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漫的天性》的作者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他将自然美糅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同时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奇妙睿智的思想。
| 书名 | 散漫的天性/冯骥才散文新编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冯骥才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漫的天性》的作者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他将自然美糅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同时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奇妙睿智的思想。 内容推荐 《散漫的天性》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关于游记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另有作者相关照片一张(前插)和十几幅插图,在设计上较之前的“季羡林散文新编”可谓华彩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目录 逆光里的午宴 精神的殿堂 翁弗勒尔 巴黎的天空 地铁中的乐手 春寒中的法国人 从奥斯威辛到诺曼底 地中海的菜单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活着的空间 家庭的遗产 巴黎的历史美 秋天巴比松 燃烧的石头 孤独者的自由 最后的梵·高 浪漫的灵魂 天籁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散漫的天性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亲吻春天的始娘 如梦的瓦豪 萨尔茨堡的性格 雪山上的音乐 又跳又唱又一年 维也纳怀旧 月光里的舒伯特小楼 看望老柴 在俄罗斯,谁更接近大自然的灵魂? 绿色的手杖 谁把托尔斯泰留了下来? 梅里霍沃契诃夫的写作小屋 一个天才的悲剧 列宾故居探访记 深秋花开应未迟 今天的布拉格 离我太远了,皮兰 勃朗特三姐妹 在莎翁故居看到了什么? 苏格兰风景 细雨品京都 御影堂上的云影与涛声 穿西服的日本人 四说美国人 三千道瀑布 从简朴到简约 剪纸与安徒生 在芬兰的感想 古希腊的石头 永恒的敌人 试读章节 逆光里的午宴 毛磊大使是一位情调主义者。他为我们摆设的送行午宴,没有在餐厅,而是将一张不大的圆桌放在客厅的落地窗前。秋天正午的光线从长长垂落的纱帘透进来,柔和地笼罩着我们这一桌人。毛磊大使背着光线,他的发丝很亮,儒雅的面孑L却很朦胧。他问我们此行法国的打算。我说,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百年,法国是世界美术的中心,许多国家的画家在法国获得了成功,包括中国的赵无极。这对我是个谜。 毛磊在虚幻的光线里露出笑容。他不回答我。他知道我的答案应该由我自己去寻找。 然后聊起我们去年去巴黎南部卢瓦河一带旅行的印象。谈到古堡的奇观、一些传说,以及今天对它们的保护方法。 毛磊大使和我同样地钟爱历史建筑。曾在我送给他一大套《天津老房子》画集时,他回赠我一本精美的画册。这是他在俄罗斯做大使时,请人精心拍摄的大使馆官邸——这建筑是十七世纪的一件俄式古建筑的经典。 同样之所爱能使人们成为知己。 我请他们每人推荐一个这次我们最应该去的地方。戴鹤白说必须去拉雪兹公墓,巴尔扎克、莫里哀、肖邦等人都在那里;大使夫人说第一应该去圣贤祠,去了圣贤祠就了解了法国;博安说不要总待在巴黎,应该去南部地中海边上看看;毛磊却说诺曼底地区与卢昂很美。我笑了,我说莫奈画过不同光线照耀下的卢昂大教堂。 我相信朋友们的介绍,那些地方肯定美丽又非凡。后来这些地方我们全去了,并把对这些地方震惊的感觉全写在这本书中。 在朦胧的光线中吃东西富于诗情。朦胧使事物之间色彩与轮廓相互融合,中和的气息令人适然。没有黑白分明,没有咄咄逼人,最耀眼的便是镀银餐具偶尔一闪,好像晨雾中飞翔的海鸥的翅膀。 大使夫人很细心。她向我妻子顾同昭一样样交代怎么乘地铁,参观博物馆的最佳时间,如何去外省等等;然后把她家的地址电话和三个孩子可爱的名字写在纸上。她说,你们可以请他们帮助,他们都会说一点中国话。 我说:“这简直是送家里的人出远门了。” 都笑起来。笑最容易把人连在一起。 告别毛磊他们之后,我问同昭,今天午餐我们吃的什么?她想了想,一笑。她说:“好像没吃东西。” 心中记住的只是逆光中那融融的感觉,并不知不觉一直记到今天——这大概因为我太喜欢一件事开始时先有一种很美的感觉了。一种既是内心的又是可视的感觉。 此外我要说,我写这本书原是在赴法前就心怀的一个打算。我想弄明白法国的文化环境。切入点是我与毛磊交谈中所说的那个“心中的谜”——我很想搞清楚为什么那么多异国的画家都在法国获得成功。故此我们在法国的版图上来回奔波。比方为了考察梵·高,我们从巴黎的奥维尔跑到南部的阿尔,再一直北上到梵·高的故乡荷兰。我们先后两次跑到法国,最终——我相信我找到了法国所拥有的一种人文精神——它就是精神至上!开始我把本书题目确定为《巴黎·精神至上》。后来,我想这题目有些直白。更美和更恰当的题目应该是《巴黎·艺术至上》。 写到此处,我忽然感觉,现在我的读者很想翻开书了,我一抬手腕,就此住笔。 2001.8.20 序言 总序:我的散文书架 冯骥才 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 在我的文字生涯中,小说写作之外,便是散文。其实这也很自然,我们日常随手写下的文字:随感、随笔、笔记、日记、手札,不都是散文吗?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是无中生有,要是说得“伟大”一些,是一种艺术创造;散文则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要是说得“高贵”一些,是一种心灵实录。小说看重文本,它表现作家的本领;散文则更重人本,它直接显示作家本人的气质。这么一说,散文更难了吗? 要说难,还是难在散文的历史上。中国是散文的大国。唐宋时期的小说还处在故事传奇阶段,散文已是大师巨匠如巨峰林立,名篇杰作似满天星斗。这可能与那时候崇文有关。那时连选取官员都要看文章写得优劣。不像近现代,没什么文化也能做官,甚至还可以做大官。从文学史的另一方面说,诗歌的成熟又在散文的前边,散文辄必受诗歌的影响,讲究方块字的使用,甚至追求一点诗性了。这么一说,在中国写散文就更不易了。中国人太懂得散文,一读就知道文笔如何。我不知深浅,即兴操笔,涂抹为快,一路下来竟写了这么多散文,数一数,长长短短总有几百篇,幸好人文社这套书要求的字数不多,可以尽量去粗取精。 编撰这种散文集在分类上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体裁分,一是从题材分。我采用后一种,这是因为我的体裁太杂,样式迥异,长短随性,由题材划分便易于理出头绪,因成抒情(《花脸》)、人物(《四君子图》)、游记(《散漫的天性》)、艺术(《关于艺术家》)、田野(《南乡三十六村》)五卷。抒情卷多是感物时伤,人物卷为怀念故人,游记卷是异域情怀,艺术卷乃艺术感悟,田野卷是我这些年来文化抢救时,在大地深处的文化见识以及种种忧思。编选之时尽力“矬子中拔将军”,将心中尚觉有点味道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同时也是将自己小说外的写作,做一次总结与筛选吧。是为序焉。 2016.7.4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