅合得恰如其分,这是他气质上的需要、创作个性上的需要。当然,并不是所有诗化了的小说都那么精彩,也不是所有诗化了的小说都那么可爱。因为,诗化了的小说总是带有强烈的哲理性,似乎作家老是在向读者论说什么,而论说的哲理的东西过多了,有些读者喜欢,有些读者就不那么喜欢。我以为,小说终归是小说,不是诗,应该坦诚地面向读者,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人生探索领域、更广阔的实在的生活内容,尤其是更丰富的震撼人心灵的那种感情的力量。 程海小说是受看的、耐读的,因为他更多地诉诸感情,并未一味地论说什么。《我的夏娃》人性味很重,现实和幻梦,纪实和虚构,交错得如鱼得水。而且娓娓道来,仿佛作者急于要把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公之于世似的,一吐为快,一口气写来。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程海在写这个中篇的时候,是动了真感情的。凡是动了真情的诉说不免有点唠叨,但即使如此也不伤大雅,真情的东西总是可贵的、感人的。从本质上说,程海是个诗人,诗人做起小说来,就带有他特有的诗的气质,诗的抒情叙事的而又激烈高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读他的小说总觉有种强烈的感染力的缘故。 读程海小说还有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对描写对象的熟悉和把握上的功力。他笔下的各色人物,都有活鲜鲜的色彩,不是脸谱化的,而是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命运,有着复杂曲折的经历。这里没有把人物简单化,也没有正面和反面的区分,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色彩。甚至,他选择了最能代表人物个性的细节,把人物发展的历程推向极端,使你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转念间你又觉得这是完全可能的事,这就是艺术化了的效应。《人鹰》这篇小说很有震撼力,人鹰为人乖僻,是一只凶悍威严的人鹰。他能为妹妹果果被强奸,而决然第一次勾起鞋后跟,扛起百斤铡刀去铡死那两个歹徒,他同时对妹妹果果跳井自杀却无动于衷。当他忽然发现妹妹并没有死的时候,既不去亲自打捞,也不高兴别人打捞,却冷冷地说:“让她去死吧!”当妹妹不要他管她的婚事,央求让她“当死人出嫁”时,他却一反常态,断然拒绝: “我要管!你还没有死!”哎呀,让像人鹰这样的人当上了生产队长,还有人的活路吗?在小说里,作者把人鹰这个人物个性化了、艺术化了,是一个孤僻怪异的、复杂而又可信的艺术形象。 把描写对象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种创作方法并不为当代一些小说家所赞赏,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别样的方式、多元的艺术思维带来多元的审美情趣,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就程海而言,我倒觉得,他以自己的审美方式去处理题材,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格局中,揭示描写对象的复杂性、矛盾性,不去作概念的判断,而是进行艺术的观照,使人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达到了可能的极点,赋予人物某种典型化的色彩,不能不说这种创作方法是可取的,而且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得到许多人称赞的小说《漆彩》,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他在这篇小说里写了个哑巴。作为个体厂厂长的哑巴,他的油漆技术高超,对人、对事极为认真,爱憎分明一丝不苟,同样他对妻子也是一往痴情,毫无猜忌,达到纯而又纯的程度。但是,当他领着孩子回家,目睹自己可爱的妻子和别人在床上做爱之时,却断然挖去了自己的眼睛,自杀了。多么可悲!哑巴的个性非常突出,人物形象十分逼真。作者笔下的功力洒脱自如,淋漓尽致。 哑巴给“我”设计的柜子的色彩是什么呢?他究竟希望自己有种什么样的人生色彩呢?小说的结尾是饶有意味的。一天,哑巴的孩子向“我”走来,“我”向孩子喊道: “你知道你父亲设想的色彩吗?” 他大声回答:“不。我只知道我的色彩!” 从事文学创作的各色人等,不也是各有各的风骚,各有各的色彩吗?程海有他自己的文学追求、自己的文学色彩,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也许他是自觉的或不大自觉的,由他去吧。我想借用程海小说里那个孩子的话,以赠程海: “我只知道我的色彩!” 1988年7月1 8日太白 后记 有一位母亲,腹中有一个婴儿,十月怀胎,但她一直怀了近二十年。这-婴儿慢慢地膨大,整天吵吵嚷嚷,要求和她剥离,要求到大世界去,但没有一个接生婆帮助她将孩子生下来。 甚至有几个接生婆故意围着她嘻笑: “让这孩子死在她肚子里!” “假若孩子生下来,她不就成了会生孩子的女人了吗?” 最后她们决定:这孩子不能出世。 这位母亲愈来愈痛苦,因为肚腹中的孩子长得太大了,她几乎已经是大姑娘了。她呆呆地坐在母亲的肚皮帐篷里,想着外面的太阳、外面的绿草,和外面小伙子的爱情。她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愈来愈炽烈的恋情,甚至她幻想一当走出这肚皮帐篷,外面的人说不定还会赞赏她的风姿呢! 她苦闷极了。她老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她和整个世界隔离了。她不了解世界,世界也不了解她,世界和她都在互相猜测。 猜测难免产生误解。甚至她听到外面有人议论她是一个狠毒的怪物呢!但她并不抱怨,她只想走入世界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她。 但她走不出去,因为没有一个接生婆来接生。 她老是听见有人在外面嚷:“让这孩子死在她肚子里。” 许多年月之后,终于来了一位接生婆,见了这位怀孕的母亲,大感诧异,惊呼道:“这孩子为什么不能出世呢?”于是,她帮助这位孕妇生下了那个已经二十多岁的大姑娘。 我编造了上面的故事,因为我想起了这本书出世前后的厄运。 我将这厄运看得极其平淡。因为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厄运,也是许许多多文学兄弟的厄运。这厄运一代又一代地不断重演。我对着厄运平静地微笑,甚至将它看作真正的喜剧。由于这喜剧在苦楚里浸泡得时间过久,所以这喜剧已没有任何噱头。 1989年3月2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程海的艺术感觉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在当代中国文坛的作家中是一流的。他的小说题材不新、故事不新、人物关系不新,但他的描写与叙述却处处充盈着新意、新的感觉、新的想象,新奇的描写,让你惊叹不置。——李星 作为诗人,程海用一副超乎敏锐、简直就是尖锐的神经感应着人生,为了让这些巨澜般鸣响于心头的感受传达给社会时能够保持原有的高分贝,他喜欢在小说中选用罕见的命运、异态的性格、利刃般的细节,将人物的形态、心态、情态,将作者的感察、感觉、感思强化到极限。——肖云儒 程海的小说,有一股逼人的魅力。它逼使人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忘怀。我觉得这就是作家情感的真诚抒发和真诚抒发中的崇高追求。这也是程海小说所谓的“我的色彩”。——刘建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